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必然存在吗?

《创造世界与逐出乐园》(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Expulsion from Paradise),乔万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1445年,© 公共领域

文/StillJustJames

译/苦山

校对/光明左使

原文/medium.com/tranquillitys-secret/a-first-mover-is-not-needed-22f2f161a10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我们的想法会形成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总会在我们的经验中留下烙印。由于我们的经验随即又反映出这种结构,我们不曾察觉,我们的内验(imperience,注1)和我们的想法——涉及我们从内验中取之所化的经验——之间缺乏一致性。

通过对它们意义的内涵进行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疑难想法的不连贯性,这是将我们从它们对我们的霸权中解放出来的方法之一。

如果我们爱好哲学,我们也许会问自己一个永恒的问题:“为什么世间总有事物,而非万般虚空?”但这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关乎我们好似共有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出现任何事物之前,必定要有某物或某人将一切推动、运动起来。

也就是说:现实的默认状态是一种绝对的静止状态,只有通过力,事物才会产生,并且开始运动。这个想法植根于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一切领悟之下,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理清思绪,它都会造成我们思考混乱。

我想向你们展示,这一想法甚至影响了我们对最基本的感官知觉的理解,导致我们完全误解了我们称之为“思维”的创造过程(naturing),因为我们在一切背后都能找到某个原因或动因——而在我们为一切找到原因之前,我们的思维不会罢休。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和静止这两个概念。

© University of Toronto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那“某物或某人”起了个名字(尽管他可能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称之为“第一推动力/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并认为正是它使一切运动起来,但它本身并不处于运动之中——最后这一点是必要的,因为他和我们一样相信,现实的默认状态是静止。他最终也将其称为“上帝” ,因为他意识到他对第一推动力的定义正和对“上帝”的定义等同。

这很有趣,因为他并非特别注重精神、灵魂层面的类型,相反,他更喜欢在我们能亲身体验的自然世界中寻找答案。但是亚里士多德发现,他的哲学和物理探索已然将他逼到了死角,他无法解释事物是如何从静止变成运动的——因为他和我们大家一样,认为静止状态是默认状态。(我重复这句话的次数够多了吧?)

这篇文章并不会告诉你第一推动力是谁、是什么。相反,本文认为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运动的对立面并不存在,故而并不需要第一推动力。事实上,认为可能存在不运动的事物,这种想法是相当愚蠢的。

© Giphy

但是,对于那些想要把惯性和加速度引进这个话题,让对话变得更复杂的人,我想先把话说清楚:我只探讨运动和它那幻象般的对立面——“静止”。那么,我们开始吧。

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没有静止(rest)就没有运动(motion)。它们是对立的,而就像所有的对立面一样,它们自然需要彼此来区分自己——运动有别于静止,反之亦然。这在概念层面有其用途。但是,不同于我们对运动的任何概念层面的理解,现实中的运动和运动的缺失——即所谓的“静止”——又是如何呢?运动与静止对立的观点还站得住脚吗?

这个嘛,让我们从单一物体开始。如果只有一个物体,则这一个物体构成了现实的全部,那么就不可能有运动,因为一切运动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的,不是吗?如果只有一个事物,那么说“运动”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的思维不觉得“现实仅由一物组成时的实际运动”这个命题有什么问题,那么首先你还是要确保你没有不小心加进第二样东西——空间——来让它说得通。在这个例子中,我说的是一个物体,而非两个。

现在,如果有两个物体,只要它们不是平行移动——它们要么背道而驰,要么相对而行,甚至可能带着夹角——就可能有运动和静止。但请注意,“运动”和“静止”并不各自意味着“移动”和“不移动”——它们意味着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或无运动,因为一切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如果它不是相对的,那么我们的第一个例子既可以说成是真实的运动,也可以说成是真实的静止,哪怕现实中只有一个物体,两种说法也都说得通。因此,“静止”是相对运动的缺失,而不是一种实质上的静止状态。

