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
英文字母再加一些其他标点字符之类的也不会超过256个,用一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就足够了(2^8 = 256)。但其他一些文字不止这么多字符,比如中文中的汉字就多达10多万个,一个字节只能表示256个字符,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只能使用多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
于是当计算机被引入到中国后,相关部门设计了GB系列编码(“GB”为“国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即“国家标准”之意)。
按照GB系列编码方案,在一段文本中,如果一个字节是0~127,那么这个字节的含义与ASCII编码相同,否则,这个字节和下一个字节共同组成汉字(或是GB编码定义的其他字符)。
因此,GB系列编码方案向下完全直接兼容ASCII编码方案。也就是说,如果一段用GB编码方案编码的文本里的所有字符都在ASCII编码方案中有定义(即该文本全部由ASCII字符组成),那么这段GB编码实际上和ASCII编码完全一样。
2.
最早的GB编码方案是GB2312,收录的汉字不足一万个,基本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但不包含一些生僻字,因此后来又在GB2312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在GB2312基础上扩展的编码方案称之为GBK(K为“扩展”的拼音首字母),后来又在GBK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称之为GB18030,加入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字,一些生僻字被编到了4个字节。
包括GB2312、GBK、GB18030在内的GB系列编码方案(不包括GB13000,下同,不再赘述;GB13000编码方案下文有详解介绍),每扩展一次都完全保留之前版本的编码,所以每个新版本都向下兼容。
这里要指出的是,虽然都用多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但是GB类的汉字编码与后文的Unicode编码方案的UTF-8、UTF-16、UTF-32等字符编码方式CEF是毫无关系的(其中UTF-8对于ASCII字符仍用一个字节编码,而非ASCII字符则为多字节编码)。
3.
不过,也正因为不得不使用多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相较于只使用单个字节的ASCII编码方案,GB系列编码方案与后面要介绍的Unicode编码方案一样,无疑导致了更高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等)。
比如,当多字节字符与原先的ASCII字符混用时:
1)要么将原先的ASCII字符重新编码为多个字节表示,以便与其他多字节字符统一起来(UTF-16、UTF-32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2)要么保持ASCII字符为单个字节编码不变,但将其他多字节字符编码中的各个字节的最高位(即首位)设为1,以避免与字节最高位为0的ASCII编码相冲突(GB、UTF-8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前者具有更高的空间复杂度,因为原先只需要单个字节表示的ASCII字符,现在也必须用多个字节来表示,显然更为耗费存储空间;后者则具有更高的时间复杂度,因为为了避免冲突以及其他种种考虑(比如扩展性、容错性等),使用了更为复杂的编码算法(Encoding Algorithm),无疑更为耗费计算时间。
而且,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若多字节编码中采用的又是多字节码元(Code Unit)的话(如UTF-16、UTF-32编码采用的就是多字节码元,而UTF-8中的非ASCII字符虽然也是多字节编码,但采用的却是单字节码元;注意,GB系列编码虽然除ASCII字符外的其余字符为多字节编码,但采用的仍然是单字节码元),由于历史的原因,又进一步引发了更为麻烦的字节序(Byte-Order)问题。(编码算法、码元、字节序的相关介绍,详见后文解释)
二、GB2312
1.
GB2312编码方案,即《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是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于1980年发布、198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一套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2312-1980。
GB2312编码适用于汉字处理、汉字通信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行于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也采用此编码。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中文系统和国际化的软件都支持GB2312。
2.
GB2312编码为了避免与ASCII字符编码(0~127)相冲突,规定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即汉字内码)的字节其值必须大于127(即字节的最高位为1),并且必须是两个大于127的字节连在一起来共同表示一个汉字(GB2312为双字节编码),前一字节称为高字节,后一字节称为低字节;而一个字节的值若小于等于127(即字节的最高位为0),自然是仍表示一个原来的ASCII字符(ASCII为单字节编码)。
因此,可以认为GB2312是对ASCII的中文扩展(即GB2312完全直接兼容ASCII),正如EASCII是对ASCII的欧洲文字扩展一样。
不过,很显然的是,GB2312与EASCII码的128~255这段扩展部分所表示的字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GB2312与EASCII虽然都兼容ASCII,但GB2312并不兼容EASCII的扩展部分。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除ASCII之外的其它通行的字符编码方案,基本上都兼容ASCII(包括直接兼容与间接兼容,详见后文介绍),但相互之间除了兼容ASCII字符的部分之外却并不兼容。
(笨笨阿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3.
