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a是CITA上个月一期meetup的主讲人,介绍了她自己的移民经历、求职经验和工作心得。因为反响很热烈,所以特意记录整理成文字稿,由于分享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会分为两篇文章。考虑到叙事的完整性,本文在Lina会上分享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背景内容,希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以启发以借鉴。
别人的经历随意读一下,它只是个故事,可如果你循迹而行,那就有可能会成为你脚下的路。
我叫 LINA,在国内 IT 从业将近有16年,先后在北京的两家外企就职。开始两年做开发,后面十几年都是做测试。尤其后面这家公司一直是以工作生活平衡这种企业文化而著称,我所在的团队工作氛围非常融洽,我很享受这份工作,所以我感觉在北京的工作生活状态真的蛮舒适的,自己很满足也很满意。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来新西兰呢?
我当时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孩子教育问题。
一场旅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2018年的2月,我带我当时5岁半的儿子来到新西兰,进行了一次为期6周的微留学体验。
来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出国这个事情。当时只是想着一方面可以看看我妹妹一家(他们2017年移居惠灵顿),另外一方面来刚好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体验一下不一样的教育环境,顺便能提高一下英语。
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短短的6周让我们全家的这个生活轨迹都发生 了重大改变。
我儿子来了之后,对这边的学校特别的喜欢,以至于到学习结束的最后一天,他几乎在学校哭了一整天,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作为妈妈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回到北京之后,我就跟家人分享了这6周的所见所闻和孩子的感受,并提出了我想为了孩子出国的想法。
没想到我老公非常支持我,所以在商讨过后我们做出了移民的决定。
人近中年,重新归零再次出发
虽然我还不清楚自己符不符合技术移民的条件,但我之前在新西兰跟一些华人家长了解到,不符合还可以通过留学转技术移民来曲线救国。想着无论以何种方式移民,英语成绩都是首要问题,于是在回家一周后我立即开始投入到英语备考中。
我妹妹推荐我考PTE,因为PTE是计算机阅卷,比较容易准备,也容易在短期内提分。我4月份上完课报名了5月份的考试,本来计划考四个月能拿下需要的分数,没想到第一次考试我就达线了。
这是两个月冲刺学习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我老公的支持。他不但给我掏了报班的钱,而且这段期间里还非常难得的每天准点下班回家带孩子,好让我腾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所以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全家人都付出和配合。
5月底我拿到PTE成绩后,开始准备材料。7月提交 EOI,8月收到了 ITA,在申请材料寄出后,经过漫长的等待,最终于2019年8月获批 Job Search Visa。
这一年我已经年满40周岁了。
拿到 Job Search Visa 是重要时刻,但并不代表成功,或者说它只是下一个关口的开始。因为它要求我必须在12个月内在新西兰找到一份满足移民局要求的对口工作,否则我就无法取得居民签。
未来可以猜测,却无法预知结果。
我想着这一年里如果我能找着工作,可以移民是最好不过。实在找不到工作,这一年的经历应该对我也会有所帮助。当然我也知道如果求职失败再回国,以我现在的年龄很难再找到一份自己还比较满意的工作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一定要去争取一下。
虽然对在新西兰找工作这件事心里很没有谱,虽然内心深处仍在纠结,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的从已经工作13年的公司辞职了。
2019年的9月23日深夜,我只身飞离北京前往新西兰,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更多的是忐忑。
心虚胆怯,从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的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我的英语不太好。虽然我勉强达到了移民局要求的英语分数,但只是应试的突击学习,所以我的英语无论是听力还是口语,都跟自由交流还差得很远。
第二,我这个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主动去跟别人建立联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都很有差异的环境里去生活去求职,这对我来说算是非常的挑战。
第三,就是作为一个 IT 从业者,我觉得自己的技术也不过硬。我一直从事的是SAS平台的国际化测试,编码的能力比较弱,由于我工作这些年使用的是SAS语言和工具,所以我完全不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编程语言和测试工具。而且国际化这个事情,在新西兰我感觉我国际化的经验好像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
