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企业对私域的认知是扭曲的。
比如,说到做私域,很多企业都是忙着往企业微信拉人,做自己的小程序商城来卖货。大多数企业就这样把私域当成了企业的独有“淘宝天猫”,这样做私域,可能会带来短期GMV的增长,但也会制造出更多新的问题。
再看看做私域做得好的企业,他们的私域部门大多都是一个庞大的团队。那些不把私域当成卖货渠道的企业,致力于构建「品牌社区」的企业,却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商业成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行业大神总结的私域白皮书,来一探究竟!
一、私域的当下和未来:“私域,也需要讲长期主义了”
当下问题:“私域的问题,都不在私域本身”
几乎所有企业的私域部门,都在被四个共性问题折磨着:
- 终成死群
- 没有复购
- 人效太低
- 责权冲突
1. 终成死群
每天自导自演的戏码,并不能拯救持续走低的活跃度。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社群的活跃度只有一周。一周之后,私域社群就变成了广告通知群,只有企业客服在用欢欣鼓舞的语气,发着促销信息。
看着死气沉沉的群,私域部门常用的方法就是建“氛围组”,俗称水军。这些氛围组存在的意义,是利用“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诱使潜水的人浮出水面。资深的私域运营会把氛围组成员,分配特定的角色。有负责提问的、有引导话题走向的、有刷屏感谢的、有分享购物体验的……
但氛围组是典型的“见光死”,因为每个群里的氛围组只有一小部分人,这些人不可能次次都来捧哏。时间长了,必然会被群里的用户识破身份。
所以,每天自导自演的戏码,并不能拯救持续走低的活跃度。
2. 没有复购
“用户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只是私域的理想主义。”
搞私域的人常说:“私域的本质,是构建关系。”企业希望凭借和用户的私家关系,实现长期的用户价值挖掘,提升用户的LTV。但LTV往往只是企业的理想,真实的私域运营会遇到两个关键问题,让复购率断崖式下滑。
(1)产品会有甜蜜期、倦怠期和空窗期
一家卖螺蛳粉的企业,可能会这样计算用户的LTV:用户一周大约吃两次螺蛳粉,一个月买8袋,全年消费96袋。
但产品品类的短期复购率,和长期复购率根本不是一个数字。很多企业在计算用户的LTV时,都忽略了一个心理因素,那就是用户会有甜蜜期和倦怠期。
正常人不可能一年吃96袋螺蛳粉,因为他会吃腻。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他才会再次购买。用户的高频复购,只会发生在甜蜜期。在甜蜜期和倦怠期之间,会有无法计算的空窗期。
(2)没有服务价值,就没有关系价值
关系不是打折发劵,更不是群里问早安午安晚安。你的私域给用户提供了什么增值服务?私域给用户带去了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对于私域而言,持续增长的关键不是拉新而是复购,而复购的关键是服务。想追求用户LTV,私域就不是运营部门,而是服务部门。
3. 人效太低
“几百人的团队,几百万的净利,到底值不值?”
所有能做好私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他们的私域部门,是一个人数可观的大部门。所有做不好私域的企业,也有一个共性:他们的私域部门,是一个人数可怜的小部门。某个以私域闻名的一线国货美妆品牌,他们的私域团队超过1000人,但人效很低。
白小T 2021年11月份私域营收约在 1600 万,私域团队税后利润大约是 500 万,而他们的用户运营中心有200人。
泡泡玛特的私域团队2022年曾在视频号三天卖货2520万,但他们的消费者运营中心足有200人。
而《2019-2022私域人才需求与薪酬调研报告》显示:63%的企业私域部门人数只有1-5人。
私域复购的关键是服务,而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供服务的人手够不够。
比如,私域如何才能提高用户的留存率?某食品品牌的方法是:针对核心的高客单人群,提供1V1的客服对接,让这些人感觉到自己被特殊关照。
做私域的人会发现, 很多KPI都可以靠增加人力来解决,比如上面提到的用户留存率问题。但当人力解决了用户端问题时,人效就成为了企业端的隐患。
二百来号人,五六百万净利润,这笔买卖划算吗?划不划算,取决于这家公司如何定义私域部门的价值。
4. 责权冲突
“私域,根本不是私域部门的事。”
私域到底是个什么部门?不同的企业,会给你完全不同的答案。
- 在某些企业里,私域部门是电商部门下属的会员运营中心;
- 在某些企业里,私域部门是平行于天猫京东的另一个电商事业部;
- 在某些企业里,私域部门是自媒体后链路的用户运营团队;
- 在某些企业里,私域部门是全公司的数字化中台。
做私域的人会发现,自己部门的所有业务都和其他部门纠缠在一起,很难独立解决任何一个问题。
私域人想做会员身份等级,得品牌部来审核,是不是符合品牌管理规范;
私域人想做个促销活动,得电商部门审核一下价格折扣,看看是否扰乱了人家的价格秩序;
私域人想从线下门店拉新,还得线下销售配合数据埋点。
……
本质上,私域和私域部门是两回事。私域是企业要追求的成果,而是私域部门只是实现这个成果的手段之一。
