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元年。国家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汽车、互联网+三农、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医疗等开始起步。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某些技术和模式还在进化、演变之中,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互联网+”必将成为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和产业变化的核心动力。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应该怎么加?笔者认为,“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以提升效率与品质,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业生态。然而,“互联网+”绝不仅仅是开设一个网站、开发一个App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站在用户视角、提升用户体验、解决消费痛点,从而实现价值创造与企业效率提升,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互联网+”是生态战略。
互联网“+”要分析痛点架构扁平
传统企业最大的痛点就是产品卖不出去,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用户的聚焦点,缺乏与用户连接的途径。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不是靠产品取胜,而是靠生态系统制胜。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全新的模式和产品,创新关键在于找到用户的痛点,找到了传统行业的用户需求痛点,就是一种创新。
传统企业实体店的营销渠道,建设费用大、耗时长,一个实体店的信息范围不过是方圆几公里,线上、线下相互分离割裂,效率是十分底下的。而互联网的思维是通过移动端建立线上线下用户和服务的连接,企业和用户的交互场景被拓宽,交互方式也变得极其方便,借助二维码、LBS、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瞬间可以提供全地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信息,这样不可思议的信息量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架构形态建立双向IT系统实现多方互联,提升需求和服务的匹配度,让行业服务品质和运营效率更高,让企业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去“中间环节”化已经成为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三大转型
首先是管理模式转型。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不仅要考虑生意模式的转型,更要关注互联网理念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管理较注重计划、控制,追求稳定性,官僚主义决策迟缓,响应周期长。互联网时代要求快速响应,注重问题解决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时间就是利润和企业口碑。
其次是组织模式创新,以用户为中心创建能迅速自我调整的新型组织。“股份制+合伙人”模式、“事业合伙人”、“平台型+自主经营体”的新型组织模式,哪种组织形式最能促进创新、最能激发所有人潜能的就可摸索,先进的组织形式与协同化的生态系统才能吸引到最合适的创新人才。总之,组织架构与对应的激励机制应向更具弹性、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方向变革。微信一个通信软件可以演化为社交平台、多边交易平台,甚至是投融资服务平台,平台的顾客可能是使用者、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供应者,微信的使用者可以做出怎样超出初衷的创新应用,连微信的创造者都不知道。
再者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去,部分管理者认为只有少数精英员工才具备创新能力,创新只是那些核心岗位员工的事。但事实表明,很多的创意往往来自于最前线、最接近市场与客户的地方,甚至于你从来没有重视过的角色。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用心去梳理、认知每一个员工,注重发现、选拔具有创业创新基因与互联网思维、跨界灵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各行各业“互联网+”不同程度的开展推进,几乎所有企业必将会面临数据挖掘和具有深入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懂得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作出有效决策的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互联网人才的争夺战也必将激烈。
“互联网+”怎么去“+”、需要怎样的人才都是很关键的核心问题,实现人才、科技与产业、资本的高效协同合作,才能快速完成转型升级并在行业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才能抓住“互联网+”的机会,否则即使你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也是飞不起来的。
作者:牛耕
来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