唯一能让我提气一点的是听说新西兰求职有时候也靠点运气,而我自觉还带点运气,因为我曾经连续6年在公司年会上中奖,所以大家公认Lina的运气好,这也算是勉强能给自己找到的一点点安慰了。
这样的我能在新西兰找到工作吗?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可是我的年龄在这了,要移民的话,这已经是最后的一根稻草了,我一定也必须要紧紧抓住。
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其实早在提交了移民申请之后,在等待审批的这段期间我就已经开始着手为日后登陆求职做准备了。
求职第一步就是简历,前面提到了我在最后这家公司呆了13年,所以这十几年再没有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简历上能够显得出色,能够得到机会,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考一些认证。
我当时想我求职可能会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测试,因为我毕竟做了十几年,另外一个就是 SAS。因为在新西兰尤其是首都惠灵顿,有很多政府部门用SAS,虽然这两个切入点我都有弱点。
至于该考什么认证,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加入了一个新西兰的群,从群主那第一次听说ISTQB (International Software Testing Qualifications Board)认证,会对软件测试人员求职有帮助,所以我打算考一下。
我开始是先考 Foundation 的认证,直到学的差不多了我才开始想起来怎么报名的问题。后来才知道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要至少有6个人报名,才能够组织考试。所以我之前准备了一个多月又等了两三个月才考到这个试。
考试题目并不难,我想干脆再考几个,于是紧赶慢赶在来新西兰之前一年内我考了三个认证,一个Foundation,一个Test Manager,还有一个是Test Analyst。
孤立无援,诸事不顺陷入绝境
登陆新西兰后我住在我妹妹家。求职前我想事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于是第一个月,我基本天天都在妹妹家所在社区的图书馆。每天看求职信息,改简历投简历,争分夺秒的希望能够多学点东西,尽可能的弥补自己跟市场需求的差距。
但那一个月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并且学习上无论怎样也达不到满意的进度。一个月里每天两点一线独来独往,没什么机会和人交流,求职也没有进展,那段时间感到特别绝望。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好完全的准备,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决定我要走出去。
这时候偶然间从一个网友那得知有一个 meetup 的 App,可以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去线下参加。就是这样,我看到了CITA在2019年10月30日有一场关于 .NET 的 meetup。我对 .NET 完全不了解,但我还是抱着走出去的这个心态参加了这次 meetup。
在开场的时候 CITA 主席说的话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他说:“你如果在求职的话,就不能够只是宅在家里埋头学习,你需要走出去跟别人交流,你需要尽可能告诉更多的人你正在求职以及你的求职意向,只有这样别人才有可能帮到你。”
我一下子被触动了,所以当主持人问谁有求职需要可以做下自我介绍时,我第一个举起了手,向在座的所有人发出了求职的求助。
我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改变了我的求职轨迹。
会后很多的 CITA 会员给予了无私又热情的帮助,他们帮我推荐他们朋友的朋友帮忙内推,他们帮我改简历,他们帮我出谋划策……接下来的两周,我就神奇的开始有面试机会了。
我相信两周时间我还是那个我,不可能说是我的技术就有了飞跃,我的英语就有了大幅的提高,为什么两周前我没有面试机会,但两周后我有呢?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在这两周时间里我见了很多的人,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这使得我得到了一些机会。
之前我一个朋友的朋友早我两年来到新西兰,也是在40岁的时候持着 Job Search Visa来到新西兰的,他曾经对我说,你不要着急,前三个月找不到工作都是很正常的,三个月之后你可能就会有一些机会。我当时还很好奇,为什么要三个月?是三个月就有了什么的突破吗?现在我理解了,是因为这三个月你才开始了解周围的环境。
我比他幸运,走出来以后我很快结识了一些朋友,就在闷头一个月后的两周,总共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就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变。
拨云见日,不断争取终成事
CITA 的 metup 结束后,有位会员约我一起吃了顿午饭,他知道我是做测试的,他说你知道A公司吗?这家公司其实还挺不错的,他们正在招 Senior Test Analyst,他有个朋友在那工作可以把微信名片推给我。
加了微信后对方很热情,看了我的简历觉得很不错,约我面聊。交谈中他介绍了A公司的企业文化、吸引培养人才的方式……并提到公司的 Core Value——“We care”, “We value potential”,我感觉很适合我。因为初来乍到我不确定以我的能力现在就能提供什么价值,但我确信自己是有潜力的,只要给我机会,我是能够胜任职位的。
