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写在开头:白驹过隙,距离2020年9月28日保研系统确认拟录取已经过去了四个半月了,期间多次有想要写下从了解,到准备,到参与,到录取的整个保研过程,同时分享一些自己踩过的雷,总结的经验,但是因为各种琐事,一直耽搁了下来。
在评上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后,倒是借着到处演讲的机会,为很多不同学院的不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陆续讲解了一些保研的经验和我保研的过程,于是乎便想着将记忆重现,整理为文,以帮助需要的学弟学妹们在保研的战场上取得佳绩。
本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不仅仅是写给大三即将面临保研准备的学子,其中提到的如何进行联系导师,并进行复试的准备也非常适合即将参加考研复试的同学进行参考,所有请各位各取所需。
二、作者保研情况:
夏令营入营资格:华东师范大学(985)、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这里说明一下,由于策略失误,尽管夏令营海投了很多院校,但是仅拿到了两个入营资格,后面也将详细讲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优秀营员:华东师范大学(985)、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九月预推免复试资格: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浙江大学(985)、北京师范大学(985)、厦门大学(985)、兰州大学(985)、华东师范大学(985)、中国海洋大学(985)、河海大学(211)、南京师范大学(211)
九月预推免参加复试: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浙江大学(985)、北京师范大学(985)、厦门大学(985)、中国海洋大学(985)、南京师范大学(211)
最终拟录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复试第一)、浙江大学(未公布)、厦门大学 (复试第二)、中国海洋大学(复试第一)、南京师范大学(未公布)
最终去向:浙江大学直博(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联合培养)
三、作者保研简历:
这份简历是截至2020年9月28日时的版本,也是我最终投夏令营,预推免,以及发邮联系导师用的版本,当然期间也是多次进行了完善。
再简单分析一下,我的出身是四非院校(非985、非211、非双一流),专业55人中GPA排名第一,综合成绩排名第一,预推免总成绩第一。本专业一共有两个保研名额,给予“预推免成绩“的前二名同学。由于是四非院校,所以从出身上来说,处于整个保研竞争链的最底端,很多985以及211强校夏令营的门槛是985或211,标准稍低一点的会加上一句本专业为双一流学科或者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及以上专业的学生。其中就有卡出身卡到“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贴两张我当时申请学院的夏令营报名要求。
这是武汉大学遥感国重室的申请条件,其它学院我查了下用的说辞和这个差不多,条件1、3、4、5其实都不是重点,最关键的就是2,这个说法已经算是比较委婉的了,具体如何判断夏令营申请有没有戏,后文还将具体讲解。
这是南京大学地海院的申请条件,条件1、2、3基本可以跳过,最关键的就是4,这个说法同样算是比较委婉的。
这是中科院地理所的申请条件,重点关注1,比较标准的985、211或A类学科的说法。
四、如何取得校内保研资格
从时间线上来看,由于绝大部分院校取得校内保研资格需要参考前六学期的学习成绩,所以一般会选择在大四一开学的时候组织评比,确定保研名额的归属。
这就和我们提到的暑期夏令营有些时间上的冲突(从逻辑上来说先要拿到本校的保研资格,才能去申请接收学校的录取资格,就好像考研先得过初试,才能进入复试环节),但是,国内一些985、211强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为了提前锁定人才,为自己争取更优秀的生源,会提前举办保研夏令营,通过面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与确定能够拿到保研资格并且考核优秀的学生签订《拟录取协议》,所以大家一般看到夏令营的申请条件当中会加一条“预计能够取得校内推免资格的同学”。
一般来说,本校的保研名额的确定要参考两项成绩,包含综合成绩和面试成绩,两项成绩的加权和即为前文提到过的“预推免成绩“。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2019年发布的推免细则中,综合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30%,其中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专业学习成绩×0.8+个人基础素质×0.1+个人发展素质×0.1,个人基础素质由班级委员会确定,一般能够达到满分,个人发展素质则需要根据各种论文,荣誉,奖励,专利等等进行加分了。