一个企业要想做好私域,必须打通所有的部门樊篱,平衡所有的利益冲突。
因为业内对私域的定义和认知不同,导致私域的供应商江湖门派众多,大家都说自己做的是私域,但大家做的又不是同一种私域。
想做私域该找谁?“所有外部公司都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很多甲方对“私域服务商”的理解基本都是片面的。当一位老板说要做好私域时,他和团队的理解,常常是南辕北辙的。目前私域服务商的江湖里,共有这样几类公司:
(1)TP型公司(第三方代运营公司):他们熟悉电商店铺运营玩法和规则,一部分代运营公司甚至可以帮助品牌整合物流、仓储,直接给品牌介绍服务商,但本质上做的都是流量运营买卖。代表公司有瑞莱帮、宝尊鹍信、若羽臣等。
(2) 广告型公司:公司本身是广告公司,或者高管曾经任职4A公司,擅长用创意玩法,撬动私域的用户增长,熟悉种草、粉丝运营、广告投放等媒介策略。代表公司有蓝标、省广集团、畅移。
(3)SaaS型公司:由技术做支撑,以 SaaS 为主提供数字化系统建设服务。在此基础上,搭配代运营业务。代表公司有商派、有赞、微盟。
(4)社交电商型公司:熟悉微信生态玩法、微信生态工具,重视社群和朋友圈内容搭建,玩法整体偏向微商风格。代表公司有蓝鲸、小裂变、圈量科技等。(文中举例公司只是更偏重某类业务,或因为某类业务起家。很多公司都已经布局多种类型的业务,无法被归类某一种类型,本文仅为示意。)
不管一家企业找哪一种私域供应商合作,都会发现:所有提供私域服务的公司,都只能局部地解决问题。
所谓的“全案代运营”本质上是伪概念,每一类公司都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延展出其他私域环节的业务。但每一类业务都需要这个团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假设我们做一个拉新活动,同样是“全案代运营公司”,但这几类公司的手法会完全不一样:
- TP型公司:把店小二的微信二维码放到快递包裹里,附赠5元优惠券,吸引用户加微;
- 广告型公司:赶在520节点,策划一场线上送花小游戏,把用户导流到微信里;
- SaaS型公司:做一个小程序,跟收银机关联,用户必须自动关注企业小程序才能付款;
- 社交电商型公司:找一款成本10元的产品,做一场1元购活动,让用户为了薅羊毛而关注你。
每一类公司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这些公司不是不能做其他业务,而是不具备做其他业务的认知和思维,这会导致他们的“全案”并不能满足甲方的全案需求。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私域牵扯了企业的太多生意环节,太多核心部门的利益。私域业务是企业要追求的成果,而不是私域这个部门自己的事。所有的私域服务商,都只能局部地解决局部问题,只有企业高层有清醒的认知、有全局的部署,才能统筹内外部团队,拿到真正的私域成果。
二、未来走势:“私域,也要讲长期主义了”
在过往的几年里,私域更多被视为销售渠道,被当成另一个“天猫”,承担的任务是卖货。后来,做私域的企业发现:如果把私域仅仅定义为销售渠道,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Ø 市场乱价:来私域的消费者,一定希望拿到更优惠的价格。这个价格就会破坏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各个渠道的价格平衡。
Ø 供应乏力:私域不仅需要更低的产品折扣,还需要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但私域的体量较天猫抖音差距较大,工厂没法获得规模化的订单,也就没法提供独立的产品。也因为私域订单量相对较小,物流水准、客服水平也很难跟上。
Ø 人效失衡:私域卖货不同于平台卖货,电商平台有完善的数字化设施,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而私域的销售基本要避开平台方的视线,保证更高的利润。所以,私域的运营成本会随着GMV的提高,跳跃式地上升。比起这些恼人的经营问题,让企业对私域改观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发现私域的价值远不止于卖货。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DTC战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时,当下的私域,更多被视为“用户服务中心”。
企业希望在私域里跟用户直接对话,深度挖掘用户价值。“用户价值”听着有点“虚”,我来举两个例子,来阐述一下私域除了卖货之外,对于企业有哪些贡献。
用户运营团队里流传着一句名言:“传统数据调研公司赚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被拿走。”过往,传统数据公司做用户调研时,会分成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定量调查”就是看数据统计,而“定性调查”本质上就是调研人对消费者的洞察和判断。比如,针对一款薯片产品,调研公司的Tina在做完焦点小组访谈后,可能会把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定义成“自我犒劳”。
