Gin框架的初始化
有些项目中 初始化gin框架写的是: r := gin.New()
r.Use(logger.GinLogger(), logger.GinRecovery(true))
而不是r := gin.Default()
为什么呢?
点击进入Default源码发现其实他也是new+两个中间件,(Logger,Recovery)
default源码
func Default() *Engine {debugPrintWARNINGDefault()engine := New()engine.Use(Logger(), Recovery())return engine
}
但是中间件已经固定了,对于一些精细化开发来说换成new+自定义中间件则更有性价比;
自定义的:r := gin.New()r.Use(logger.GinLogger(), logger.GinRecovery(true)) //中间件
更精细化,这两个区别是一个用的是基础log,一个用的是gin框架特殊处理的log
项目结构
后端处理路线通常是先写router层:各种各样的路由信息,
再写controller层:
1 获取参数和参数校验 :定义参数结构,接收参数并存放
2 业务处理 :写到逻辑层
3 返回响应 :可以写中间件方便多次处理
然后logic层:(举登录的例子)
1.一系列登录逻辑判断:
用户是否存在 sql写在dao层,供logic层调用
账号密码是否符合格式 可以不使用sql语句的,直接逻辑判断
判断完成生成对应uid 调用一系列外置方法
对数据进行加密 调用一系列外置方法
保存进数据库 调用dao层sql方法
然后是dao层,写各种数据库操作封装成的方法以供调用
在我看来,controller层最大,logic以实现controller层的业务而出现,dao层最小,以实现logic层中的数据库操作为己任;
所以每次写小需求,先写router层,再写controller层,再写logic层,然后是dao层
这样理解起来比盲目学习要好很多;
Query和Param的区别
虽然已经学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但这两个老是弄反,再写一遍吧
Query:
Query
用于获取 URL 查询参数。它从 URL 中解析参数,并返回一个字符串值。
如:
name := c.Query("name")https://example.com/search?query=golang&page=1&limit=10
Param:
Param
用于获取路径参数。路径参数是包含在 URL 中的参数,例如/users/:id
中的:id
就是路径参数。
如:
https://example.com/users/123
userID := c.Param("id") // Returns "123"
而shouldbindjson是什么呢?
ShouldBindJSON:
ShouldBindJSON
用于将 JSON 数据绑定到结构体。它从请求的 JSON 主体中提取数据,并将其解析到指定的结构体中。
var user User
if err := c.ShouldBindJSON(&user); err == nil {// 处理 user 结构体中的数据
}
将 HTTP 请求体中的 JSON 数据绑定到变量 user
。
注意点:ShouldBindJSON只能识别是不是json格式,并不能保证数据是否完全符合结构体格式,例如
这样写都会直接通过,
只有
会报错,所以需要手动去对数据进行业务判断(数据校验),例如数据不为空,数据类型不对,数据不符合格式等等,因此就引入了第三方的validator库进行爽歪歪!(^ ▽ ^),ps:之后说这个库
binding就是gin框架参数校验的tag:required就是不能为空,不然直接结束
常用tag
- form:
form:"field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HTTP 请求的表单数据中获取,其中"fieldName"
是表单字段的名称。
- query:
query:"param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URL 查询参数中获取,其中"paramName"
是查询参数的名称。
- json:
json:"field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JSON 数据中获取,其中"fieldName"
是 JSON 对象中的字段名。
- uri:
uri:"param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URL 的路径参数中获取,其中"paramName"
是路径参数的名称。
- binding:
binding:"required"
表示该字段是必需的,如果请求中缺少该字段,将返回错误。
- xml:
xml:"field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XML 数据中获取,其中"fieldName"
是 XML 对象中的字段名。
- header:
header:"Header-Name"
表示该字段的值将从 HTTP 请求头中获取,其中"Header-Name"
是请求头的名称。
- time:
time_format:"2006-01-02"
表示该时间字段的格式,用于将字符串转换为时间类型。
这些标签值用于告诉 Gin 框架在处理请求时如何从不同的数据源(如表单、查询参数、JSON 数据等)中提取和绑定数据。在使用 Gin 进行参数绑定时,可以根据请求中的数据类型和来源选择适当的标签。
接下来是重头戏validator库的说明,validator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的,就是配置麻烦了一点(只是亿点点…)
validator
提供了许多内置的验证规则,如 required
、min
、max
、email
、url
等,同时也支持使用正则表达式、自定义函数等进行验证。使用 validator
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程序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
而当不符合validator的tag规则时,返回的错误也是由validator库内置的,比如
我们需要将其改成中文并符合我们自己的代码习惯(这种配置配一次就行了,以后项目框架基本不会变,validator的代码也几乎不需要变化);
例如说自动翻译成中文,将特定字段格式转为json供前端使用,去掉结构体名称,处理复杂逻辑时候的结构体转换,咳咳,想要完美道阻且艰,错误信息完美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还有很多优化空间阿伟!)
