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Linux中的VFS文件系统机制(根文件系统的由来)以及 ARM Linux启动流程-根文件系统的加载

《解析Linux中的VFS文件系统机制(根文件系统的由来)》 以及 《ARM Linux启动流程-根文件系统的加载》两篇文章都是好文章,但是第一篇缺少了rootfs的由来,让人觉得不能融会贯通,缺点火候。

第一篇文章:试图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解释 Linux 下的 VFS 文件系统机制,所以在叙述中更侧重于整个模块的主脉络,而不拘泥于细节,同时配有若干张插图,以帮助读者理解。

第二篇文章:提到在Kernel启动的初始阶段,首先去创建虚拟的根文件系统(rootfs),接下来再去调用do_mount来加载真正的文件系统,并将根文件系统切换到真正的文件系统,也即真实的文件系统。

**

第一篇:

**

解析 Linux 中的 VFS 文件系统机制(根文件系统的由来)

https://www.cnblogs.com/leaven/archive/2011/03/18/1988179.html

◆1. 摘要

本文阐述 Linux 中的文件系统部分,源代码来自基于 IA32 的 2.4.20 内核。总体上说 Linux 下的文件系统主要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上层的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二是虚拟文件系统 VFS(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三是挂载到 VFS 中的各实际文件系统,例如 ext2,jffs 等。本文侧重于通过具体的代码分析来解释 Linux 内核中 VFS 的内在机制,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到上层文件系统调用和下层实际文件系统的如何挂载。文章试图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解释 Linux 下的 VFS 文件系统机制,所以在叙述中更侧重于整个模块的主脉络,而不拘泥于细节,同时配有若干张插图,以帮助读者理解。

相对来说,VFS 部分的代码比较繁琐复杂,希望读者在阅读完本文之后,能对 Linux 下的 VFS 整体运作机制有个清楚的理解。建议读者在阅读本文前,先尝试着自己阅读一下文件系统的源代码,以便建立起 Linux 下文件系统最基本的概念,比如至少应熟悉 super block, dentry, inode,vfsmount 等数据结构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再来阅读本文以便加深理解。

◆2. VFS 概述

VFS 是一种软件机制,也许称它为 Linux 的文件系统管理者更确切点,与它相关的数据结构只存在于物理内存当中。所以在每次系统初始化期间,Linux 都首先要在内存当中构造一棵 VFS 的目录树(在 Linux 的源代码里称之为 namespace),实际上便是在内存中建立相应的数据结构。VFS 目录树在 Linux 的文件系统模块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希望读者不要将其与实际文件系统目录树混淆,在笔者看来,VFS 中的各目录其主要用途是用来提供实际文件系统的挂载点,当然在 VFS 中也会涉及到文件级的操作,本文不阐述这种情况。下文提到目录树或目录,如果不特别说明,均指 VFS 的目录树或目录。图 1 是一种可能的目录树在内存中的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1:VFS 目录树结构

◆3. 文件系统的注册

这里的文件系统是指可能会被挂载到目录树中的各个实际文件系统,所谓实际文件系统,即是指VFS 中的实际操作最终要通过它们来完成而已,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要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存储设备上。比如在笔者的 Linux 机器下就注册有 “rootfs”、“proc”、“ext2”、“sockfs” 等十几种文件系统。

3.1 数据结构

在 Linux 源代码中,每种实际的文件系统用以下的数据结构表示: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
const char *name;
int fs_flags;
struct super_block *(*read_super) (struct super_block *, void *, int);
struct module *owner;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 next;
struct list_head fs_supers;
};
注册过程实际上将表示各实际文件系统的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数据结构的实例化,然后形成一个链表,内核中用一个名为 file_systems 的全局变量来指向该链表的表头。

3.2 注册 rootfs 文件系统

在众多的实际文件系统中,之所以单独介绍 rootfs 文件系统的注册过程,实在是因为该文件系统 VFS 的关系太过密切,如果说 ext2/ext3 是 Linux 的本土文件系统,那么 rootfs 文件系统则是 VFS 存在的基础。一般文件系统的注册都是通过 module_init 宏以及 do_initcalls() 函数来完成(读者可通过阅读module_init 宏的声明及 arch\i386\vmlinux.lds 文件来理解这一过程),但是 rootfs 的注册却是通过 init_rootfs() 这一初始化函数来完成,这意味着 rootfs 的注册过程是 Linux 内核初始化阶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nit_rootfs() 通过调用 register_filesystem(&rootfs_fs_type) 函数来完成 rootfs 文件系统注册的,其中rootfs_fs_type 定义如下: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rootfs_fs_type = {
name:“rootfs”,
read_super:ramfs_read_super,
fs_flags:FS_NOMOUNT|FS_LITTER,
owner:THIS_MODULE,
}

注册之后的 file_systems 链表结构如下图2所示:
图 2: file_systems 链表结构
图 2: file_systems 链表结构

◆4. VFS 目录树的建立

既然是树,所以根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本节阐述 Linux 在初始化阶段是如何建立根结点的,即 "/"目录。这其中会包括挂载 rootfs 文件系统到根目录 “/” 的具体过程。构造根目录的代码是在 init_mount_tree() 函数 (fs\namespace.c) 中。

首先,init_mount_tree() 函数会调用 do_kern_mount(“rootfs”, 0, “rootfs”, NULL) 来挂载前面已经注册了的 rootfs 文件系统。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根据前面的说法,似乎是应该先有挂载目录,然后再在其上挂载相应的文件系统,然而此时 VFS 似乎并没有建立其根目录。没关系,这是因为这里我们调用的是 do_kern_mount(),这个函数内部自然会创建我们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根目录(在 Linux 中,目录对应的数据结构是 struct dentry)。

在这个场景里,do_kern_mount() 做的工作主要是:

1)调用 alloc_vfsmnt() 函数在内存里申请了一块该类型的内存空间(struct vfsmount *mnt),并初始化其部分成员变量。

  1. 调用 get_sb_nodev() 函数在内存中分配一个超级块结构 (struct super_block) sb,并初始化其部分成员变量,将成员 s_instances 插入到 rootfs 文件系统类型结构中的 fs_supers 指向的双向链表中。

  2. 通过 rootfs 文件系统中的 read_super 函数指针调用 ramfs_read_super() 函数。还记得当初注册rootfs 文件系统时,其成员 read_super 指针指向了 ramfs_read_super() 函数,参见图2.

