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今天我推荐一本书《重构: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先说下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我在16年本科毕业进入职场,专职于rhino+gh工作辅助设计已有三年,或大或小地做了10多个幕墙或内装的BIM应用项目。
做这些项目的过程各有不同,也有最大的相同:我只用了Rhino,没用过Revit/Archicad等正牌BIM软件。
BIM、数字建筑的概念越来越热的这三年,我一直忙于用Rhino做施工项目而没有真正的进行思考,也经常因为自己没有用过Revit等软件而怀疑自己不是个合格的BIM设计师,只算是个参数化设计师。三年来我对建造与施工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是很深,辅助好这些过程还是颇有心得:
三年的工作收获=养成结构化思维=“有逻辑的拆题,几何与算法答题”!
三年的工作收获=养成结构化思维=“有逻辑的拆题,几何与算法答题”!
三年的工作收获=养成结构化思维=“有逻辑的拆题,几何与算法答题”!
原因如下:
1.我之所以有这个工作岗位,
是因为施工项目存在着让复杂方案落地的需求。
2.我之所以能满足让复杂方案落地的需求,
是因为能解决复杂的问题(空间几何建模问题、以及材料批量下单问题。)
3.我之所以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是因为我能把复杂问题,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几何数学题,以及grasshopper编程算法题。
4.我之所以能这样拆题,
是因为我高中学过空间几何,对算法感兴趣。
而最近,我因脑子不自觉的思考这些问题而失眠——现在我的工作内容是这样,未来三年呢?未来十年呢?我这种状态还能持续多久,又该如何在行业里定位?
这种迷茫之际,我恰巧参加了一场行业里的大会。有幸听了安筱鹏老师的一场分享,
醍醐灌顶——

我对于未来的困惑也有了答案——全局优化需求与碎片化供给是现状,“跨越集成应用陷阱”才是未来。
所以我推荐《重构: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正是安筱鹏老师的著作。假如你像我一样,是一名或者即将成为一名参数化设计师,并对未来还有些迷惑的话。请一同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你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但一定能引起一定的思考。我正在微信读书上阅读这本书,如果你也在读,欢迎和我交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