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博士谈类脑研究:学科交叉、软硬件突破、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协同攻关

61fa71b90672fa86aaf30e35fb587716.jpeg

来源:DOIT传媒

类脑计算系统是借鉴人脑信息处理方式,打破“冯·诺依曼”架构束缚,适于实时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计算系统。作为生命科学最尖端、最前沿的领域,脑科学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科学堡垒之一,也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仿生科学等前沿科技发展的基础。

在全球类脑计算技术发展的热潮中,及时抢占类脑计算领域的制高点,能有效增强国家竞争力,对我国国防、公共安全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已全面启动自己的脑科学计划,如2016年,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确定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21年9月16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22全球闪存峰会”即将召开,组委会荣幸地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李祎博士发表演讲。峰会召开前夕,DOIT副总编谢世诚连线采访了李祎博士,就他参加的上述科技部项目情况、类脑研究的价值意义等话题进行交流。

ae8f192293f474959a67c510d2e4087b.jpeg

李祎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

DOIT:据我们所知,您同时主持着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请简单介绍两个课题/项目的背景、进展、成果情况,以及两个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李祎博士:我个人当前的研究重心是基于忆阻器的类脑计算和存算一体化技术,承担的两个重要在研项目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科技部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其中,基金培育项目偏重于面向类脑计算的高性能忆阻器器件基础研究,科技部的项目是清华大学牵头,我承担了其中一个课题,主要投入基于忆阻器等新型器件的类脑计算算法和架构研究。

近些年,国家在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类脑计算等非冯计算技术的发展。“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的计划,面向芯片自主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芯片的基础问题为核心,旨在发展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和计算架构,突破芯片算力瓶颈,促进我国芯片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在芯片领域的科技创新。

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则是科技部自2021年起实施的新专项,目标通过脑科学的突破,借鉴大脑的高效信息处理机制,启发类脑计算的创新发展。我个人长期在基金委的资助下,试图通过关键材料和器件结构的创新,来解决忆阻器的性能和可靠性问题,以推动这一新兴器件技术的成熟,走向产业化,而科技部的类脑计算项目的目标更为宏大、资助额度也更高,凝聚了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在忆阻类脑计算方面的多个领先团队,共同从底层硬件到顶层架构和算法进行攻关,希望在近几年内实现忆阻类脑计算原型芯片和应用验证的突破。

DOIT:类脑研究对资金、人才等的需求巨大,您认为相关研究成果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还需多长时间、重点还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李祎博士:类脑计算的发展其实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历史,当前不同的研究团队也采用不尽相同的研究策略,中短期跟长期的研究路线也有显著差异。

从广义上来讲,现在已经广泛商业化的NPU、神经网络加速器等,已大量应用在我们的消费电子和信息系统中,改善着大众的各种消费体验。

长期来看,现有的类脑计算硬件依然存在算力、能效、成本方面的挑战。此外,如何实现通用智能也是类脑计算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认为类脑计算研究要实现广泛应用、更好地服务人类,学术界仍然还需要从基础器件、类脑算法、通用人工智能理论等层面去开展大量研究。例如,忆阻器、相变器件、铁电器件等候选类脑器件仍需要克服性能短板、突破集成工艺,才能真正替代当前被采用的Flash、SRAM、DRAM等技术。

其次,当前类脑研究百花齐放,不同研究机构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类脑算法,但孰优孰劣仍需要领域内公认的合适的数据集或任务来进行全面的评估,而这方面的检验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类脑计算的应用非常多样化,包括视觉图像、语音、文本、脑电波等各类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决策和判断等等。必须充分依据应用需求的特点,来牵引类脑计算软硬件的研发。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方面以及类脑计算生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工业界的深度参与。

我相信,类脑计算未来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但这种变化在很多时候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DOIT:目前类脑研究在国内特别是高等院校已经兴起热潮,您认为该领域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李祎博士:首先,很显然类脑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电路、材料、化学、物理、神经生物学等等,愿意投身于这一新兴领域之中,对类脑计算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也只有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才有可能实现“类脑智能”的突破。

其次,国际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展类脑计算研究,其中必然有很多跟随性的研究工作。但近些年,国内一些单位已经在类脑器件、类脑芯片等领域做出了引领性的工作,并不比国外团队差。在这一竞争红海,我相信更多的团队必然会将目光聚焦在硬件、算法、架构、应用等不同层面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类脑计算的热度依然会保持下去。

DOIT:类脑研究涉及海量的数据,给存储、传输和计算等带来很大的挑战,您有哪些建议?