  3. ramfs_read_super() 函数调用 ramfs_get_inode() 在内存中分配了一个 inode 结构 (struct inode) inode,并初始化其部分成员变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i_op、i_fop 和 i_sb:

inode->i_op = &ramfs_dir_inode_operations;
inode->i_fop = &dcache_dir_ops;
inode->i_sb = sb;
这使得将来通过文件系统调用对 VFS 发起的文件操作等指令将被 rootfs 文件系统中相应的函数接口所接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

  1. ramfs_read_super() 函数在分配和初始化了 inode 结构之后,会调用 d_alloc_root() 函数来为 VFS的目录树建立起关键的根目录 (struct dentry)dentry,并将 dentry 中的 d_sb 指针指向 sb,d_inode 指针指向 inode。

  2. 将 mnt 中的 mnt_sb 指针指向 sb,mnt_root 和 mnt_mountpoint 指针指向 dentry,而 mnt_parent指针则指向自身。

这样,当 do_kern_mount() 函数返回时,以上分配出来的各数据结构和 rootfs 文件系统的关系将如上图 3 所示。图中 mnt、sb、inode、dentry 结构块下方的数字表示它们在内存里被分配的先后顺序。限于篇幅的原因,各结构中只给出了部分成员变量,读者可以对照源代码根据图中所示按图索骥,以加深理解。

最后,init_mount_tree() 函数会为系统最开始的进程(即 init_task 进程)准备它的进程数据块中的namespace 域,主要目的是将 do_kern_mount() 函数中建立的 mnt 和 dentry 信息记录在了 init_task 进程的进程数据块中,这样所有以后从 init_task 进程 fork 出来的进程也都先天地继承了这一信息,在后面用sys_mkdir 在 VFS 中创建一个目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为进程建立 namespace 的主要代码如下:

namespace = kmalloc(sizeof(*namespace), GFP_KERNEL);
list_add(&mnt->mnt_list, &namespace->list); //mnt is returned by do_kern_mount()
namespace->root = mnt;
init_task.namespace = namespace;
for_each_task§ {
get_namespace(namespace);
p->namespace = namespace;
}
set_fs_pwd(current->fs, namespace->root, namespace->root->mnt_root);
set_fs_root(current->fs, namespace->root, namespace->root->mnt_root);
该段代码的最后两行便是将 do_kern_mount() 函数中建立的 mnt 和 dentry 信息记录在了当前进程的 fs结构中。

以上讲了一大堆数据结构的来历,其实最终目的不过是要在内存中建立一颗 VFS 目录树而已,更确切地说, init_mount_tree() 这个函数为 VFS 建立了根目录 “/”,而一旦有了根,那么这棵数就可以发展壮大,比如可以通过系统调用 sys_mkdir 在这棵树上建立新的叶子节点等,所以系统设计者又将 rootfs 文件系统挂载到了这棵树的根目录上。关于 rootfs 这个文件系统,读者如果看一下前面图 2 中它的file_system_type 结构,会发现它的一个成员函数指针 read_super 指向的是 ramfs_read_super,单从这个函数名称中的 ramfs,读者大概能猜测出这个文件所涉及的文件操作都是针对内存中的数据对象,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因为 VFS 本身就是内存中的一个数据对象,所以在其上的操作仅限于内存,那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讨论如何利用 rootfs所提供的函树为 VFS 增加一个新的目录节点。

VFS 中各目录的主要用途是为以后挂载文件系统提供挂载点。所以真正的文件操作还是要通过挂载后的文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接口来进行。

◆5. VFS 下目录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理解 VFS,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际例子来看看 Linux 是如何在 VFS 的根目录下建立一个新的目录 “/dev” 的。

要在 VFS 中建立一个新的目录,首先我们得对该目录进行搜索,搜索的目的是找到将要建立的目录其父目录的相关信息,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要建立目录 /home/ricard,那么首先必须沿目录路径进行逐层搜索,本例中先从根目录找起,然后在根目录下找到目录 home,然后再往下,便是要新建的目录名 ricard,那么前面讲得要先对目录搜索,在该例中便是要找到 ricard 这个新目录的父目录,也就是 home 目录所对应的信息。

当然,如果搜索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比如要建目录的父目录并不存在,或者当前进程并无相应的权限等等,这种情况系统必然会调用相关过程进行处理,对于此种情况,本文略过不提。

Linux 下用系统调用 sys_mkdir 来在 VFS 目录树中增加新的节点。同时为配合路径搜索,引入了下面一个数据结构:

struct nameidata {
struct dentry *dentry;
struct vfsmount *mnt;
struct qstr last;
unsigned int flags;
int last_type;
};
这个数据结构在路径搜索的过程中用来记录相关信息,起着类似"路标"的作用。其中前两项中的 dentry记录的是要建目录的父目录的信息,mnt 成员接下来会解释到。后三项记录的是所查找路径的最后一个节点(即待建目录或文件)的信息。 现在为建立目录 “/dev” 而调用 sys_mkdir(“/dev”, 0700),其中参数 0700 我们不去管它,它只是限定将要建立的目录的某种模式。sys_mkdir 函数首先调用 path_lookup(“/dev”, LOOKUP_PARENT, &nd);来对路径进行查找,其中 nd 为 struct nameidata nd 声明的变量。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因为函数调用关系的繁琐,为了突出过程主线,将不再严格按照函数的调用关系来进行描述。

path_lookup 发现 “/dev” 是以 “/” 开头,所以它从当前进程的根目录开始往下查找,具体代码如下:

nd->mnt = mntget(current->fs->rootmnt);
nd->dentry = dget(current->fs->root);
记得在 init_mount_tree() 函数的后半段曾经将新建立的 VFS 根目录相关信息记录在了 init_task 进程的进程数据块中,那么在这个场景里,nd->mnt 便指向了图 3 中 mnt 变量,nd->dentry 便指向了图 3 中的 dentry 变量。

然后调用函数 path_walk 接着往下查找,找到最后通过变量 nd 返回的信息是 nd.last.name=“dev”,nd.last.len=3,nd.last_type=LAST_NORM,至于 nd 中 mnt 和 dentry 成员,在这个场景里还是前面设置的值,并无变化。这样一圈下来,只是用 nd 记录下相关信息,实际的目录建立工作并没有真正展开,但是前面所做的工作却为接下来建立新的节点收集了必要的信息。

好,到此为止真正建立新目录节点的工作将会展开,这是由函数 lookup_create 来完成的,调用这个函数时会传入两个参数:lookup_create(&nd, 1);其中参数 nd 便是前面提到的变量,参数1表明要建立一个新目录。

这里的大体过程是:新分配了一个 struct dentry 结构的内存空间,用于记录 dev 目录所对应的信息,该dentry 结构将会挂接到其父目录中,也就是图 3 中 “/” 目录对应的 dentry 结构中,由链表实现这一关系。接下来会再分配一个 struct inode 结构。Inode 中的 i_sb 和 dentry 中的 d_sb 分别都指向图 3 中的 sb,这样看来,在同一文件系统下建立新的目录时并不需要重新分配一个超级块结构,因为毕竟它们都属于同一文件系统,因此一个文件系统只对应一个超级块。

