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哥侃码的第199篇原创
前不久,有位读者深夜时在后台留言说:“我在某技术大会现场听过你的分享。”
“说实话,第一次见你,真的很难想象一幅猛男外表的人竟然会有这样的经历和谈吐,这两点让我很钦佩。”
这还不算完,他接着说:“我是在那次大会后,开始关注了你的公众号的。看了你不少的文章,虽然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你的那种独特魅力,但干瘪的文字毕竟是苍白的,不如现场的视觉冲击来的那么直接。”
“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见面,并一起交流经验,望一切顺利……”
看完这段话,我顿时觉得一阵尴尬,真不知道这算是在夸我,还是在损我。
没多想,直接回了一句:“感谢关注。想要见面不必去技术大会,毕竟门票不便宜,可关注我的视频号,天天可以见面。”
1
的确,就像这位读者说的那样。
虽然文字更具有持久性,更便于信息沉淀,但文字这种形式的表达门槛相对较高,比如你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或是独到的书写特性,能表达描述叙述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思想。
也就是说,你要想多角度地描述某一件事,是需要阅读者的个人理解或感悟来配合的。
因为文字毕竟无法表现出所有画面,如果你的文字想要给人带来启示和帮助,那就必须给人有更深远的影响或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这种 “快餐式” 的文字形态,对大部分的公众号来说,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视频就不同了,虽然不像面对面那样直接,但能够直观的表达出来,节约了用户思考的时间,而且相对于文字,视频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能够迅速了解一些信息,这些都不是文字可以说清楚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通过一些段子(或故事)来表达某个观点,视频一定更直观,更清楚,更全面地表现自己。
在我看来,这两者的区别等同于相声和小品。
相声就像文字,一种单纯的艺术表达,以口头语言为主的艺术形式,内容、题材和场景都靠一张嘴。
小品就像视频,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达,结合道具、灯光、舞台等一系列的综合表演形式。
2
说的太枯燥?废话不多说,先给大家看看我最近与团队小伙伴一起拍的职场搞笑内容。
第一个:边工作边听耳机,把测试库和生产库搞错了
第二个:有一种工伤叫 “过劳肥”,需要重视健康
第三个: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矛盾一直存在
每周三的午休或下班后,我会和团队小伙伴们把一些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拍成几十秒的小视频,在编辑之后把它们放到视频号上去。
这样做,不既能提升团队氛围,还能增添凝聚力。
好了,还有一些最新的就不一一发了,大家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就可以看了。
3
在开通视频号的两个月里,我已经发布了 40 多个视频,其中有 3 个视频的播放量超过2万次。
第一个,通过搞笑和反转的手法,告诉大家执行力的重要性
第二个,蹭了一下 “健身房男人是渣男” 的热点
第三个,继续在发型上做文章,算是一次操作过程
看完这三个视频的数据,我惊奇的发现三个共同点。
第一,时间都不太长,基本在45秒以内
第二,内容有趣、搞笑,但却与日常点滴相关
第三,虽然话不多,但场景带入感比较强
相比之下,我曾拍过4集 #职场技巧系列#,手法是用摄像头对着自己,正儿八经的讲述一些与面试暗坑、认知偏差与沟通陷阱的视频,但播放量又如何呢?
除了第一个播放量在3000+以上,其他的都在500以下。
熟悉头哥侃码的老铁们都知道,我不喜欢追热点,无论是公众号还是知识星球,一直努力多写一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且对大家有启发或帮助的文章。
即使写一段亲身经历,文章结尾也会罗列出基于自身的总结。
不可否认,我不仅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而且喜欢用多元化的视角看世界,或捣腾一些新鲜事物。
现在的微信视频号还处于内测阶段,我感觉它的推荐方式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算法,应该是通过微信社交关系来进行推荐的,大概是 “你看了我的视频点赞之后,你的朋友也会被推送这则视频”。
今后会不会进一步优化?会不会有什么调整?拭目以待吧。
好了,就聊到这。
我会继续在视频号里拍一些幽默、诙谐且值得思考的原创视频,分享一些职场有趣的段子。
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