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评测我是怀着敬畏之心写的。
第一部分:从设计理念说起
(一)说到设计理念,不得不先说下苹果的iPhone
一)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1月9日由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发布,并在2007年6月29日正式发售。
让我们看一下第一代iPhone的几个细节
1、第一代iPhone的分辨率为360*640(电容屏),作为对比,笔者彼时的htc钻石2的分辨率是480*800(电阻屏)。电阻屏的标配是一支笔,只能在屏幕上点击,单方向的滑动;虽然钻石2分辨率更高些,但是在操作体验上的差别是巨大的。电容屏的操作是靠手指触摸,带来了手势操作的新体验,当年最经典的就是屏幕亮屏后的滑动解锁。为什么触摸手势的出现影响如此巨大,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引用两个例子来予以说明:
(1)亨利哈罗的猴子依恋实验证明爱源于触摸而非喂养;恋爱的时候恋人们也会情不自禁贴近距离、触摸对方。触摸商品能增加我们的拥有感和积极正面情感。当我们和他人亲密接触时,脑下垂体腺会分泌一种特殊的荷尔蒙,叫做“后叶催产素”,也被称作“拥抱激素”。
人体在分娩和哺乳时会大量分泌后叶催产素,可以起到镇静和止痛的作用。但是这种激素并不是孕期女性的专利,实际上所有年龄的男性和女性都会分泌这种激素,它的作用远比催产更广泛。后叶催产素就是一种鼓励社交的奖励机制。人类是一种需要大规模高度协同的群居动物,良好的社交关系无疑能够改善个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合作效率,也为群体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让我们得以繁衍至今。——资料来源于知乎
(2)根据心理科学协会期刊《心理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即使我们不打算记住物体的细节,通过触摸探索物体也可以生成这些物体的详细,持久的记忆。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Fabian Hutmacher说:“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是,参与者能够通过视觉识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但仅在一周前触摸过的物体,尽管当时并不打算记住这个物体。”这更值得注意,因为识别测试中的竞争对象属于同一基本级别的类别,也就是说,先前呈现的对象只能基于微妙的基于触摸的细节进行识别,而不能基于更显著的视觉细节。——资料来源于心理学空间网
2、底部dock栏及4个软件位置。
(1)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路径依赖”的故事,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美国人道格拉斯·诺思,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多年前听过学者们讲过“铁轨间距案例”的故事,摘抄如下:
美国铁路的铁轨宽度之所以是4英尺8.5英寸,因为是由英国铁路设计师设计的,英国铁路的铁轨宽度也就是4英尺8.5英寸。
为什么英国的铁路是这个宽度?
因为英国铁路是由设计有轨电车铁轨的人设计的,英国有轨电车的轨道就是4英尺8.5英寸宽。
那为什么英国有轨电车的轨道是这个宽度?
这是由马车的车轮距离所决定的。
为什么马车的车轮距离是4英尺8.5英寸?
因为古代战车由两匹马拉动,而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加起来就是4英尺8.5英寸。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美国现代化铁路的轨距居然是由古代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2)底部不能滑动的dock栏,意味着放到dock栏中的软件是最高频使用的软件;四个软件位置,是在当时屏幕尺寸下最合适摆放的软件数量,这些设定一直影响到现在。
3、大家留意一下底部dock栏的“电话”图标的颜色,笔者这里卖个关子,后面会重点说明。
二)第二代iPhone 3G于2008年06月10日由美国苹果公司的掌门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在2008年7月11日正式发售,这款手机在外观设计上跟上一代iPhone比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它支持3G网络,移动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同时这款手机拥有很多不错的功能,比如GPS。此外,苹果还发布了其移动应用商店AppStore,起初拥有约500款应用。
(1)自从有了软件商店,IOS系统需要做的就是把手机用户最基本的需要做到极致,将个性化的功能交给商店中的各类开发商。
(2)3G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类软件在应用上有了更好的体验
(3)IOS系统大版本的更新是对未来用户1年的常用功能做的一个预测
三)第三代iPhone 3GS于2009年6月9日由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09之上如约正式发布。
四)第四代iPhone 4于2010年6月8日在美国Moscone West会展中心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10)发布。
2011年苹果最经典的广告词之一:如果你没有iPhone,那么,你就真的没有iPhone
——当下我们来解读广告词的内涵:句子后面的“iPhone”,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五)2011年6月7日,苹果在旧金山MosconeWest会展中心召开全球开发者大会(简称WWDC2011)上,正式发布了iCloud云服务,该服务可以让现有苹果设备实现无缝对接。
苹果奠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几个基础:
1、极简的设计——硬件和软件
2、软件商店——最好的生态平台
3、封闭式系统——保证用户体验
4、自然操作——降低上手难度
在苹果手机出来之前,用户出门旅游或者办公,除了手机外,要带笔记本、计算器、录音笔、MP3、照相机、导航仪,现在你只需要一部手机。
简单的总结:
通过极简设计,iPhone定义了手机的新的标准:
1、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手机外观设计都有iPhone的影子
2、现在安卓手机上面几乎所有的UI设计都是在IOS的基础上优化而来
3、颠覆式的手机体验带来了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互联网的可能性
留一个小问题:苹果的手机摄影大赛作品上,为什么没有任何苹果的水印?