这样,当调用 sys_mkdir 成功地在 VFS 的目录树中新建立一个目录 “/dev” 之后,在图 3 的基础上,新的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便如图 4 所示。图 4 中颜色较深的两个矩形块 new_inode 和 new_entry 便是在sys_mkdir() 函数中新分配的内存结构,至于图中的 mnt,sb,dentry,inode 等结构,仍为图 3 中相应的数据结构,其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不变(图中为避免过多的链接曲线,忽略了一些链接关系,如 mnt 和 sb,dentry之间的链接,读者可在图 3 的基础上参看图 4)。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既然 rootfs 文件系统被 mount 到了 VFS 树上,那么它在 sys_mkdir 的过程中必然会参与进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rootfs 文件系统中的 ramfs_mkdir、ramfs_lookup 等函数都曾被调用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4: 在 VFS 树中新建一目录 “dev”

◆6. 在 VFS 树中挂载文件系统

在本节中,将描述在 VFS 的目录树中向其中某个目录(安装点 mount point)上挂载(mount)一个文件系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将某一设备(dev_name)上某一文件系统(file_system_type)安装到VFS目录树上的某一安装点(dir_name)。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对 VFS 目录树中某一目录的操作转化为具体安装到其上的实际文件系统的对应操作。比如说,如果将 hda2 上的根文件系统(假设文件系统类型为 ext2)安装到了前一节中新建立的 “/dev” 目录上(此时,“/dev” 目录就成为了安装点),那么安装成功之后应达到这样的目的,即:对 VFS 文件系统的 “/dev” 目录执行 “ls” 指令,该条指令应能列出 hda2 上 ext2 文件系统的根目录下所有的目录和文件。很显然,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将对 VFS 树中 “/dev” 的目录操作指令转化为安装在其上的 ext2 这一实际文件系统中的相应指令。所以,接下来的叙述将抓住如何转化这一核心问题。在叙述之前,读者不妨自己设想一下 Linux 系统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记住:对目录或文件的操作将最终由目录或文件所对应的 inode 结构中的 i_op 和 i_fop 所指向的函数表中对应的函数来执行。所以,不管最终解决方案如何,都可以设想必然要通过将对 “/dev” 目录所对应的 inode 中 i_op 和 i_fop 的调用转换到 hda2 上根文件系统 ext2 中根目录所对应的 inode 中 i_op 和 i_fop 的操作。

初始过程由 sys_mount() 系统调用函数发起,该函数原型声明如下:

asmlinkage long sys_mount(char * dev_name, char * dir_name, char * type,
unsigned long flags, void * data);
其中,参数 char *type 为标识将要安装的文件系统类型字符串,对于 ext2 文件系统而言,就是"ext2"。参数 flags 为安装时的模式标识数,和接下来的 data 参数一样,本文不将其做为重点。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笔者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准备将来自主硬盘第 2 分区(hda2)上的 ext2 文件系统安装到前面创建的 “/dev” 目录中。那么对于 sys_mount() 函数的调用便具体为:

sys_mount(“hda2”,"/dev ",“ext2”,…);
该函数在将这些来自用户内存空间(user space)的参数拷贝到内核空间后,便调用 do_mount() 函数开始真正的安装文件系统的工作。同样,为了便于叙述和讲清楚主流程,接下来的说明将不严格按照具体的函数调用细节来进行。

do_mount() 函数会首先调用 path_lookup() 函数来得到安装点的相关信息,如同创建目录过程中叙述的那样,该安装点的信息最终记录在 struct nameidata 类型的一个变量当中,为叙述方便,记该变量为nd。在本例中当 path_lookup() 函数返回时,nd 中记录的信息如下:nd.entry = new_entry; nd.mnt = mnt; 这里的变量如图 3 和 4 中所示。

然后,do_mount() 函数会根据调用参数 flags 来决定调用以下四个函数之一:do_remount()、 do_loopback()、do_move_mount()、do_add_mount()。

在我们当前的例子中,系统会调用 do_add_mount() 函数来向 VFS 树中安装点 "/dev " 安装一个实际的文件系统。在 do_add_mount() 中,主要完成了两件重要事情:一是获得一个新的安装区域块,二是将该新的安装区域块加入了安装系统链表。它们分别是调用 do_kern_mount() 函数和 graft_tree() 函数来完成的。这里的描述可能有点抽象,诸如安装区域块、安装系统链表等,不过不用着急,因为它们都是笔者自己定义出来的概念,等一下到后面会有专门的图表解释,到时便会清楚。

do_kern_mount() 函数要做的事情,便是建立一新的安装区域块,具体的内容在前面的章节 VFS 目录树的建立中已经叙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graft_tree() 函数要做的事情便是将 do_kern_mount() 函数返回的一 struct vfsmount 类型的变量加入到安装系统链表中,同时 graft_tree() 还要将新分配的 struct vfsmount 类型的变量加入到一个hash表中,其目的我们将会在以后看到。

这样,当 do_kern_mount() 函数返回时,在图 4 的基础上,新的数据结构间的关系将如图 5 所示。其中,红圈区域里面的数据结构便是被称做安装区域块的东西,其中不妨称 e2_mnt 为安装区域块的指针,蓝色箭头曲线即构成了所谓的安装系统链表。

在把这些函数调用后形成的数据结构关系理清楚之后,让我们回到本章节开始提到的问题,即将 ext2 文件系统安装到了 "/dev " 上之后,对该目录上的操作如何转化为对 ext2 文件系统相应的操作。从图 5上看到,对 sys_mount() 函数的调用并没有直接改变 "/dev " 目录所对应的 inode (即图中的 new_inode变量)结构中的 i_op 和 i_fop 指针,而且 "/dev " 所对应的 dentry(即图中的 new_dentry 变量)结构仍然在 VFS 的目录树中,并没有被从其中隐藏起来,相应地,来自 hda2 上的 ext2 文件系统的根目录所对应的 e2_entry 也不是如当初笔者所想象地那样将 VFS 目录树中的 new_dentry 取而代之,那么这之间的转化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请读者注意下面的这段代码:

while (d_mountpoint(dentry) && __follow_down(&nd->mnt, &dentry));
这段代码在 link_path_walk() 函数中被调用,而 link_path_walk() 最终又会被 path_lookup() 函数调用,如果读者阅读过 Linux 关于文件系统部分的代码,应该知道 path_lookup() 函数在整个 Linux 繁琐的文件系统代码中属于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函数。简单说来,这个函数用于解析文件路径名,这里的文件路径名和我们平时在应用程序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相同,比如在 Linux 的应用程序中 open 或 read 一个文件 /home/windfly.cs 时,这里的 /home/windfly.cs 就是文件路径名,path_lookup() 函数的责任就是对文件路径名中进行搜索,直到找到目标文件所属目录所对应的 dentry 或者目标直接就是一个目录,笔者不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详细解释这个函数,读者只要记住 path_lookup() 会返回一个目标目录即可。