显然,当我说两个物体的时候,我指的是空间和身处空间中的一个物体,它相对于空间而移动,这样就有两件事物了。如果你想到的是空间中的两个物体,那么你已经悄悄地插入了第三样东西,使得运动和静止看起来是绝对的——通过假设空间并不运动的方式。

你明白了吗?由于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是可理解的,因此通过在它们中引入相对于两个物体不动的空间,你就用你的“心理体操”使得运动和静止成为了绝对状态。

但是,在没有空间的情况下,这种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静止的观点存在一个问题:只有当一个物体完全包含在另一个物体中时,这种观点才能成立——因为空间还没有出现,和“空间中有一个物体”的错误例子是一个意思。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知道这两样东西——一个包含在另一个里面——是真正静止的,完全不在移动,而不仅仅是彼此平行移动,使得它们看似不在移动?当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中时,两个物体是如何平行移动的?

© Imgur

当然是通过旋转。但是,很明显,我们需要第三个物体来判断它们是否在旋转——第三件事物包含了另外两个物体,因此让我们创造出“空间”。

然而,即使存在空间,运动和静止仍然不是绝对的,因为空间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只是一个物体,而正如我之前所说,只有一个物体的情况下,“运动”和“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但也许,第三件事物只是一个虚构的空间“场”,我们可以称之为“参照系”(你知道,就像在图画周围赋予其边界的画框?)。我们甚至可以往参照系上加上一个坐标网格,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计算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这在智性层面有其用途所在,但是我们如何锚定这套网格呢?如果我们要测量绝对运动,那它不就是一个必须以某种方式锚定,以便和其他东西建立联系的“物体”吗?

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就是找到一个非常大、比我们想要追踪的其他物体更大的事物,或者找到一个以某种形式包含了其他物体的事物,然后把网格附着其上。看看地图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坐标网格(或其他任何地理定位系统),你就明白了。我们就是这么衡量相对运动的。这使我们能够辨认出两个物体相对于这个更大的物体的运动,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物体是否真的处于静止或者真的处于运动中,即使它们看起来如此,因为这些都只是相对比较之下的结果。

就算加入第四个物体,不管它有多大,也不会让我们获得确定的状态,只会让我们看到更复杂的相对运动。而这一步步增加上去就是复杂化(complexification)的过程,一直增加到(构造出)宇宙本身,到了这一步,试图获得确定状态的尝试仍旧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universe”的词根“uni-”意为“一”)。

当你只有一样东西的时候,“运动”是没有意义的,“静止”也是一样,所以你不能有理有据地断言宇宙要么在运动,要么静止。由是,绝对运动是不可能存在的。个中缘由在于,宇宙中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然而我们却表现得像它是固定的一样,因为我们是如此的渺小,相较之下,宇宙又是如此的巨大。

但是没有哪一个参照系是相对于任何事物都处于静止的。所以世间一切都只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但要注意到,我们此前假设,测量这些相对运动的坐标网格实际上是直线和平面的。如果它是弯曲的呢?如果它绕自身相接,而物体以一种与其曲度相和的方式旋转呢?那么即便物体处于激烈的运动中,一切似乎也是静止的了!

关于运动的概念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它的言下之意是,空间是真实的,因为如果没有可以让物体移动进去的空间,“运动”能有什么含义呢?

然而,“空间”除了是运动的时间还能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引进时间这个概念,因为没有时间就根本不会有运动和静止。

当你认真考虑这件事的时候,这一切都变得显而易见了——哪怕它只是一个思维实验,因为在现实中远不止两个物体,或是三个、四个物体,等等。又或者,真的有那么多物体吗?难道我们不是通过“物体”的“所在”来区分它们吗?就其他基于运动时间的“物体”而言,除了通过相对运动和由此引出的相对位置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了解这一物体的所在位置呢?

