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象片的密度信息
象片上的黑白变化,可划分为若干等级,此等级称之为灰阶。象片上的灰阶数受洗印技术及目视分辨能力的限制,一般不超过10个灰阶。灰阶较多时,象片上层次分明易于分辨一些细节。但灰阶的增多必导至对比度相对下降,而使某些地物的轮廓、界线模糊。因而,象片的最佳灰阶数需视解译的内容不同而变化。如解译山区的地质构造需要层次分明,而解译第四纪覆盖区的隐伏地质构造时,对比度大些效果较好。
摄影成象或扫描成象所制成的透明底片(负片或正片)的灰度通常称其为密度。底片密度(D)也称黑度,即黑色不透明的程度(O)。D是O的对数,而不透明度为透过率(τ)的倒数,其关系式为D=log10O=-log10τ。从理论上讲透过率的最大值为1,最小为0。密度的最小值为零,最大值为无穷大;一幅象片的底片密度可以划分为许多等级。但由于底片的分辨率”(决定于胶片上乳胶中溴化银颗粒的大小及分布的均匀程度)及特性曲线的限制,密度过大或密度过小的部分均出现压缩现象。一般底片的密度为0.8~1.2的低反差图象具有最大的分辨率。总的来说,任何一幅图象底片密度的等级数虽有上述的限制,但仍超过象片的灰阶。从而提供了利用底片进行光学处理,以增强或提取图象信息的可能性。透明底片上的密度,在正常曝光的范围内与曝光量的对数成线性关系。曝光量等于成象时胶片感受的光照度与光照时间的乘积。对于一张透明底片来说,成象时光照的时间是相同的,显然该底片上不同部位密度的差异是由光照度的变化形成的,即由地物的亮度不同形成的。
不同类型遥感图象的密度信息所代表的地物亮度的涵义各不相同,亦即象片上的灰度涵义不同,这是解译前必需查清的内容之一。可见光全波段黑白航空象片的灰度所反映的地物亮度受太阳照射条件及其地物可见光反射率的控制。而多波段遥感图象中构成某个波段地物亮度的反射率仅代表该波段反射率数值,与全波段或其他波段均不同。航天遥感传感器所接收的地面信息不仅包括地物亮度,尚且受大气透过率与大气路径亮度(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折回天空中光的亮度)等因素的影响。热红外遥感图象上色调深浅的变化代表地物热辐射能量(亮温)的变化,而雷达遥感图象的色调变化表示地表对雷达发射的微波波束反射的特征。
对线画图,目视可分辨的线度,最低为0.2毫米,但依靠灰度分辨地物的遥感图象的目视分辨力,并不完全符合此标准。当象片上不同地物灰度变化的级差不大时,目视的线度远超过理论的最低限,只有当一地物与背景地物灰度的级差较大时,才能达到理想目视分辨能力。实际上,区分两地物的关键在于二者间差异的程度。此概念应作为解译各类象片的主导思想而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