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看了List的使用方式、quicklist中的各个结构体,这一篇来看看quicklist里面的几个核心函数,quicklistCreate函数、quicklistCreateNode函数、quicklistPush函数、quicklistPop函数。
接下来我们通过源码看一下quicklist中是如何借鉴STL中deque的这种实现思想来完成对于sdlist及ziplist有点的结合的,并且在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做的均衡,来达到“quick”的效果。
我们打开quicklist.c文件,找到第94行。
首先完成了对于一个quicklist结构体的指针,然后对quicklist进行内存分配操作,之后再设置首尾指针,再指定quicklist的长度、数据项总和、压缩深度、ziplist的的大小限定(这个值可以有五个取值,-1:每个节点的ziplist字节数不能超过4kb,-2:每个节点的ziplist字节数不能超过8kb,-3:每个节点的ziplist字节数不能超过16kb,-4:每个节点的字节数不能超过32kb,-5:每个节点的字节数不能超过64kb, 默认是不能超过4kb的)
创建完quicklist之后,下一步就是创建quicklist节点了,看一下quicklist的第138行
这个过程和创建quicklist基本上是一致的,声明指针、申请内存、初始化ziplist指针、初始化数据项、ziplist的大小、初始化prev、next指针、初始化节点编码方式默认是QUICK_NODE_ENCODING_RAW、初始化数据的存放方式默认是QUICKLIST_NODE_CONTAINER_ZIPLIST,最后初始完压缩标示然后结束。
看完初始化操作之后,接下来是PUSH操作:
不管是LPUSH还是RPUSH都包含两个步骤,如果插入节点的ziplist大小没有超过限制直接用ziplistPush函数压入,如果ziplist的大小超过了限制,则新创建一个quicklist来进行压入。
然后来看一下这两个函数:
likely是linux提供的可选择的编译优化方法,可以讲分支专一的信息提供给编译器,然后减少指令跳转带来的性能下降(likely是编译器级别的优化)。
首先判断首/尾是否允许插入(首部节点的大小和fill参数做比较)然后如果允许插入世界调用ziplistpush插入,然后更新首部大小即可以了,如果节点满了,看一些else里面的内容,就需要重新创建一个节点,将新节点压入心创建的ziplist中,并且与新创建的quicklist节点关联起来,同时更新大小,然后创建一个新的ziplist节点,完成压入,更新数据项等。如果反悔的quicklist指针没变,则返回0,否则返回1。
接下来看一下quicklistPop函数,然后具体的逻辑其实是在quicklistPopCustom中实现的。
就是进行Pop操作,执行成功返回1,失败返回0,如果弹出的节点是字符串,那么data、sz存放弹出字符串值,如果弹出节点是整型,slong存放弹出节点的整型值。
然后具体看一下quicklistPopCustom函数,执行成功返回1,失败返回0,如果弹出的节点是字符串,那么data、sz存放弹出字符串值,如果弹出节点是整型,slong存放弹出节点的整型值。
首先判断弹出位置首部或者尾部,如果没有数据直接return 0,然后获取quicklist的节点(ziplist),再获取ziplist的节点,然后获取节点的值,如果是字符串值,通过_quicklistSaver深拷贝取出返回值,如果是整型的则字符串设置为NULL,弹出节点的整型值,删除该节点。
这里_quicklistSaver 深拷贝取值的原因是避免二次释放。
quicklist核心的API就这几个,但Redis实际上是实现了好多的,比如说:
1、比较两个quicklist结构数据的:quicklistCount
2、从节点node中取出LZF压缩编码后的数据:quicklistGetLzf
3、翻转quicklist:quicklistRotate
4、删除ziplist节点entry:quicklistDelEntry
5、在node节点前添加一个value:quicklistInsertBefore
6、在node节点后添加一个value:quicklistInsertAfter
7、将ziplist转换为quicklist:*quicklistCreateFromZip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