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RC增强现实
AR普及后的未来是怎样的?
知名投资机构A16Z合伙人Ben Evans曾描绘AR未来场景:我会在你头顶上看到你的LinkedIn资料卡;收到Salesforce提示说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客户; Truecaller会提示说你打算向我推销保险,并提醒我离开……
VR旨在为人们创造出能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而AR的目标则是在识别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再为其增加一层数字化内容。
Ben Evans认为,在iPhone出现之前,大部分人都未曾想到多点触控技术会带来如此大规模的智能手机全球变革。AR技术中又是否能诞生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的大众市场产品,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通讯的工具呢?
也许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2006年,Jeff Han演示了一个革命性的“多点触控(multitouch)”界面。现在看来,他所讲的内容很老套,因为任何一台手机都采用了这种技术。
然而,当时的观众们(大多数是相对见多识广、且专注于科技的人)在看到Jeff Han的演示后,非常惊讶,难以置信。现在看来普通的技术在当时是十分令人惊讶的。一年后的2007年,Apple发布了iPhone手机,科技行业围绕着多点触控技术重新起步。
回顾十年多点触控技术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实验室提出多点触控概念;
第二阶段:展示多点触控能做什么,从而将技术展现在公众面前;
第三阶段:iPhone的问世使多点触控成为真正可行的技术;
第四阶段:几年后,Android和iPhone不断改进,使多点触控技术得到普及。
可以在下图中看到多点触控技术的影响力存在滞后现象——2007年,Apple公司发布iPhone,但它的销量要到几年后才开始飙升(Apple公司此前曾调整iPhone的定价模式,但无济于事)。
大多数革命性的技术都是这样分阶段发展的——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像弹簧一样一蹴而成。与此同时,历史也证明了同时期平行发展的一些技术走的道路是错误的,如Symbian(塞班)操作系统和日本无线网服务iMode等。
现在,AR的发展处于上述四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我们已经见到第一批AR模型,也看到了优秀的演示,只是缺少迎合大众市场的商业产品,但我们离商业产品的到来已经不远了。
Microsoft推出了Hololens全息眼镜:这款产品的位置跟踪能力非常好,并将计算功能集成到头显中,但同时导致设备体积较大,用户通过视图器看到的的视野也非常有限。第二代设备已经有所改善。
Apple也在研发自己头戴显示设备,公司进行了AR领域的收购和合并,首席执行官也一直表示看好AR。并且不断有各种专利爆出,刚刚传出2020年第二季度推出AR头显。
还有Magic Leap也在不断研发自己的可穿戴技术,都让AR技术未来可期。
这些都意味着,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处于“Jeff Han”的阶段(提出概念),我们离iPhone 1的阶段(展示产品)已经不远了,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AR将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大众市场产品。
有10亿人使用的AR产品可能长什么样呢?
AR第一个阶段产品是Google Glass,它是一块悬浮在面前的显示屏,并没有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只是提供一个新的屏幕界面,但它对你面前的世界没有任何感知。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扩展这个屏幕,可以拥有360°无死角的视野,并且可以令界面窗口、三维物体或任何其他东西漂浮在空中。
有了“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之后,产品设备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感知,并可以在其中“放置”一些物体。你完全可以想象这些物体是在现实环境中真实存在的。
MR头显可以对你周围的环境进行3D测绘,并随时跟踪你头部的位置。因此,它就有可能在墙上“放置”一台“虚拟电视”,所以在走动的时候也不会移位。又或者让整面墙都变成显示器。此外,任何戴着同样眼镜的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东西——你可以把一面墙或一张会议桌“变成”一个显示器,这样你的整个团队都可以同时使用它。但这一技术还在进一步发展。
“我在一场活动上遇见了你。我会在你头顶上看到你的LinkedIn个人资料卡,看到Salesforce提示说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客户,或看到Truecaller的提示说你打算向我推销保险并让我离开。又或者像科幻剧情类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里的剧情一样,你可以屏蔽别人对你信息的读取。这时,“眼镜”上的图像传感器组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定位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而是能够识别它们。”
这才是真正的“增强”现实。你不仅能够通过AR设备把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投射到现实世界,而且还能将它变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不过又有另一个问题。当AR设备有朝一日变得足够轻便后,你会随时佩戴着它们吗?如果你不会一直戴着这些设备,那许多环境应用程序就不能工作。
为了让这些应用程序工作,你可能需要一款“一直处于开机状态”的手表或手机,配合一副在有需要的时候就佩戴上的眼镜。这涉及到另外一个相关问题——AR和VR最终是否会合二为一?这当然是有可能的,这两者在技术方面需要攻克的难题也都是相通的。
在十年或二十年内,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这两种技术只是在目前看来处于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争论“移动互联网”设备是否会有一个独立的射频单元、屏幕,加上一个耳机,或者是一个键盘,亦或者是一个带键盘和屏幕的翻盖装置——那时我们仍处在探索设备外形的阶段,直到2007年或者更晚些时候我们才在一块玻璃上找到了答案。VR和AR技术在很长时间里可能也将处在类似的探索发现阶段。
对于没有实际存在的事物,你该如何对其进行控制,与其互动呢?VR的物理控制器是否足够多?不能清晰显示手指手部动作的追踪器足够好吗?我们应该改用语音交互吗?如果用虹膜追踪,你会想通过注视想要的东西并点击手表来选定它吗?
这些都是智能手机和之前的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同样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1990年或2000年有关手机设备外形的探索一样,答案并不明了,甚至连问题也不甚明确。
不过,随着用户对AR的体验深入,认为AR真的将物体和数据“放置”到了周围世界,上述问题就会逐渐变成一个AI和物理交互跨界的问题。
当我走向你时,我应该看到的是什么?是LinkedIn的提示,还是Tinder的提示?我应该什么时候看到那条新消息——是即时显示还是略有延迟?会自动实现这一过程?上述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操作系统、你添加的服务或者云端中的一个“Google大脑”来实现的吗?
Google、Apple、Microsoft和Magic Leap对这个问题可能都持有不同的态度。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计算机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它就永远不会问你。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你希望它运作得好,很多东西都必须是自动的——必须由AI完成。
AR又迈出了一步。一个无形的、由AI主导的的UI将再次改变一切。与此同时,当AR眼镜越了解你和你周围的世界,它们看到的就越多,并能够根据情境、用例和应用程序模型,将它们看到的一些内容对应发送到无数不同的云服务中。
有多少人会拥有这样的设备?
AR眼镜会成为一部分手机用户的配件吗?或者,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每个小镇都会有商店出售几十种不同的、价值50美元的中国AR眼镜吗?
现在说这些依然为时过早。但看看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另一个争论:是否每个人都会拥有同样的移动数据设备,或者一些人会拥有我们现在所说的智能手机,而大多数人拥有的还是“功能手机”,甚至是没有摄像头、没有彩色屏幕的简单设备。
然而现在呢?——如今有50亿人拥有手机,25亿至3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显然,剩下的绝大多数人也将紧随其后慢慢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这就是答案!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