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人口变动的经济分析上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同时存在和同步发展的两种生产,一切经济变动都与人口变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一切人口变动又可以从经济变动中找到原因。为此,本文试根据我国、我省和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手工汇总资料,对佳木斯市人口变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较系统的经济分析。
一、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发达程度
在当代,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的。一般说来,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越高;而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越低。世界各国如此,黑龙江省如此,佳木斯市也如此。详看表一及其分析:
表一 人 口 自 然 变 动 表
—————————————————————————————————————————————
1990年 ‰ 1982年 ‰
—————————————————————————————————————————————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佳木斯市 17、51 5、26 12、25 19、23 4、88 14、35
市 辖 区 16、42 5、25 11、17 17、00 4、79 12、21
—————————————————————————————————————————————
永 红 区 15、38 5、84 9、54 15、45 5、10 10、35
向 阳 区 12、36 4、90 7、46 14、91 5、40 9、51
前 进 区 13、84 5、31 8、53 14、95 4、97 9、98
东 风 区 19、31 5、43 13、88 15、86 4、25 11、61
郊 区 19、09 4、82 12、27 21、20 4、39 16、81
—————————————————————————————————————————————
同 江 市 19、68 3、81 15、87 20、99 4、01 16、98
桦 南 县 17、88 5、82 12、06 20、18 4、83 15、35
依 兰 县 18、76 5、69 13、01 19、37 6、24 13、13
桦 川 县 18、73 5、37 13、70 21、12 5、85 15、27
宝 清 县 17、74 4、73 13、01 19、50 3、90 15、60
汤 原 县 16、32 5、95 10、37 20、76 5、12 15、64
饶 河 县 18、20 4、02 14、18 19、46 3、89 15、57
抚 远 县 20、85 4、10 16、75 23、64 4、12 19、52
友 谊 县 13、55 5、42 8、13 12、87 3、95 8、86
—————————————————————————————————————————————
全 国 20、98 6、28 14、70 20、91 6、35 14、55
黑龙江省 17、51 5、33 12、18 19、76 4、95 14、84
—————————————————————————————————————————————
1、在人口出生率方面:(1)全市1990年为17、51‰,比1982年的19、23‰低1、72个千分点,比全国1990年的20、98‰低3、47个千分点,与全省1990年出生率相等。其经济原因是,佳木斯市在国民经济发达程度方面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例如,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为1011元,全省为1284元,佳木斯市为1190元,佳木斯市低于全省水平而高于全国水平。再如,1987年人均储蓄额,全国为307元,全省为370元,佳木斯市为404元,佳木斯市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又如,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为419元,全省为474元,佳木斯市为531元,佳木斯市又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由于佳木斯市在经济发达程度方面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对计划生育政策易于接受,能够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2)市辖区与市辖县市相比较,差距很大。市辖区平均为16、24‰,最低的向阳区为12、36‰;而市辖县市大都在16‰至21‰之间,最高的抚远县为20、85‰。市辖区出生率低于市辖县市出生率的经济原因,就在于市辖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方面高于市辖县市。例如,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辖区为近3000元,市辖县市近830元。由此可见,人口出生率是与本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变化的。
2、在人口死亡率方面:(1)全市1990年为5、26‰,比全国6、28‰低1、02个千分点,比全省5、33‰低0、07个千分点。这是正常现象,说明佳木斯市的人口平均寿命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2)全市1990年与1982年相比,平均死亡率显著上升,由4、88‰升为5、2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趋向高龄化,使死亡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形成人口寿命和死亡率同时提高的状况。
3、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全市1990年为12、25‰,比1982年的14、35‰低2、10个千分点;比全国1990年的14、70‰低2、45个千分点;比全省1990年的12、18‰高0、07个千分点;全市14个区县市,1990年只有同江市和抚远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它12个区县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经济原因,是由于佳木斯市在经济发达程度方面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它表明,在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的“三高”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的“三低”类型转变过程中,佳木斯市处于全国前列。当然,佳木斯市与本省哈尔滨和牡丹江等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流动人口数量与经济资源潜力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各地区流入或流出人口的数量多少,与本地区经济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经济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流入流动人口较多,流出流动人口较少;相反,经济资源开发潜力较小的地区,流入流动人口较少,流出流动人口较多。详看表二及其分析:
