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头条
2021 年 6 月 1 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 “智源”)主办的 2021 北京智源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成功开幕。包括 Yoshua Bengio、David Patterson 等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两百余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学术和产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见证 AI 大模型时代的启航,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美好明天。在这次国际性年度人工智能的盛会上,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智谱 AI”)的多项成果在多个场合亮相,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反响。
在会议第一天上午的主会场上,智源大会发布了最令行业期待的智源 “悟道 2.0” 巨模型。据了解,“悟道 2.0” 巨模型是中国首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实现了开创性的 1.75 万亿参数 + 突破 9 项精准能力纪录 + 全链路高效易用。
据官方介绍,悟道模型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文源、文澜、文汇、文溯四个部分。其中,智谱 AI 重度参与了文汇和文溯的研发,也从整体上参与了对整个项目的协调工作。
除了自身可以完成大量任务外,“悟道 2.0” 还能为广大开发者、技术公司,以及传统企业提供强大且通用的智能服务底层系统,仅通过模型微调就能实现领域模型的构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模型训练。通过这种智能赋能的方式,“悟道 2.0” 之上将会构建出一个超大规模的智能模型应用生态。
目前,国内首个预训练 AI “悟道” 平台已经上线,该平台主要通过智谱 AI 开发,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官方网址:https://pretrain.aminer.cn/,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体验)。据了解,该平台应用生态主要包括悟能作诗、作诗图灵测试、CogView、文汇小剧场、悟能人设问答、悟能看图说话、悟能图文问答、文汇虚拟助理等,同时还有多款应用陆续开放中。
小科:惊艳亮相智源大会会场
“小科小科,你知道‘天问一号’吗?”
“天问一号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据小科项目团队介绍,其背后的技术非常复杂,团队自 2016 年开始,就将相关的知识问答型机器人小木部署在了中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之一学堂在线上,并成功增加了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长。这也是小科的技术源头。项目团队还在 ACL、AAAI 和 NeurIPs 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接受采访时,小科项目团队的负责人之一、智谱 AI 合伙人和高级副总裁左家平表示,“小科的功能是基于智谱 AI 底层的双轮驱动技术研发的,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创新已经逐渐触及天花板,我们团队提出了数据融合知识的双轮驱动人工智能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人工智能模型兼具了感知和认知的能力,既有 “举十返一” 的归纳能力,也能 “举一反三” 地进行逻辑推理。” 正是这些前沿技术赋予了小科独特的理解和表达知识的能力。
图|“小科” 科普机器人
事实上,小科如今天这般智能并非偶然。据小科项目团队成员于济凡介绍,小科目前已经学习了百万级别的知识图谱,也接入了超大规模的中文预训练模型,相比很多其他智能问答类产品,进一步减少了人工规则,加强了智能学习和提升能力。
在工程实现上,小科项目团队也进行了大量创新。项目团队成员,智谱 AI 工程师谭棋洋表示,为了增加机器人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兼容性,并为机器人定制合适的动作,让它能在不同场景内用更准确合理的姿势增加交流的亲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团队重构了机器人底层的交互逻辑。
此前,在 5 月底召开的北京科技周上,“小科” 团队的首次亮相就引发了巨大轰动,并在闭幕式上被评为科技周主会场上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第一名。同时,小科的研发团队也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新华社等机构的现场采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于济凡表示,可以期待小科能在更贴近公众生活的状态下,为大家提供科普和科技相关的辅助功能。
未来,赋予小科智慧的科普数字脑不仅仅能搭载在实体机器人上,还可以在数字人、全息人、手机和电脑中发挥能力,从而更方便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智能科普服务发挥作用。
左家平表示,智谱 AI 已与多个科普场馆和其他科研、科普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共同研发、完善和部署科普机器人,让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科普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 “华智冰” 上线
除了小科,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也在智源大会现场正式亮相。通过视频初次登台的华智冰形象亲切近人、言语自然,还在现场展示了作诗、绘画以及音乐的才艺,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
