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时间,我确信了一件事。
想要输出内容,不需要“先输入”。
直接输出,是能做到的。
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先输入,再输出!
我认为这是错的。
人可以不输入知识,直接输出内容。
人在世界上活了这些年。
观察过一些现象,有过许多生活经验。
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
只要合理的运用这些积累。
人,一定能写出内容。
如果,不看书就写不出内容。
则可以证明:其缺乏“思考能力”。
他不能抓住“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
所以,他觉得“没什么可写”。
为什么看看书,就能写点东西呢?
因为书本对许多规律加以总结。
这些现象的规律和本质,一目了然。
所以,看完书再写内容,会很简单。
这样做,会形成对“书”的依赖。
人们会这样说:
“哎呀,我没输入,所以无法输出。”
“我要先输入,再输出。”
实际上呢?
即便不输入书本上的知识。
人也有庞大的“信息库”。
这个信息库就是“这些年的生活经验”。
认真思考这些经验,同样能写出内容。
确实,看完书再写内容,会很简单。
因为书会把很多事写的清清楚楚。
思考过程、逻辑关系、内容总结…
但是,它写的越清楚,人就越得不到锻炼。
都是成品结论,人就不用思考啦。
生活经验与书相反。
它杂乱无章、数量庞大。
但是,生活经验之间,仍然存在“联系”。
如果能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人就能找到“头绪”,就能写出东西。
发现这种“头绪”,比较难。
但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人的思考能力。
通过看书进行输入,然后再输出。
这很简单,但进步的速度会变慢。
我回答过一个问题。
提问者看书没什么体悟、也写不出东西。
他认为,自己不会看书。
所以他没有体悟、写不出东西。
我不是这样认为的。
我认为他缺乏三种能力:
一是理解能力,他看不太懂内容。
二是思考能力,他不明白作品表达了什么。
三是表达能力,他不会表达,自然写不出东西。
一个学生,至少上过十年的学。
谈何“不会读书”呢?
课本能看懂,换成其他书,就看不懂吗?
但是,他依然认为“是自己不会看书”。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一旦自己写不出内容、写不好内容。
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的输入不够多。
或者,是自己的输入有问题。
人活了那么多年,有那么多生活经验。
这算“输入不够多”么?
一本书的内容就那些,全部看完了。
这算“输入有问题”么?
输入环节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后续的环节。
是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什么叫理解能力?
一段话,理解一半。
一段话,全部理解。
这是“理解能力”。
什么叫思考能力?
发现许多内容之间有联系。
发现许多内容与现实有联系。
这是“思考能力”。
什么叫表达能力?
你想明白了,有结论了。
你能比较顺畅的表达出来。
别人能够看懂你的表达。
这是“表达能力”。
人们一般认为,输入之后就是输出。
输入内容→输出内容
所以,如果写不出东西。
那就是“输入不够”,还得继续“输”。
实际上,是这样:
输入内容→理解内容→思考内容→表达内容
输入之后,还有三个流程。
完成全部流程,最终才是输出。
任意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输出。
回归最初的问题:不输入,能不能输出?
答案是“能”。
人活了这么久,输入已经够多了。
如果无法输出内容,不是因为输入不够。
是其他环节有问题。
所以。
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输入”方面。
多去思考、多去理解、多尝试表达。
这些方面比纯粹的“输入”更重要。
当然,该“输入”,还是要“输入”。
“输入”可以获取优质信息。
优质信息是思考的原材料。
也可以获取别人的优秀经验。
优秀的经验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
只是,不要太依赖输入。
也不要觉得“我先输入,才能输出”。
写不出东西,不一定是“输入不够”。
可能只是单纯的思考不足。
思考不足,更需要锻炼。
这篇文章,源于别人的一个观点。
经过我个人的思考总结,最终成型。
我使用别人的一个观点,写出自己的文章。
这时,“输出>输入”。
因为我有其他的积累嘛。
我把这些积累叠加在“观点”上。
就是一篇文章。
这些积累,不是从书上得到的。
我完全没看过讲“输入和输出”的书。
这些积累是我的生活经验与个人理解。
这种积累,每个人都有很多。
加以思考,每个人都能写出文章。
写不出来,或许只是“想的太少”。
我是橙子会变甜,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37天!
喜欢的话,点个赞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橙子会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