这里可以看出,个人基础素质成绩由班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没有硬性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千万不能受过处分,不然就直接宣判死刑了。
需要详细指出的是个人发展素质的评分细则,绝大多数学校都会参考图6第五条中的指标进行多少不一的加分,该加分项也是那些成绩稍微落后,但课外竞赛颇有建树的同学弯道超车的点。
再介绍一下占比总分30%的面试成绩标准及考核方式: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实专业学习成绩仍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纸面上来看专业成绩占到最终成绩的56%,但其实远不止于此,面试成绩的30%和个人基础素质的7%都是主观评定的,参考的依据仍然以专业成绩为主,所以我个人保守估计,专业成绩的占比从经验上来看至少能达到保研总分的75%以上。
举个我隔壁专业学习成绩第二和第三名的例子,第三的个人发展素质分较高,意味着他参加了较多的活动和竞赛,也获得过一两次省部级的奖项,第二名则在此方面稍弱,这也造成了他的自信不足,他曾私下和我说觉得第三的同学平时看起来就很活跃,给老师印象也都很不错,面试环节肯定加分,所以第二的这名同学几乎不抱有什么希望。但是结果是这名学习成绩第二的同学拿到了唯二的保研名额,从公示的总分反推面试成绩,也是第二的这名同学稍高一些。
后来我和个别评委老师交流过,他们很确定的告诉我学习成绩在面试环节仍然是第一参考依据,没有老师希望一名三年勤奋苦读的学生却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如果不坚持学习成绩的核心地位,也会打击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其实说到这,很多同学应该对自己是否能够取得保研名额有了一个大致的推断。
那是不是说成绩落后,就一定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呢?当然不是,刚刚所举的例子中,第二和第三名的学习成绩差距还是较大的,以下两种情况是可以在学习成绩落后的情况下掌握主动权的:
1、成绩差距较小甚至需要比较百分位数字的情况,此时其它领域的加分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在科研或其它主流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碾压同届同学,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在挑战杯,互联网+,建模等赛事上获得过国家级的奖项。
五、如何选择保研意向学校
最近知乎上很多同学私信我说不知道怎么选择学校,其中有些同学也提到了自己虽然有可能取得校内保研资格,但是排名靠后,对自己的实力信心不足,无法判断报了心仪学校的夏令营后到底能不能入营。我想这种担忧是有必要,且必须做足准备来应对的。
关于选择学校:最优策略是“海投“,也是我所采取的方法,但是我做了更全面的优化,把”海投“层次化,保证最大收益的同时也保证了最低的风险性,具体方法是搜索你想读的这个专业在研究生领域的名称,举个栗子,本科专业是地理科学,研究生该方向的专业名称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等,这些都是二级学科专业名。
确定你想就读的研究生转业后,直接百度这个专业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取得B+及以上评价的高校是我们保研重点要考虑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可能不只关注一个专业,比如学法律的同学可能学专利法或者刑法等等都行,所以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2-3个相似专业,重复首选专业的检索过程,尽管这样会加大工作量,但为了能上心仪的学校,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一定是值得的。
紧接着,将这些符合条件的高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顶尖(比如清北),概率较小,但上了稳赚的;第二层次是咱们大概率要去的,主攻的,去了肯定不亏的高校;第三个层次是保底的,比如一些学科强势的211或双一流高校;有了这些高校清单,就有了进攻的目标,接下来就是打信息战最关键的一步了。
确定你选择的这个专业在这些高校的哪一个学院中,然后上学院的官网,在通知栏里面找到去年的夏令营和九推公告,把内容截屏,如果有附件的话就一起下载下来,保存在自己提前建立好的文件夹中。我个人这样建立文件夹,属实有点乱,不建议大家这样整理,我提议可以将一级文件夹分为夏令营、九推、补录,二级文件夹以“学校名_专业名_意向导师名”命名比较清晰。
根据去年的夏令营申请开放时间,将各高校按时间排序罗列一个清单,快到一个时间的时候就每天关注该学院的通知栏有没有今年的通知公布,按照顺序将这些学校的夏令营一股脑的都投一遍。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层次的目标高校,在这个三月就可以开始联系导师了,一个学校先找一个最心仪的,发提前写好的联系邮件。
六、如何100%判断夏令营是否能入营(答主独创技巧)