(二)从几篇文章来看张小龙的产品观,也是微信的DNA
第一篇:2016年1月29日,深夜围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尘封已久的饭否账号——来源:虎嗅网
里面的内容摘录几条:
网络尚未普及的时候,产品必须依靠功能多来取胜,并且产品是自成一体的。网络普及后,才催生出一种新的产品形态:产品极简,反而有利于在网络这个大生命体中自我繁衍,并且产品是面向连接的。2010-12-15 16:03
如果有这样一个网站,号称数据放在月球,服务器放在卫星上,太阳能供电,永久运行,100年没问题。因此,你写的任何记录都会永久保存。不知道会不会很多人去用。2011-01-04 19:31
心有千千结,每种结都是一个产品。关系千万重,每种关系都是一个产品。未来世界,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做一个十个用户的产品的时代。2011-01-18 12:41——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
互联网产品,好友是如何来的?必须是用户自己手把手拉来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导入,都是收效不大的。2011-05-18 03:12
第二篇:2012年7月25日,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来源:虎嗅网
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300余条。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180余页的PPT文档。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
1、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2010年11月19日23时58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第二天,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一年零8个月之后的2012年7月,随着微信4.2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张小龙关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实现。
微信3.0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拥有先发优势。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预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但是,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第三篇:2016年1月11日,《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4大价值观揭示微信未来模样》——来源:微信公开课
开头的小故事“微信的蝴蝶效应”:用户量级到了一定的程度,任何小事都不是小事。里面有一句潜台词,用户缺少基本的判别能力
文章中提到以下内容:
1、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2、让创造发挥价值
3、好的产品应该用完即走
4、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2017年1月9日,张小龙在2017微信公开课Pro上发布的小程序正式上线
第四篇:2019年1月10日,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超时演讲,总结微信8年——来源:微信公开课
2018年8月,日活量超过10亿
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1、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2、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第二部分:微信
这里只说3个内容:
1、QQ和微信的区别是什么?
QQ是PC时代的软件代表,当年拨号上网成功后,QQ上线的声音,新消息提醒的声音,都是一代人的回忆;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软件代表,具体请见第2点。
2、微信的软件图标设计
大家还记得笔者开篇卖的那个关子吧?iPhone的“电话”图标是绿色为底色,白色为电话标志,在dock栏,代表了移动互联时代初期,大家最高频使用的软件。
微信的图标是以绿色为底色,中间是白色的2个拟人化的信息气泡(偶数代表了交互),没有任何的企业信息logo化。把“微信”放在dock栏,和“电话”放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自然,可以说已经替代了“短信”的位置。你有见过“电话”的图标过个节日就换的吗?所以“微信”也不会有。
按照“路径依赖理论”,这个软件似乎天然就应该放在dock,天然就是高频应用软件。“微信”从有了这个图标开始,就已经打败了无数的软件。
启动“微信”,看到人与地球的图片,有一种通过这个app可以与世界相连的感觉
3、苹果和微信的打赏之战
曾经的打赏之战是基于公众号的打赏,苹果能不能拿分成的问题,最终以苹果的妥协收场。
如同苹果在iPhone上曾经做过的硬件减法一样,微信做了软件的减法。在微信小程序出来前,你需要手机上安装一大堆的app,现在你只需要一个微信。
到目前为止,苹果和开发商是有软件分成的,微信没有向小程序开发者收费,是不是和当年淘宝和ebay的故事有点像?未来的演绎值得期待。
简单的总结: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通过极简设计,微信定义了手机app的标准——把基础应用做到极致后,以庞大的客户数量作为基础,为小程序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将创新留给了创业者。
好的设计理念,无聊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适用的。
第三部分:腾讯理财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把app评测提炼为3个角度(v1.0):
1、用户体验——贯穿于整个app的页面展示、手势操作、功能交互等
2、理财产品库及筛选工具——产品分类、产品数量、产品的筛选方法
3、意见领袖的存在感——app本身的产品tips、社区、大v及财富号等对投资者的感性影响
这三者的逻辑关系图如下:
(一) 用户体验:
1、从名字和入口说起
名字里面叫“理财”而不是“财富”,“理财”是一个过程,“财富”更像是一个结果
“理财通”的入口:
“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是只触达他需要触达的那一部分用户,可能有一些人不玩游戏,但是并不妨碍另一部分人去玩游戏,玩游戏从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的过程。”
——张小龙
微信启动后,我们看不到“理财通”,需要通过以下点击才能进入,具体如截图所示:
启动“微信”后,需要3次点击进入“理财通”
优点:
1)底部tab栏分为4部分,总体页面设计简洁,克制,甚至有点强迫症(截图很少出现跨屏幕的情况),比如“今日”,3张截图就可以全部覆盖
2)“搜索框”在“理财”和“基金”上部都有,而且搜索后,会说明有多少个结果,给用户一个心理预期
3)红点角标的强迫症吸引模式
4)指数和咨询同步更新,页面浏览效果好
5)提供了生活常用的功能
6)每个大的产品类型进入后,页面上面都有此类产品的简单介绍内容
如:
2、困惑:
1)平台介绍页面的问题
顶部的蓝色进度条和下面的箭头没有形成进度匹配,蓝色进度条一直在左上角;最后一页的文字内容和展示图例有冲突:9种类型,图标显示6种,而实际看下文的统计有11种
按照监管规定,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产品已经不在理财通销售,但现在数据还没有更新,如上图所示。
2)前进后退的按键
最大的问题是进入“理财通”后,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进入“理财”“基金”页面基本都会出现;上滑页面时基本隐藏,下滑页面时基本出现。——总体感觉是页面的完整性一直在变化,造成了浏览干扰,而且现在滑动返回手势很普及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单独设置这样一栏呢?