上面的代码非常地不起眼,以至于初次阅读文件系统的代码时经常会忽略掉它,但是前文所提到从 VFS 的操作到实际文件系统操作的转化却是由它完成的,对 VFS 中实现的文件系统的安装可谓功不可没。现在让我们仔细剖析一下该段代码: d_mountpoint(dentry) 的作用很简单,它只是返回 dentry 中 d_mounted 成员变量的值。这里的dentry 仍然还是 VFS 目录树上的东西。如果 VFS 目录树上某个目录被安装过一次,那么该值为 1。对VFS 中的一个目录可进行多次安装,后面会有例子说明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例子中,“/dev” 所对应的new_dentry 中 d_mounted=1,所以 while 循环中第一个条件满足。下面再来看__follow_down(&nd->mnt, &dentry)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安装 ext2 类型根文件系统到 "/dev " 目录上

码做了什么?到此我们应该记住,这里 nd 中的 dentry 成员就是图 5 中的 new_dentry,nd 中的 mnt成员就是图 5 中的 mnt,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把 __follow_down(&nd->mnt, &dentry) 改写成__follow_down(&mnt, &new_dentry),接下来我们将 __follow_down() 函数的代码改写(只是去处掉一些不太相关的代码,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在部分代码行前加上了序号)如下:

static inline int __follow_down(struct vfsmount **mnt, struct dentry **dentry)
{
struct vfsmount *mounted;
[1]mounted = lookup_mnt(*mnt, *dentry);
if (mounted) {
[2]*mnt = mounted;
[3]*dentry = mounted->mnt_root;
return 1;
}
return 0;
}
代码行[1]中的 lookup_mnt() 函数用于查找一个 VFS 目录树下某一目录最近一次被 mount 时的安装区域块的指针,在本例中最终会返回图 5 中的 e2_mnt。至于查找的原理,这里粗略地描述一下。记得当我们在安装 ext2 文件系统到 “/dev” 时,在后期会调用 graft_tree() 函数,在这个函数里会把图 5 中的安装区域块指针 e2_mnt 挂到一 hash 表(Linux 2.4.20源代码中称之为 mount_hashtable)中的某一项,而该项的键值就是由被安装点所对应的 dentry(本例中为 new_dentry)和 mount(本例中为 mnt)所共同产生,所以自然地,当我们知道 VFS 树中某一 dentry 被安装过(该 dentry 变成为一安装点),而要去查找其最近一次被安装的安装区域块指针时,同样由该安装点所对应的 dentry 和 mount 来产生一键值,以此值去索引 mount_hashtable,自然可找到该安装点对应的安装区域块指针形成的链表的头指针,然后遍历该链表,当发现某一安装区域块指针,记为 p,满足以下条件时:

(p->mnt_parent == mnt && p->mnt_mountpoint == dentry)
P 便为该安装点所对应的安装区域块指针。当找到该指针后,便将 nd 中的 mnt 成员换成该安装区域块指针,同时将 nd 中的 dentry 成员换成安装区域块中的 dentry 指针。在我们的例子中,e2_mnt->mnt_root成员指向 e2_dentry,也就是 ext2 文件系统的 “/” 目录。这样,当 path_lookup() 函数搜索到 "/dev"时,nd 中的 dentry 成员为 e2_dentry,而不再是原来的 new_dentry,同时 mnt 成员被换成 e2_mnt,转化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现在考虑一下对某一安装点多次安装的情况,同样作为例子,我们假设在 “/dev” 上安装完一个 ext2文件系统后,再在其上安装一个 ntfs 文件系统。在安装之前,同样会对安装点所在的路径调用path_lookup() 函数进行搜索,但是这次由于在 “/dev” 目录上已经安装过了 ext2 文件系统,所以搜索到最后,由 nd 返回的信息是:nd.dentry = e2_dentry, nd.mnt = e2_mnt。由此可见,在第二次安装时,安装点已经由 dentry 变成了 e2_dentry。接下来,同样地,系统会再分配一个安装区域块,假设该安装区域块的指针为 ntfs_mnt,区域块中的 dentry 为 ntfs_dentry。ntfs_mnt 的父指针指向了e2_mnt,mnfs_mnt 中的 mnt_root 指向了代表 ntfs 文件系统根目录的 ntfs_dentry。然后,系统通过 e2_dentry和 e2_mnt 来生成一个新的 hash 键值,利用该值作为索引,将 ntfs_mnt 加入到 mount_hashtable 中,同时将 e2_dentry 中的成员 d_mounted 值设定为 1。这样,安装过程便告结束。

读者可能已经知道,对同一安装点上的最近一次安装会隐藏起前面的若干次安装,下面我们通过上述的例子解释一下该过程:

在先后将 ext2 和 ntfs 文件系统安装到 “/dev” 目录之后,我们再调用 path_lookup() 函数来对"/dev" 进行搜索,函数首先找到 VFS 目录树下的安装点 “/dev” 所对应的 dentry 和 mnt,此时它发现dentry 成员中的 d_mounted 为 1,于是它知道已经有文件系统安装到了该 dentry 上,于是它通过 dentry 和 mnt 来生成一个 hash 值,通过该值来对 mount_hashtable 进行搜索,根据安装过程,它应该能找到 e2_mnt 指针并返回之,同时原先的 dentry 也已经被替换成 e2_dentry。回头再看一下前面已经提到的下列代码: while (d_mountpoint(dentry) && __follow_down(&nd->mnt, &dentry)); 当第一次循环结束后, nd->mnt 已经是 e2_mnt,而 dentry 则变成 e2_dentry。此时由于 e2_dentry 中的成员 d_mounted 值为 1,所以 while 循环的第一个条件满足,要继续调用 __follow_down() 函数,这个函数前面已经剖析过,当它返回后 nd->mnt 变成了 ntfs_mnt,dentry 则变成了 ntfs_dentry。由于此时 ntfs_dentry 没有被安装过其他文件,所以它的成员 d_mounted 应该为 0,循环结束。对 “/dev” 发起的 path_lookup() 函数最终返回了 ntfs 文件系统根目录所对应的 dentry。这就是为什么 “/dev” 本身和安装在其上的 ext2 都被隐藏的原因。如果此时对 “/dev” 目录进行一个 ls 命令,将返回安装上去的 ntfs 文件系统根目录下所有的文件和目录。

◆7. 安装根文件系统

有了前面章节 5 的基础,理解 Linux 下根文件系统的安装并不困难,因为不管怎么样,安装一个文件系统到 VFS 中某一安装点的过程原理毕竟都是一样的。

这个过程大致是:首先要确定待安装的 ext2 文件系统的来源,其次是确定 ext2 文件系统在 VFS中的安装点,然后便是具体的安装过程。

关于第一问题,Linux 2.4.20 的内核另有一大堆的代码去解决,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在这里去具体说明这个过程,大概记住它是要解决到哪里去找要安装的文件系统的就可以了,这里我们不妨就认为要安装的根文件系统就来自于主硬盘的第一分区 hda1.

