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议题“破圈”有利还是有弊|观点

编辑:赵路

排版:郭刚

作者:李侠

最近几年时常出现科技议题进入社会领域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学界通常将之称为“破圈”,即议题突破科技界原有的狭小圈子而进入更大的社会领域,并引来社会热议。

客观地说,科技界的“破圈”现象日益成为科技活动中的常态,只要科技活动还需要依赖社会资源的支持,以及科技活动越来越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破圈”现象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发展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状态了。

那么“破圈”现象对于科技界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总体上是有利还是有弊?

在小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几乎完全是私人基于偏好与兴趣的行为,与社会其他人没有多少关系,这些活动的交流也只发生在少数志趣相同的小圈子内,再加上整个社会知识基准线严重偏低,即便有人想参与,由于存在巨大的知识差距,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交流与扩散,此时不存在“破圈”现象,一切活动都发生在小圈子内。

如17世纪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他做的许多实验都是自费的,演示都发生在极小的私人圈子内,整个社会根本不关注。

在大科学时代,由于科研活动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研究内容也与社会生产活动和民生密切相关,科研活动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面。

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大科学时代的起点)整个社会的知识基准线得到普遍提高,懂得科学的人群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1919—2011)在《后工业化社会来临》一书中所指出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中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人数。

此时科研活动的参与者与了解者的数量都有了指数级的增长,这就导致对于科技感兴趣的人群从核心圈层向外逐渐扩大,出现了次核心圈层与边缘圈层,这种群体知识结构的变化,为“破圈”的蔓延提供了潜在空间。

此时的科研活动也已成为一种建制化的公共行为,它既要满足自身的偏好,还要兼顾公众与“金主”的诉求,否则就存在合法性的危机,一旦离开社会的支持,科技活动将面临停摆的局面。

大科学时代的科技活动是以丧失独立性来维持运转的。

科技界的“破圈”现象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的,“破圈”的范围在逐渐加大。

早在19世纪中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科技,时至今日,马克思那句经典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仍然是有效的,即关注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问题。

只不过那时的“破圈”仍然局限在各大学科门类之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40年代的德国社会学家舍勒、曼海姆等知识社会学家。

1938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发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始从科学的社会建制入手剖析科学的发展,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时至今日也是目前科学社会学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学者开始质疑科学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并提出知识的建构论主张,这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研究路向,所有这些人文社科学家的介入都是对传统科技界的“破圈”。

随着社会知识水准的普遍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公众介入渠道的增多以及门槛的降低,世界范围内白领人数超过蓝领人数已经是一种普遍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关注科技活动的圈外人只会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界大范围“破圈”时代的到来只是早晚的事情,而不是会不会发生的事情。

一味的反对,甚至要求回到所谓纯粹的时代是不现实的,客观地说,现在有些科技工作者,身子已经进入到了大科学时代,而观念仍然停留在小科学时代。

既想从社会上获得科研所需的资源支持,又不想让研究的自由受到社会的监督与关注。

在科技与社会高度嵌合的今天,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

既然“破圈”现象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科技共同体必须面对的事情,那么“破圈”现象给科技活动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如果一个现象带来的后果是弊大于利的,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去遏制它的蔓延,反之则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

为此,我们不妨检视一下最近几年科技界遭遇到的有影响的几起“破圈”事件都发生在哪些领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三年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不当使用因严重违背生命伦理受到全社会的一致批评,这有效地遏制了这种研究的泛滥,也因此让科技伦理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再比如大型对撞机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带来了关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研究”的全社会进一步讨论和深入思考;至于人脸识别、算法杀熟等技术的应用,同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进而促使全社会对人工智能时代个体隐私以及信息安全的思考;还有最近热议的学术不端事件,此类“破圈”对于中国科技界科研诚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综上,最近几年发生的科技界“破圈”现象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利大于弊的,试问,这种“破圈”现象应该被禁止吗?如果没有这几次大规模的“破圈”现象,科技界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仅仅靠自律是不现实的。

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参与“破圈”的旁观者都关注了科技界的哪些问题?如果旁观者关注的问题不是科学内容本身,那么“破圈”现象就没有真正破坏科技界的生产环境;反之,则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加以干预,以此营造科技界正常的生产环境。

幸运的是,中国公众对于科技抱有天生的热爱,中国与国外“破圈”的最大差别在于,中国的“破圈”现象基本上不关涉科技内容本身。

通过分析上面列举的近几年发生的有影响的“破圈”现象,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破圈”关注的都是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学术道德问题以及资源投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的生活秩序与福祉有关。

如果一种活动的后果对于全社会来说是等概率分布的,并且关系到每个人的潜在利益,公众当然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

“破圈”恰恰是公众捍卫自己利益的一种有效路径,另外,“破圈”也是从多角度监督与保护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方。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1-03-11 第5版 文化周刊)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5116.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剑指offer】面试题32 - III:从上到下打印二叉树 III(Java)

请实现一个函数按照之字形顺序打印二叉树,即第一行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打印,第二层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打印,第三行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打印,其他行以此类推。 例如: 给定二叉树: [3,9,20,null,null,15,7], 3 / \ 9 20 /…

python---str和repr

在 Python 中要将某一类型的变量或者常量转换为字符串对象通常有两种方法,即 str() 或者 repr() 。 区别与使用 函数str() 用于将值转化为适于人阅读的形式,而repr() 转化为供解释器读取的形式(如果没有等价的语法,则会发生Syntax…

学术研究发现英特尔 CPU 存在新漏洞

作者:Thomas Claburn译者:Sambodhi策划:施尧美国的芯片黑客又想出了一种方法,利用英特尔的处理器设计选择来窃取敏感数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博士生 Riccardo Paccagnella、硕士生 Licheng Luo 和助理教授 Christopher Fletc…

