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博客用于记录2020年9月26日每日分享,
软件工程中的集中常见模式,瀑布模型,敏捷开发等
日期:2020年9月26日
主题:
- 讨论讨论怎么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 软件工程中的集中常见模式,瀑布模型,敏捷开发等
文章目录
- 软件工程
- 常见的开发模型
- 瀑布模型
- 敏捷开发
- 小结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一门用工程化方法解决软件项目问题的学科,其本质也是一门工程学科,这门课的知识在学完后,不仅可以应用在软件项目中,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Everything is a project。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工程方法。
- 想法:想法阶段通常是想要解决问题。最开始问题通常是模糊的,所以需要清晰地定义好问题,研究其可行性,检查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 概念:概念阶段就是用图纸、草图、模型等方式,提出一些概念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有多个,最终会确定一个解决方案。
计划:计划阶段是关于如何实施的计划,通常会包含人员、任务、任务持续时间、任务的依赖关系,以及完成项目所需要的预算。 - 设计:设计阶段就是要针对产品需求,将解决方案进一步细化,设计整体架构和划分功能模块,作为分工合作和开发实施的一个依据和参考。
- 开发:开发阶段就是根据设计方案,将解决方案构建实施。开发阶段通常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个阶段通常会有构建、测试、调试和重新设计的迭代。
- 发布:将最终结果包括文档发布。
常见的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
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开发,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这样的流程开发,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产出。但是当客户的需求变化了,就不得不重新来一次从头到尾的分析,灵活性较差。
瀑布模型的优缺点
你会发现瀑布模型其实跟我们传统的建筑建造方式非常类似。我们拿盖房子的过程来看看瀑布模型。
客户想要盖一栋房子(初步的想法)。
- 客户一开始可能没想清楚想要什么样子的房子。(客户对需求还不清楚)
- 施工方开始找客户确认:用途是什么,要个几层的房子,什么建筑风格,希望什么时间完工,预算多少。(问题定义)
- 施工方根据客户提的需求,对比工期和预算,评估是不是值得做。(可行性研究)
- 施工方评估后觉得可行,于是和客户签订合同,约定价钱和工期。(立项,制定项目计划)
- 施工方开始跟客户沟通确认需求,例如每层户型如何,将来的装修风格等。(需求分析)
- 确认完需求后,施工方开始出建筑施工图,还画了漂亮的建筑效果图。(系统设计和 UI 设计)
- 施工方按照设计图开始施工。(程序编码)
- 这期间如果客户去参观施工情况,客户只能看到毛胚,只有最后施工完成才能看到最终样子。(在中间客户看不到结果,只有最后能看到结果)
- 原定二层是两个卧室,在房子施工过程中,突然客户说两个卧室不够,要改成三个卧室。这意味着施工方要对施工图重新设计,很多已经建好的房间要拆掉重建。(瀑布模型是很难响应需求变更的,而且越到后期代价越大)
- 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对施工结果进行质量检测,如果不满足质量要求,需要修改。(测试)
- 最后验收通过后,客户入住。(上线)
所以你看,用瀑布模型开发软件,就像建筑工程里,盖房子一样简单和自然。每个阶段都有侧重的事情,就像需求阶段专注于搞清楚需求,编码阶段专注于实现。
最重要的是,这种编码前先设计、编码后测试、整个过程重视文档的方式,开发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对是有保障的。
但用瀑布模式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及时响应需求变更,越到后期变更代价越大。另外,通常要到最后阶段才能看到结果是什么样子。
敏捷开发
你如何理解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开发当中注重“人”作用,更多的关心客户合作,团队之间的交流之类的
各种敏捷框架、方法论和工具,就像是“术”,告诉你敏捷开发的方式,而敏捷则是“道”,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指导你在软件项目开发中做决策。
什么是敏捷开发详解2
如果用敏捷的方式盖房子?
客户想要盖一栋房子(初步的想法)。
- 产品经理和客户进行了初步的沟通,把用户的需求写成了一个个用户故事(用简单的用户故事代替繁重的需求文档),例如:
作为一个上班族,我想要一个卧室,以便于休息;
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我想要一个厨房,以便于做饭。
- 施工人员根据用户故事和客户进一步沟通(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然后对用户故事进行设计和实现;
- 每个用户故事开发时,还要给一个测试机器人编写测试脚本,让机器人可以自动测试(大量采用自动化测试),并且做好的用户故事可以随时被测试验收(随时发布,持续集成);
- 每个 Sprint 四个星期时间(时间盒子,迭代时间固定);
- 第一个 Sprint 搭了个草棚,一张床就是卧室,厕所就挖了一个坑,厨房还来不及搭建(每个 Sprint 会选择高优先级的用户故事),屋顶还在漏水(每个 Sprint 会定期发布,客户可以随时看到可用版本,即使还不完整);
- 第二个 Sprint 有了简易厨房,同时修复了屋顶漏水的毛病(每个 Sprint 不仅完成用户故事,还会修复 Bug);
- 第三个 Sprint 升级成了小木屋,但是忘记加上窗户(敏捷推崇自动化测试,但可能会测试不完备);
- 第四个 Sprint 升级成了砖瓦房,窗户也开好了,客户可以入住。但是这时候客户发现一家三口的话,完全不够用,需要扩建到 3 个卧室。于是决定下个迭代改成 3 个卧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 第五个 Sprint,升级成了 3 个卧室,升级过程中把厨房下水道弄坏了(迭代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质量不稳定);
- 第六个 Sprint,修复了下水道的问题,房子也装修好了(迭代中不断完善);
客户验收使用(上线)。
敏捷开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较高,可能某个小功能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都需要你独立开发,如果客户不愿意配合你,那么敏捷开发也很难运行起来
其他几个模型因为用的不是特别多,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用的不是特别多,所以这里只简单地列出他们在哪些场景常见,其他的会把部分资料发到群里大家有空的时候一起学学吧。
小结
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好合适的开发模型,可以让你事半功倍,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开发效率,控制项目成本。比如说:
- 一个以确认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就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代码质量上面,低成本、高效做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 一个高风险的项目,则可以采用
螺旋模型
,出现问题及时止损; - 一个很长时间加班加点,却一直没法上线,导致士气低落的项目,可以改成
增量模型
,先上线一个小模块,让大家看到成绩提升士气,然后再迭代,逐步上线其他模块。
-
快速原型模型
:不见兔子不撒鹰。期初不考虑质量、架构,用最快的速度见效,并向用户确认需求。经过几轮直观、快速的反馈,把需求确定下来。接下来,既可以抛弃原型用瀑布精密重构,也可以在模型基础上完善。优点是快速有效的确认需求。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后续的需求变更。 -
增量模型
:分而治之。将大系统横向拆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模块,每个模块采用瀑布模式分批次交付。优点是较快见到成果,且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不足是存在需求明确、系统可拆分、交付可分批等适用条件。 -
迭代模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把软件项目纵向划分成若干阶段,从核心功能入手,逐渐深化、细化,直到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瀑布,都要在前一阶段成果基础上加工、打磨。优点是快速满足基本需要,并体会软件演进的快感。不足是需求演化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代码冗余、系统重构风险、项目周期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