李祎博士:当前人类社会的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冯·诺伊曼计算架构很难应对如此庞大数据量的高效处理。正因如此,类脑计算才得以兴起。不管是基于存储阵列MAC运算的神经网络加速,还是基于新型神经形态器件的脉冲神经网络,各类类脑计算技术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底层器件单元中实现存储跟计算的一体化,从而大幅减少数据在计算系统中的传输量,克服传统计算架构中总线传输带宽的瓶颈。如何充分的发挥类脑器件的存算一体化特征,是类脑计算发展中的重要考量。再例如最近兴起的感存算一体化技术,通过在数据产生端进行高效的信息处理(如压缩、特征提取等),也能有效降低数据传输的压力。

DOIT:在您的研究过程中,您跟其他兄弟单位、社会机构在哪些方面有合作?

李祎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团队已经在忆阻器和类脑计算领域开展了十余年研究,长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在国际上也和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长期合作。此外,团队和华为、长江存储等业界龙头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开展校企协同攻关。

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当中,我们强烈的感受,是必须要进行全方面的开放合作,跟不同机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起来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类脑计算技术要成熟、要走向应用、形成广泛的生态,必须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都参与进来。

DOIT:感谢您出席2022全球闪存峰会并发表演讲。能否简单“剧透”您这次将要分享的内容?

李祎博士:我的报告将涵盖以下内容:首先会介绍我们在底层新型类脑器件——忆阻器性能调控方面的突破,支撑其作为类脑硬件中的神经元和突触基元。其次,我会分享几个我们在类脑算法及其在忆阻器中部署验证的代表性工作,以呈现硬件-算法-架构的协同创新。希望我的报告能对听众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

DOIT:谢谢您的分享,我们月底在闪存峰会线上见!

f773bad488d1bb464629cda76ae3b833.png

专家介绍

李祎,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IEEE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神经学会类脑智能分会会员。

主要面向后摩尔时代需求,研发忆阻器、阻变存储器等新兴半导体器件,研究其物理机制、性能调控及规模集成,开发其非易失性高性能存储、存算一体化/存内计算、机器学习加速引擎等新兴功能及应用,发展存储与计算融合的非冯·诺依曼计算原理和硬件,以突破传统“图灵-冯氏-硅基”计算范式和硬件的算力和能效瓶颈。

出版《忆阻器导论》等大量中英文专著和论文,申请发明专利90余项,已授权美国专利9项、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

2021年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光谷产业教授”(源于网络)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21008145f491a8ac89b2e78d666df1b6.jpeg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1817.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如何做嵌入式人工智能

如何做嵌入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PerfXLab澎峰科技 澎峰科技是中科院的技术团队,做过国际知名的开源矩阵计算库OpenBLAS,获得过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

来源:未读利昂莱德曼(Leon Max Lederman,1922-2018),前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主席。他主持设计了超导超级对撞机建造计划,是“上帝粒子”一词的提出者。198…

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分发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预研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分发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预研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北京龙腾亚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30日,并于2020年开始与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合…

寻找可落地的因果科学范式:从因果推理到因果学习

来源:集智俱乐部作者:丁善一 编辑:邓一雪导语目前在互联网的交互框架内,用户和消费者只被允许做“有限的表达”,比如被设计好的制式问题、按钮、案件、关键词命中等等,从而臆测主观诉求,然后希望…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对外开放项目指南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对外开放项目指南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简介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瞄准面向航天运输系统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需求,重点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预先研…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来源:前沿科技作者:Sanjit A. Seshia, Dorsa Sadigh, S. Shankar Sastry编译:李梅、黄楠编辑:陈彩娴人工智能试图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系统,包括人类一些与智能具有直观联系的功能,例如学习、解决问题以及理性…