Leetcode--994. 腐烂的橘子(java)

在给定的网格中,每个单元格可以有以下三个值之一: 值 0 代表空单元格; 值 1 代表新鲜橘子; 值 2 代表腐烂的橘子。 每分钟,任何与腐烂的橘子(在 4 个正方向上)相邻的新鲜橘子都会腐烂。 返回直…

CICC科普栏目丨时间之箭:从熵到大爆炸再到万物理论(一)

来源:BBC转自:数学加油吧假设有这么一天,你在家里感到无聊,你把几个鸡蛋顶在头上表演起杂耍,但你的表演不太成功,鸡蛋打碎糊了你一脸。现在你将不得不去洗下脸再冲个澡,然后换上一身新衣服。那为…

NOIP2007 树网的核

传送门 最近搞一搞树型结构……毕竟自己树的知识学的太垃圾了。 首先这道题非常明显要求树的直径。树的直径有好多好多种求法,这里我选择了一位dalao的非常简洁的dfs的方法。先看一下代码。 void dfs(int x) {for(int i head[x];i;i e[i].next){if(fa[x] e[i].to…

只有这种AI芯片才能拯救人工智能?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编译:「wired」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对保持AI运行所需的计算能力的渴望也与日俱增。Lightmatter,一家诞生于MIT的初创公司,他们正在押注一款使用光…

【剑指offer】面试题33:二叉搜索树的后序遍历序列(Java)

输入一个整数数组,判断该数组是不是某二叉搜索树的后序遍历结果。如果是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假设输入的数组的任意两个数字都互不相同。 参考以下这颗二叉搜索树: 5 / \ 2 6 / \ 1 3 示例 1: 输入: [1,6,…

CSS 小结笔记之文字溢出处理

有时文字会溢出盒子,这时一般要对文字进行溢出处理。一般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word-break:normal | break-all |keep-all normal 使用浏览器默认的换行 break-all 允许单词内换行即允许单词拆开显示 keep-all 不允许拆开单词显示,连字符除…

GPT-2大战GPT-3:OpenAI内部的一场终极对决

作者:Kevin Vu译者:Sambodhi策划:刘燕由于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集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文本获得足够的文本生成。GPT-2 的参数和数据是其前代 GPT 的 10 倍。而 GPT-3 又是 GPT-2 的 10 倍。那么问题来了&#xff…

【剑指offer】面试题34:二叉树中和为某一值的路径(Java)

输入一棵二叉树和一个整数,打印出二叉树中节点值的和为输入整数的所有路径。从树的根节点开始往下一直到叶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形成一条路径。 示例: 给定如下二叉树,以及目标和 sum 22, 5 / \ 4 8 / …

AI解梦成为现实,贝尔实验室新算法尝试找到梦境的隐藏含义

文章来源: 学术头条古代巴比伦人认为梦境包含了预言,而古埃及人则将梦境视为神灵给予的信息来崇拜。在 19 世纪 90 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梦境里面的人物、物体和场景分配了象征意义,并着…

个人项目:wc程序(java)

Github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jat0824/wc.git 项目相关要求 wc.exe 是一个常见的工具,它能统计文本文件的字符数、单词数和行数。这个项目要求写一个命令行程序,模仿已有wc.exe 的功能,并加以扩充,给出某程序设计…

【剑指offer】面试题35:复杂链表的复制(Java)

请实现 copyRandomList 函数,复制一个复杂链表。在复杂链表中,每个节点除了有一个 next 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还有一个 random 指针指向链表中的任意节点或者 null。 示例 1: 输入:head [[7,null],[13,0],[11,4],[10,2…

【综述专栏】图神经网络综述

来源:图灵人工智能作者:王健宗等https://wwwihcm/people/euu-lin-jun-7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1289.tp.20201123.1641.002.html摘要:随着计算机行业和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图神经网络已…

HDFS设计思想

HDFS设计思想 DataNode:用来在磁盘上存储数据 HDFS 数据存储单元( block ) 1 文件被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数据block块 •默认数据块大小为 64MB(hadoop1.x版本64M,2.x为128M) ,可配置 •若文件大小不到 64MB &#xff…

【剑指offer】面试题25:合并两个排序的链表(Java)

输入两个递增排序的链表&#xff0c;合并这两个链表并使新链表中的节点仍然是递增排序的。 示例1&#xff1a; 输入&#xff1a;1->2->4, 1->3->4 输出&#xff1a;1->1->2->3->4->4 限制&#xff1a; 0 < 链表长度 < 1000 代码&#xff…

被认为是世界史上50个最伟大的发明有哪些?

来源&#xff1a;数学中国根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邀请了世界上12位科学家、技术史专家、工程师、企业高管组成的专家团为世界遴选自车轮&#xff08;车轮的广泛使用一般被认为始于6000年前&#xff09;问世后的50个最伟大的发明。其中&#xff0c;中国的四大发明均在其中。…

numpy中的tile函数

在阅读《机器学习实战》一书中&#xff0c;第一次碰见tile函数一脸懵逼&#xff0c;试验了几次之后&#xff0c;明白了怎么回事&#xff0c;记录如下&#xff1a; >>> import numpy >>> numpy.tile([0,0],5)#在列方向上重复[0,0]5次&#xff0c;默认行1次 ar…

js几种常见排序的实现

1. 冒泡排序 定义&#xff1a; 比较相邻的前后二个数据&#xff0c;如果前面数据大于后面的数据&#xff0c;就将二个 数据交换。 这样对数组的第0个数据到N-1个数据进行一次遍历后&#xff0c;最大的一个数据就“沉”到数组第N-1个位置。 NN-1&#xff0c;如果N不为0就重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