而调研公司的另一位组员Mike,则可能把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定义成“罪恶补偿”。
可以说,“定性调研”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调研结果完全取决于调研人员的认知水平,而不仅仅是客户事实。
一家企业可以靠调研人员的数据报告,去理解消费者,但绝不能靠调研人员的认知,去判断市场。
有了私域之后,企业不仅可以看到消费者的复购率、流失率、转化率、年龄性别等这些量化数据,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消费者在说什么,他们面对产品的态度和反应是什么。
简单说,企业不再必须用样本调研来“分析”消费者,他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消费者到底在想什么、到底会怎么做。因为私域,企业对消费者有了“体感”,而不仅仅是数据指标,这就是“直观数据”。企业用这种“直观数据”去指导产品研发、寻找创意思路、发现商业机会、优化运营方法,“命中率”可能会比过往高几倍不止。
三、会员模式:围绕私域会员,衍生新商业模式
大部分做私域的企业,都只有会员,没有会员模式。会员,只是一部分注册用户,而会员模式是通过服务好高净值客群,构建新的盈利模型。
比如,会员制的鼻祖Costco,它的生意远远不止向会员收费这么简单。Costco为了能够收取会员费,它围绕会员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生意模式。比如,Costco的高级会员年费是120美元,你每个月在Costco消费500美元,每年120美元的会员费就能赚回来。如果月消费在500美元以上,还能“赚钱”。
当年,Costco就靠这招“起死回生”,让会员的续费率达到惊人的91%。
Costco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利润线,它要求商品的毛利率不能超过14%。为了能给会员提供足够便宜的商品,Costco调整了一系列经营逻辑。
比如,Costco是全美最大的红酒厂商,自建酒厂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上游生产成本,保证商品价格。
Costco的SKU(库存量单位)只有4000个左右,而沃尔玛有10万个。少SKU是为了保证单个SKU的销售量,因为只有量级够大,Costco对工厂才有更强的议价权。
会员不仅能享受便宜,还有很多特权。Costco的会员拥有13项特权,横跨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比如,Costco跟First Choice合作,能给到会员低息、低手续费的优惠。
通过研究Costco,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会员模式卖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在会员模式下,消费者买东西,看重的是自己拥有的服务特权,这些服务特权可以适配到企业的任意某款产品上。消费者选择你的原因,就不是某款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而是你能提供的综合服务。
对于大多数企业的私域,会员只是一个业务板块。但实际上,会员应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为什么当下阶段,做私域的企业,要向会员模式转型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经营目标的转移。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拉新成本就会飙升,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从追求拉新转到追求复购。而企业对私域价值的定义,也要从“免费的、可复用的流量池”,到“产生持续消费力的关系池”。
很多企业在谈及私域时,都说自己有几千万会员,他们很少提及这些会员的消费贡献和复购率。而会员制的鼻祖Costco,全球加起来才有2000万左右的会员,但人家的会员的第二年续费率可以达到惊人的91%。
所以,好的会员模式可以把消费者的钱包死死绑住,带来极高的产品复购率,还有极低的用户流失率。
而且,会员模式要求,消费者要充值才能消费。这种充值或是会员的资格费,或是消费储值。但不论会员费是什么,都是在买卖之前,让消费者提前掏了腰包。
这笔提前入账的钱,让企业拥有了确定性的现金流。相当于一家企业拿了一笔不会分润的投资,这家企业可以利用这笔钱做很多商业布局。
普通的生意是拉新大于复购,而会员生意是复购大于拉新。所以,会员模式本质上是在解决“流量枯竭环境下的可持续增长问题”。
利用“直观数据”来指导企业经营、利用私域来孵化会员模式,这两种看待私域的视角,都瞄准了私域的长期主义价值,而不是当下的动销价值。
如果从长期主义来看私域,很多企业做不好私域,本质上不是资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人力问题,而是对私域的认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