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FMA amp; SMA 世界第一台VCD机的故事

FMA & SM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mover_advantage

 

Second-mover advantage

--------------------

世界第一台VCD机

提到VCD机,必然要说到它的创始人姜万勐。世界上第一台VCD机产自中国,时间是1993年9月,由姜万勐研制。

姜万勐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电视技术工作。他看到我国电视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企业每年都要为此花大把的银子,他感到心痛。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催人奋进。身为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的姜万勐,和中国千千万万立志创业的知识分子一样,要“走出去看看”。

1992年4月,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技术博览会。时为安徽现在集团总经理的姜万勐带着自己的同事赴美观展。

展会上,一个2平米的展台前,美国C-CUBE公司员工正介绍他们研发的MPEG(图像解压缩)芯片,引起了姜万勐极大关注。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和探索追求的天性,姜万勐一连三天像着了魔似的围着这个展台转来转去。对这项不起眼的技术他浮想联翩,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用MPEG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制成音像视听产品VCD(Video Compact Disc)。广播电视业由此可结束磁带录像机一统天下的历史,而开创光盘记录的全新时代。

这一开创性的构想,激励着姜万勐上下求索。

展会上,姜万勐与C-CUBE公司董事长孙燕生相见。说来也巧,孙燕生是美籍华人,两人一见如故。姜万勐道出自己的构想和兴趣,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力打造应用MPEG技术的消费电子产品。

回国后,姜万勐抓紧立题。为此他认真地做了市场调研,预测视听产品VCD机年销量可达200万台。在该项目可行性报告中,姜万勐阐明:这是本世纪消费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唯一机会。

1993年3月18日,姜万勐与孙燕生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意在用美国MPEG技术研制视听新产品。

任何一项技术用于新品研发都不会一帆风顺。为实现研制中的技术突破,姜万勐一路走来,激情难眠。他发挥极大的聪明才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世界上第一台VCD机于9月4日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鉴定。这是消费电子产品有史以来我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成果,吸引着世人眼球。

在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展览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第一台VCD机真品。它令人欣喜,也让人心里沉甸甸的。它的命运竟是昙花一现。

1993年9月,万燕第一批1000台VCD机下线。它完全符合此前国际上正式颁布的图像压缩标准(MPEG 1)。万燕要大展宏图了。1994年一年中,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此时的姜万勐一手向市场推销产品,大打广告,一手收购11家音像出版社的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让消费者尽情享用VCD提供的丰盛的视听大餐。由于不懈的努力,万燕VCD机迅速占领市场100%的份额。万燕VCD机初战成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姜万勐“失”的可太多太大了。想到用MPEG技术研制音像视听产品这一点,以及成功研制出的VCD机都是他的自主知识产权,理应申请专利保护,但他认为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收取专利费是不可能的而放弃。当他看到万燕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家电公司买去解剖做样机时,他只能痛心和无奈。

随后的1995年,各路仿制的VCD机大举进军市场,广告也铺天盖地,仅砸向央视的就年近10亿元。价格战持续升温,竞争成疯狂厮杀态势。

到了1996年,全国VCD机销量超过600万台,而万燕VCD机市场占有率不足3%。仅三年,万燕VCD机的辉煌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09/0811/17/5GF0RKI200093IHH.html  )

 

国产VCD碟机年出口额仍达数百万台

从上世纪末火爆一时的VCD起,到本世纪初的DVD普及,再到如今处于胶着状态的蓝光BD和中国CBHD的市场争夺战,一路走来的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陆达博士心系我国碟机行业的发展。

网易科技:您如何看待我国碟机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陆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用低成本看清晰的画面成为可能,这驱动碟机产业不断升级换代。

LD的一张光盘售价为200多元,而VCD的光盘售价不到LD的十分之一,实现了低成本复制,这使得VCD火爆一时。DVD的画面比VCD清晰,容量更大,更方便消费者观看电影,DVD取代VCD只是时间问题。高清蓝光碟机播放的画面又比DVD更加清晰,满足了消费者更新的需求,随着产业链的完善,碟机和光盘价格双下降,高清蓝光碟机进入普通家庭指日可待。