因此,除非至少有两个物体,否则不可能发生真正的运动,也不能说处于静止状态,因为静止状态必须区别于运动——所以,如果运动不可能存在,那么静止也不可能。

你可能不喜欢最后那句陈述,你甚至可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两个物体既不在背道而驰,也不在互相靠近,你怎么知道它们不是正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移动,只是看起来是静止的,或是反过来,它们在一个弯曲的空间里,只是看起来完全没在移动?就像我刚才解释的那样,你无法确认。别忘了,我说的是现实层面,而不仅仅是概念层面。

因此,如果整个宇宙中只有两个物体,你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在移动,除非是它们相对于彼此、依托于容器物体这一框架——叫它空间吧——本身的运动。更令人困惑的是,就算有再多的物体,仍然只有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而这两者可能都只是幻觉。

© Imgur

但不是还有个参照系吗?如果宇宙没有一条真实的边界线,那么任何极限都只是没有根据的想法,无处锚定——这和寻找“静止”的物体完全是同一个问题。

如果宇宙是真实的,那么它一定是某种物体,对吧?这意味着它一定以某种方式确定了界限——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要加入另一个物体用来容纳它。

由是,现实是一个没有外部概念的内部(an inside without an outside)——这就是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但如果宇宙不是真实的事物呢?如果“它”只是“它”所包含的内容,那该怎么办?——而且请注意,“它”可能只是“所存在的一切”这一集合的简写符号。

如果我们讨论的只是概念上的边界,那么我们仍然只有一个物体,因此我们仍然不能寻得运动或静止。

由于这种“宇宙”的概念并非基于现实,而只是基于想象——我们真的无法断言我们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指向任何真实的存在。你瞧,我们需要两个物体,这样才能有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但是要想让这一切有任何意义,其中一个物体必须处于真实的静止状态,可是正如我此前所示,静止只能是相对于某物的,而可用于固定的这种“某物”总是不足。因此,我们绝对需要空间来让这一切产生意义,而且空间必须被固定在空间自身之上,以便保存空间中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的表象。

不过,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如果我们还记得时间总是处于运动之中,那么即使某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它仍然在时间内运动,不是吗?我们能怎么确认这点?同样,我们衡量时间流逝的唯一方法是通过两件事物的相对变化,即当它们变老或经历某种循环变化时。如果没有两个物体,我们所拥有的就只有一个物体和时间,但是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随着时间运动的,既不会偏离时间,也不会趋向时间,我们怎么知道时间在运动呢?怎么知道它是静止的呢?结果还是原来的问题。

确切地说,一件事物可以存在于时间之外吗?换言之,如果它的存在不持续任何时间,它还能存在吗?这听起来不对头。听上去不太可能。所以看起来,即使只有一件事物,由于时间总是在运动,我们仍然能找到运动——总能找到运动——因此,在运动的缺失不存在的情况下,静止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可能有真正的静止,只有相对静止——相对于其他类似地在时间中运动的物体的静止,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如果我们把时间包括进视野中的话。但是,再次申明,在没有东西能够测量它的前提下,“运动是绝对的”这一断言只是个猜测——可是除了用相对的方式测量时间的运动,你还能用什么来测量它呢?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静止和运动都只是相对不同,而不是彼此对立,那么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悖论,因为运动必须区别于静止,反之亦然。只有当我们不假设时间在运动时,这个悖论才会消失,但是如果你将时间的展开剔除出去,它还能是什么呢?再仔细观察一下,运动本身不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移动吗?因此,没有时间,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运动的概念也无法定义。也别忘了,在时间存在的情况下,静止(作为运动的对立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运动也不可能存在。

由是,认为事物可能静止,这不过是个幻觉,因为时间总是处于运动中,因此我们能体验到的,或者能合理假设其存在的任何事物,总是处于运动之中。然而,假如我们像现在这样把时间包括在内,那么静止和运动就不是对立的,它们只是相对不同的运动(不管在静止缺失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什么),因此运动不再能被区分出来。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中不过是个幻觉,这种幻觉基于一种名为静止的自相矛盾的概念——它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