我感觉A公司听起来很不错,聊到最后关于招聘的职位,他就我国内最后一个职位是 Test Manager,而现在招聘职位是 Test Analyst,问了我的想法。我如实回答:“第一我现在语言不过关,第二即便在我之前的职位我也一直亲自做测试工作,所以我也没考虑做管理职位,我觉得 Test Analyst 就是我的 target。”
对方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很痛快的答应帮我推荐,说争取能让我得到一个电话面试的机会。
然而一周之后我却收到了A公司的拒信,由于开始的一个月投简历,整天收拒信收的我都已经习惯了。所以这次我还是像往常一样随手回复了邮件说很遗憾我的简历没有让你们看到我的 potential。
没想到当天下午我就碰到了我的推荐人,我告诉他我今天收到了你们公司的拒信。他很惊讶,因为在他看来我至少能收到一个电话。他问我有没有问被拒的原因,我从来都不知道这个还可以问,于是我又追了一封邮件,问自己为什么被拒,请对方给我一个反馈我好有所改进。
虽然我完全不抱什么希望。被拒还需要理由吗?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追问,A公司的HR找到我的推荐人问我的情况。原来他们拒绝我就是因为我之前最后一份工作的职位是 Test Manager,他们认为我不是真心想应聘 Test Analyst 的。
新西兰招聘有一个特别之处,之前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 overqualified 这种情况,但是在新西兰很多被拒的原因都是 overqualified,雇主认为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不会把职位留给你。
在我的推荐人替我一番解释后,第二天我竟然收到了A公司HR的邮件,跟我约电话面试。
看来凡事真的不能轻易放弃,受到这件事情的鼓舞当时我在收到另一雇主的拒信时也发了追问邮件,对方给我打过电话来解释说他们收到了700多份简历,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有比我更合适的应聘者。
虽然也是被拒,但是能得到一个有效反馈,我也还是感觉很振奋的。
很快就到了A公司的电话面试时间。
这次是我求职以来的第三次电话面试了,我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介绍。前两次跟其他雇主电话面试时,我在自我介绍环节只是很简单的说了下工作经历,想等对方后面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再抛出自己的优势,可没想到后来人家没有给我再阐述自己优势的机会。
所以当这次电话面试来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自我介绍的重要性了。
为了展现自己,只要对方不打断,我就围绕为何我能胜任这个工作尽可能的多说。最后对方问了几个测试的相关问题,我觉得自己回答的也不是太好,但是结束的时候 HR 对我说:“我不知道我们这边有没有团队需要像你这样具有 SAS 经验的人,但是我会问一下团队有没有这样的需求。”
另外他知道我刚到新西兰需要求职,所以又给我推荐了维大一个专门帮助刚来新西兰的求职者的免费课程,让我有时间可以了解一下。
放下电话之后我特别高兴,我不知道后续的结果怎样,我开心的是虽然只是问了一下面试反馈就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就能拿到电话面试的机会。再就是我可以感受到HR已经站在了我这一边,他给我推荐课程,所以他一定也希望我能得到工作的机会。
后面一切都非常顺利。刚好A公司有一个测试经理,他们预计有一个项目会用到 SAS,然后很快就安排了我接下来的面试。
2019年12月16日,我拿到了A公司的 offer,这时距离我从国内离职刚好三个月。
圣诞假期后我赶紧向移民局提交补充的工作信息,终于在2020年2月底,盼到了移民局批给我的 RV。
儿子重返惠灵顿,回到了他最喜欢的学校和同学老师身边。现在妈妈可以有底气的说,不同于上一次的匆匆之行,这一次咱们可以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阅读完毕,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Lina整个移民过程的时间线:
2018年2月带着孩子6周微留学——3月回国后当即决定移民,回国一周后开始备考英语——4月上完英语班课程并报考——5月底拿到PTE成绩——7月提交EOI——8月ITA中选——2019年8月获批Job Search Visa——9月从国内辞职并登陆新西兰——12月在新西兰拿到offer,提交工作信息——2020年2月获批RV
其实Lina的行动速度非常之快,只是等待审批的时间拉长了很多。
从2019年开始半年甚至几个月就下签已经成为过去式。不管你接不接受,移民局的审批时效已然变得越来越慢,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尽早行动并尽可能压缩可控时间。
在读过很多移民分享文章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上岸的人虽然故事不同,但几乎都有着惊人的行动力,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所谓的成功有着共通性,所谓的幸运也并非偶然。
边境尚未开放,但迟早会开放。
如果你仍有移民的打算,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让你心里有所触动。不要轻言来不及,最好的行动时间永远是现在。
下一期我们会继续跟大家分享Lina的求职经验和工作心得部分,敬请关注。
本文为Lina原创,经作者授权代做原创作品发布,文章所有权益归作者所有,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