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全书架构
书简介
经典摘录
一、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目的
二、品性的教育
一岁前的教育
主要是2岁到6岁的教育
三、智力教育
14岁前的课程安排
最后的学年
大学教育
四、结束语
全书架构
书简介
经典摘录
一、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基本原理
1、我们必须首先对自己想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有一个概念,然后才能形成关于最优教育方法的明确观点。
1)教育当然应该实用,因为教育过程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但是,这并非教育实用论者的想法。
2)真正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将学生的大脑填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知识,还是努力让学生掌握具有内在价值的心灵财富?知道1英尺等于12英寸,1码等于3英尺是有用的,但这条知识没有内在价值;对于生活在公制国家的人来说,它更是毫无价值。
3)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大量的品德教育,然后才能成为卢梭教育体系所要培养的楷模
4)儿童生下来只有条件反射和几种本能;在环境的作用下,孩子养成了习惯,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态的。具体会是哪一种,最重要的是看母亲或保姆的智慧,初生孩童的天性有着几乎不可思议的可塑性。绝大多数孩童身上既有好公民的才质,也有罪犯的才质。
教育的目的
1)有人强调勇敢,有人强调学识,有人强调和善,有人强调正直。有人将国家义务置于家庭情感之上;有人则主张家庭感情是第一位的,如孔子。这些分歧都会造成教育上的差异。我们必须首先对自己想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有一个概念,然后才能形成关于最优教育方法的明确观点。
2)当我说应该把学生当作目的而非工具时,或许会有人反驳,归根到底,每个人作为工具的意义都大于作为目的的意义。人本身是作为目的而存在,人死则寂灭;人的成果是工具,人死而永存。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我们可以否认它的推论。一个人作为工具的意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3)教育者光爱孩子还是不够,更需要对何为优秀的人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猫会教孩子抓捕和玩弄老鼠。军国主义者或许会爱自己的儿子,但不会爱祖国敌人的儿子。
4)我认为有四种品质共同构成了理想品格的基础:活力、勇敢、敏感、智力。我无意说这是一张完整的清单,但我认为从中已经能得出许多教益。
恐惧的传染性特别强:孩子会从大人身上学到恐惧,哪怕大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表现了出来。通过暗示,孩子很快就会模仿母亲或保姆的怯懦。
清单上的第三种品质是敏感。在一定意义上,敏感可以纠正蛮勇。看不见危险的人容易做出勇敢的行为,但这种勇敢往往是愚蠢的。任何基于无知或健忘的行为都不能被认为是好的:尽可能充分的知识和觉知是良好事物的关键要素。
可取的敏感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是同情心。有一种同情心是纯粹的生理现象:幼儿会因为兄弟姐妹哭泣而一同哭泣。在我看来,这种同情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所说的智力既包括实际掌握的知识,也包括接受知识的能力。事实上,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二、品性的教育
在幼儿阶段,生理学、卫生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关键,其中心理学对教师尤其重要。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条件反射可以在环境作用下发展出千差万别的习惯,因而也能塑造出千差万别的品性。这主要发生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因此品性养成希望最大的时期就是这一时期。
如果施行妥当的话,品性培养在6岁前就应该接近完成了。我的意思不是说,6岁以后就可以败坏品性;不管在任何年纪,不利的境遇或环境都可能伤及品性。我的意思是,如果环境得到用心维护的话,一名接受了适当早期教育的6岁以后的儿童应该已经具备了走上正道的习惯和欲求。
一岁前的教育
1)婴儿有一种本能是发育完全的,即吮吸本能,来到新环境里,吮吸会让孩子感到安心舒适。但除此之外,孩子醒着时会感到模糊而混沌,缓解的方法就是24个小时的大部分时间都睡觉。两周后,这一切都变了。孩子已经从规律性的重复经验中习得了预期。他已经成了一个保守主义者,大概比之后的任何时候都保守得更彻底。他厌恶遇到的一切新事物。
2)要尽可能让孩子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快乐,而不是无理取闹,一味向大人索取。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将外界管教减少到最低,但这就需要内在的自律,而最容易养成自律的时期就是出生后的一年内。
3)要让婴儿感觉温暖、干燥、舒适,稳稳地把孩子放下,轻声说几句话后就离开。孩子可能会哭几分钟,但除非孩子生病了,否则很快就不会哭了。这时你再去看,就会发现他已经睡熟了。与纵容爱抚相比,这种办法能大大延长孩子的睡眠时间。
