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
以下笔记整理为哔哩哔哩
湖科大教书匠
的《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的教学视频。
链接:计算机网络微课堂
1. 网络层概述
1.1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网络互联,进而实现数据包在各网络之间的传输。
1.2 要实现网络层任务,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2.1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怎样的服务(“可靠传输” 还是 “不可靠传输”)
1.2.2 网络层寻址问题
1.2.3 路由选择问题
1.3 因特网是目前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的互联网,它使用TCP/IP协议栈。
1.4 由于TCP/IP协议栈的网络层使用网际协议IP,它是整个协议栈的核心协议,因此在TCP/IP协议栈中网络层常称为网际层。
1.5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学习TCP/IP协议栈的网际层来学习网络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
2.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2.1 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比较:
对比方面 | 虚电路服务 | 数据报服务 |
---|---|---|
思路 | 可靠通信应当由网络来保证 | 可靠通信应当由用户主机来保证 |
连接的建立 | 必须建立网络层连接 | 不需要建立网络层连接 |
终点地址 | 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 | 每个分组都有终点的完整地址 |
分组的转发 | 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均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 | 每个分组可走不同的路由 |
当结点出故障时 | 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 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分组,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 |
分组的顺序 | 总是按发送顺序到达终点 | 到达终点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 |
服务质量保证 | 可以将通信资源提前分配给每一个虚电路,容易实现 | 很难实现 |
2.2 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因特网的网际层提供的是简单灵活、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网际层如何传送IP数据报这个主题进行讨论。
3. IPv4地址概述
3.1 在TCP/IP体系中,IP地址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必须把它弄清楚。
3.2 IPv4地址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的32比特的标识符。
3.3 IP地址由因特网名字和数字分配机构ICANN进行分配。
3.3.1 我国用户可向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申请IP地址,需要缴费,一般不接受个人用户申请。
3.3.2 2011年2月3日,互联网号码分配管理局IANA宣布,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
3.3.3 我国在2014至2015年也逐步停止了向新用户和应用分配IPv4地址。同时全面开展商用部署IPv6。
3.4 IPv4地址的编址方法经历了如下三个历史阶段:
1981年分类编址 --> 1985年划分子网 --> 1993年无分类编址
3.5 32比特的IPv4地址不方便阅读、记录以及输入等,因此IPv4地址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以方便用户使用。
4. 分类编址的IPv4地址
弄清楚ABC类地址的IPv4地址结构,知道怎么分配!
5. 划分子网的IPv4地址
5.1 为新增网络申请新的网络号会带来以下弊端:
5.1.1 需要等待时间和花费更多的费用
5.1.2 会增加其他路由器中路由表记录的数量
5.1.3 浪费原有网络号中剩余的大量IP地址
5.2 可以从主机号部分借用一部分比特作为子网号
5.3 32比特的子网掩码可以表明分类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被借用了几个比特作为子网号
5.3.1 子网掩码使用连续的比特1来对应网络号和子网号
5.3.2 子网掩码使用连续的比特0来对应主机号
5.3.3 将划分子网的IPv4地址与其对应的子网掩码进行逻辑与(&)
运算就可以得到IPv4地址所在子网的网络地址
5.4 给定一个分类的IP地址和其对应的子网掩码,就可以知道子网划分的细节:
重点掌握:
5.4.1 划分出的子网数量
5.4.2 每个子网可分配的IP地址数量
5.4.3 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5.4.4 每个子网可分配的最小和最大的地址
5.5 默认的子网掩码是指在未划分子网的情况下使用的子网掩码:
5.5.1 A类:255.0.0.0
5.5.2 B类:255.255.0.0
5.2.3 C类:255.255.255.0
6. 无分类编址的IPv4地址
6.1 划分子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特网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数量巨大的C类网因为其地址空间太小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而因特网的IP地址仍在加速消耗,整个IPv4地址空间面临全部耗尽的威胁。