关于第二个问题,Linux 2.4.20 的内核把来自于 hda1 上 ext2 文件系统安装到了 VFS 目录树中的"/root" 目录上。其实,把 ext2 文件系统安装到 VFS 目录树下的哪个安装点并不重要(VFS 的根目录除外),只要是这个安装点在 VFS 树中是存在的,并且内核对它没有另外的用途。如果读者喜欢,尽可以自己在 VFS 中创建一个 “/Windows” 目录,然后将 ext2 文件系统安装上去作为将来用户进程的根目录,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将进程的根目录和当前工作目录设定好,因为毕竟只用用户进程才去关心现实的文件系统,要知道笔者的这篇稿子可是要存到硬盘上去的。

在 Linux 下,设定一个进程的当前工作目录是通过系统调用 sys_chdir() 进行的。初始化期间,Linux 在将 hda1 上的 ext2 文件系统安装到了 “/root” 上后,通过调用 sys_chdir(“/root”) 将当前进程,也就是 init_task 进程的当前工作目录(pwd)设定为 ext2 文件系统的根目录。记住此时 init_task进程的根目录仍然是图 3 中的 dentry,也就是 VFS 树的根目录,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以后 Linux 世界中的所有进程都由这个 init_task 进程派生出来,无一例外地要继承该进程的根目录,如果是这样,意味着用户进程从根目录搜索某一目录时,实际上是从 VFS 的根目录开始的,而事实上却是从 ext2 的根文件开始搜索的。这个矛盾的解决是靠了在调用完 mount_root() 函数后,系统调用的下面两个函数:

sys_mount(“.”, “/”, NULL, MS_MOVE, NULL);
sys_chroot(“.”);
其主要作用便是将 init_task 进程的根目录转化成安装上去的 ext2 文件系统的根目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研究这一过程。

所以在用户空间下,更多地情况是只能见到 VFS 这棵大树的一叶,而且还是被安装过文件系统了的,实际上对用户空间来说还是不可见。我想,VFS 更多地被内核用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并以系统调用的方式提供过用户进程使用,至于在其上实现的不同文件系统的安装,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罢了。

◆8. 结束语

文件系统在整个 Linux 的内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代码量也很复杂繁琐。但是因为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对 Linux 的内核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必须要能越过文件系统这一关。当然阅读其源代码便是其中最好的方法,本文试图给那些已经尝试着去阅读,但是目前尚有困惑的读者画一张 VFS 文件系统的草图,希望能对读者有些许启发。但是想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去阐述清楚 Linux 中整个文件系统的来龙去脉,是根本不现实的。而且本文也只是侧重于剖析 VFS 的机制,对于象具体的文件读写,为提高效率而引入的各种 buffer,hash 等内容以及文件系统的安全性方面,都没有提到。毕竟,本文只想帮助读者理清一个大体的脉络,最终的理解与领悟,还得靠读者自己去潜心研究源代码。最后,对本文相关的任何问题或建议,都欢迎用 email 和笔者联系。

**

第二篇:

**

ARM Linux启动流程-根文件系统的加载

https://blog.csdn.net/silent123go/article/details/53470957
前言
  在Kernel启动的初始阶段,首先去创建虚拟的根文件系统(rootfs),接下来再去调用do_mount来加载真正的文件系统,并将根文件系统切换到真正的文件系统,也即真实的文件系统。
  接下来结核内核代码(内核版本:linux-3.14.28),讲解整个流程。

1、文件系统的分类

文件系统大体可以分为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initrd)和非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noinitrd),想要了解根文件系统的挂载流程,首先要了解各种文件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rootfs: 一个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是linux在初始化时加载的第一个文件系统。
  realfs: 用户最终使用的真正的文件系统。
  initramfs: 在内核镜像中附加一个cpio包,这个cpio包中包含了一个小型的文件系统,当内核启动时,内核将这个cpio包解开,并且将其中包含的文件系统释放到rootfs中,内核中的一部分初始化代码会放到这个文件系统中,作为用户层进程来执行。这样带来的明显的好处是精简了内核的初始化代码,而且使得内核的初始化过程更容易定制。Linux 2.6.12内核的initramfs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一个包含完整功能的initramfs的实现可能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cpio-initrd: cpio格式的initrd。一般作为最终的根文件系统。
  image-initrd: 专指传统的文件镜像格式的initrd,如ext2格式。可以作为最终的根文件系统,也可以作为过渡,由Image-initrd里的init来加载最终的根文件系统。
  noinitrd: 如jffs2,yaffs2等格式的根文件系统,作为最终的根文件系统。

2、initrd的处理流程

initrd有CPIO-initrd和Image-initrd两种格式,取决于制作initrd文件系统映像的工具和方法。initramfs是内核自动生成的一个简单的CPIO-initrd。
  initramfs的处理流程:
  1.如果内核支持initrd,但是并没有配置CONFIG_INITRAMFS_SOURCE选项的话,内核在编译的时候会自动生成一个最小的cpio包附在内核中(这个cpio包的内容与由default_rootfs生成的一样),除非你使用了ramdisk作为文件系统,否则内核按initramfs文件系统启动。
  2.将initramfs的内容释放到rootfs中。
  3.挂载真实的文件系统。
  cpio-initrd 的处理流程:
  1.bootloader 把内核以及 initrd 文件系统分别加载到内存的特定位置。然后启动内核,并告诉内核initrd在内存的位置。
  2.内核判断initrd的文件格式,如果是cpio格式。
  3.将initrd的内容释放到rootfs中。即这时候rootfs就是真正的根文件系统。
  4.执行initrd中的/init文件,执行到这一点,内核的工作全部结束,完全交给/init文件处理。
  image-initrd的处理流程:
  1.bootloader 把内核以及 initrd 文件系统分别加载到内存的特定位置。然后启动内核,并告诉内核initrd在内存的位置
  2.内核判断initrd的文件格式,如果不是cpio格式,将其作为image-initrd处理。
  3.内核将initrd的内容保存在rootfs下的/initrd.image文件中。
  4.内核将/initrd.image的内容读入/dev/ram0设备中,也就是读入了一个内存盘中。
  5.接着内核以可读写的方式把/dev/ram0设备挂载为原始的根文件系统。
  6.执行initrd上的/linuxrc文件,linuxrc通常是一个脚本文件,负责加载内核访问根文件系统必须的驱动, 以及加载根文件系统。
  7.如果/dev/ram0被指定为真正的根文件系统,那么内核跳至最后一步(即第9步)正常启动。
  8.否则, 将真实根文件系统(如/dev/mtdblock3或nfs)挂载到rootfs下。
  9.在常规根文件系统上进行正常启动过程 ,执行/sbin/init。
  二者比较:
  1、cpio-initrd的处理流程更加简单,并没有使用额外的ramdisk,而是将其内容直接输入到rootfs中,其实rootfs本身也是一个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这样就省掉了ramdisk的挂载、卸载等步骤。cpio-initrd不再象image-initrd那样作为linux内核启动的一个中间步骤,而是作为内核启动的终点,内核将控制权交给cpio-initrd的/init文件后,内核的任务就结束了,所以在/init文件中,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工作,而不比担心同内核后续处理的衔接问题。
  2、而对于image-initrd,如果最终的真实根文件系统不在Root_RAM0(比如在/dev/mtdblock3或nfs),则内核在执行完image-initrd 里的/linuxrc进程后,还要进行一些收尾工作。并挂载最终执行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和执行最终真正根文件系统里的init。如果最终的真实根文件系统在Root_RAM0,则挂载最终执行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和执行最终真正根文件系统里的init。