表二 1 9 9 0 年 流 动 人 口 表 (人)
————————————————————————————————————————
流入流动人口 流出流动人口 净流入流动人口
————————————————————————————————————————
佳木斯市 160925 37503 123422
市 辖 区 56600 1416 55284
市辖县市 104325 36087 68138
——————————————————————————————————————————
永 红 区 9108 143 8965
向 阳 区 3149 100 3049
前 进 区 6545 194 6351
东 风 区 6515 194 6321
郊 区 30838 694 30144
—————————————————————————————————————————
同 江 市 11193 1500 9693
桦 南 县 17718 8318 9400
依 兰 县 6265 8673 -2408
桦 川 县 5279 4121 1158
宝 清 县 16366 3445 12921
汤 原 县 14744 5894 8850
饶 河 县 13615 2426 11189
抚 远 县 13531 632 12899
友 谊 县 5614 1078 4536
——————————————————————————————————————————
全 国 29517859 29517859 0
黑龙江省 1841339 727527 1113812
——————————————————————————————————————————
上表中的流入流动人口,是指三部分人口:(1)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的人口;(2)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而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3)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的人口。
表中的流出流动人口,是指有常住户口而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出国人口。表中的净增流动人口,是指流入流动人口与流出流动人口之差。根据此表所列数据,我们作几点经济分析:
1、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分析;就全国范围来说,排除人口的国际间流动因素,流入流动人口与流出流动人口是相等的。1990年均为29517859人,均占全国总人口的2、7%。但是,就全国不同地区和部门来说,流动人口的出入数量是此消彼长的。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般是从经济落后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资源较少的地区流向资源较多的地区,从开发潜力较小的地区流向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
2、对佳木斯市流动人口的分析;1990年全市流入流动人口16092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流出流动人口37503人,占总人口的1、3%,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净增流动人口123422人,占总人口的4、4%。可见,佳木斯市属于流动人口净流入区。其经济原因就在于,佳木斯市的经济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对省内外农村流动人口有一定的吸引力。
3、对市辖区流动人口的分析:1990年市辖区流入流动人口56600人,流出流动人口1416人,净增流动人口55284人。市辖区之所以出现这样大量的净增流动人口,其原因就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潜力很大。如建筑业、修鞋业、眼镜业、修补服装业、修补家具业等,是大有发展余地的行业。而本地人既不愿经营,又不善经营;于是,便被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农村流动人口占领了阵地。在五个市辖区中,流入流动人口最少的是向阳区,只有3149人;流入流动人口最多的是郊区,高达30838人,等于向阳区的近10倍。其余的永红区、前进区、东风区流入流动人口,分别是向阳区的3倍、2倍、2倍。各区
流入流动人口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居住条件。向阳区位于市中心,楼房较多,平房较少,房租昂贵,不适合流动人口居住;而其余四区,特别是郊区,楼房少而平房多,房租便宜,适合流动人口居住。
4、 对市辖县市流动人口的分析: 总的来看,市辖九个县市流动人口的特点是:边境三个县市流入量较大,而内地六个县流出量较大。同江、饶河、抚远三县市总人口只有33万人,还不如内地一个县的总人口多,而三县市流入流动人口总计38339人,占市辖九县市总流入流动人口的37%,占三县市总人口的11%。与此相反,桦南、依兰、汤原三个内地县共流出流动人口22885人,占九个县市流出量的63%,其中依兰县流动人口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成为流动人口负增长地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种不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的差别。边境地区人口少,土地多,荒地也多,开发潜力较大;而内地农业县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荒地也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因此,便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从内地流向边境。
(此文发表于1991、8、15 理论探讨1991年第四期增刊,署名王振岳、吕振铎。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又发表于1991、10、15 黑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署名王振岳、吕振铎。获佳木斯市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佳木斯市人口变动的经济分析下
三、人口城乡分布与经济结构状况
