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转来的,觉得发人深思,转来这里
插翅而飞的孩子(一)开篇
一:让孩子拥有一双丰满的翅膀。
作者简介:英华兰的Dr.Bing,德国儿童教育学博士,数字媒体硕士和计算机软件工程本科。精通英法德三门语言,从事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十余年,是孩子的贴心挚友。
从前有一个渔夫,是整个渔村最优秀的,每次出海都可以满载而归。他努力培养自己的儿子,想让他能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渔夫,然后十多年,孩子还是对捕鱼一点办法都没有,每次出海都几乎空手而归。老渔夫很不解,他向邻人诉苦:那么多年来,我把所有的技巧和道理都告诉了儿子,可他怎么一点都听不进去呢?邻人说:可能恰恰是因为你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技巧都一早告诉他了,所以他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犯错和亲身经历去获得捕鱼真正的技能。这个时候,老渔夫才恍然大悟。剥夺了孩子真正学会捕鱼本事的人,原来恰恰是自己。
这是一个我很久以前听到的故事。但我一直都觉得很值得回味。因为这个老渔夫做的,其实正是千千万万家长正在做的一件事,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在做的一件事。这件事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而实际上,却是剥夺掉孩子通过犯错、摸索和尝试,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突破、自我飞跃的机会,剪掉他们本来与生俱来可以用来飞翔的翅膀。
我们习惯把自己所有走过的弯路,所有可能导致风险的禁忌,所有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都告诉孩子:
”不要玩火!“
”这个事情做了没用的!“
”这个兴趣不能当饭吃!“
”这道题应该这么做!“
”不会吗?我做给你看。“
”不用试了肯定不行的。“
我们想要孩子每一件事一出发就到了终点,多快好省,效率第一。为了让他们能更快地成长,领先别人,成为竞争的成功者,我们在他们屁股上插了火炮,点着了引火线,发送上天去,想他们去的又高又远。
当然结果是他们的屁股上的火炮灭了以后,他们会掉下来而且摔的很惨。没有看到沿途风景就到了旅程终点,这也是很扫兴的。我不知道这能不能解释为什么我在国内高校看到那么多19,20岁开外的孩子,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出生没多久,就成了小老头。比起我这个大了足足一轮的人,朝气都少了那么多!
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的翅膀已经剪掉了。
而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有一双翅膀,那双翅膀变得羽翼丰满起来,是在童年和这个世界的互动和慢慢感受和体验当中完成的。
为了得到这双翅膀,他们需要完成几个最重要的体验。
好奇并且学会自学,享受自学
能猜测、发现事物的规律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个壮举,
这三个终极体验,使得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求知欲,问题解决能力,还有伴随一生的成功的早期体验和自信
一个在童年时期还没有提问,家长就给出答案的孩子,长大别说保持好奇了,可能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
一个一遇到问题,家长就出面解决的孩子,长大以后面对任何小麻烦都会措手无策。
一个孩提时没有经历过成功,或者成功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的孩子,长大后绝不会有自信去完成一个任何的生活的挑战。
这些孩子,当他们去思索,去探索,去克服障碍的机会都被剥夺以后,他们出自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就消失了。他们永远地失去了由内而发的力量。这些就是那些被剪断翅膀的孩子。当人生每一步都被家长包办以后,很难想象这些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是快乐的。
我作为一名德国博士,至今还不理解知识是“教“出来的这个概念。因为从小到大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都是自学来的,上课基本是打瞌睡,考试前搞突击,成绩居然还一直非常好。所以每每有人说:你是教育学的博士又精英法德三门语言,你教我一下法语吧。我就会愕然地回答:我不会教你学法语,但是我可以教你自学法语的办法。问我的人就会觉得我很吝啬自己的时间,没趣地走了。也经常会有家长来到我的学校,问:“在你的学校,你们能教我的孩子学下多少个单词,背下多少个句型?”我会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们不教这个,我们培养语感,让孩子获得自学能力,成为独立学习者和流利表达者。家长就会摇摇头飞快地跑开,好像自己在和一个神经病说话一样。
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知识是最不值钱的一样东西。各种搜索,百科,自动翻译,资料下载。知识现在已经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了。“你教我的孩子这个词怎么读吧。这个才叫教!”很多家长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的心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普及家长对学习英语,甚至孩子总体学习能力发展的认识。
人打赏
0人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