数字孪生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航空学报》,作者孟松鹤等 摘要: 数字孪生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可看作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纽带。其通过建立物理系统的数字模型、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并驱动模型动态更新实…

【综述专栏】马毅沈向洋曹颖最新AI综述火了!

来源:量子位在科学研究中,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应“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当前,人工智能学术研究方兴未艾,技术迅猛发展,可谓万木争荣,日新月异。对于AI从业者来说,在广袤的…

水声被动定位中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水声被动定位中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信号处理》,作者牛海强等 摘 要: 本文对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水声被动定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所涉及的机器学习方法有多层感知机(前馈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

不盲追大模型与堆算力!沈向洋、曹颖与马毅提出理解 AI 的两个基本原理:简约性与自一致性...

来源:AI科技评论论文作者:马毅、曹颖、沈向洋整理:西西编辑:陈彩娴近两年,“大力(算力)出奇迹”的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多数研究者的追求趋势。然而,其背后巨大的计算成本与资源耗…

微服务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微服务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作者冯志勇等 摘 要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需要…

规则引导的知识图谱联合嵌入方法

规则引导的知识图谱联合嵌入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本文来自《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作者姚思雨等 摘 要 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致力于知识图谱的嵌入学习,旨在将知识图谱中的实体与关系映射到低维连续的向量空间中.且所学习到的嵌入表示已…

潘云鹤院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文章整理:自央视新闻、北京日报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video.html?item_id7729020039002188616&t1657962648440&toc_style_idvideo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区域化视觉导航方法​​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区域化视觉导航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本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作者李鹏等 在环境中高效导航是智能行为的基础,也是机器人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实现自主导航的传统方法是结合一系列硬件和算法解决同步定位和建图、路径规划…

智源就“抄袭事件”发布最新通报:2 处属于抄袭,已得到原作者谅解,相关责任人均已主动离职...

来源:AI前线整理:冬梅大模型论文抄袭事件,终于有了结果。今年 4 月,一篇名为《A Roadmap for Big Model》(大模型路线图)的论文被爆出抄袭,该篇论文中涉及国内 19 家机构和百名 AI 学者&#xf…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与标准体系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与标准体系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作者李瑞琪等 摘要: 针对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不断深入的趋势,本文基于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xff09…

旷视张祥雨:从基础科研的「大」和「统一」,看视觉AI研究新趋势

来源:机器之心在 MegTech 2022 上,旷视研究院基础科研负责人张祥雨表示:“大”和 “统一” 是视觉 AI 基础研究的新趋势。基础模型科研是 AI 创新突破的基石,每一代基础模型的突破都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视觉 AI 的发展。7 月 15 日&a…

基于位置的知识图谱链接预测

基于位置的知识图谱链接预测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本文来自《中文信息学报》,作者张宁豫等 摘 要: 链接预测是知识图谱的补全和分析的基础。由于位置相关的实体和关系本身拥有丰富的位置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的知识图谱链接预测方法。该方法首…

意识理论综述:众多竞争的意识理论如何相互关联?

来源: 集智俱乐部作者:Anil K. Seth & Tim Bayne译者:李路凯、陈斯信编辑:邓一雪 导语意识和底层的神经活动之间如何联系起来?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的意识理论层出不穷。然而,随着实验数据积累,…

滑翔导弹末段多约束智能弹道规划

滑翔导弹末段多约束智能弹道规划 人工智能技术与咨询 来源:《光学精密工程》,作者邵会兵等 摘要:滑翔导弹末段飞行时空复杂度高、不确定性强、约束多,给弹道规划与制导算法带来了较大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针对这一问题&#x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