4)这段时期的教育只能通过纯粹的生理手段。婴儿感到的愉悦是生理性的——主要是食物和温暖,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生理性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寻求与愉悦相关的东西、回避与痛苦相关的东西养成的。孩子的啼哭一部分是与痛苦关联的条件反射,一部分是为了寻求愉悦的行为
主要是2岁到6岁的教育
1)家长是在犯错中学习的,只有孩子成人以后,家长才会发现当初应当怎样教育子女。
2)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消除恐惧的方法
勇敢,就是做出其他人会因为害怕而不做的事情。如果他不感到恐惧,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不认为只有用意志控制恐惧是真正的勇敢,我甚至不认为那是第一等的勇敢。
对肉体勇敢的培养应当尽可能通过教授操作或控制物件的方式,而不是与其他人进行身体对抗的方式。在我看来,登山、开飞机、在大风中驾驶小船所需要的勇敢,要比战斗中所需要的勇敢可敬得多。因此,我主张尽可能训练学生掌握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动手技能,而不是通过足球等活动。如果要击败对手的话,那就应该去战胜物件,而不是打败其他人。我的主张不是说应该刻板地运用这一原则,而是说在体育方面,它应该受到比现在更多的重视。
在缺乏科学知识的人群中,日食、地震、瘟疫等事件都会强烈地引发这种恐惧。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恐惧,对个人和社会都一样,因此从小根除它是一件大好事。真正能破除这种恐惧的是科学解释。我们不需要解释每一个乍看起来神秘的事物。只要给出了一定数量的解释,孩子就会假定其他事情也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家长到了这时就可以对孩子说,某件事情现在还不能解释得了。
重点是尽快让孩子产生一种感觉:神秘感只是因为无知,是可以凭借耐心和精神上的努力来消除的。一旦恐惧感被克服,原本因为神秘而让孩子害怕的东西反而会带给孩子欢乐,这一点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羞怯一部分是因为与陌生人交往太少,一部分是因为墨守交往礼节。只要条件方便,超过一岁的孩子就应该熟悉与陌生人见面,被陌生人抱起来。一开始应该只教孩子最基本的必要礼节,免得惹人讨厌到无法忍受的程度。
3)玩耍与遐想
4)诚实
培养诚实的习惯应该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我讲的不只是说实话,也包括真诚的思想。事实上,我认为在两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我宁愿要一个完全知道自己在说谎的说谎者,也不要一个首先在潜意识里欺骗自己,然后想象自己是有道德又真实的人。
5)惩罚
当一个孩子一直打扰其他孩子,或者破坏别人的乐趣时,最明显的惩罚方式就是隔离。采取某种此类措施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损害其他孩子的利益是极不公平的。但是,让犯错的孩子产生负罪感是没有用的,让他感到自己失去了其他孩子正在享受的乐趣才更有利于达到目的。
6)同伴的重要性
- 有很多事只有在其他孩子的帮助下才能做到。孩子越大就越是如此。事实上,同龄人最重要的时期莫过于大学阶段。
- 一岁大的孩子模仿三岁大的孩子就要好一些,一方面因为大孩子做到的事正好是小孩子想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孩子的本领看起来不那么像超人。孩子会觉得其他孩子比成年人更像自己,因此其他孩子做到的事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 在整个青少年阶段,年纪稍长的人在教育中都具有特殊意义,但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在课外活动时间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和女孩对孩子的志向总是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且如果性格比较和善的话,他们可以借助自己最近克服困难的回忆来向小孩子解释,解释得比成年人还要好。甚至到了大学,我也从年长自己几岁的人身上学到了许多,那是从年高德劭的教授身上都学不到的。
- 从4岁开始,同龄人就会重要得多。如何对待与自己平等的人是最需要学习的。如今世界上的大多数不平等都是人为的,如果我们做事时能无视这些不平等,那不啻是一件好事。富人想象自己比家厨优越,对他们的态度和自己在社交场上的表现不一样。但富人又觉得自己不如公爵,在公爵面前显得毫无自尊心。
- 儿童的身心都需要大量游戏,而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就只有跟小伙伴玩才能尽兴了。不玩耍的孩子会变得紧张而神经质,会失去生活的乐趣,还会养成焦虑症。
7)爱与同情
- 孩子在整个少年阶段能发挥同情心的机会都比成年生活中要少,既是因为孩子有效表达同情心的能力比较弱,也是因为他必须接受教育,为自己的人生考虑,基本不触及其他人的利益。
- 父母之爱的本质不是寻求回应。朴素自然的父母养育本能对孩子的感受,就像对父母的体外器官一样。如果你的大脚趾出了问题,你会为了自己好而照顾它,并不会期待脚趾感激你。... 只要孩子还不能自理,孩子对母亲的需要就已经是充分的回应了。
- 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世间险恶,这是一个难题。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能对战争、屠杀、贫困和虽可遏制却依然肆虐的疫病一无所知。到了某个阶段,孩子必须了解这些事情,同时结合相关知识坚信施加乃至允许一切可以避免的苦难都是可怖之事。
可以教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必避讳战争。但在讲述战争时,首先要同情战败者。我会从孩子天然会站到战败一方的战斗讲起;相信孩子们就能看清战争的真相,并认识到战争是愚蠢的。