6.2 为此,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又提出采用无分类编址的方法来解决IP地址紧张的问题,同时还专门成立IPv6工作组负责研究新版本IP以彻底解决IP地址耗尽问题。
6.3 1993年IETF发布了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的RFC文档:
6.3.1 CIDR消除了传统的A类、B类和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
6.3.2 CIDR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的地址空间,并且可以在新的IPv6使用之前允许因特网的规模继续增长。
6.4 CIDR使用==“斜线记法”,或称为CIDR记法。即在IPv4地址后面加上’/',在斜线后面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比特数量==。
6.5 CIDR实际上是将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
6.6 我们只要知道CIDR地址块中的任何一个地址,就可以知道该地址块的全部细节:
重点掌握:
6.6.1 地址块的最小地址
6.6.2 地址块的最大地址
6.6.3 地址块中的地址数量
6.6.4 地址块聚合某类网络(A类、B类、C类)的数量
6.6.5 地址掩码(也可继续称为子网掩码)
地址掩码就是网络号部分全部取1,主机号部分全部取0
6.7 路由聚合(构造超网)的方法就是找共同前缀
6.7 网络前缀越长,地址块越小,路由越具体
6.8 若路由器查表转发分组时发现有多条路由可选,则选择网络前缀最长的那条,这称为最长前缀匹配,因为这样的路由更具体。
7. IPv4地址的应用规划
定长的子网掩码FLSM | 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 |
---|---|
使用同一个子网掩码来划分子网 | 使用不同的子网掩码来划分子网 |
子网划分方式不灵活:只能划分出2的n次方个子网(n是从主机号部分借用的用来作为子网号的比特数量) | 子网划分方式灵活:可以按需分配 |
每个子网所分配的IP地址数量相同,容易造成IP地址浪费 | 每个子网所分配的IP地址数量可以不同,尽可能减少对IP地址的浪费 |
8. IP数据报的发送和转发过程
8.1 主机发送IP数据报
判断目的主机是否与自己在同一个网络:
判断方法:
① 将源主机的主机地址与源主机的子网掩码做逻辑与运算,得到源网络地址
② 将目的主机的主机地址与源主机的子网掩码做逻辑与运算,得到目的网络地址
③ 若源网络地址与目的网络地址相同,则表示在同一个网络
若在同一个网络,则属于直接交付;
若不在同一个网络,则属于间接交付,传输给主机所在网络的默认网关(路由器),由默认网关帮忙转发;
8.2 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
8.2.1 检查IP数据报首部是否出错:
若出错,则直接丢弃该IP数据报并通告源主机;
若没有出错,则进行转发;
8.2.2 根据IP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在路由器表中查找匹配的条目:
查找方法:
若找到匹配的条目,则转发给条目中指示的吓一跳;
若找不到,则丢弃该IP数据报并通告源主机;
9. 路由信息协议RIP的基本工作原理
9.1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之一,其相关标准文档为RFC1058 。
9.2 RIP要求自治系统AS内的每一个路由器都有维护从它自己到AS内其他每一个网络的距离记录。这是一组距离,称为“距离向量”。
9.3 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来衡量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
9.3.1 路由到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
9.3.2 路由器到非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
9.3.3 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距离等于16时相当于不可达。因此,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9.4 RIP认为好的路由就是距离短的路由,也就是所通过路由器数量最少的路由。
9.5 当达到同一目的网络有多条距离相等的路由时,可以进行等价负载均衡。
9.6 RIP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重点:
① 和谁交换信息: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② 交换什么信息:交换自己的路由表
③ 何时交换信息:周期性交换(例如每30秒)
9.7 RIP的基本工作过程
重点:
①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只知道自己到直连网络的距离为1
② 每个路由器仅和相邻路由器周期性地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
③ 若干次交换和更新后,每个路由器都知道到达本AS内各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地址,称为收敛
9.8 RIP路由条目的更新规则
重点:
① 发现了新的网络,添加
② 相同下一跳,最新消息,更新
③ 不同下一跳,距离更短,更新
④ 不同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更新
⑤ 不同下一跳,等价负载均衡
9.9 RIP存在“坏消息传播得慢”的问题
9.10 坏消息传播得慢又称为路由环路或距离无穷计数问题,这是距离向量算法的一个固有问题。
9.11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出现该问题的概率或减小该问题带来的危害
① 限制最大路径距离为15(16表示不可达)
② 当路由表发生变化时就立即发送更新报文(即“触发更新”),而不仅是周期性发送
③ 让路由器记录收到某特定路由信息的接口,而不让同一路由信息再通过此接口向反方向传送(即“水平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