人口城乡分布比例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状况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大;而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大。可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本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是成正比例变动的,详看表三及其分析:
表三 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
1990年占% 1982年占% 八年增长百分点
————————————————————————————————————————
佳木斯市 38、75 32、80 5、95
市 辖 区 100 100
——————————————————————————————————————————
同 江 市 17、33 15、18 2、15
桦 南 县 15、33 12、04 3、29
依 兰 县 26、02 21、11 4、91
桦 川 县 17、71 12、59 5、12
宝 清 县 14、48 12、45 2、03
汤 原 县 2、23 23、44 -1、21
饶 河 县 15、50 18、46 -2、96
抚 远 县 25、40 24、89 0、51
友 谊 县 47、33 42、84 4、49
——————————————————————————————————————————
全 国 47、17 40、54 6、63
黑龙江省 16、23 20、60 5、63
——————————————————————————————————————————
(本资料是按第二种口径计算的。)
1、佳木斯市与全省和全国比较。佳木斯市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年为38、75%,低于全省47、17%水平,高于全国26、23%水平; 八年增长5、95百分点,低于全省6、63水平,高于全国5、63
水平。 佳木斯市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的经济原因,除前面已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全国水平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佳木斯市国营和集体职工人数占总人口比重,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据1990年统计公报,全国国营和集体职工人数有13989万人,占总人口12%;佳木斯市国营和集体职工人数有80万人,占总人口25%。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城市化程度是与劳动力职工化程度成正比变化的。
2、佳木斯市不同地区的比较。从1990年全市各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看,可分为两个层次:市辖区是高层次,达到100%;而市辖县市大都在14%至47%以内。其原因是各地工业化水平高低不等,因而造成它们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低不等:市辖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农业县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3、八年间城市化增长百分点比较,除佳木斯市辖区外,市辖九个县市八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增长百分点,可分三种类型:(1)增长较大的有两个县,即桦川县5、12和依兰县4、91。(2)增长较小的有五个县市,即同江市、桦南县、友谊县、宝清县、抚远县,在2至5之间。(3)负增长的有两个县,即汤源县-1、21和饶河县-2、96。之所以出现如此悬殊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1982年统计基数不等,有的县市1982年以前确定的建制镇较少,市镇人口基数小;1982年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增设的镇建制较多,从而使市镇人口迅速上升。相反,有的县市1982年以前确定的建制镇较多,使市镇人口基数增大;而1982年后因没有增设镇建制,从而使市镇人口增长较少,而农村人口却增长较多,于是造成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
四、家庭人口规模与经济类型特点
家庭人口规模即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它是与经济类型及其特点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形式、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工作环境,其家庭人口规模也各有差别。详看表四及其分析:
表四 家庭人口规模(户均人数 )状况表
—————————————————————————————————————————————
1982年城乡 1990年城乡 1990年乡村 1990年企业 1990年城镇
—————————————————————————————————————————————
佳木斯市 4、46 3、89 3、2-4、5
市 辖 区 4、1 3、7 3、4-4、2
市辖县市 1、5 4、0 3、2-4、5
—————————————————————————————————————————————
永 红 区 4、0 3、6 3、5-3、7
向 阳 区 3、7 3、5 3、5-3、8
前 进 区 4、0 3、6 3、4-3、8
东 风 区 4、1 3、6 3、4-3、8
郊 区 4、3 3、9 3、7-4、2
—————————————————————————————————————————————
同 江 市 4、4 3、9 4、1-4、4 3、6-3、7 3、7
桦 南 县 4、7 4、1 4、2-4、6 3、3-4、0 3、8
依 兰 县 4、5 4、0 4、0-4、5 3、4-3、8 3、6
桦 川 县 4、6 4、0 4、0-4、3 3、4-3、6 3、8
宝 清 县 4、4 3、9 4、1-4、8 3、2-3、7 3、8
汤 原 县 4、5 3、9 4、0-4、4 3、3-3、5 3、6
饶 河 县 4、2 3、7 3、7-4、1 3、2-4、0 3、6
抚 远 县 4、4 3、9 4、0-4、4 3、6-4、1 3、7
友 谊 县 4、5 3、5 3、2-3、8 3、5
—————————————————————————————————————————————
全 国 4、41 3、96
黑龙江省 4、5 3、90
—————————————————————————————————————————————
1、从不同时间来看, 家庭人口规模有不断下降趋势。1982年,佳木斯市城乡户均人数为4、46人,其中,市辖区4、1人, 市辖县市4、5人。1990年, 佳木斯市城乡户均人数为3、89人,其中,市辖区3、7人, 市辖县市4、0人。 可见,1990年户均人口的各项指标都低于1982年户均人口的有关指标。其经济上的原因是:随着佳木斯市经济从原来传统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的商品经济过渡,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原来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少;代之以一夫一妻一孩的三人小家庭越来越多。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完全合理的和正常的。
