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散列表
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数据的特性,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一种扩展,由数组演化而来。可以说,如果没有数组,就没有散列表。散列表中的元素在数组的位置(index)是通过散列函数得到的。
2-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在散列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散列函数,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函数。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hash(key),其中key表示元素的键值,hash(key)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那么设计一个散列函数的基本要满足如下的要求:
(1)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因为数组的下标就是从0开始的。
(2)如果key1 = key2,那hash(key1) == hash(key2);同一个key得到的散列函数的值应该是一样的。
(3)如果key1 ≠ key2,那hash(key1) ≠ hash(key2);但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要想找到一个不同的key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像业界著名的MD5,SHA等哈希算法,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散列冲突。而且,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也会加大散列冲突的概率。
2.1-如何设计散列函数
一个好的散列函数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首先,散列函数的设计不能太复杂。过于复杂的散列函数,势必会消耗很多计算时间,也就间接的影响到散列表的性能。
其次,散列函数生成的值要尽可能随机并且均匀分布,这样才能避免或者最小化散列冲突,而且即便出现冲突,散列到每个槽里的数据也会比较平均,不会出现某个槽内数据特别多的情况。
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际场景等。这些因素有关键字的长度、特点、分布、还有散列表的大小等。
3-散列冲突
既然再好的散列函数也无法避免散列冲突。那究竟该如何解决散列冲突问题呢?我们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有两类,开放寻址法(open addressing)和链表法(chaining)。
3.1-开放寻址法
开放寻址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我们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将其插入。那如何重新探测新的位置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探测方法,线性探测(Linear Probing)。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依次往后查找,看是否有空闲位置,直到找到为止。
在元素X插入散列表之前,已经4个元素(蓝色是已经存在的)插入到散列表中。X经过hash算法之后,被散列到位置下标为3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已经有数据了,所以就产生了冲突。所以顺序地往后一个一个找,直到找到空闲位置5,于是将元素X插入到下标等于5的位置。
当散列表中插入的数据越来越多时,散列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同理,在删除和查找时,也有可能会线性探测整张散列表,才能找到要查找或者删除的数据。
开放寻址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删除数据的时候比较麻烦,需要特殊标记已经删除掉的数据。而且,在开放寻址法中,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一个数组中,比起链表法来说,冲突的代价更高。所以,使用开放寻址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装载因子的上限不能太大。这也导致这种方法比链表法更浪费内存空间。
所以当数据量比较小、装载因子小的时候,适合采用开放寻址法。这也是Java中的ThreadLocalMap使用开放寻址法解决散列冲突的原因。
对于开放寻址冲突解决方法,除了线性探测方法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比较经典的探测方法,二次探测(Quadratic probing)和双重散列(Double hashing)。
所谓二次探测,跟线性探测很像,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1,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hash(key)+0,hash(key)+1,hash(key)+2……而二次探测探测的步长就变成了原来的“二次方”,也就是说,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hash(key)+0,hash(key)+1^2,hash(key)+2^2......
所谓双重散列,意思就是不仅要使用一个散列函数。我们使用一组散列函数hash1(key),hash2(key),hash3(key)……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依次类推,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
3.2-链表法
链表法是一种更加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办法,相比开放寻址法,它要简单很多。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
当插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即可,所以插入的时间复杂度是O(1)。当查找、删除一个元素时,我们同样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然后遍历链表查找或者删除。
链表法对内存的利用率比开放寻址法要高。因为链表结点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创建,并不需要像开放寻址法那样事先申请好。链表法比起开放寻址法,对大装载因子的容忍度更高。开放寻址法只能适用装载因子小于1的情况。接近1时,就可能会有大量的散列冲突,导致大量的探测、再散列等,性能会下降很多。但是对于链表法来说,只要散列函数的值随机均匀,即便装载因子变成10,也就是链表的长度变长了而已,虽然查找效率有所下降,但是比起顺序查找还是快很多。
链表因为要存储指针,所以对于比较小的对象的存储,是比较消耗内存的,还有可能会让内存的消耗翻倍。而且,因为链表中的结点是零散分布在内存中的,不是连续的,所以对CPU缓存是不友好的,这方面对于执行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存储的是大对象,也就是说要存储的对象的大小远远大于一个指针的大小(4个字节或者8个字节),那链表中指针的内存消耗在大对象面前就可以忽略了。
基于链表的散列冲突处理方法比较适合存储大对象、大数据量的散列表,而且,比起开放寻址法,它更加灵活,支持更多的优化策略,比如用红黑树代替链表。
4-装载因子
装载因子越大,说明散列表中的元素越多,空闲位置越少,散列冲突的概率就越大。不仅插入数据的过程要多次寻址或者拉很长的链,查找的过程也会因此变得很慢。例如Java中HashMap的装载因子就是0.75。装载因子阈值需要选择得当。如果太大,会导致冲突过多;如果太小,会导致内存浪费严重。装载因子阈值的设置要权衡时间、空间复杂度。如果内存空间不紧张,对执行效率要求很高,可以降低负载因子的阈值。
大部分情况下,动态扩容的散列表插入一个数据都很快,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当装载因子已经到达阈值,需要先进行扩容,再插入数据。这个时候,插入数据就会变得很慢,甚至会无法接受。为了解决一次性扩容耗时过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扩容操作穿插在插入操作的过程中,分批完成。当装载因子触达阈值之后,我们只申请新空间,但并不将老的数据搬移到新散列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