GB2312标准共收录6763个汉字,其中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同时,除了汉字,GB2312还收录了包括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日文平假名及片假名字母、俄语西里尔字母在内的682个字符。
可能是出于显示上视觉美观的考虑,除汉字之外的682个字符中,GB2312甚至还包括了ASCII里本来就有的数字、标点、字母等字符。也就是说,这些ASCII里原来就有的单字节编码的字符,又再编了两个字节长的GB2312编码版本。
这682个双字节编码字符就是常说的“全角”字符,而这些字符所对应的单字节编码的ASCII字符就被称之为“半角”字符。
【附:全角、半角
全角字符是中文显示及双字节中文编码的历史遗留问题。
早期的点阵显示器上由于像素有限,原先ASCII西文字符的显示宽度(比如8像素的宽度)用来显示汉字有些捉襟见肘(实际上早期的针式打印机在打印输出时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就采用了两倍于ASCII字符的显示宽度(比如16像素的宽度)来显示汉字。
这样一来,ASCII西文字符在显示时其宽度为汉字的一半。或许是为了在西文字符与汉字混合排版时,让西文字符能与汉字对齐等视觉美观上的考虑,于是就设计了让西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等特殊字符在外观视觉上也占用一个汉字的视觉空间(主要是宽度),并且在内部存储上也同汉字一样使用2个字节进行存储的方案。这些与汉字在显示宽度上一样的西文字符就被称之为全角字符。
而原来ASCII中的西文字符由于在外观视觉上仅占用半个汉字的视觉空间(主要是宽度),并且在内部存储上使用1个字节进行存储,相对于全角字符,因而被称之为半角字符。
后来,其中的一些全角字符因为比较有用,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全角的逗号“,”、问号“?”、感叹号“!”、空格“ ”等,这些字符在输入法中文输入状态下的半角与全角是一样的,英文输入状态下全角跟中文输入状态一样,但半角大约为全角的二分之一宽),专用于中日韩文本,成为了标准的中日韩标点字符。而其它的许多全角字符则逐渐失去了价值(现在很少需要让纯文本的中文和西文字符对齐了),就很少再用了。
现在全球字符编码的事实标准是Unicode字符集及基于此的UTF-8、UTF-16等编码实现方式。Unicode吸纳了许多遗留(legacy)编码,并且为了兼容性而保留了所有字符。因此中文编码方案中的这些全角字符也保留下来了,而国家标准也仍要求字体和软件都支持这些全角字符。
不过,半角和全角字符的关系在UTF-8、UTF-16等中不再是简单的1字节和2字节的关系了。具体参见后文。
——综合了知乎《中文输入法为什么会有全角和半角的区别?》下多位答主的回答,有多处修改】
三、GBK
1.
GB2312-1980共收录6763个汉字,覆盖了中国大陆99.75%的使用频率,基本满足了汉字的计算机处理需要。
但对于人名、古汉语等方面出现的罕用字、生僻字,GB2312不能处理,如部分在GB2312-1980推出以后才简化的汉字(如“啰”)、部分人名用字(如歌手陶喆的“喆”字)、台湾及香港使用的繁体字、日语及朝鲜语汉字等,并未收录在内。
于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利用GB2312-1980未使用的码点空间,收录GB13000.1-1993的全部字符,于1995年12月1日发布了《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Guo-Biao Kuozhan国家标准扩展码,是根据GB13000.1-1993(GB13000下文有详细介绍),对GB2312-1980的扩展;英文全称Chinese Internal Code Specification)。
2.
不过,收录了GB13000.1-1993全部字符的GBK,虽然是基于GB2312-1980进行的扩展,但在编码方式上与GB2312-1980并不完全相同(与为了跟国际标准ISO/IEC 10646接轨的GB13000.1-1993更是完全不同)。
虽然GBK跟GB2312一样是双字节编码,但GBK只要求第一个字节即高字节大于127就固定表示这是一个汉字的开始(即GBK编码高字节的首位必须是1;0~127当然表示的还是ASCII字符),不再像GB2312一样要求第二个字节即低字节也必须大于127(即GBK编码低字节首位既可以是0,也可以是1)。
正因为如此,作为同样是双字节编码的GBK才可以收录比GB2312更多的字符。
GBK字符集向后完全兼容GB2312,同时还支持GB2312-1980不支持的部分中文简体、中文繁体、日文假名(不过这个编码不支持韩国文字,也是其在实际使用中与Unicode编码相比欠缺的部分),共收录汉字21003个、符号883个,并提供1894个造字码位,简、繁体字融于一体。
GBK的编码框架(Code Scheme):其中GBK/1收录除GB2312字符外的其他增补字符,GBK/2收录GB2312字符,GBK/3收录CJK字符,GBK/4收录CJK字符和增补字符,GBK/5为非中文字符,UDC为用户自定义字符
3.
微软早在Windows 95简体中文版中就采用了GBK编码,也就是对微软内部之前的代码页936(即Code Page 936,简写为CP936)进行了扩展,之前CP936和GB2312-1980几乎一模一样。(代码页后文有详细介绍)
微软的CP936通常被视为等同于GBK,连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号码分配局)也将“CP936”视作“GBK”的别名。
但事实上比较起来,GBK定义的字符较CP936多出了95个(15个非汉字及80个汉字),都是当时没有收入ISO/IEC 10646 (即UCS) / Unicode的字符。(UCS、Unicode后文有详细介绍)
四、GB18030
1.