如果孩子注意到了任何残酷或不友善的真实事例,大人应该进行充分的讨论,包括大人本人认为该事例包含的所有道德意义,而且永远要暗示做出残忍行为的人是愚蠢的,他们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所以完全不懂得怎样做才更好。
- 恐惧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妨害。父母和“朋友”吓唬那些有机会获得幸福的年轻人,嘴上说是道德,其实是出于嫉妒。如果年轻人有足够的无畏之心,他们就会无视那些阴暗的论调,否则就是任由自己变成可怜人,与心怀嫉妒、满口道德的人为伍。本书中的品性教育以培养勇敢和幸福之人为目标,因此我认为品性教育要尽可能解放爱的源泉。
8)性教育
- 儿童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三年对性产生好奇心,表现是对男性和女性、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生理差异产生兴趣。究其本质,幼年期的这种好奇心并无特殊性,而只是一般性好奇心的一部分而已。这种好奇心之所以在按照传统方式抚养的儿童身上表现出了特殊性,只是因为成年人把性神秘化了而已。在没有神秘化的情况下,好奇心只要得到满足后就会马上消退了。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允许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不穿衣服的样子,只要是自然应该不穿衣服的情况就行。另外也不应该对裸体大惊小怪,孩子根本不应该知道人们会介意裸体(当然,孩子以后必须知道)。你会发现孩子一时间注意到了爸爸和妈妈的差别,并将其与兄弟姐妹的差别联系了起来。但是,只要孩子探究到了这个程度,这件事也就变得无趣了,就像平常都开着的橱柜一样。当然,在这段时期里,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有问必答,与其他话题并无二致。
- 回答问题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规则有两条:第一,永远要如实回答;第二,将性知识与其他知识等同对待。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个关于太阳、月亮、云彩,或者汽车、蒸汽机的智力问题,你会觉得高兴,而且会在孩子能理解的前提下倾囊相授。这种问答在早期教育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智力教育
1)智力探险的意识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从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世界充满了令人迷惑的事物,只要付出充分的努力就能够理解。
2)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一直接受了良好的抚育,那么校方最好应该强调纯粹的智力发展,并借助智力发展来养成后续的良好品性。
3)传授知识应该是出于智识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证明某个道德或政治上的结论。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的一部分目的是满足好奇心,一部分是掌握那些自己动手满足好奇心所需要的技能。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也必须激发出某些富有成果的好奇心。教学中绝不能压抑好奇心,哪怕好奇心会把我们引上完全超出课程大纲的方向。我的意思不是要打断大纲授课,而是说好奇心应当受到表扬,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课后时间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
4)尽管教学的目的不是改良品性,但有些品质确实是非常可取的,对成功求知也是很重要的。
它们应当是智力教育的产物,但应当随着学习的需要而产生,而非本身值得欲求的美德。在我看来,这些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开放的心态,还有相信知识是有可能取得的,但必须通过艰苦、耐心、勤奋、专注、精确的努力才能取得。在三者当中,好奇心是基础。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将其引上正确的目标,其余便是水到渠成。
PS:如果不接受长期的智力教育,孩子也不太可能具有充分的专注力。完善的专注力有三个特征:强烈、持久、自愿。
5)耐心和勤奋应当源于良好的教育。人们过去认为,耐心和勤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通过外在权威强加好习惯来取得。
6)现代幼儿心理学著作都强调不要催促幼童吃饭或睡觉的重要性。这两件事应该是儿童自发去做的,而不是被哄或者被逼出来的。
7)“教育的动力应当来自学生”这个大原则对任何年龄都是适用的。环境应当激发这种动力,并且给出学习以外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孤独和无聊的生活。
14岁前的课程安排
1)“教育的动力应当来自学生”这个大原则对任何年龄都是适用的。环境应当激发这种动力,并且给出学习以外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孤独和无聊的生活。
2)14岁以下的学生主要应该学习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知识,除个别情况,分科学习应该在14岁之后开展。不过,14岁之前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发掘儿童的特殊天赋,若有专才,则可以在日后细心培育。因此,人人都应该学习每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不擅长者则无须深入学习。
