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男人,得意但很谦逊,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田中耕一。
诺贝尔奖通知的那一天
叮铃叮铃叮铃......正在加班的田中耕一掏出手机,这是一个陌生的跨洋电话。
电话那头的外国人,操着流利的英语,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兴奋而又紧张的心绪:“田中耕一先生,你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分别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持续产生重大贡献,我们诺贝尔组委会决定给你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你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
田中耕一皱了皱眉头,似乎只听懂了诺贝尔和祝贺两个词,心想着这应该是诈骗电话吧?再不然肯定就是瑞典有哪位和我名字一样的家伙得了奖,诺贝尔的人找错了人了吧。客气的附和了几声之后,便挂了电话,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过没多久,信息被传开了。整个日本(尤其是日本学术界)一脸茫然。
那些兢兢业业的老教授、科学家们都在同一时刻懵逼脸:“这个田中耕一是谁啊?”
随即找到日本研究生命科学学术界的资料名单,翻了又翻,却还是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整个学术界互相打听却都没有问出个情况,最后才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小公司的员工名册上找到了田中耕一。
媒体沸腾了起来,诺贝尔奖又落户日本了?!从网上得知了田中耕一的信息后,各大媒体纷纷打电话到田中耕一的公司登记采访,并派车前往田中耕一所在的公司。才只一会,田中所在的公司外面就门庭若市,挤满了托着摄像机或相机的记者媒体......
“田中耕一先生是在这里吗?”
“能让田中耕一先生出来回应下记者吗?”
“......”
才忙活没几分钟,一大堆同事朋友们都簇拥着来祝贺他,并邀请他晚上9点在公司参与记者招待会去对付那班媒体。
也就在此时,田中耕一才明白:自己一辈子就只正经发表了一篇文章,按常理不应该有什么大奖的,不过按照这态势看来,那篇文章可能真的被授予了什么了不得的奖项。
“田中耕一先生,您发明了一种激光方法来测定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请问你是如何攻破这次诺贝尔奖的技术难关的呢?”记者们簇拥着问到这个最感兴趣的话题。
“起因是一个错误。之所以用激光法(后人称为「软激光脱着法」),是由于我对当前的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我不知道目前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通过这个方式被离子化。在后面的操作中,我手误加错了试剂,不小心把甘油混入了钴试剂之中。考虑到钴试剂还是挺贵的,丢了怪可惜,所以也同样拿来做了次测试。”
没多久,电视、广播就开始同步直播报道这则举国同庆的传奇轰炸性新闻。
听到这个消息,家人们有些受宠若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我的儿子??不不不,应该是同名同姓的人”田中耕一年迈的养母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正在开车的田中耕一妻子差点没晕过去,“我老公?骗人的吧?!”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
田中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学习的并不是化学、生化,而是电气工程。
他的学习成绩也并非十分突出,在他二年级时还曾因必修的德语挂科了,被留级一年重修。故事神转折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其实我们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你的母亲在生下你之后一个月就因病离世了”。田中的养父母突然下定决心告知了他这一真相。
“......”一阵沉默,田中受了很大的打击,以至于他说不出哪怕只是一句话。田中的心里泛起了一片波澜,从此立志研究医用测试仪器。
后来,田中进入岛津制作所工作。进公司以后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埋头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升职加薪并不那么感兴趣,为了不把精力分配到人事交流之中,多次拒绝升迁。曾为了不必费精力打理头发,而把头发剃掉的田中,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怪人。
田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相关产品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
田中的这一项后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方法和他的相关专利发明,仅获得公司1万1千日元的奖励(1万1千日元2002年合人民币700元左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化学“无感”的人,都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就可以看出,化学元素并不是一堆生字和科学家才能弄懂的密码,它们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购买《化学元素》
获得诺贝尔奖以后
之后,公司最高董事意识到他可能亏待了田中,立马从出差地回到了公司,颁发几百万奖金,还宣布让他升任董事,而田中仍然对这一飞跃式的提升加以拒绝,最终双方同意让田中享受部长待遇。
得奖后不到一个月,他一连获得好几个居民市民荣誉奖。日本政府也在诺贝尔奖之后,在即将颁发的日本最高荣誉日本文化勋章中,急急忙忙补上他的名字。
后来,手中握着出身大学东北大学献上的荣誉博士学位,田中幽默的一段话却令台下上千个学者扑哧一笑。
“当初之所以决定不考大学院,是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如今不考德语也能获得的博士学位,我想,也只有在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使我免费提升坐商务舱”。
转载来源:超级数学建模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感谢合作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