然后是固定代码格式:(只包含了初始化翻译器,可以自动翻译中文,把结构体字段转为json给前端看)
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功能,可以直接使用哦~~
package controllerimport ("fmt""reflect""strings""github.com/gin-gonic/gin/binding""github.com/go-playground/locales/en""github.com/go-playground/locales/zh"ut "github.com/go-playground/universal-translator""github.com/go-playground/validator/v10"enTranslations "github.com/go-playground/validator/v10/translations/en"zhTranslations "github.com/go-playground/validator/v10/translations/zh"
)// 这种初始化代码,知道意思就行,因为每次的项目这个都是提前写好的;
// 定义一个全局翻译器T
var trans ut.Translator// InitTrans 初始化翻译器
func InitTrans(locale string) (err error) {// 修改gin框架中的Validator引擎属性,实现自定制if v, ok := binding.Validator.Engine().(*validator.Validate); ok {// 注册一个获取json tag的自定义方法v.RegisterTagNameFunc(func(fld reflect.StructField) string {name := strings.SplitN(fld.Tag.Get("json"), ",", 2)[0]if name == "-" {return ""}return name})zhT := zh.New() // 中文翻译器enT := en.New() // 英文翻译器// 第一个参数是备用(fallback)的语言环境// 后面的参数是应该支持的语言环境(支持多个)// uni := ut.New(zhT, zhT) 也是可以的uni := ut.New(enT, zhT, enT)// locale 通常取决于 http 请求头的 'Accept-Language'var ok bool// 也可以使用 uni.FindTranslator(...) 传入多个locale进行查找trans, ok = uni.GetTranslator(locale)if !ok {return fmt.Errorf("uni.GetTranslator(%s) failed", locale)}// 注册翻译器switch locale {case "en":err = enTranslations.RegisterDefaultTranslations(v, trans)case "zh":err = zhTranslations.RegisterDefaultTranslations(v, trans)default:err = zhTranslations.RegisterDefaultTranslations(v, trans)}return}return
}
使用的时候举例子:
controller/user的post登陆请求
func SignUpHandler(c *gin.Context) {//1 获取参数和参数校验p := new(models.ParamSignUp) //声明参数p是接收账号密码时的类型err := c.ShouldBindJSON(&p) //获取参数传给pif err != nil {zap.L().Error("SignUp with invalid param", zap.Error(err)) //用日志输出//判断err是不是validator.ValidationErrors 类型,不是的话就不翻译了errs, ok := err.(validator.ValidationErrors)if !ok { //不是validator类型,正常响应c.JSON(http.StatusOK, gin.H{"msg": err.Error(),})}//是validator类型的,进行翻译操作c.JSON(http.StatusOK, gin.H{"msg": errs.Translate(trans),})return}
只用判断是不是validator类型,是的话返回err.Translate(trans)就好了
至于为什么不做其他的处理直到完美,首先代码复杂了,其次对效率也有不小的影响,有这两步已经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