2、从不同地域来看,城市和乡村家庭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以1990年户均人口为例,市辖区3、7人, 市辖县市4、0人。其中,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一般在3、6至3、8人之间,而广大乡村则在4、0至4、8之间。这说明,城镇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保障程度高,家庭人口规模普遍较小;而农村城镇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保障程度低,一般老年人都要靠自已的子女照顾,一般农民都愿意多生子女,因此家庭人口规模普遍大于城镇。
3、从从不同部门来看,工交部门居民户均人口比较少,而农林部门居民户均人口比较多。如依兰县收获机械厂居民户均3、4人,而依兰农场和县林业局居民户均3、7和3、8人。又如佳木斯市区的亮子河发电厂居民户均3、4人,而市区的柳树岛居民户均3、8人。这说明,生产力水平高的部门的职工,现代家庭意识比较强,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生产力水平低的部门的职工和农民,传统家庭观念比较重,习惯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4、从不同劳动环境来看,不同企业的家庭人口规模各不相同。如桦南县境内的五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曙光农场和桦南林业局劳动环境较优越,户均人口只有3、3和3、7人;而桦南种畜场、金矿局和石灰石矿劳动环境较差,户均人口为3、9、3、9和4、0人。再如饶河县境内的七个国营农场和林场中,条件较差的饶河农场户均人口4、0人,而其它六个农场和林场户均人口只有3、2至3、6人。又如宝清县境内八五七、八五三、八五二这三个农场,由于条件较好,户均为3、2至3、4人;而条件较差的龙头农场
户均为3、7人。存在这些差别的经济原因在于,条件好的企业,一般职工收入较多,住房较宽松,小家庭比重较大;而条件差的企业,一般职工收入较低,住房较紧张,几代人同堂的大家庭比重较大。
5、从纵向比较来看,佳木斯市户均人口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1990年, 佳木斯市户均人口为3、89人,既低于全省3、90人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6人的水平。其经济原因就在于,佳木斯市虽然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低于全国同类城市,但是在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富裕程度方面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随着商品经济代替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使原来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两代组合的小家庭所代替。由此可见,家庭人口规模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变动决定的。
五、人口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进步
一个地区人口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经济社会进步程度越高的地区,人口文化水平就越高;而经济社会进步程度越低的地区,人口文化水平就越低。详看表五及其分析:
表五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
大 学 高 中 初 中 小 学 文盲半文盲
—————————————————————————————————————————————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佳木斯市 2、28 0、58 11、89 9、32 29、34 23、45 34、06 35、50 10、41 15、54
市 辖 区 5、54 1、86 16、52 13、10 35、36 32、75 23、67 28、24 7、78 10、84
—————————————————————————————————————————————
永 红 区 4、64 1、44 17、90 13、96 40、42 37、77 18、98 26、12 6、97 9、32
向 阳 区 14、87 5、81 19、09 14、37 34、24 36、56 16、04 23、50 5、72 8、59
前 进 区 9、51 2、34 24、85 18、85 34、03 35、91 16、51 23、78 5、92 8、60
东 风 区 4、24 1、26 20、47 16、21 28、04 34、68 19、73 27、02 6、67 9、23
郊 区 0、92 0、18 7、18 6、35 31、40 23、81 37、11 35、86 11、04 15、47
—————————————————————————————————————————————
同 江 市 1、55 0、25 14、26 11、61 27、33 23、07 32、16 35、60 11、08 17、05
桦 南 县 0、92 0、20 7、85 5、95 26、26 19、05 40、57 39、44 12、35 16、85
依 兰 县 0、69 0、22 8、51 7、04 25、11 18、20 41、53 19、83 10、08 16、39
桦 川 县 0、80 0、18 7、76 6、68 25、95 19、34 42、56 39、13 10、69 16、70
宝 清 县 1、36 0、24 11、69 10、30 28、22 21、55 34、53 37、15 11、44 18、93
汤 原 县 1、02 0、26 9、44 8、17 28、30 21、41 38、79 35、74 10、23 16、51
饶 河 县 1、78 0、30 15、36 11、42 30、33 27、61 29、34 34、23 11、26 13、14
抚 远 县 1、69 0、27 12、18 10、79 30、48 27、71 31、20 32、42 10、04 12、69
友 谊 县 2、77 0、62 19、06 12、18 33、83 28、63 23、44 29、52 12、40 16、21
—————————————————————————————————————————————
全 国 1、42 0、62 8、04 6、78 23、34 17、89 37、06 35、24 15、88 22、81
黑龙江省 2、14 0、68 11、73 9、40 28、46 22、20 34、00 35、50 10、87 15、87
—————————————————————————————————————————————
