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议分层
两个实体之间要进行通信就需要有一个协议。而当通信比较复杂时就有必要将这个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层,就需要有多个协议,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协议。
2、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 ISO)是一个多国团体,专门就一些国际标准达成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全世界大约有3/4的国家派代表参加。一个全方位覆盖网络通信问题的ISO标准就是开放系统互连(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
3、OSI
开放系统互连(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一个开放系统(Open System)就是一组协议的集合,它使得两个不同系统之间能够互相通信,而不用考虑底层体系结构。OSI模型的作用就是展示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怎样才能做到互相通信,且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用剑或软件逻辑。为OSI框架的各种协议的创建童工基础是OSI模型的本意。
OSI模型是一个分层的框架结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能够让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相互通信的网络系统。由7个独立且相关的层组成,每层都定义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的完整过程的一部分。
处于一台机器上上的每一层都要调用紧挨的下一层的服务。例如,第3层使用第2层提供的服务,同时向第4层提供服务。而机器与机器之间看起来就像是一台机器中的第x层与另一台机器中的第x层之间在相互通信。这种通信由协议来控制。
上述7层可以看成分属于三个组。第1、2、3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是网络支撑层,这些层的任务是在物理上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如,电气规约、物理连接、物理编址、以及运输的定时和可靠性)。第5、6、7(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可以看成是用户支撑层,这些层使得一些本来没有关系的软件系统之间有了互操作性。第4层(运输层)将这两部分链接起来,使得底层所发送的是高层使用的形式。OSI的高层几乎都是用软件来实现的,而低层的则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物理层绝大部分是硬件。
4、OSI模型中的各层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把逐个的比特从一跳(结点)移动到下一跳。协调通过物理媒体传送比特流时所需的各种功能。
物理层涉及到接口和传输媒体的机械和电气规约。物理层关心以下内容:
(1)接口和媒体的物理特性: 物理层定义了设备与传输媒体之间接口特性,定义了传输媒体的类型。
(2)比特的表示: 物理层的数据由一串没有任何解释道的比特流(0和1的序列)组成。发送时,比特必须经过编码变成信号——电的或光的。
(3)数据率: 传输速率,即每秒发送的比特数。
(4)比特的同步: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时钟必须是同步的。
(5)线路配置:考虑设备与媒体的连接。点对点配置(point-to-point configuration)时两个设备通过专用链路连接在一起。多点配置(multipoint configuration)时若干个设备共享一条链路。
(6)物理拓扑:网状、星状、环状、总线拓扑。
(7)传输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把物理层转换成可靠的链路。使物理层对上层(网络层)看起来像是无差错的。链路层的任务:
(2)物理编址:若这些帧需要发给本网络内的另一个系统,那数据链路层就要在帧上附加一个首部,指明帧的发送方或接收方。若这个帧要发送给本网络以外的另一个系统,则接收方地址应当是连接本网络和下一个网络的连接设备的地址。
(3)流量控制:协调接收方吸收速率和发送方发送速率。(4)差错控制:数据链路层增加了一些措施来检测并重传受损伤的帧或丢失帧。
(5)接入控制: 当两个或更多设备连接到同一条链路时,数据链路层决定任一时刻该由哪一个设备对链路有控制权。
[3]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把分组从源点交付到终点。这可能要跨越多个网络,如果说数据链路层监督的是同一个网络上的两个系统之间的分组交付,那么网络层则要确保每个分组从源点出发并最终抵达目的地。若两个系统连到同一条链路上,则一般来说就不需要网络层了;若连在不同的网络上,而这些网络是由一些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的,那么就需要网络层来完成从源点到终点的交付。网络层的任务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