3)页面的退出很多时候有3个形式
学习成本有点高,用户要学习三种返回对应的结果。返回的体验和微信基础功能以及手机基本手势功能都差别明显,导致用户体验的下降。
很多页面如果不下滑屏幕就无法看到返回按键,直接滑动返回会导致回到支付页面。
4)悬浮球
上图中间那个就是“悬浮球”,里面的功能就是返回首页和理财小秘,完全可以把“理财小秘”放到买入那栏中,毕竟旁边已经有了“计算器”的图标不是?
在显示悬浮球的不同页面点击后现在的页面都是一样的,没有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匹配的优化
有时还会出现页面功能重复的问题,如下图
5)搜索结果的显示问题,不多说,直接上图
(二)理财产品库及筛选工具
手工统计数据如下:
困惑:
1、理财和基金的分类
从投资安全角度,把货币基金、安稳债基放到理财栏目里面可以理解;但是在全部基金里面却没有这2类基金,逻辑上存在问题
安稳债基的名字多了主观描述,和其他产品类型不同,显得比较突兀
理财页面,下滑屏幕长度过长,仅通过活期、3个月内、3个月以上进行筛选,其中还有很多产品显示售罄(此问题存在于很多产品展示页面)
2、养老专区的界面内容循环问题
第5页的介绍内容和第1页一样,第5页的红色圆圈的图标点击后,显示的内容就是第2页和第3页
3、智能定投和普通定投的区别,这个页面是不能点击的,也看不到具体的说明;智能定投和普通定投的pk结果在不同基金上体现是不同的
4、定投优选界面的“头发丝”,笔者想到了著名强迫症聊天表情
5、“热门基金”栏目点击“查看全部”里面的数据统计问题
6、“选基方法”只有3种“指数选基”、“基金经理”和“跑赢大盘”
策略描述非常简单,下面只显示了最终的筛选结果
7、好买专区的意义,点击后并没有看到和理财通基金的区别
(三)意见领袖的存在感
1、财富号
通过搜索结果来看,并无财富号
2、主观描述-以资讯为主
点击“资讯”后会显示右边的3张图。图3的圆圈再一次多了一个和其他业内的功能。点击对应的“xx基金”,无法到对应的基金公司。其他咨询业无法点击对应的自媒体
3、标签显示及产品解读
4、好买评价
个别基金介绍页面里会有“好买指数”
宝宝类货基排名和好买指数具体内容如下:
(四)“微信”中的“理财通”和独立app“理财通尊享版”的区别
2者的关联关系如下图:
重点内容对比如下:
困惑:
1、“理财”页面的内容差异
同样一个产品的文案描述的差异性很大,具体见上图
2、“基金”页面的内容差异
基金定投和养老专区的顺序;一行4个图标和一行5个图标
3、“周转”
2个app中都有周转,进入的路径不同
两个app中都出现一个前后利率不一致的问题,此处仅展示独立app中的截图
4、“另类型基金”
左图,另类型里面的解释直接就是大宗商品,那为何不直接叫“大宗型”呢?
右图,发现一个错别字
5、指数估值
更新时间显示的位置实在是太不容易被发现了
6、“搜索”的问题依然存在,详情可见上文的搜索基金代码“000001”
总结:
笔者遵循张小龙的产品设计理念,力求真实地还原2个app的操作体验,将上文内容简单总结如下
一、操作体验
1、从主要页面显示看,2个app设计都比较简洁
2、从操作手势来看,微信里面的炫技功能比较多
3、2个app在展示逻辑上存在比较多的不同,如果是同一个投资者看到会有明显的困惑感
4、 搜索功能存在bug
5、信息折叠展示上,微信中很多页面不统一;独立app会好很多
6、微信中产品大类说明前后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二、理财产品库及筛选工具
1、从直接浏览看,能够看到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
2、基金的介绍和基金公司网站内容无本质区别
3、筛选工具比较单一
三、意见领袖的存在感
1、无互动社区,无财富号,个人大V号
2、主要通过资讯来影响投资者
3、好买基金的专业服务没有全面覆盖到app的各个基金页面
4、腾讯理财通金企鹅奖的获奖基金未看到展示
微信最高日活用户超过10亿,理财通累计用户超1亿人,从转化率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离张小龙的理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的最后:
时间即价值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
原创不易,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有转载需要,请联系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