作为双非学生,答主在夏令营的初步审核中处于竞争链的末端,很多情况下都会由于出身问题被“一票否决”,所以如何精准的判断夏令营是否能入营成为了前期准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通过访问几十所与我专业相关的大学学院的官网,我发现无论是夏令营还是九推,绝大多数学校都会公布入营名单,包括每位收到入营通知学生的姓名和学校,这就给了我们很强的参考空间,事实上,在答主之后亲身实践中,也验证了该方法绝对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综上,我们只需要去下载去年的夏令营入营名单,看看有没有跟你同级别学校的同学入营,以及通过同一学校收几名学生来判断录取该级别学生前几名的学生。
如果去年入营名单里全是985的同学,那说明他们的审核标准就是985以上,其他的一律不看,今年基本也会采用这样的标准。
如果除了985,还有211的同学,但每所211的同学只有一两个,说明只取211学校的前两名或前三名,以此类推。
如果有双非学校的同学,但是该双非院校属于该领域的双非强校,那就要审视一下自己所在学校所读专业在行业中的口碑,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双非的同学一定要投,中榜概率是比较大的。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收双非学生,但是每所双非学校只有一人入营的话,那就是只收双非学校的专业第一了。如果你是专业第二,但是专业第一没有申请该夏令营的话,可能也还有机会。当然,这种学校我觉得不论你是985,211还是双非,最好都去投一下,录取率还是很高的。
最后,需要解释一下出身到底在夏令营筛选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答主父亲有一位朋友是东部某前20高校985的某学院院长,我特地请教过他关于保研审核的标准问题,与我总结的经验完全一致。
事实上,985高校或者中科院强所,尤其是你申请专业领域比较强势的高校和研究所,一般都会在夏令营通知的录取标准里写道优先考虑高水平大学,或者985,211大学的学生,可能含蓄一点会写到学业成绩突出有其他创新成果的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亦可申请。
这就给很多自认为比较突出的双非同学挖了一个坑。由于这类学校在行业中口碑极强,所以压根就不愁生源,大把985,211学校的优秀学生去报名夏令营,有的夸张的高校和研究所,甚至会搞两期,三期夏令营,来“广纳贤才”。他们在审核申请学生背景的时候,由于只有三四个甚至只有两个招生办的老师组成的筛选小组,怎么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看几百甚至上千申请学生在大学里具体干了什么事,就算知道了,还要面临怎么区分你干的事的含金量,如何权衡,如何打分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如果这样审核的话,不仅耗时耗力,无法区分高低,同时也会预留操作空间,影响公平性。
所以事实上,在审核时,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就读院校的层次,二是你的专业排名。如果指标一符合要求,就接着看指标二,如果指标一不符合要求,就直接pass,啥也不看了。
答主那位985院校的院长伯伯原话是“我们学院在审核时拿到学生材料先看第一栏中的就读院校,如果不是985,211,就直接扔进垃圾桶,后面管你什么内容都不看了”。这种情况在国内顶尖高校和顶尖研究所中广泛存在,尤其江苏省会某大哥学校,湖北省会某大哥学校“臭名昭著”。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由于很多夏令营在申报时,都走的高校自己开发的系统,所以在后台审核时,可以选择只拉取985,211学校学生的资料并进行组合排名。这个在某中科院研究所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生那里得到了证实。
这些高校的行为可恨吗,当然可恨,答主要不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并且九推作用了多层次申请策略,以及转变了申请方向,就彻彻底底被这些高校委婉的说辞给坑了。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要明白一点,这就跟找工作是一个道理,如果说985的学生90%是优质生源,双非学生10%是优质生源,作为这些高校,他们没有理由花几倍的精力去从几百个双非学生中筛选10%的优质学生出来,直接从985学生中剔除10%的非优生源岂不是更好。
所以在高校学生增多,保研学生增多,研究生名额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命运的抉择权又交回了我们自己手里。
如果你是一名双非学生,处于竞争链底端的我们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何分层次的“海投”,如何打好信息战,找到录取双非学生的强校,成为了我问打赢保研战的关键。
本章的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千万千万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经历多好,能力多强,成就多高,就可以打破这样的筛选机制。
如果你发现去年,前年的入营名单都没有双非的学生,难道真的是因为去年,前年没有出现比你强或者和你旗鼓相当的双非学生吗???