1、从全市人口文化水平看: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佳木斯市文化水平都是有很大提高的。(1)大学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为0、58%,低于全国0、62%和全省0、68%的水平;而1990年为2、18%,却高于全国1、42%和全省2、14%水平。(2)高中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为9、32%,高于全国6、78%水平,低于全省9、40%水平;1990年为11、89%,高于全国8、04%和全省11、73%的水平。(3)初中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为23、45%,高于全国17、89%水平和全省22、20%水平;1990年为29、34%,高于全国23、34%和全省28、46%的水平。(4)小学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为35、50%,相当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而1990年为34、06%,等于全省水平,低于全国37、06水平。(5)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为15、54%,低于全国22、81%和全省15、87%水平;1990年为10、41%,仍然低于全国15、88%和全省10、87%水平。佳木斯市人口文化程度之所以出现大学、高中和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并普遍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而小学和文盲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并普遍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是由于佳木斯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但物质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而且文化教育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例如,佳木斯市辖区、县内,大学和中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职工大学、函授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相继创办和发展,都为全市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从市辖区人口文化水平看:(1)大学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为5、45%,这个数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3倍。(2)高中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为16、52%,这个数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4倍,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1、2倍。(3)初中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为35、36%,这个数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2倍,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1、1倍。(4)小学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为23、67%,这个数字约等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0、6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0、8倍。(5)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比重,
1990年为7、78%,这个数字约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7倍,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0、7倍。这些数字还表明,佳木斯市辖区在人口文化程度方面,虽然低于省内某些大中城市,但却高于省外的大多数城市。其经济原因在于佳木斯市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处于全国前列的。
3、从市辖县市人口文化水平看:九个县市人口文化程度虽然低于市辖区,但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三个边境县市人口文化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饶河县1990年普查,大学文化人口占1、78
%,高于全国水平0、3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人口占15、36%,高于全国水平7、3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人口占30、48%,高于全国水平7、1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人口占29、34%,低于全国水平7、72个百分点;
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占11、26%,低于全国水平4、62个百分点。同江市和抚远县也与饶河县相似。边境县人口文化水平高于内地县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事实证明,我们今日的“北大荒”并不荒凉。佳木斯市
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但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沿着已经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我们就将会取得更大更多更新的成就,建设更加发达、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文明的佳木斯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此文发表于1991、8、15 理论探讨1991年第四期增刊,署名王振岳、吕振铎。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又发表于1991、10、15 黑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署名王振岳、吕振铎。获佳木斯市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