3)我认为地理课应该在幼童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小孩子不喜欢才怪呢。等孩子长大些,我会提供配图书籍和地图,会教授世界各地的基本信息,还会要求他们将关于各地奇事的短文放在一起。
4)对地理课适用的办法对历史课甚至更适用,尽管历史课要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再开设,因为孩子一开始还没有成熟的时间观念。我认为历史课从5岁左右起就适宜开设了,一开始要讲名人趣事,要配上丰富的图片。
5)孩子在幼儿期有可能完美地学会说一门现代语言,长大以后就永远做不到了,因此要学外语就趁早的主张非常有道理。。。。 孩子对外国人说外语,要比对一个与自己母语相同的人说外语感觉更自然。
6)户外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上学期间。我讲的户外教育不是运动。当然,运动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但我考虑的是别的东西:了解耕种过程,熟悉动植物、园艺、田野观察的习惯等。
季节与天气、播种与收获、庄稼与牲畜都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所有人都应该与之亲近熟悉,否则难免会彻底脱离与大地母亲的联系。孩子在极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中就能全部掌握上述知识,而且单单为了健康考虑,我们也应该开展这些活动。
最后的学年
PS : 14岁后
1)鼓励学生对重大争议性议题产生兴趣,包括政治议题、社会议题,乃至宗教议题。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全面了解各方论点,而不只是正统观点。如果有学生强烈认同某一方,我们应当告诉他如何寻找正面事实论据,还应当安排他与持相反意见者展开辩论。以求真为目标的严肃辩论有很大的价值。
2)校园时光应该贯穿着一种智力探险的意识。在完成规定作业后,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去自主探索令他们感到兴奋的事物,因此作业负担不应该太重。学生取得了成绩就应该表扬,而且尽管必须指出学生的错误,但不应该责骂学生。永远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笨是可耻的事。教育领域中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有机会取得成功的感觉。知识若是让学生感觉无聊,则用处不大;但若能让学生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知识则会成为学生长久的财富。要让你的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他们明白知识如何能够改造世界。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要是盟友,而非天敌。如果早期教育得当,那么这些观念足以让绝大部分学童开开心心地掌握知识。
大学教育
1)必须了解大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功能。在各行各业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里,大学生也多了起来。随着世界越发复杂,工业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专家也增多了,而专家主要就是由大学提供的。
2)要假定大学有两个存在目的:一方面是培训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没有直接效益的研究求知。因此,我们希望在大学中既要有未来从事具体专业的人,也要有具备研究求知特殊能力的人。但这本身不能决定各个专业的选拔标准。
教师应该在学期开始时列出精读书目,并简略概述有人可能喜欢、有人可能不喜欢的其他图书。
如果学生选择要写一篇不同于教师布置的题目但难度相当的论文,他应该有这样做的自由。
3)只有用功这一种品质是可收实效的,其余品质都属于儿时培养所得。而且推行这一品质的手段应该是清退不用功的人,因为这些人显然更适合做其他事情。教师不应该将大量时间用于教学,也应该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做研究,但是他也应该明智地运用这种闲暇。
四、结束语
学生小的时候,关爱他们最为重要。等到大一些,向学生传授对知识的热爱则愈发必要。在幼儿阶段,生理学、卫生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关键,其中心理学对教师尤其重要。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条件反射可以在环境作用下发展出千差万别的习惯,因而也能塑造出千差万别的品性。这主要发生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因此品性养成希望最大的时期就是这一时期。
- 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训练孩子的本能,以养成建设性而非破坏性、感情丰富而非郁郁寡欢、勇敢、诚恳、智慧之和谐品性。绝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完全做到这些,得到适当对待的儿童也确实做到了这些。
- 道路是明确的。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走上这条道路?还是说,我们要让他们蒙受我们经历过的苦难?我们是否要让他们度过恐惧扭曲、发育不良的童年,长大后又唯唯诺诺,不能运用理智阻止战争,以至于在无畏的硝烟中丧生呢?无数由来已久的恐惧拦阻通往幸福和自由的道路。但是,爱能征服恐惧。如果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们将爱这份伟大的、我们都力所能及的礼物送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