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从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到如今,陈薇没有一天休息。短短半年间,54岁的她头发从黑到白,也哭了好几次。
刚去武汉-现在
陈薇的母亲也在电视上看到了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以前在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时候 ,头发都黑的,没一根白的,这次她是真操心了。”
说完这几句话,老人家颇为自豪地说:“没事的,为人民服务嘛。”
在武汉113天的坚守,也换来了全国人民的翘首以盼的成果。
9月22日,由她带领的团队研发的中国新冠疫苗,在现阶段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有效,而这一成果也为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所承认。
9月份接受采访过程中,陈薇数次流泪,她说:
(新冠疫苗)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
既然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也带出这个团队,你这个旗帜不能倒,你这个精神不能退!
鉴于陈薇带领的团队,在疫苗的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9月8日,陈薇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人民英雄的称号,并接受了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接受采访时,陈薇表示:
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
而陈薇院士除了这段时间的高光时刻外,之前的履历也是异常辉煌,随便拎一个出来,听起来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可是你知道吗?这个看起来就是为科研而生的女将军,却在大学时,一度被家长和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做研究”的人。
今天超模君来带你看看,与“毒”共舞30余年,女将军陈薇背后的故事~
年轻的陈薇,热血沸腾
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陈薇可是妥妥的“别人家孩子”,不仅长得好看,还是个真学霸。
1984年,她考入浙江大学,成为当时难得的大学生。而在浙大攻读化学工程期间,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研。
读研期间,对于有一颗文艺心的陈薇来说,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所以,也就有了以下的故事:
她喜欢写作,是《清华研究生通讯》杂志副主编;
她喜欢跳舞,多次组织校际舞会;
她喜欢情调,常去学生服务社咖啡厅喝咖啡,还做了咖啡厅第一批服务员。
这时候的陈薇,与科研工作毫不沾边,她自己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穿上军装,从事科研。
毕竟化学工程当时是热门专业,研究生紧俏得不得了。而像陈薇这样的尖子生,更是大企业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为了签下陈薇,更是多次请陈薇导师进行撮合。
“请我和丛进阳老师,最后在香格里拉饭店签了约,那是我第一次进5星级饭店。”
就在旁边的人都认为陈薇会待在深圳,从事令人艳羡的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薇的生命之河就此拐弯。
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1990年12月,陈薇被导师安排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所需的抗体。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高精尖的顶级科研设备、前沿的科研课题,陈薇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
她打听到,听说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成立的,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知道这些后,陈薇“心中产生了一种想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于是,陈薇做了一个决定。
同学们都觉得陈薇疯了,父母也不理解。甚至有人这样警告陈薇:“清华人到部队就是埋没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但陈薇却坚持:“我觉得这就是我这辈子想追求的东西。”
因此1991年4月,她放弃高薪,特招入伍,加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
那个在清华园里跳舞的女生,开始了“与病毒共舞”的日子。
放弃高薪的背后
命运为每个礼物标好了代价,但同时,命运也为每一份代价,准备好了相应的“礼物”。
放弃高薪选择入伍的陈薇,很快便尝到了代价。
入伍两年后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她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几番攀谈,她得知对方的收入几乎是她的几百倍……
与收入上的挫败相比,更让她觉得发愁的是,几年的时间里,她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大的建树。
陈薇也想过放弃,但脑海里总是去不掉炭疽、鼠疫、天花这些烈性微生物。
“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或者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怀着这种信念,她坚守到如今。
据她的同事介绍,从毕业到现在,她很少有晚上12点之前下班回家的情况。12年冷板凳坐穿,陈薇终于拿到了生物学、医学双博士学位,被研究所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当她终于能过上安逸生活时,命运的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阻挡非典的人
2003年,非典爆发,数万人确诊,全国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陈薇接到命令,对非典致病原因及相关疫苗研发,展开研究。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随后,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2003年4月28日,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据当时的数据显示,使用“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全国6省市自治区、十多家医院的1.3万名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当干扰素被运送到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手中时,陈薇已经将近100多天没回家,即便她的家距离实验室只有几公里。
一天上午,有记者提前告诉丈夫麻一铭,说晚上的电视节目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
这天,丈夫带着四岁半的儿子早早蹲守在电视机前。当陈薇的镜头出现,儿子抢先扑上去,亲吻了电视上许久未见的妈妈。
非典之后,记者问陈薇,每天和非典病毒面对面你怕不怕?陈薇则坦然地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应该做的。”
埃博拉终结者
接着,时间来到了2014年,挑战再次来袭。当时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美洲,致死率达到了50%-90%。
截至2014年12月17日,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虽然与中国远隔万里,但陈薇还是敏锐地提出:“埃博拉距离我们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她提出,一定要把病毒挡在国门之外。
为了更好地了解埃博拉病毒,铸造中国“生物盾牌”,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非洲去。
为感谢陈薇,非洲人民将她高高抛起
2014年9月,陈薇带领的团队,研制出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次年9月,在非洲塞拉利昂,陈薇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开创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
无数次攻坚克难之后,疫苗最终研制成功,不仅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还保护了当地的中国维和部队战士。
2016年,因“抗击埃博拉”贡献突出,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
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的陈薇没有骄傲,她提及最多的,是孩子。
在非洲,陈薇曾到访过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因为埃博拉失去了家人。
陈薇说:
“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非典、埃博拉等烈性病毒,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陈薇与非洲孩子在一起
为人民,她心甘情愿
人类与病毒的战斗,持续了千年,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肆虐,已经让无数人牵动着心弦,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随着确诊人数不断的增加,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带领着军队专家来到了武汉紧急驰援。再到9月22日,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承认,中国的新冠疫苗在现阶段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有效。
而这中间待在武汉的113天里,没有人知道陈薇和她的团队,到底付出了多少,又流过多少泪。
对于自己的团队,陈薇表示既“愧疚”又自豪:
自己的团队里大多是80后和90后,这些年从汶川救灾,再到抗疫…
我承诺了很多很多,却一直没有兑现。
但我又很自豪,因为我是军人,闻令而动就是天职!
9月11日,面对“为什么能坚守武汉113天?”的提问,陈薇沉默数秒后哽咽着说:“为武汉人民,我心甘情愿!”
写在最后
在“与病毒共舞”的三十余年间,清华园里那个长发飘飘、喜欢跳舞、喜欢写作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头短发、一身戎装、雷厉风行的女将军。
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
陈薇说得出,更做得到。
与“毒”共舞30余年,她始终冲在一线,屡屡冒着生命危险,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交出了一份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答卷。
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作者简介:超模君,数学教育与生活自媒体博主,新晋理工科奶爸。出版过《芥子须弥 ·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数学之旅·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后续数学文化创意多多,欢迎关注认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部分参考资料:
1、军旅人生:《陈薇:“与毒共舞”的日子》
2、环球人物:与“毒”共舞29年!这位成功狙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的女将军,出征武汉!
3、新华社:专访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