七、有没有必要联系导师,联系导师有什么作用?
我又来更新了,最近是保研季。听说2020年保研受疫情的影响,很多营都改成线上面试的形式了,使得很多大佬能同时参加多个营,占据不少名额,也因此咱们双非学子保研的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我想这个时候再要脱颖而出,信息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我先来谈一谈几个同学考研的复试和调剂结果,我觉得考研的复试跟保研的面试其实是几乎一致的,只不过多了一个参考因素就是初试成绩。但我要强调的是,不是你初试排名高甚至已经过了红线就必然能上岸的,也不是你初试排名低,没有达到红线就一定上不了岸的,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就发生在了我的同学身上,第二种也差点发生在了我另外一名同学身上。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低估了复试的准备强度。复试嘛,人是核心因素,毕竟分是由评委主观给出的,所以本章想谈一谈导师在保研面试、考研复试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有必要联系导师。
有没有必要联系导师?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联系导师对保研的成功一定是起到推动作用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关键作用,当然了你要觉得自己实力碾压,那duck不必。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希望优秀的学生提前联系你,跟你沟通,知根知底的好,还是夏令营或者九推面试完了随机给你分配一个好?尤其是分配的时候还发现别的导师都已经有提前联系好的优秀打工仔了,只有剩下的没有联系的或者没有受到其它老师青睐的学生直接分配给了自己,那种心理落差不言而喻,一定是不好受的。
此外,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一定是有区别的,毕竟他们也来自不同的院校,跟着不同的老板学习的,同一个老板带出来的研究生的方向都可以是大相径庭的,更何况来自不同院校不同老板的老师们了,所以学生期望的研究方向也是导师们关注的重点,如果分配给自己一个没有自己研究方向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那带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对导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甚至会让学生生出抵触情绪。
说到底,其实就是在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能取得保研资格的谁也不是泛泛之辈,稍微做点工作,找到意向院校的意向导师,向他毛遂自荐,表达自己想要拜读其门下的强烈意愿,试问哪个导师会不喜欢这样主动的学生?就算他确实因为今年的指标或者已经有其它更合适的人选了,他也会对你有一个好印象的,如果他突然又分配到了一个指标或者更合适的学生把他鸽了,那你不就是第一人选了嘛。
再来看看联系导师到底对我保研成功有什么用。事实上全国所有院校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只招提前联系好导师的学生,比如中科院遥感所,我保研那年已经和电子所、光电所三所合并,更名为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因为我当时还是比较青睐遥感所的,所以也加了该所的招生群,在微信上经常和已经保了该所的学姐学长交流,这类研究所的导师比学生多,所以联系导师是极其有用的。导师多意味着名额多,联系导师的话,基本只要你资质还可,并且导师手上有名额,对你也满意,那么他就会跟你确认你是不是一定会来他这读研,口头确认好之后他就会跟负责招生的教秘打个条子,写上你的个人信息,那么入营或九推面试就是走个形式了。如果没有导师联系的话,除非实力非常强劲被某个导师在大名单里面看中了,或者被招生小组审核通过了,基本是没法过关的。其实这个模式我是最喜欢和看好的,毕竟是导师自己选弟子,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选择权交给导师自己,这样导师学生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即互相是对的人。由学院统一选拔分配无异于误人子弟,很难去将学生和导师匹配的很好,要知道,学生接下来跟着学三年甚至五六年的不是招生办的老师,而是真真实实的这些做科研的导师,他们才是真正知道自己要招什么样学生的人。这类院校以科研院所居多,中科院旗下的研究所为主。遇到这类院校,联系导师的效果不言而喻。贴一下这类院校老师给我的回复,该老师也是直接表达了接收我的意愿,并且后续交流的邮件中罗列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当年招生的名额,跟我说报硕博都可,但2019年后就取消硕转博了,所以话里还是希望我能够直博的,最后也是告诉我已经和教务老师说了我的信息。可能会有同学质疑我既然已经联系好了为什么没去空天院,而是去了浙大,这个可能得问该院的教务,为啥迟迟没有给我发面试通知,可能我被招生办卡了?
