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7.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
- 7.2.2 需求分析的难点
- 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
- 7.2.3 数据字典
- 7.3 概念结构设计
- 7.3.1 概念模型
- 7.3.2 E-R模型
- 7.3.3 概念结构设计
- 7.4 逻辑结构设计
- 7.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 7.4.2 数据模型的优化
- 7.4.3 设计用户子模式
- 小结
- 7.5 物理结构设计
- 7.5.3 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
- 7.5.4 评价物理结构
- 7.6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 小结
7.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定义

-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1)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
(2)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密切结合

- 数据库设计的六个步骤




- 数据库设计中的各级模式

7.2 需求分析

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

7.2.2 需求分析的难点

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



- 数据流图

7.2.3 数据字典


7.3 概念结构设计
- 定义


7.3.1 概念模型

7.3.2 E-R模型

- E-R模型三要素
实体、属性、联系。(另外,别忘了实体间的映射关系,如下) - 实体间的联系

(1)
(2)
(3)

- E-R图画法



- 练习




7.3.3 概念结构设计
现在自己动手设计E-R图,没给你明确属性了。
- 设计方法
需求分析:自顶向下
概念结构设计:自底向上


- 实体与属性的划分原则


- 设计分E-R图



- E-R图的集成



- 冲突
(1)属性冲突

(2)命名冲突

(3)结构冲突

- 修改和重构


- 冗余

(1)消除冗余的方法



触发器的作用体现了:保证数据一致

- 验证整体概念结构


- 概念结构设计小结



7.4 逻辑结构设计


- 不需要,概念结构设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抽象,不涉及具体的实现。
- 需要。逻辑结构设计属于信息世界到机器世界的转换,涉及到具体的实现。
- 任务:
把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 步骤

一般的、特定的、优化的
7.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 转换什么?
实体、属性、实体间的联系 - 要解决的问题

- 转换的原则(解决问题1)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就是实体的属性,关系的码就是实体的码。

- 实体之间联系的转换?(解决问题2)
(1)1:1

(2)1:n
向n端合并,或者新增一个关系模式

或者新增:员工部门(员工,部门)
(3)m : n
新增一个表,用双方主码+联系产生的属性

(4)m:n:p


(5)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以合并

7.4.2 数据模型的优化



- 水平分解
按关系的水平方向分解,即按元组分解。

- 垂直分解

- tips

7.4.3 设计用户子模式
创建视图了,外模式;逻辑结构设计的第二个模式。
- 定义

- 授权

小结



7.5 物理结构设计
- 定义

- 设计步骤

确定结构,评估效率。 - 下面是PPT环节










- 存取方法总结
索引、聚簇、HASH

7.5.3 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

7.5.4 评价物理结构

7.6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