为了说清楚这点,让我重申一遍:认为事物处在运动中,这是一种错觉,时间也不例外。没有运动,“时间”毫无意义,“静止”也是如此。

© Rebloggy

因此,“运动”和“静止”不可能是对立面。前者对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显而易见且必要的;后者是一种虚幻的心理构造,仅仅意味着运动的相对差异——但前提是你忽视了静止概念中的时间,而将其保留在运动的概念中。

所以这就是你的真理的根基——一个全无坚实基础的不断变化的根基。我们改变事物的定义以适应我们的需要,却不曾重新审视这种改变对这些定义早些时候的应用的影响。我们还把现实划分为“运动”和“时间”,并且相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在某种心理诡计的作用下,用前者去测量后者。

“声音”(sound)和“无声”(silence)也是类似的关系,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我们认为声音不同于无声,是无声的对立面,但是没有无声就没有声音,反之却不亦然。

“声音”是一种神奇的事物,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乃至岩石和金属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这些物质间行进。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和分子结构不同,这些“波”以不同的运动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很难相信一场以超音速移动的海啸和一个孩子在浅水池里拍打水面时手产生的小波浪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数量级上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声波也同样在运动的幅度和速度上存在很大差异。

事实上,同一个声音的声波可以穿过许多物质,在每种物质中以不同的运动和幅度传播,可我们仍然说它是同一个“声音”。太神奇了!

但“声音”是什么呢?“声波”是一种改变某种物质密度的运动,这意味着声音压缩我们周围的空气(或任何其他物质),暂时提高该区域的压力密度,随即又降低密度,并以与声音频率相等的频率重复这一过程(这是我们的说法)。

不管“声音”是什么,它都以某种方式造成了这些变化,想想这一点真是令人惊讶。如果你退后一步,你会看到这些密度提高和降低的波是物质中分子的“振动”——这种振动是分子的相对运动。但是分子总是处在运动之中,它们所有的组成部分也都在运动,所以声音只不过是相对运动的差异,因为不存在所谓的“静止”。

我们的耳朵能感觉到差异,仅此而已,因为存在的只有差异。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你会发现,“声音”不可能存在于我们之外,它只能在我们体内!

还是说,我们只是被搞糊涂了?

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与它所通过的物质的密度相对变化引起的压力相对变化有关。这些物质有一个“静止”密度,但这里的静止只是说,当没有波穿过物质,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密度上的反复波动时,物质有一个特定的密度——而静止密度本身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这些物质的密度也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的变化,但是与那些变化有关的某个特质使它们无法被感知为声音。这特质是我们自己——感知者——身上的,还是声音“本身”所拥有的呢?

能被感知为声音的差异必须是交替的,而不是线性的。例如,我们听不见金属棒在阳光下膨胀——除非金属因为过快或过于极端的膨胀突然破裂——因为这种膨胀是线性的,而不是以我们称之为“振动”的方式交替发生的,因此不会“发出声音”。

因此,无声不是振动的缺失,甚至不是振动差异的缺失——而是用来衡量差异的基准。记住,振动是相对运动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相对运动本身。这种差异是通过这“第三个物体”来测量的,这“第三个物体”是假定的固定点,振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之相比对来进行测量,这个锚点就被称为“无声”。

那么无声是什么呢?它既不是当弦暂时处于“静止”点时其交替波状运动之间的振幅,也不是当空气中的压缩波处于不比周围正常环境压力更高或更低时的状态点(如长笛演奏一个音符,或两个物体相撞时的状态点)。

然而,就像“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一样,你要如何从声音中区别出无声,以使声音有可能成为不同于无声的事物?

无声和声音一样引人注目。这不是声音现象的缺失(absence),而是无声现象的在场(presence),鉴于无声与声音是由同样的感知器官听见的,很难把它归类为与声音完全不同的东西。正如我们在静止和运动这两者中看到的那样,静止不是运动的缺失,无声也不是声音的缺失。无声也是幻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声音又是什么呢?

