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持久化之RDB和AOF
- Redis 有两种持久化方案,RDB (Redis DataBase)和 AOF (Append Only File);
RDB 详解
- RDB 是 Redis 默认的持久化方案。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执行指定次数的写操作,则会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中。即在指定目录下生成一个dump.rdb文件。Redis 重启会通过加载dump.rdb文件恢复数据
从配置文件了解RDB
- 打开redis.conf文件,ctrl+f搜索SNAPSHOTTING,查看对应的内容
- RDB核心规则配置(重点)
# save <seconds> <changes> # save <指定时间间隔> <执行指定次数更新操作> # save ""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满足条件就将内存中的数据同步到硬盘中。官方出厂配置默认是 900秒内有1个更改,300秒内有10个更改以及60秒内有10000个更改,则将内存中的数据快照写入磁盘。 若不想用RDB方案,可以把 save "" 的注释打开 */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一般采用默认的sump.rdb
-
指定本地数据库存放目录,一般也用默认配置 dir ./
-
默认开启数据压缩 rdbcompression yes:配置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yes。Redis采用LZF压缩方式,但占用了一点CPU的时间。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的巨大。建议开启
- RDB核心规则配置(重点)
触发RDB快照
-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执行指定次数的写操作
- 执行save(阻塞, 只管保存快照,其他的等待) 或者是bgsave (异步)命令
- 执行flushall 命令,清空数据库所有数据,意义不大。
- 执行shutdown 命令,保证服务器正常关闭且不丢失任何数据,意义...也不大
通过RDB文件恢复数据
- 将dump.rdb 文件拷贝到redis的安装目录的bin目录下,重启redis服务即可。在实际开发中,一般会考虑到物理机硬盘损坏情况,选择备份dump.rdb
RDB 的优缺点
优点
- 适合大规模的数据恢复。
- 如果业务对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求不高,RDB是很好的选择。
缺点
-
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不高,因为RDB可能在最后一次备份时宕机了。
-
备份时占用内存,因为Redis 在备份时会独立创建一个子进程,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此时内存中的数据是原来的两倍哦),最后再将临时文件替换之前的备份文件。
-
所以Redis 的持久化和数据的恢复要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执行是比较合理的。
注意事项
- SHUTDOWN 和 FLUSHALL 命令都会触发RDB快照,这是一个坑,请大家注意
AOF 详解
AOF :Redis 默认不开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RDB的不足(数据的不一致性),所以它采用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并追加到文件中。Redis 重启的会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从配置文件了解AOF
- 打开 redis.conf 文件,找到 APPEND ONLY MODE 对应内容
- redis 默认关闭,开启需要手动把no改为yes:appendonly yes
-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 appendonly.aof: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
# appendfsync always appendfsync everysec # appendfsync no /* always:同步持久化,每次发生数据变化会立刻写入到磁盘中。性能较差当数据完整性比较好(慢,安全) everysec:出厂默认推荐,每秒异步记录一次(默认值) no:不同步 */
配置重写触发机制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当AOF文件大小是上次rewrite后大小的一倍且文件大于64M时触发。一般都设置为3G,64M太小了*/
触发AOF快照
- 根据配置文件触发,可以是每次执行触发,可以是每秒触发,可以不同步
根据AOF文件恢复数据
- 正常情况下,将appendonly.aof 文件拷贝到redis的安装目录的bin目录下,重启redis服务即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导致appendonly.aof 文件格式异常,从而导致数据还原失败,可以通过命令redis-check-aof --fix appendonly.aof 进行修复 。从下面的操作演示中体会
- 此处的bin文件夹,是我们人为创建的,其中就是我们通过make install之后,在src文件夹里面生成的可执行的文件
AOF的重写机制
- 前面也说到了,AOF的工作原理是将写操作追加到文件中,文件的冗余内容会越来越多。所以 Redis 新增了重写机制。当AOF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Redis就会对AOF文件的内容进行压缩
- 重写的原理:Redis 会fork出一条新进程,读取内存中的数据,并重新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并没有读取旧文件。最后替换旧的aof文件。
- 触发机制:当AOF文件大小是上次rewrite后大小的一倍且文件大于64M时触发。这里的“一倍”和“64M”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修改
AOF 的优缺点
优点:
-
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更高
缺点:
-
因为AOF记录的内容多,文件会越来越大,数据恢复也会越来越慢
总结
- Redis 默认开启RDB持久化方式,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执行指定次数的写操作,则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中。
- RDB 持久化适合大规模的数据恢复但它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较差。
- Redis 需要手动开启AOF持久化方式,默认是每秒将写操作日志追加到AOF文件中。
- AOF 的数据完整性比RDB高,但记录内容多了,会影响数据恢复的效率。
- Redis 针对 AOF文件大的问题,提供重写的瘦身机制。
- 若只打算用Redis 做缓存,可以关闭持久化。
- 若打算使用Redis 的持久化。建议RDB和AOF都开启。其实RDB更适合做数据的备份。AOF出问题了,还有R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