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DB持久化
RDB(Redis DataBase):
配置文件中对其的相关配置:
触发机制:
恢复rdb文件:
优点:
缺点:
二、AOF持久化
AOF(Append Only File):
配置文件中对其的相关配置:
恢复aof文件:
优点:
缺点:
Redis中的数据存在内存中肯定是不安全的,所以需要将数据进行持久化操作,防止数据丢失造成的危害。
一、RDB持久化
RDB(Redis DataBase):
在指定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快照集体写入磁盘,也就是Snapshot快照,恢复时将快照文件直接读到内存中。
Redis会单独创建(fork)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会先将数据写入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再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好的文件。整个过程中,主进程不进行任何IO操作。这就确保了极高的性能。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RDB方式比AOF方式更加高效。RDB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后的数据可能丢失。
默认情况下是 RDB,一般不需要修改这个配置!
在主从复制中,rdb就是备用,从机上!
配置文件中对其的相关配置:
1、RDB保存的文件 dump.rdb (在生成环境中经常将rdb文件备份)
2、RDB默认的保存规则:900s中发生一次修改就进行保存
触发机制:
-
save的规则满足情况下,自动触发rdb规则
-
执行flushall命令,也会触发rdb规则
-
退出redis(shut down 合理退出命令),也会产生rdb文件
备份就自动生成一个 dump.rdb 文件
恢复rdb文件:
-
只需将rdb文件放在redis启动目录就可以,redis启动的时候会自动检查dump.rdb 恢复其中的数据!
-
查看需要存放的位置:config get dir
优点:
-
适合大规模的数据恢复!(父进程不参与数据的保存恢复,而是fork子进程管理,效率高)
-
对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比如300s内更新了9次突然宕机了,那最后的数据没来得及保存就丢失了)
缺点:
-
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操作!如果redis意外当即,最后一次修改数据就没
-
fork进程的时候,会占用一定的资源!
二、AOF持久化
AOF(Append Only File):
以日志的形式将我们的所有命令都记录下来(写记录读不记录),秩序罪加文件不可更改文件,redis重启会去读该文件重新构建数据,换言之,把这个文件中指令全部再执行一遍。
配置文件中对其的相关配置:
1、保存在 appendonly.aof(默认不开启,开启需要手动配置)
2、持久化策略(默认每秒写一次)
3、重写规则
默认是文件的无限追加,文件会越来越大!
当文件大小超过64m,fork一个新的进程来讲我们的文件进行重写
恢复aof文件:
破坏/损坏 aof 文件后,无法启动redis(如果默认时aof模式下)
此时,可以用 redis-check-aof 来修复
优点:
-
每次修改都同步,文件的完整性会更好!
-
没秒同步一次,可能会丢失一秒的数据!
-
从不同步,效率最高的!
缺点:
-
相对于数据文件来说,aof远远大于rdb,修复的速度也比rdb慢!
-
aof运行效率也要比rdb慢,所以redis默认配置是rdb!
性能建议:
因为RDB文件只用作后备用途,建议只在Slave上持久化RDB文件,而且只要15分钟备份一次就够 了。
如果Enable AOF ,好处是在最恶劣情况下也只会丢失不超过两秒数据,启动脚本较简单只load自己的 AOF文件就可以了,代价一是带来了持续的IO,二是AOF rewrite 的最后 将 rewrite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写到新文件造成的阻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硬盘许可,应该尽量减少AOF rewrite的频率,AOF重写的基础大小默认值64M太小了,可以设到5G以上,,默认超过原大小100%大小重写可以改到适当的数值。
如果不Enable AOF,仅靠 Master-Slave Repllcation 实现高可用性也可以,能省掉一大笔IO,也 减少了rewrite时带来的系统波动。代价是如果Master/Slave 同时挂了,会丢失十几分钟的数据, 启动脚本也要比较两个 Master/Slave 中的 RDB文件,载入较新的那个,微博就是这种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