所有的现象都需要另一个东西:它们需要一个感知者。这不是在假定现实是二元论的,只是对我们口中“现象”的含义的一种认知。我们很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在没有“听者”的情况下,仍然相信有声音存在。我们称之为客观,但鉴于二元感知论的盛行,相信存在没有感知者的现象就等同于相信存在没有观察者的视野——这无疑是一种空想出的“上帝视角”(God’s Eye View)。

那么,相信声音存在于环境而非我们的大脑中,就成了一种(认知的)自我强化。因为,如果我们认为存在没有感知者的现象,那么现象就必定存在于感知者之外。这很重要——但是是错误的。

© OKKULT Motion Pictures

由是,根据这个神奇的心理诡计,我们之所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它们来自我们的身体之外,进入我们的耳朵,随后被我们的大脑“听到”。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既然如此,我们怎么会搞错某个声音呢?或者说,如果我们只是在感知某个绝对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声音,我们怎么会混淆它的源头呢?你不能说这是我们感官上的错误,因为那样你就是在同时支持两种对立观点:一边是声音明确地存在于我们之外,另一边是我们对它的感知存在于我们之内,但它们是同一回事。

要么,声音存在于我们之外,并且我们的感知永远不会出错,因为声音通过我们的耳朵直接进入大脑——而事实并非如此——要么,声音只存在于我们体内,它基于某些外部条件,由我们的听觉系统转换成我们体内的声音,而这种转换并不总是准确,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诠释性的。这两样东西不可能是同时存在于我们之外和我们之内的同一件事物——那太蠢了。

人们认为,一棵树木在倒下的过程中会发出许多种声响。它的树枝呼呼地划过空气,扫过彼此和其他树木,有的突然折断,发出突兀、尖锐的断裂声,树干重重击中地面,发出“咚”的一声巨响。——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然而,请更仔细地观察一下:划过半空时的空气阻力,和碰到其他物体时的摩擦力,甚至最后的着陆,都以各种方式排挤着空气,向四面八方传出压缩波。然而,至今还未响起任何声音

这些空气中的压缩波传到我们耳中,使我们的鼓膜——它像一张紧绷的鼓皮(它因此得名)——同步振动。随后,三块小骨头将这些振动放大并传送到耳蜗,耳蜗的蜗管中充满液体和纤毛,纤毛以液体中压缩波的特定频率振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

© Gfycat

在振动缺失的情况下,神经冲动便不会产生。由于这是神经冲动的对立面,人们像注意到神经冲动一样强烈而生动地意识到它,并将它解释为“无声”。

但要注意到,大脑和外界空气的压缩波相距甚远。大脑只接收神经冲动,而它们并不是敲击鼓膜声波的完美“数字”版本,因为我们的听力水平因人而异,会因使用而磨损,也受到基因命运(genetic fate)的影响(注2)。

正是心灵将到达大脑的神经冲动解释为它们所“代表”的声音,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并对它们形成一个判断。但听到声音的是心灵——而且只有心灵。因此,在可能产生现象的条件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是本质上由大脑内验的,另一个则是由心灵所体验的。

© Tenor

因此,要回答刚才禅宗公案的例子:“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四周无人倾听,它会发出声音吗? ”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森林中倒下的树木永远不会发出声音,它只会创造出一种让拥有思维的感知者体验到声音的可能性。

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压缩波仍然在空气中传播——但它们不是声音,因为缺少能听到它们的知觉生物。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静止”是原始状态,他将其与“运动”区别开来,并意识到,为了让事物“运动”起来,他需要一个“第一推动力”。最终,在尝试了所有的可能之后,他发现他必须称那个第一推动力为“上帝”,事情就变成了这样:是上帝让一切运动起来。但如果原始状态是“运动”的呢?