网易科技:VCD时代,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陆达:VCD诞生后,当时国际八大电影公司坚持用录像带制作电影节目,都拒绝用VCD光盘做节目。但后来VCD市场发展起来,年1000万台的销售规模,让八大电影公司彻底改变,纷纷推出VCD节目。到现在为止,迪斯尼还在做VCD的动画片。目前我国VCD机年出口仍有数百万台的规模。

网易科技:DVD时代,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陆达:在DVD标准之争中,张宝全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EVD标准及打造EVD产业链。张宝全在推动中国碟机标准方面,实实在在做了努力,真金白银地进行了投入,是值得尊敬的事情。但是张宝全不是搞技术的,技术判断错误。

EVD的不成功,在于技术规格没有把握好,容量没增加,8.5G的容量想装个电影,只能降低码率。这样就等于降低图像质量,不能够满足公众观赏的需求。

网易科技:在VCD和DVD时代,碟机厂家都发起过价格战。您如何看待价格战对碟机产业的影响?

陆达:爱多是VCD时代第一个打响价格战的,但后来爱多出现资金困难,最终爱多陷落,如今爱多VCD只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记得DVD时期,曾有厂家搞价格联盟,但后来发起者却率先降价。价格战是使产品迅速普及的一种常用手段,也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是个危险的行为。不顾及企业利润的恶性价格战,会使企业深陷泥潭。也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因为随着厂家的倒闭,碟机产品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最终使消费者受到伤害。

网易科技:对从事碟机行业的制造商,您有怎样的看法和建议?

陆达:中国碟机制造商在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很少,很多企业是螺丝刀工厂。浮躁的后果是只能赚取简单的加工费,这种企业在高清时代想发展壮大是很困难的。

希望制造商要看清大势,不要再期望能重复DVD时代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制造商不要坐享其成,要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有自己的技术,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网易科技:未来哪一种格式的标准将胜出?

陆达:中国蓝光标准CBHD和国外蓝光BD标准在经过市场竞争后,未来只会存在一个标准。

不过,高清蓝光将来自另外一个形态的格式之争,那就是来自网络资源的强大威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网络上直接下载高清电影观看。网络资源挤占了高清碟机很大的一块市场份额。(张颖)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09/0811/17/5GEVS2U200093IHH.html )

 

 

 

Reference:

The MPEG standards consist of different Parts. Each part covers a certain aspect of the whole specification.[15] The standards also specify Profiles and Levels. Profiles are intended to define a set of tools that are available, and Levels define the range of appropriate values for the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them.[16] Some of the approved MPEG standards were revised by later amendments and/or new editions. MPEG has standardized the following compression formats and ancillary standards:

MPEG-1 (1993):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for digital storage media. Commonly limited to about 1.5 Mbit/s although the specification is capable of much higher bit rates (ISO/IEC 11172). The first MPEG compression standard for audio and video. It was basically designed to allow moving pictures and sound to be encoded into the bitrate of a Compact Disc. It is used on Video CD, SVCD and can be used for low-quality video on DVD Video. It was used in digital satellite/cable TV services before MPEG-2 became widespread. To meet the low bit requirement, MPEG-1 downsamples the images, as well as uses picture rates of only 24–30 Hz, resulting in a moderate quality.[17] It includes the popular MPEG-1 Audio Layer III (MP3) audio compression format.

MPEG-2 (1995): 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 (ISO/IEC 13818) Transport, video and audio standards for broadcast-quality television. MPEG-2 standard was considerably broader in scope and of wider appeal – supporting interlacing and high definition. MPEG-2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because it has been chosen as the compression scheme for over-the-air digital television ATSC, DVB and ISDB, digital satellite TV services like Dish Network, digital cable television signals, SVCD and DVD Video.[17] It is also used on Blu-ray Discs, but these normally use MPEG-4 Part 10 or SMPTE VC-1 for high-definition content.

