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开发进阶之蓝牙通讯(二)
蓝牙广播是一种无线通讯技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在蓝牙低功耗(BLE)协议中,广播通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两类使用场景:
单一方向的、无连接的数据通信,数据发送者在广播信道上广播数据,数据接收者扫描、接收数据;
连接的建立;
此外,每个设备在使用时,同一时刻,只会在一个信道进行工作,不会占用其他信道,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即使一个信道存在干扰,另外的信道也可以很好地工作;
在广播间隔上,设备每次广播时,会在3个广播信道发送相同的报文,这种设置能有效地避免干扰,因为即使一个信道存在干扰,另外的信道也可以很好地工作。
一、广播参数
蓝牙广播的系统参数主要包括广播间隔和广播延时;
广播间隔是一个关键参数,其单位是毫秒,范围通常在20ms至10.24s之间,必须是0.625ms的整数倍;
根据不同的Advertising_Type,最小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当Advertising_Type为0x02或0x03时,最小值为100ms。
另外,广播延时是在广播事件期间,链路层产生的一个0ms至10ms之间的伪随机时间量,这个延时被添加到两个广播事件之间,目的是为了防止多个设备间的干扰。
二、广播信道
任何带有信息的信号传递都要占用一定的带宽,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频率;
以BLE为例,BLE在2.4GHz频段安排了40个信道(channel),中心频率从2402MHz开始,以2MHz为间隔;
一个BLE设备在任一时刻只能选择40个信道之中一个进行发射或监听;
接收方需要在同一信道上监听才可能收到数据包,接收方还需要知道数据包长度才能进行CRC校验,包长度是包含在PDU段内;
BLE4.0和4.2时,信道37、38和39用于advertising;每次广播,会在3个广播信道上发送相同的报文;
广播信道的选择主要考虑了避免与WiFi等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通过将广播信道设置在非标准WiFi信道,可以降低广播通信受到的干扰,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广播结构
蓝牙广播的最大长度是37个字节,其中设备地址占用了6个字节,只有31个字节是可用的,这意味着广播数据最大长度为31字节,包括广播内容类型和广播数据;
在有效广播数据长度方面,由于广播数据包的结构和组成较为复杂,实际上可用的有效广播数据长度可能会受到限制,具体有效长度取决于广播内容类型和广播数据的内容,不同的类型和内容对应不同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蓝牙广播数据由以下部分组成:
- Preamble:这是一个长度为1字节的标识符,用于表示广播数据包的开始。
- Access Address:这是一个长度为4字节的地址,用于标识广播设备。
- PDU Header:这是一个长度为2字节的头部信息,包含广播数据包的长度和类型等信息。
- Payload Data:这是实际传输的数据,长度和内容根据具体应用而定。
- CRC:这是一个长度为3字节的校验码,用于检测数据传输的错误。
其中,PDU(Protocol Data Unit)是协议数据单元,用于传输数据;
PDU Header是PDU的头部信息,包含了PDU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长度和类型等;
Payload Data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可以是设备名称、Mac地址、服务UUID等信息;
CRC是校验码,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
根据不同的需求配置,广播实际传输的数据也会有相应的不同。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luetooth/bluetooth.h>
#include <bluetooth/rfcomm.h>
#include <bluetooth/sdp.h> int main() { // 初始化Bluez库 int status = bluetooth_init(&bt_context, NULL); if (status != 0) { std::cerr << "Failed to initialize Bluez library." << std::endl; return 1; } // 打开默认的RFCOMM通道(1) int channel = 1; int fd = bt_open_channel(channel); if (fd < 0) { std::cerr << "Failed to open RFCOMM channel." << std::endl; return 1; } // 开始扫描附近的蓝牙设备 const int type = BLUETOOTH_DISCOV_ANY; // 扫描所有类型的设备 const int filter = 0; // 不使用过滤器 int err = bt_discovery(type, filter, NULL, NULL); if (err != 0) { std::cerr << "Failed to start device discovery." << std::endl; return 1; } // 等待设备广播事件 struct sockaddr_rc addr = {0}; socklen_t len = sizeof(addr); int events = POLLIN; // 等待数据可读的事件 int e = poll(&bt_event, 1, -1, &events); // -1 表示无限等待 if (e == -1) { std::cerr << "Failed to wait for device discovery event." << std::endl; return 1; } // 处理发现的设备广播事件 if (bt_event.revents & POLLIN) { // 数据可读事件发生时处理广播数据包 char buffer[256]; // 用于存储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 int bytes_read = recvfrom(bt_event.fd, buffer, sizeof(buffer), 0, (struct sockaddr*)&addr, &len); // 接收广播数据包 if (bytes_read > 0)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包 std::cout << "Received device broadcast." << std::endl; // 在这里处理广播数据包,例如解析服务UUID等。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代码来识别特定的设备和服务。 // ... // 应答广播并尝试建立连接的代码也放在这里。具体的实现取决于你希望如何应答和建立连接。你可能需要发送特定的命令或数据来响应设备,然后等待设备的响应以建立连接。这部分代码需要根据具体的设备和协议进行实现。 } else { // 处理接收错误的情况 std::cerr << "Failed to receive device broadcast." << std::endl; } } else if (bt_event.revents & POLLHUP) { // 处理连接断开事件(如果适用) std::cerr << "RFCOMM channel disconnected." << std::endl; } else if (bt_event.revents & POLLERR) { // 处理其他错误事件(如果适用) std::cerr << "Error on RFCOMM channel." << std::endl; } else { // 处理其他未知事件(如果适用) std::cerr << "Unknown event on RFCOMM channel." << std::endl; } // 清理并关闭资源 close(bt_event.fd); // 关闭RFCOMM通道的文件描述符 bluetooth_cleanup(&bt_context); // 清理Bluez库资源 return 0; // 表示成功执行完毕或出现错误导致程序退出,具体取决于前面的错误处理逻辑。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更多的错误处理和资源清理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