这将意味着,现实并不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运动就是事物最原本的状态,对吗?事物会发生改变,但改变无需启动。难道“时间”不是最好的证据吗?时间总是在运动的,这一点难道不明白吗?如果它不是,那么既然变化只能“随着时间”发生,能有什么变化去推动它运动起来呢?而如果它总是处在运动中,那么既然时间是运动的本质,其他一切事物也都处在运动中。还能是什么样呢?

因此,时间是变化的在感(presencing),是任何既存现象的形式起源。不管对于哪种现象,时间都是它的本质——总是如此,甚至连声音也不例外。我们之后会看到,在场(presence)、觉知(awareness)、意识(consciousness)、存在(being)、存在性(being-ness)等等,它们的本质都是时间。

那么时间是什么呢?它有没有可能是某种外部的东西,将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内?哪怕只是粗粗一扫,你也会看到这种理解是多么的落后。在所有这些对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理解中,最重要的一点被抽象地概念化为了“时间”。所以它并非外在于事物,而是与事物不可分割的,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多么的落后。

脚注:

1. Imperience(| ˌɪmˈpirēəns |,名词):内验。我们直接体验的,影响了我们的事件——它是我们感知、思考、表达情感、体现思想、记忆和直觉时深刻感受到的“存在”,是思维展开的过程性现象。正常情况下,这些内验随后被统觉(apperceive)到我们的理解之中,成为经验。词源:来自拉丁语“in-”(“朝内”或“在……内”)+“-peritus”(“体验过的”或“检验过的”)。

2. 命运是你人生的起点,因此“基因命运”就是你出生时由基因赋予你的品质和完成度。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7738.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良好编程习惯的养成

在开发中,一个良好的编程习惯对这个团队也是一种带动作用,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坨这样的代码和屎,他恶心了!再次强调 一定要注意代码的缩进和格式化!!切记!切记!! 一定 不可…

科技部:学术不端零容忍!违规人员所获职称、奖金等全部清退归零

文章 | 募格学术来源 | 科技部、科奖中心、新京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5月19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科技界的学风和作风一直都是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科技部是如何加强科技界的作风和学风建设的&am…

一文看懂台积电的研发实力

来源:内容来自「台积电财报」,谢谢。在一个月的文章《这才是台积电的真正实力》中,我们对台积电公司的实力做了一个概述。今天,我们从台积电去年底的研发投入和成果,看清这家晶圆代工巨头的真正技术实力。研发团队之组…

VS2015 IIS Express 无法启动 解决办法(转)

因为安装各种乱七八糟的软件,然后不小心把IIS Express卸载掉了,网上下载了一个IIS Express 7,安装之后本地使用VS 2015无法启动调试,F5 无法启动IIS, 再次F5调试,没有反应IIS Express没有启动。 日志记录错…

【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十问:分析与思考

本文来源:数字孪生DigitalTwi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数字孪生研究组)摘 要:当前数字孪生备受学术界、工业界、金融界以及政府部门关注。然而各界对数字孪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数字孪生相关…

图解机器学习

来源:大数据实验室机器学习这个主题已经很普遍了,每个人都在谈论它,但很少有人能够透彻地了解它。当前网络上的一些机器学习文章晦涩难懂,理论性太强,或者通篇云里雾里地介绍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的魔力以及未来的工作等…

c语言 复制文件并重命名文件,VS2010 重命名文件:源文件名和目标文件名相同 的解决方案...

想要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修改一个已经写好的文件的文件名,如图:在改了几次后就出现了如图的问题:然而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并没有看到,于是我打开了工程在磁盘中的位置文件夹:意外发现了真的存在了一…

Space X和NASA到底有什么关系?