3、整体流程解读

3.1 根文件系统的注册
  首先不得不从老掉牙的Linux系统的函数start_kernel()说起。函数start_kernel()中会去调用vfs_caches_init()来初始化VFS。

  • void __init vfs_caches_init(unsigned long mempages) {

    //创建一个rootfs,这是个虚拟的rootfs,即内存文件系统,后面还会指向真实的文件系统
    mnt_init(); }
    void __init mnt_init(void) {

    //创建虚拟根文件系统(调用register_filesystem(&rootfs_fs_type)注册rootfs,即根文件系统);
    init_rootfs();

      /********************************************************************************挂载根文件系统(”/”其实这只是个空目录,是后面挂载实际根文件系统的根节点)。 *init_mount_tree会调用 vfs_kern_mount(“rootfs”, 0, “rootfs”, NULL)为 VFS 建立根目*录“/”,而一旦有了根,那么这棵数就可以发展壮大。同时挂载前面已经注册了的 rootfs 文件系统到*根目录“/”下。最后调用set_fs_pwd和set_fs_root切换进程的根目录和当前目录为”/”.这也就是根*目录的由来 ********************************************************************************/init_mount_tree();  }
    

这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根文件系统的初始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1 noinitrd初始化流程
  针对noinitrd的情况,初始化一个简单的rootfs。主要往里面创建两个目录/dev和/root,还有一个结点/dev/console。

  • /* * Create a simple rootfs that is similar to the default initramfs
    */ static int __init default_rootfs(void) {
    int err;

    err = sys_mkdir((const char __user __force *) "/dev", 0755);
    if (err < 0)goto out;err = sys_mknod((const char __user __force *) "/dev/console",S_IFCHR | S_IRUSR | S_IWUSR,new_encode_dev(MKDEV(5, 1)));
    if (err < 0)goto out;err = sys_mkdir((const char __user __force *) "/root", 0700);
    if (err < 0)goto out;return 0;
    

    out:
    printk(KERN_WARNING “Failed to create a rootfs\n”);
    return err; } rootfs_initcall(default_rootfs);

3.2.2initrd初始化流程
  (1)当内核支持initrd时,rootfs_initcall调用initramfs.c中的populate_rootfs()函数。
  针对initrd的情况,在kernel启动之前,uboot会把initrd映像(即真实根文件系统)拷贝到外部sram的指定位置。
  如果是cpio-initrd,则直接填充到rootfs根目录下,这时rootfs即从vfs变成真实的根文件系统。
  如果是Image-initrd,则Image-initrd里面的内容保存到/initrd.image里面。
  unpack_to_rootfs顾名思义,就是解压包到rootfs文件系统中。

  • static int __init populate_rootfs(void) {
    char err = unpack_to_rootfs(__initramfs_start, __initramfs_size);
    if (err)
    panic(“%s”, err); /
    Failed to decompress INTERNAL initramfs /
    /
    *********************************
    *如果内核支持initrd,但是并没有配置CONFIG_INITRAMFS_SOURCE选项的话,
    *initrd_start为0。
    ***********/
    if (initrd_start) { /

    *支持ramdisk的话,必须定义宏CONFIG_BLK_DEV_RAM
    ************************/
    #ifdef CONFIG_BLK_DEV_RAM
    int fd;
    printk(KERN_INFO “Trying to unpack rootfs image as initramfs…\n”);
    err = unpack_to_rootfs((char *)initrd_start,
    initrd_end - initrd_start);
    if (!err) {
    free_initrd();
    goto done;
    } else {
    clean_rootfs();
    unpack_to_rootfs(__initramfs_start, __initramfs_size);
    }
    printk(KERN_INFO “rootfs image is not initramfs (%s)”
    “; looks like an initrd\n”, err);
    fd = sys_open(“/initrd.image”,
    O_WRONLY|O_CREAT, 0700);
    if (fd >= 0) {
    sys_write(fd, (char *)initrd_start,
    initrd_end - initrd_start);
    sys_close(fd);
    free_initrd();
    }
    done:
    #else
    printk(KERN_INFO “Unpacking initramfs…\n”);
    err = unpack_to_rootfs((char )initrd_start,
    initrd_end - initrd_start);
    if (err)
    printk(KERN_EMERG “Initramfs unpacking failed: %s\n”, err);
    free_initrd();
    #endif
    /

    * Try loading default modules from initramfs. This gives
    * us a chance to load before device_initcalls.
    */
    load_default_modules();
    }
    return 0; } rootfs_initcall(populate_rootfs);

(2)检测根文件系统中是否存在ramdisk_execute_command文件。
  这个值由uboot传给内核的参数中rdinit=指定,如果未指定则采用默认的/init。如果ramdisk_execute_command文件不存在则执行prepare_namespace()挂载根文件系统。
  如果是cpio-initrd,populate_rootfs已经成功解压cpio-initrd到rootfs中,这种情况下rootfs就是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所以这时一般会存在ramdisk_execute_command。
  如果是Image-initrd或者noinitrd的情况,一般不会存在ramdisk_execute_command,所以执行prepare_namespace()挂载根文件系统。
  start_kernel->rest_init->kernel_init->kernel_init_freeable

static noinline void __init kernel_init_freeable(void)
{
/*
* Wait until kthreadd is all set-up.
*/
wait_for_completion(&kthreadd_done);

/* Now the scheduler is fully set up and can do blocking allocations */
gfp_allowed_mask = __GFP_BITS_MASK;/** init can allocate pages on any node*/
set_mems_allowed(node_states[N_MEMORY]);
/** init can run on any cpu.*/
set_cpus_allowed_ptr(current, cpu_all_mask);cad_pid = task_pid(current);smp_prepare_cpus(setup_max_cpus);do_pre_smp_initcalls();
lockup_detector_init();smp_init();
sched_init_smp();do_basic_setup();/* Open the /dev/console on the rootfs, this should never fail */
if (sys_open((const char __user *) "/dev/console", O_RDWR, 0) < 0)pr_err("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n");(void) sys_dup(0);
(void) sys_dup(0);
/** check if there is an early userspace init.  If yes, let it do all* the work*/if (!ramdisk_execute_command)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init";if (sys_access((const char __user *)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0) != 0)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NULL;prepare_namespace();
}/** Ok, we have completed the initial bootup, and* we're essentially up and running. Get rid of the* initmem segments and start the user-mode stuff..*//* rootfs is available now, try loading default modules */
load_default_modules();