MPEG-3: MPEG-3 dealt with standardizing scalable and multi-resolution compression[17] and was intended for HDTV compression but was found to be redundant and was merged with MPEG-2, as a result there is no MPEG-3 standard.[17][18] MPEG-3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MP3, which is MPEG-1 Audio Layer 3.

MPEG-4 (1998):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ISO/IEC 14496) MPEG-4 uses further coding tools with additional complexity to achieve higher compression factors than MPEG-2.[19] In addition to more efficient coding of video, MPEG-4 moves closer to computer graphics applications. In more complex profiles, the MPEG-4 decoder effectively becomes a rendering processor and the compressed bitstream describes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and surface texture.[19] MPEG-4 sup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PMP), which provides the facility to use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to manage and protect content like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20] It also supports MPEG-J, a fully programmatic solution for creation of custom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Java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with a Java API) and many other features.[21][22][23] Several new higher-efficiency video standards (newer than MPEG-2 Video) are included, notably: MPEG-4 Part 2 (or Simple and Advanced Simple Profile) and

MPEG-4 AVC (or MPEG-4 Part 10 or H.264). MPEG-4 AVC may be used on HD DVD and Blu-ray Discs, along with VC-1 and MPEG-2.

 

问题:

1) 在这个技术创新的故事中,什么是创新的技术,是sustaining technology 还是 disruptive technology? 谁有核心技术?

2) VCD 能申请专利么?

3) 在同学们研究的软件想法中,挑选一个软件。指出其中的 FMA 和 SMA.

4) 这个小组的同学如果已经选好小组的项目,也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小组的项目是否有 FMA 和SMA。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500450.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 (1-4)

[这是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 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的一部分] Myths of innovation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国家, 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 看过创新的猪跑, 也吃过创新的猪肉, 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

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 (5-6)

[这是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 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的一部分] Myths of innovation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国家, 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 看过创新的猪跑, 也吃过创新的猪肉, 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 (7-8)

[这是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 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的一部分] Myths of innovation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国家, 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 看过创新的猪跑, 也吃过创新的猪肉, 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北大暑期课作业 - 对cnblog 和其他技术博客的分析,比较和展望

作业题目: 作业- IT 行业博客网站分析和创新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 6个组作业的地址公布如下: 刘爽组这次把三个博客(CSDN,博客园,ITEYE)三个博客统一用同样的博客名称:amazingidiot 博客链接:htt…

创新 - 王屋村的魔方们

最近我和一些同学们讨论了一些有关 “创新” 的问题。 我不由得想起王屋村发生的一个故事。 王屋村原来没有人玩过魔方. 有一年开学, 一个叫果冻的同学从爪哇国带了这个新奇玩意到学校。 他口里念念有词, 转来转去, 居然能把魔方从凌乱的颜色组合还原成整齐的六面。 哇, 太神奇…

技能的反面 - 魔方和模仿

魔方的故事 大概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大家开始玩魔方,我们家也买了一个。 我和几个小孩折腾了一会, 没搞出什么名堂。我哥摆弄了好一会, 嘿! 弄出一面一样的颜色。后来我也琢磨出来怎么把一面颜色拼出来。 再后来我才知道魔方有一些模式和一些口诀&#xff0c…

USTC 2011 homework list [现代软件工程 作业]

这是现代软件工程课的作业列表 (每周更新), 作业分为: 个人项目 Individual Project: 一个人独立完成 结对项目 Pair Project: 一对同学用结对编程的方法完成 团队项目 Team Project: 一组同学 (5-7人) 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完成 团队作业 Team Homework: 适合团队完成的作业 个人…

软件工程讲义 3 两人合作(2) 要会做汉堡包

[上回书说到这里: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8/07/2130332.html ] 很多同学憧憬在大型软件团队中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 推动项目进展, 但是他们往往连一对一的合作的技巧和经验都很缺乏。 请问, 从小学到高中, 大家有没有练习过 1:1 的合作? 上课? 没有…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4 团队和流程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m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软件团队和开发流程 非团队和团队 在讲团队之前, 我们要讲什么是“非团队”。王屋村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一幕: 王屋村的大智要把一堆砖头从村头搬到村尾。 他到顶球酒吧前, 看到前面三三两两地蹲着一…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12 绩效管理