来源:大柳树防务原计划北京时间5月28日发射的载人龙飞船由于天气原因推迟至北京时间5月31日发射。此次发射任务由Space X公司研发的猎鹰9号(Falcon 9)运载火箭搭载龙飞船(Crew Dragon)执行,目的是将两名NAS…

android 滚动画画,Android利用ViewPager实现可滑动放大缩小画廊效果

画廊在很多的App设计中都有,如下图所示:该例子是我没事的时候写的一个小项目,具体源码地址请访问https://www.easck.com/>使用方式布局中添加该自定义控件xmlns:tools"http://www.easck.com/tools"android:layout_width"ma…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度报告:格局、潜力与展望

来源:华泰证券人工智能市场格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方法赋予机器模拟、延 申和拓展类人的智能的能力,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AI 概念最早始于 1956 年 的达特茅斯会…

DVA框架统一处理所有页面的loading状态

dva 有一个管理 effects 执行的 hook,并基于此封装了 dva-loading 插件。通过这个插件,我们可以不必一遍遍地写 showLoading 和 hideLoading,当发起请求时,插件会自动设置数据里的 loading 状态为 true 或 false 。然后我们在渲染…

2022第十二届PostgreSQL中国技术大会-核心PPT资料下载

一、峰会简介 本次大会以“突破•进化•共赢 —— 安全可靠,共建与机遇”为主题,助力中国数据库基础软件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可生产,并推动数据库生态的繁荣与发展。大会为数据库从业者、数据库相关企业、数据库行业及整个IT产业带来崭…

Ionic3 环境搭建以及基础配置实现(更新中)

GitHub:https://github.com/Teloi 环境配置输入以下命令安装 Ionic (如果刚才设置了淘宝镜像源,可以使用 cnpm 代替 npm):npm install -g ionic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之前安装过 Ionic 2 的 beta 版本,需要先卸…

饶毅:脑、物理、化学、 生物、心理认知的交叉研究

本文转自公众号:脑科学学术笔记饶毅:脑、物理、化学、生物、心理认知的交叉研究陈鹏:作为一名科学家,饶老师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从果蝇到人脑,从细胞到高级功能,他用…

构建城市大脑的未来标准,9个值得探索的规范

简述:50年来互联网从网状向类脑架构进化并与城市建设结合是城市大脑产生的根源。城市大脑建设是工程问题,但首先也是基础科学问题,掌握科技发展规律是发现和构建城市大脑建设标准的基础。通过总结互联网大脑模型的特征,提出了城市…

马斯克39也火星计划PPT

转自 | 软件定义世界(SDX)北京时间 5 月 31 日凌晨 3:23 ,SpaceX 最新的载人龙飞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39A 发射台成功发射,在全球观众的注视下,载着两名宇航员还有一只恐龙玩偶前往国际空间站。 马斯克曾…

如何进入docker容器

在使用docker创建了容器之后,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如何进入该容器了,其实进入Docker容器有好几多种方式,这里我们就讲一下常用的几种进入Docker容器的方法。 1.使用docker attach进入Docker容器 Docker提供了attach命令来进入Docker容器。接下来…

麻省理工学院让软体机器人拥有了更好的触觉和空间感知能力

MIT来源: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当机器人可以抓取薯片且不会压碎它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们越来越先进了。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赋予它们触觉和本体感知 -- 一种对它们在空间位置中的感知。这种感觉在大多数软体机器人中是不存在的,但是…

5G时代,解锁机器视觉与千行百业的“完美关系”

来源: 脑极体在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产业升级价值中,机器视觉毫无疑问将贡献最大的篇幅。无论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金融业,基于视觉交互的智能解决方案都在智能化体系中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而且视觉往往还是知识图谱、语义分割、机器学习…

华为p10plus能用鸿蒙吗,华为P10/P10 Plus对比评测:自家兄弟大对决

华为P10/P10 Plus上手评测:离完美更近一步刚刚华为在巴塞罗那正式推出P10系列新机。早在发布会前,身边不少朋友都问“是等等S8还是选P10”。私以为这问题总有些眼熟。若干年前也是MWC,估计不少人会想:到底是买三星还是HTC。华为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