}

(3)挂载真实的根文件系统,并把真实的根文件系统的根目录作为进程的根目录。本函数的具体流程,请看注释。

void __init prepare_namespace(void)
{
int is_floppy;

/*************************
  *对于将根文件系统存在usb或者scsi的情况,
  *kernel需要等待这些耗费时间比较久的驱动
  *加载完毕,所以这里存在一个delay。
  *************************/
if (root_delay) {
printk(KERN_INFO “Waiting %d sec before mounting root device…\n”,
root_delay);
ssleep(root_delay);
}

/** wait for the known devices to complete their probing** Note: this is a potential source of long boot delays.* For example, it is not atypical to wait 5 seconds here* for the touchpad of a laptop to initialize.*/
/********************
*等待根文件系统所在的设备的探测函数的完成。
********************/
wait_for_device_probe();md_run_setup();/*******************************saved_root_name是uboot传进来的参数root=/dev/mtdblock3******************************/
if (saved_root_name[0]) {root_device_name = saved_root_name;if (!strncmp(root_device_name, "mtd", 3) ||!strncmp(root_device_name, "ubi", 3)) {mount_block_root(root_device_name, root_mountflags);goto out;}/**********************ROOT_DEV存放saved_root_name的设备节点号。*********************/ROOT_DEV = name_to_dev_t(root_device_name);if (strncmp(root_device_name, "/dev/", 5) == 0)root_device_name += 5;
}/*************************************挂载Image-initrd,如果bootargs指定了noinitrd,*那么initrd_load()是空操作。*************************************/
if (initrd_load())goto out;/* wait for any asynchronous scanning to complete */
if ((ROOT_DEV == 0) && root_wait) {printk(KERN_INFO "Waiting for root device %s...\n",saved_root_name);while (driver_probe_done() != 0 ||(ROOT_DEV = name_to_dev_t(saved_root_name)) == 0)msleep(100);async_synchronize_full();
}is_floppy = MAJOR(ROOT_DEV) == FLOPPY_MAJOR;if (is_floppy && rd_doload && rd_load_disk(0))ROOT_DEV = Root_RAM0;/***********************把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挂在到rootfs的/root目录下。**********************/
mount_root();

out:
devtmpfs_mount(“dev”);
/****************************************
*将真实根文件系统从当前目录移动到rootfs的根目录后,
*并进入根目录。
*然后将当前目录设置为系统的根目录,即作为当前进程的根目录。
*所以,最终把虚拟的文件系统切换到了真实的根文件系统。
****************************************/
sys_mount(“.”, “/”, NULL, MS_MOVE, NULL);
sys_chroot(“.”);
}

(4)initrd_load()是针对Image-initrd的函数,注意,前面已经把Image-initrd解压到了/initrd.image里面。

int __init initrd_load(void)
{
/***********************************
mount_initrd的默认值为1,如果uboot传给kernel
的参数指明noinitrd,则mount_initrd被置成0。
/
if (mount_initrd) {
create_dev(“/dev/ram”, Root_RAM0);
/

* Load the initrd data into /dev/ram0. Execute it as initrd
* unless /dev/ram0 is supposed to be our actual root device,
* in that case the ram disk is just set up here, and gets
* mounted in the normal path.
/
/
****
*rd_load_image函数将/initrd.image的内容释放到/dev/ram设备节点。
*如果根文件系统设备号不是Root_RAM0,即给内核指定的参数不是/dev/ram,
*则会调用handle_initrd()。但是一般我们给内核指定的参数是/dev/ram。
******************************************/
if (rd_load_image(“/initrd.image”) && ROOT_DEV != Root_RAM0) {
sys_unlink(“/initrd.image”);
handle_initrd();
return 1;
}
}
sys_unlink(“/initrd.image”);
return 0;
}

(5)执行/linuxrc脚本确定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接着调用mount_root将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rootfs的/root目录下。

static void __init handle_initrd(void)
{
struct subprocess_info *info;
static char *argv[] = { “linuxrc”, NULL, };
extern char *envp_init[];
int error;

    /***********************************real_root_dev为一个全局变量,用来保存真实根文件系统的设备号。**********************************/
real_root_dev = new_encode_dev(ROOT_DEV);/***********************************************/dev/root.old的设备号是Root_RAM0,而前面已经把Image-initrd释放到了*Root_RAM0,所以/dev/root.old下的内容就是真实的根文件系统Image-initrd。**********************************************/
create_dev("/dev/root.old", Root_RAM0);
/* mount initrd on rootfs' /root */
/************************************
*将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rootfs的/root目录下。
************************************/
mount_block_root("/dev/root.old", root_mountflags & ~MS_RDONLY);
sys_mkdir("/old", 0700);
sys_chdir("/old");/* try loading default modules from initrd */
load_default_modules();/** In case that a resume from disk is carried out by linuxrc or one of* its children, we need to tell the freezer not to wait for us.*/
current->flags |= PF_FREEZER_SKIP;info = call_usermodehelper_setup("/linuxrc", argv, envp_init,GFP_KERNEL, init_linuxrc, NULL, NULL);
if (!info)return;
call_usermodehelper_exec(info, UMH_WAIT_PROC);current->flags &= ~PF_FREEZER_SKIP;/* move initrd to rootfs' /old */
sys_mount("..", ".", NULL, MS_MOVE, NULL);
/* switch root and cwd back to / of rootfs */
sys_chroot("..");if (new_decode_dev(real_root_dev) == Root_RAM0) {sys_chdir("/old");return;
}sys_chdir("/");
/*************************************
*执行完linuxrc后,真实的根文件系统已经确定,则执行
*mount_root将真实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rootfs的/root目录下。
**************************************/
ROOT_DEV = new_decode_dev(real_root_dev);
mount_root();printk(KERN_NOTICE "Trying to move old root to /initrd ... ");
error = sys_mount("/old", "/root/initrd", NULL, MS_MOVE, NULL);
if (!error)printk("okay\n");
else {int fd = sys_open("/dev/root.old", O_RDWR, 0);if (error == -ENOENT)printk("/initrd does not exist. Ignored.\n");elseprintk("failed\n");printk(KERN_NOTICE "Unmounting old root\n");sys_umount("/old", MNT_DETACH);printk(KERN_NOTICE "Trying to free ramdisk memory ... ");if (fd < 0) {error = fd;} else {error = sys_ioctl(fd, BLKFLSBUF, 0);sys_close(fd);}printk(!error ? "okay\n" : "failed\n");
}

}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o倚楼听风雨o」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ilent123go/article/details/5347095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633902.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深入理解MyBatis中的#{ }和${ }占位符及参数传递过程

深入理解MyBatis中的#{ }和${ }占位符及参数传递过程 MyBatis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持久层框架&#xff0c;它以其强大的数据库访问能力和灵活的SQL映射配置而著称。在MyBatis中&#xff0c;#{ } 和 ${ } 是两种常用的占位符&#xff0c;用于构建动态的SQL语句。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两种…