第二类是联系过导师和没联系过导师的都招,但导师对是否录取具有直接的话语权,一般导师确定了收你,直接跟教秘说一声,你就是内定生了,只要你不鸽,接下来就是走个流程的问题,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甚至有的导师会因为你特意跟评委的导师们打个招呼这是我今年想收到学生,走个形式就行,还有甚者会特意到现场面试你,和你进一步沟通,当然这种面试不是那种刷人的面试,只是和你聊聊天,听听你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想法。如果你没联系过导师呢,问题也不大,在现场面试的时候,如果表现不错,当场就会有导师问你愿不愿意跟着他干,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你面试99%是过了,我建议当场答应或者跟导师说可以等面试结束后再和他私下交流,详细了解一下他的研究方向再做决定,并且表达一下自己还是具有很强的意愿的,别让导师在面试现场下不来台,毕竟一般现场开口抢人的话那说明这位导师是真真的喜欢你,不然也不会当着其它导师的面直接邀请你加入的。这类院校仍然以科研院所居多,原因同第一类。此外,在排名靠后的985和实力一般的211也是比较常见的,尤以冷门专业或常招不满的专业居多,导师具有较强的主导权,因为本身竞争者不多,名额又足够,所以招生办也乐得导师们自带生源,这时候的目标不是优中选优,而是尽量更多的吸收能够保研的优秀学子,比如当年我面试的海大某专业就在此类。
第三类是联系过导师和没联系过导师的都招,但是导师没有决定是否录取的权利。谈到此类我还是非常伤心的。因为答主一直有一个南大梦,高考的目标院校就是南京大学,于是夏令营也是一心地往南大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还了解到12级有个学姐考研进了南大的地海院,于是还加上了学姐的微信各种请教,学姐还给推荐了她自己的导师给我。于是我联系了该导师,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
想必大家也能猜到我刚收到邮件时的心情了,尽管很快就收到了该老师的回复,但是心却凉了大半截。这就是典型的我所说的第三种情况了,导师只有在分配学生这一步的时候有话语权。换言之,只有你已经拿到了拟录取通知书后,联系好的导师才能起作用。找的导师关系很硬,能够影响到招生审核这种情况不作探讨。当然了,此刻我是以一名几乎不可能入营的双非学子的视角来探讨的。如果你本身就具备了此类院校的入营或者九推面试的资质,那么联系导师的作用就是跳过随机分配这一步,直接可以去到已经联系好的导师的课题组,这也比那些没有联系好导师撞大运随机分配的同学好太多了,要知道,特别好的导师比例就那么高,几乎已经被提前联系的同学“瓜分”完毕,剩下的导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是说不好,但是自己选择出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导师难道不香吗?非得分配了一个自己不喜欢,方向不合适的导师的时候才知道抱怨,我只能说这纯粹是咎由自取,耽误了导师也耽误了自己。
此外,联系导师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能给你提面试的意见,有时候导师自己就是评委,如果不是评委也可以因为你申请成为评委,就算不是评委他所在的组必定也会派一个代表来做评委。所以一他可以跟同事打个招呼,稍微关照一下你,二呢今年不做评委,但往年也应该做过或者观摩过,对考核的重点可能是心知肚明的,稍微点拨一下你就能大幅领先他人。不管怎么说,有联系好的导师给你提供信息和没有完全是天差地别。综上所述,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提前联系导师?是准备别人都已经确定好后再捡漏吗?
关于如何联系导师,请移步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