我们前文讲了怎样衡量软件工程师的能力, 工程师如何成长, 如何证明自己的成长, 等等. 这些都是在一个独立的, 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中做出来的判断。 我们假设一个有能力的工程师, 到了另一个团队, 仍然是一个有能力的工程师。 如何衡量个人在团队中的绩效? 如果一个工程师能…

校园招聘 - 比较容易的面试题

又到校园招聘的季节了, 自从和一些同事出版了《编程之美》一书之后, 我经常收到一些关于面试, 编程, 和“题库”的询问。 其实我自己对算法没有什么研究, 有些问题都答不上, 研究院最近搬了一次家, 原来的 “题库”也不知道搬到那一层楼去了。 不过, 常在河边走,…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2 工程师的能力评估和发展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现代软件工程 讲义 软件工程师的能力评估和职业发展 介绍: 个人软件流程, 职业发展, 个人绩效的衡量和提高, 软件开发是科学, 工程, 手艺, 或是艺术? 我们刚讲了软件工程, 它包括了什么呢? 软件工程包括了开发,…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7 设计阶段 典型用户 - 故事 - 任务 - 具体工作

当我们写一个软件的时候, 都知道要为用户考虑, 但是用户在哪里? 有同学写 “图书馆管理系统” - 说来图书馆的同学都是我的用户, 但是他们有没有区别呢? 有同学写“自动柜员机系统”, 那到底有多少类型的用户来到柜员机前呢? 这些都是团队成员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要反复…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7 开发 开发阶段的日常管理

[移山之道 14 章] 14.6 开发阶段的日常管理14.6.1 闭门造车(leave me alone) 荔荔:我今天真失败!在办公室里坐了10个小时,但是真正能花在开发工作上的可能只有3个小时,然后我的工作进展大概只有两个小时…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7 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说到用户界面 (User Interface),我们先看一个图: [来源] 有些同学认为UI 设计是充满创意和非常潇洒的工作, 另一些同学 (特别是有一定实际项目经验的) 也许会抱怨, UI 的工作就是在衣服后面夹夹子, 让前面好看一些。 其实,计算机软件的用户…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5 项目经理 Program Manager

在一个软件团队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入, 我们在 猪,鸡和鹦鹉 的故事里已经说明了. 不同的人还要在团队中担负不同的任务, 我们也要讲一下. 开发人员 (大部分内容在: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2 工程师的能力评估和发展) 项目经理 ( 这篇博客 ) 测试人员 …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5.1 软件的质量保证 (QA) 和测试 (Test)

在一个软件团队里, 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我们在 猪,鸡和鹦鹉 的故事里已经说明了. 不同的人还要在团队中担负不同的任务: 开发人员 (大部分内容在: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2 工程师的能力评估和发展) 项目经理 ( 内容在这里) 测试人员 ( 本篇博客 ) 团…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8 稳定阶段 (测试的计划和执行)

[来自 移山之道 第 13 章] 13.8 测试计划 测试不是在所有的开发工作完成之后才进行,而是与开发几乎同步进行的。一个软件项目的各个功能都可以有自己的测试计划,它们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但是针对整个项目的总测试计划(又叫测试总纲&a…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2 开发技术 - 效能分析

[移山之道 第九章] 9.4 VSTS 效能分析工具 啊,效能分析,Performance!这是每一个程序员都梦想的事儿,让自己的程序跑得又快又好,最好是比别的同学快一个数量级,别人的程序是O(N^2),而我的程序是…

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2 开发技术 - 单元测试 amp; 回归测试

[移山之道 第11章] 1单元测试 你的RP是由你的程序质量决定的。 ——阿超 这一章讲的是两人合作,既然程序是两个人写的,那就会出现一个人写的模块被另一个人写的模块调用的情况。很多误解、疏忽都发生在两个模块之间。如何能让自己写的模块尽量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