扭蛋机小程序搭建:互联网时代下的“潮玩经济”

近几年&#xff0c;潮玩文化逐渐兴起&#xff0c;盲盒经济闯入了各个消费者的视野中。扭蛋机不同于盲盒&#xff0c;包含的产品多数来自于各类热门动漫IP等&#xff0c;这些产品被装进一个扭蛋中&#xff0c;大众根据概率获得不一样的产品。扭蛋机具有产品多样、好玩不贵的特点…

【Git】实习使用记录

Git 高频命令、版本回退、分支操作、文件修改删除、撤销、标签、远程仓库推送、拉取 https://blog.csdn.net/wohu1104/article/details/105601657 浏览器可以访问github仓库&#xff0c;但是使用git就用不了 https://blog.csdn.net/m0_63230155/article/details/132070860 可…

Vscode安装Eslint扩展后无法实现保存自动修复

前言&#xff1a; 一个现有项目引入eslint时&#xff0c;vscode的eslint扩展会报很多错&#xff0c;通过打开eslint的autoFixOnSave配置自动修复。 从2.0.4版本开始&#xff0c;eslint扩展就移除了autoFixOnSave配置项。因为保存自动修复成为了vscode的Code Action on Save的一…

基于FPGA的图像双边滤波实现,包括tb测试文件和MATLAB辅助验证

目录 1.算法运行效果图预览 2.算法运行软件版本 3.部分核心程序 4.算法理论概述 4.1 双边滤波数学模型 4.2 双边滤波的特性 4.3 FPGA实现架构 5.算法完整程序工程 1.算法运行效果图预览 将FPGA数据导入到matlab对比测试&#xff1a; 2.算法运行软件版本 vivado2019.2 …

c# 自定义 滑块TrackBar

辛苦半天做出来的&#xff0c;如果觉得好用&#xff0c;记得点赞 效果图如下&#xff1a; 具体操作&#xff1a; 1 、添加代码&#xff08;代码在下面&#xff09;&#xff0c;重新生成下整个工程&#xff0c;在工具栏中就出现控件&#xff0c;将控件拖到窗体中 2、只需要调整…

使用人工智能助手 Github Copilot 进行编程 01

本章涵盖了 AI 助⼿如何改变新程序员的学习⽅式为什么编程永远不会再⼀样了AI 助⼿如 Copilot 的⼯作原理Copilot 如何解决⼊⻔级编程问题AI 辅助编程的潜在危险 在本章中&#xff0c;我们将讨论人类如何与计算机进行交流。我们将向您介绍您的 AI 助手 GitHub Copilot&#x…

dp专题15 零钱兑换

本题链接&#xff1a;力扣&#xff08;LeetCode&#xff09;官网 - 全球极客挚爱的技术成长平台 题目&#xff1a; 思路&#xff1a; 这道题&#xff0c;是个比较模板的完全背包问题&#xff0c;这里要求的是问凑成总金额所需的最少的硬币的个数。 我们明确一下 dp[ …

QT第四天

要求&#xff1a;使用QT完成计算器UI设计&#xff0c;如下图&#xff1a; 程序运行结果&#xff1a; 代码&#xff1a; mainwindow.ui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ui version"4.0"><class>MainWindow</clas…

使用pycharm连接读取orcl数据库的表

背景&#xff1a;工作需要 需求&#xff1a;使用pycharm访问远程oracle类型数据库的表&#xff0c;表中包含lob字段&#xff08;这也是个坑&#xff01;&#xff09; 麻了&#xff0c;搞了一个星期&#xff0c;终于成功了&#xff0c;真可谓是每步都有坑&#xff0c;看的文章也…

Microsoft365管理员创建共享邮箱

​​​​​​ 创建共享邮箱 项目2023/08/2110 个参与者 反馈 本文内容 创建共享邮箱并添加成员您应使用哪些权限&#xff1f;阻止登录共享邮箱帐户向 Outlook 添加共享邮箱 显示另外 3 个 备注 如果你的组织使用的是混合 Exchange 环境&#xff0c;则你应使用本地 Excha…

SSH数据流量监控

简介 检查网络连接的数据传输情况有以下一些实际意义&#xff1a; 安全监控&#xff1a;检查数据传输情况可以帮助你识别异常活动或潜在的安全威胁。如果发现大量不寻常的数据传输活动&#xff0c;可能表示有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恶意行为。通过监控数据传输&#xff0c;可以及时发…

阿里云地域和可用区分布表,2024更新

2024年阿里云服务器地域分布表&#xff0c;地域指数据中心所在的地理区域&#xff0c;通常按照数据中心所在的城市划分&#xff0c;例如华北2&#xff08;北京&#xff09;地域表示数据中心所在的城市是北京。阿里云地域分为四部分即中国、亚太其他国家、欧洲与美洲和中东&…

周五~~~摸鱼

学习也能很快乐哦~~&#xff01; vim /etc/motd 修改这个文件可以让你刚登录linux 系统显示图形效果 佛祖 效果&#xff1a; 自行车 效果&#xff1a; love \ ------------ / ------ \ \ …

CMake TcpServer项目 生成静态库.a / 动态库.so

CMake 实战构建TcpServer项目 静态库/动态库-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987016/article/details/135608829?spm1001.2014.3001.5501 在这篇博客的基础上&#xff0c;我们把头文件放在include里边&#xff0c;把源文件放在src里边&#xff0c;重新构建 hehedali…

区间预测 | Matlab实现LSTM-Adaboost-ABKDE的集成学习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多变量回归区间预测

区间预测 | Matlab实现LSTM-Adaboost-ABKDE的集成学习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多变量回归区间预测 目录 区间预测 | Matlab实现LSTM-Adaboost-ABKDE的集成学习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多变量回归区间预测效果一览基本介绍程序设计参考资料 效果一…

Plane Geometry (Junior High School)

初中平面几何&#xff0c; ACBD, ∠CAD60&#xff0c;∠C40&#xff0c;求∠B Vertical Calculation-CSDN博客 Rectangular Area-CSDN博客

kafka系列(二)

本章承接kafka一内容&#xff0c;文章在本人博客主页都有&#xff0c;可以自行点击浏览。 幂等性 请求执行多次&#xff0c;但执行的结果是一致的。 如果&#xff0c;某个系统是不具备幂等性的&#xff0c;如果用户重复提交了某个表格&#xff0c;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例如…

街机模拟游戏逆向工程(HACKROM)教程:[10]68K汇编add指令

我们之前已经介绍了move指令&#xff0c;从本章开始&#xff0c;我们会一步步介绍更多的M68K指令。 简介&#xff1a; add :加法指令 该指令的作用是[源操作数]加[目的操作数]&#xff0c;结果传递至[目的操作数]&#xff0c;[源操作数]保持不变。 例子&#xff1a;…

基于改进蝙蝠算法的三维航线规划算法

matlab2020a可正常运行 基于改进蝙蝠算法的三维航线规划资源-CSDN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