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整合自东南大学新闻网、东南大学校团委、募格课堂
图片:网络
来源:东南大学新闻网、东南大学校团委
他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应用数学专业,再到博士开始研究电磁波,三跨专业后又成为年轻的80后博导;
他用热爱点亮科研,从不可能到可能,他让隐身衣跳出小说,不仅停留于想象;
他是砥砺前行的探索者,也是深受学生信任的"蒋大哥"。
他就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蒋卫祥教授~
蒋卫祥,1981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主要从事光调控可编程超表面、超材料透镜天线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自然·电子学》《先进材料》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撰写中英文专著各一本,研究成果曾多次被期刊选为“研究亮点”,被国内外同行引用3000余次。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本硕博连跨3大专业的科研经历
蒋卫祥本科就读于青岛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4年,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高三十余分的绝对优势,成功考入东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此,蒋卫祥的科研之路正式开启程,也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崔铁军院士。2007年,由导师崔铁军教授引领,蒋卫祥在博士阶段踏上了电磁波领域的新征程。
崔铁军院士,蒋卫祥的导师
早在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Pendry教授提出了变换光学原理,该原理是研究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简称"超材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很快成为国际上一大学术方向。崔铁军教授团队紧追国际学术前沿,当即开展对该热点的研究。成为崔铁军老师的博士生后,蒋卫祥虽然进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但由于专业跨度,基础知识相较其他人却有缺失。
回忆第一次与崔老师开会时的场景,蒋卫祥至今仍觉得像是梦一般,专业资历尚浅的他被崔老师点名辅助该项研究。他并没有让老师失望,本科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为研究奠定了文献整理能力。在论文的成型过程中,蒋卫祥迅速地弥补了专业知识上的短板,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
半年后,一篇名为“ Arbitrarily Elliptical-Cylindrical Invisible Cloaking ”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杂志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上。这篇文章的发表十分重要,不久就收到了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前辈的来信,请求进一步探究这篇论文的观点。截至目前,这篇具有重要创新性的论文已被引用约120余次。
初出茅庐的蒋卫祥,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认真刻苦,登上了自己在"超材料"领域的第一座高峰。
2007年下半年,蒋卫祥又有了新的想法。
Pendry教授设计的隐身衣,在靠近内边界的时候,部分参数分量是奇异的,趋于无穷大,这个奇异参数使得隐身衣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蒋卫祥另辟蹊径,跳出原有的框架,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变换,只需用有限参数的超材料,就可以实现效果非常理想的隐身衣。
由此,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隐身衣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蒋卫祥的创新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科幻的光芒照进了现实。该系列成果是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小有成就的蒋卫祥并没有停留在功名簿上,而是去开创了一条条新的科研之路。"如果我们决定去做,那就做最尖端的科研,进而做最踏实的应用。"他在新型电磁调控器件、高性能天线与天线罩、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皆取得了重要成果,曾数次被国际学术期刊选为"研究亮点",并被国内外科技媒体报道。
同时,他获得了2015年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荣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他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次年被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
2017年成功入选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名单。
2018年,他再次以第三完成人的身份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蒋卫祥(左)
留校成为一名老师后,蒋卫祥心里装的不再只有自己的科研了,同他一起开创新路的,还有他的学生们。如何让这条路上同行的人越来越多,成为蒋卫祥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承师生情,只求桃李春满园
崔老师团队勤学简朴、温馨融洽的氛围给了蒋卫祥最好的科研环境,他对此一直心怀感激。博士毕业时,崔老师向他发出了留校的邀请,蒋卫祥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做一名好老师并不容易。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导师需要寻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课题,为学生们创造成长的空间。作为一名新人,如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渐渐地,蒋卫祥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不仅是蒋老师,我更想成为他们信任的蒋大哥。”
从不摆导师架子的他,更没有倨傲之气,而是与学生们一同探索着未知的道路。师生情谊,薪火相传,师从崔铁军教授,蒋卫祥把“要做就做最好的科研”的精神一点儿不落地传授给了学生。
“科研是一个故事,写论文其实就是讲述故事的过程,要想把故事讲精彩,就一定要突出创新点,行文逻辑与图表美观也是必不可少的。”
论文是把科研故事讲精彩的重要途径,因此,蒋卫祥对学生的论文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在论文选题上,他要求学生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论文行文中,他也要求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表达、美观的图表,要将故事讲得精彩!
2017年12月30日,大家都沉浸在即将跨年的喜悦之中,博士生张信歌也不例外。但张信歌没想到的是,那天导师蒋卫祥并没有回去陪伴家人,而是在办公室帮自己修改论文。
当张信歌赶回学校时,发现昏暗的办公室里只有蒋卫祥一个人,他神情肃穆,宛若潜心修复宋代珍本的工匠。那一刻,感动涌上心头,张信歌暗下决心,今后要向导师看齐。
蒋卫祥和其博士生张信歌在实验室讨论 图源:东南大学
为人师者先正其身,蒋卫祥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把“要将科研故事讲得最精彩”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蒋卫祥与崔铁军院士共同指导的光驱动可编程超表面工作成功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电子学”上,博士生张信歌为论文第一作者。
“我会尽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想如何与每个学生沟通,”蒋卫祥说,“事情确实非常多,不过我会首先保证和学生进行充足的讨论以及提出更为完善的修改意见。”
身为“蒋大哥”,蒋卫祥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
每天晚上10点左右,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后,他会和学生们一起散步到南门,聊聊生活中的琐事。在日常生活中,蒋卫祥也鼓励学生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缓解压力。每周他还会和学生打一场羽毛球,有时也会去爬山。
蒋卫祥尤其喜爱爬山,虽然身体不免劳累,但每一次迈步,每一次攀爬,都是在为生活蓄力。群山环抱中,他望见金色太阳的光芒透过稀薄的云彩轻轻洒落在连绵青翠上,而后深呼一口清新的空气,任凭自己沉醉于大自然中。爬山的经历正像他做科研的过程,愈是艰难险阻之处风景越发奇特壮丽,而科研的魅力也正值于此。
图源:青年东大说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在琛这样评价蒋卫祥:
蒋卫祥老师少年勤学,青年成才,成就斐然。目前已是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作为党员教师,他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他师从崔铁军院士,思维活跃,勇于挑战,怀揣坚定的科研梦想,勇攀“超材料”领域的学术高峰。
蒋卫祥在创新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为莘莘学子点亮航向
将科研与生命的无限风景
一一藏入心中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0-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