据了解,华智冰由智源、智谱 AI 与小冰公司三方共同开发并联合培养。以 “悟道 2.0” 为基础,来自智谱 AI 的研究团队使用并融合了数据和知识的双轮驱动引擎技术,让华智冰有了逻辑推理的能力。小冰将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完备框架融入其中,同时负责声音、形象的开发应用。根据战略合作内容,三方将在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领域深化合作,并推进产品落地,加速构建国际领先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应用生态。
华智冰的诞生,引起了媒体报道的热潮,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环球网、《经济日报》和《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
对于华智冰的诞生,智谱 AI 的研发团队表示:“华智冰是‘悟道’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上生态体系的重要成员,也是智源、智谱和小冰三方技术实力的联合体现。”
依托小冰框架及智源 “悟道 2.0”,华智冰不仅可以作诗作曲,生成图画,还将具有一定的推理和情感交互的能力,这使得她大大不同于一般的虚拟人物。
智慧人才大屏:人才和动态科技情报挖掘
在智源大会现场,一块设计震撼、交互丰富的人才地图动态情报大屏也吸引了来自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等的众多参会者的驻足观看咨询。在进一步通过触摸屏获取感兴趣的数据后,很多观众向开发团队提出了很多技术和应用方面的问题。
这块屏幕清晰地展示了全球各地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数量、平均年龄、论文发布数量、产业和研究院所的人才分布情况。现场观众在点击触摸屏上的关键学者后,会看到学者的姓名、照片、工作经历、高被引论文详解、合作圈等详细信息。
对此,智谱 AI 商业智能副总裁刘佳表示,此项技术与产品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图谱、智能挖掘、预训练模型、智谱咨询、科技情报等,其中在此次智源大会上展示的人才地图动态情报大屏,体现了人才和动态科技情报挖掘的强大能力。
据了解,人才地图动态情报大屏背后的数据和技术基础来自领先的科技信息情报分析引擎 AMiner。早在 2006 年,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就推出了 AMiner,为了把 AMiner 技术进一步推广,产生应用的生产力,实验室于 2019 年通过技术转化的方法成立了智谱 AI,希望让基于知识和大数据挖掘的技术产生更广泛的应用。
智谱 AI CEO 王绍兰表示,基于清华 AMiner 的海量科技知识图谱、全球最大的学者画像网络,正为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提供基于产业链、创新链的科技发展趋势分析、人才地图等服务,为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创新创业提供智能支撑。同时,研究产生的相关专利《大规模社会网络中基于路径评分的个人关系发现方法》获得第六届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创新创业大赛中,智谱 AI 也凭借这款产品获得初创组一等奖。
让 AI 读懂科学
一直以来,智谱 AI 始终致力于依托清华大学团队十余年在知识智能方面的积累和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可解释、鲁棒、安全可靠、具有推理能力的新一代认知引擎,用 AI 赋能科技创新。
在 6 月 2 日的智源大会认知智能论坛上,智谱 AI 还联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和搜狗公司联合发布了面向认知的全新 AI + 学术搜索产品(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这款三方联合发布的学术搜索产品以 “AI 正在帮你读懂科学” 为理念,助力中国科研模式升级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提升。产品以数据和知识的双轮驱动,融合了搜狗的搜索核心技术,以及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和智谱 AI 在知识图谱、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方面的积累,能够提供 AI 驱动的文献检索、内容理解、专家画像等服务。
在发布上,王绍兰表示,“智谱 AI 突破性地将数据和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双轮驱动的认知智能框架。在此框架上,我们就能让人工智能理解科技进展,挖掘科技人才,预测科技发展趋势。”
图|智谱 AI CEO 王绍兰致辞
据王绍兰介绍,搜索背后存在两个大的图谱:科学技术图谱和全球科技人才图谱。将两个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融合后,不仅可以帮助学者做研究,也可以帮助政府、科研机构,甚至企事业单位一起做科技趋势的发现和人才评价等科技信息分析方面的工作,并最终助力我们分析产业链、创新链,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决策、科技管理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撑。
此外,智谱 AI 还研发了多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产品。比如用于洞察和分析技术趋势的趋势分析系统,以及即将推出的 AI 数据众包平台 —— 完美数据大师(perfect Data Master,PDM)。
作为悟道 2.0 巨模型、华智冰、小科和智慧人才大屏的技术支持团队,长期以来,智谱 AI 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和应用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在融合了知识和数据,形成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框架后,智谱 AI 在这个框架上还搭建了一系列不同的智能应用,并在科技情报挖掘系统领域形成了学术搜索、智慧人才、知识图谱、咨询服务等多种产品。
未来,智谱 AI 还将向开发者、技术公司和传统企业开放人工智能模型接口,降低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将人工智能的最新结果普惠社会。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