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3月17日推出了GB18030-2000标准,以取代GBK。GB18030-2000除保留全部GBK编码汉字之外,在第二字节再度进行扩展,增加了大约一百个汉字及四位元组编码空间。
GB1803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补充》是我国继GB2312-1980和GB13000-1993之后最重要的汉字编码标准,是我国计算机系统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标准之一。
2.
2005年,GB18030编码方案在GB18030-200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于是又有了GB18030-2005《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如前所述,GB18030-2000是GBK的升级版本,它的主要特点是在GBK基础上增加了CJK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的汉字;而GB18030-2005的主要特点是在GB18030-2000基础上又增加了CJK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B的汉字。
微软也为GB18030定义了专门的代码页:CP54936,但是这个代码页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使用(在Windows 7的“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管理”-“非Unicode程序的语言”中没有提供选项;在Windows cmd命令行中可通过命令chcp 54936更改,之后在cmd中可显示中文,但却不支持中文输入)。
五、GB13000
1.
在所有的GB编码方案中,除了逐步扩展并保持向下兼容的GB2312、GBK、GB18030等GB系列编码方案,还有一个与GB2312、GBK、GB18030等GB系列编码方案不兼容的、特殊的GB编码方案——GB13000编码方案。(注意,虽然GBK的制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录GB13000中的所有字符,但GBK的编码方式与GB13000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习惯上所称的GB系列编码方案一般并不包括GB13000在内。)
为了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字符进行统一编码,以实现对世界上所有字符在计算机上的统一处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新的编码标准——ISO/IEC 10646标准(即Universal Character Set通用字符集,简称UCS,与统一联盟制定的Unicode标准兼容,两者的关系详见后文)。
该标准第一次颁布是在1993年,当时只颁布了其第一部分,即ISO/IEC 10646.1:1993,除了收录了世界上其他文字字符之外,其中也收录了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及韩国的汉字,总共20,902个。
2.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于是制定了与ISO/IEC 10646.1:1993标准相对应的中国国家标准——GB13000.1-1993《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2010年又发布了其替代标准——GB13000-2010《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此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ISO/IEC 10646:2003《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GB13000与国际标准ISO/IEC10646及Unicode标准目前在基本平面(即BMP,详见后文)上基本保持一致。
各汉字(中文字符)编码方案之间的关系(Big5为繁体汉字编码方案,主要通行于港澳台地区,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六、CJK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1.
CJK指的是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也称统一汉字(Unihan),目的是要把分别来自中文(包含壮文)、日文、韩文、越文中,起源相同、本义相同、形状一样或稍异的表意文字在Unicode标准及ISO/IEC 10646标准内赋予相同的码点值。(Unicode标准及ISO/IEC 10646标准后文有详细解释)
CJK是中文(Chinese)、日文(Japanese)、韩文(Korean)三国文字英文首字母的缩写。顾名思义,它能够支持这三种文字,但实际上,CJK能够支持包括中文(包含壮文)、日文、韩文、越文在内的多种亚洲双字节文字。
2.
所谓“起源相同、本义相同、形状一样或稍异的表意文字”,主要为汉字,包括繁体字、简体字;但也有仿汉字,包括方块壮字、日本汉字(漢字/かんじ)、韩国汉字(漢字/한자)、越南的喃字(?喃/Chữ Nôm)与儒字(?儒/Chữ Nho)等。
此计划原本只包含中文、日文及韩文中所使用的汉字和仿汉字,统称中日韩(CJK)统一表意文字(Unified Ideographs)。后来,此计划才加入了越南文(Vietnamese)的喃字,所以又合称为中日韩越(CJKV)统一表意文字。
七、小结
1.
GB类字符集均属于双字节字符集DBCS(Double Byte Character Set)。
(注意,这里的“GB类字符集”指的是除了单字节编码的ASCII字符之外的部分,因此属于狭义;严格来讲,广义上的“GB类字符集”包括了单字节编码的ASCII字符以及双字节编码的非ASCII字符,因此广义上的GB类字符集属于单字节与双字节混合字符集。在一段表述中,具体指的是狭义还是广义,需根据上下文而定。)
基于DBCS的编码方案里,最大的特点是两字节长的中文字符和一字节长的英文字符(ASCII字符)完全兼容,可以并存于同一个文件内。
2.
因此,在使用基于DBCS的编码方案的年代,写程序时为了支持中文处理,必须要注意字符串里的每一个字节的值,如果这个值是大于127的,那么就认为一个双字节字符集里的字符出现了。
使用GB类编码方案时一般都要时刻记住:一个汉字由两个字节组成(即一个汉字占用的存储空间相当于两个英文字符所占用的存储空间)。
【预告:下一篇将重点剖析非常容易令人困惑的简体汉字编码中的区位码、国标码(交换码)、内码(机内码)、外码(输入码)、字形码(输出码)的区别及关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