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脑》—如何构建高效的笔记系统

最近看了一本书,因为我也用Obsidian来记笔记,(Obsidian之前有介绍过Obsidian使用教程(如何构建你的个人知识库,第二大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里面给的方法跟Obsidian很契合,所以就整理了书中重点的思想跟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然也可以去看下原书,书名就叫《打造第二大脑》作者是[美]蒂亚戈.福特。
书中主要讲的是如何整理一个高效的电子笔记系统。如果说只想知道方法的可以直接跳到《方法》这一章节,前面主要是一些理论的东西,包括如何对信息的抓取,组织,提取等。

文章目录

    • 一、为什么要打造第二大脑
      • 1.1 第二大脑的意义
        • 提升创造力
      • 1.2 第二大脑的定位
      • 1.3 笔记的定义
    • 二、如何打造第二大脑
      • 2.1 工具
        • 2.1.1 Obsidian
      • 2.2 方法
        • 2.2.1 信管法则(CODE)
          • 1、抓取
            • 如何避免信息泛滥
            •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 如何进行信息抓取的具体操作?
          • 2、组织
          • 3、提取
          • 4、表达
        • 2.2.2 PARA系统(PARA)
          • 项目(Project):正在从事的活动
          • 领域(Area):长期致力的事项
          • 资源(Resource):具有潜在参考价值的信息
          • 存档(Archive):完结或搁置的事项
          • 系统示例
        • 2.3 如何确定个人笔记的存放位置
        • 2.4 历史项目的重要性
        • 2.5 如何对笔记进行萃取,提炼本质(使用渐进式归纳法)?
          • 渐进式归纳法(划重点的进阶方法)
          • 渐进式归纳法使用示例:
          • 渐进式归纳法的优势
          • 萃取之道即为进取之道
        • 2.6 建立自己的半熟素材库
          • 五种易于创建和再利用的“半熟素材”:
          • 如何查找和检索所需的“半熟素材”?
        • 2.7 如何创新?
          • 创造性工作的三大策略
            • 思想群岛
            • 海明威之桥
            • 压缩范围
        • 2.8 数字信息管理者的必备习惯
          • 项目清单
            • 项目启动清单
            • 项目完成清单
          • 每周小结
          • 月度小结
          • 处处留意
      • 三、12个实用步骤

一、为什么要打造第二大脑

1.1 第二大脑的意义

我们平时所浏览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是事关当下的,而其他大多数信息则需经历一定时间的酝酿发酵,直到未来的某一时刻才会体现出价值

为了对这些重要信息加以延迟利用,我们需要学会将其妥善打包并适时交付给未来的自己。我们需要培养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当机遇出现时——无论是工作变动、大型展示、产品发布、创办企业抑或组建家庭——我们能充分调用相关的知识与智慧,采取明智决策和有效行动。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往往只须从一次简单的记录行为开始

“第二大脑”是与“自我提升”相对的,它是独立于我们自身以外的一个系统,一个突破了我们自身局限和约束的系统。它能够让你欣然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放飞身心、活在当下,不断追寻生命的真谛。

信息管理的效能水平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社会性的注意力匮乏问题,花费在统筹兼顾上的时间越多,可用于更有意义的活动——烹饪美食、自我保健、培养爱好、休养生息以及享受天伦——的时间就越少。

无论我们扮演怎样的角色,都需要不断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并与他人开展有效沟通。这些活动并非临时性任务,而是需要常态化执行并保持高度的可靠性。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我们一面浸淫在海量的知识之中,一面又无比渴望拥有智慧;我们一面开辟出各种脑力拓展途径,一面又让自己的专注力每况愈下;我们在肩负的责任与内心的热望之间进退失据,从而变得既无法专心致志,又难得片刻喘息。

一旦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那么你的逐梦未来之旅便已万事俱备。无须额外摄取更多的信息或开展更多的研究,你的信息管理能力已经足以让你从已知信息的丰富细节中挖掘出无穷的新意

尽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各种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似乎已经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我们每天花费数小时的时间沉迷于社交媒体,但在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彻底忘了自己刷过些什么;我们将各种深度好文加入收藏以便日后阅览,但却很难腾出时间细细品味;我们不辞辛劳创建了无数文档,却在短暂使用后便抛诸邮箱或文档系统的故纸堆中;我们的大量智力成果——头脑风暴、照片、规划、研究等——往往都被尘封在电脑硬盘中,或是遗失在云端的某个角落。
我们已经收藏起来的或者是存储到电脑上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利用这些信息。而第二大脑的作用就是来规整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

提升创造力

创造力最实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不同的想法(尤其是看似毫不搭界的想法)之间建立起联结。

我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种类的素材进行集中存放的方式来强化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并有效提升非常规联系的发现概率。第二大脑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灵感统统登记在案,让川流不息的时光成为你的创意源泉而非阻碍。第二大脑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你自己的思想绽放光芒。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依赖提出观点和营销思想观点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在最需要创造力的时候大脑短路,这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美国记者、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塞巴斯蒂安·荣格尔曾就“文思易断”这一话题表示:“其实并不是我的头脑短路了,而是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导致写作的动力和知识储备一时告急。一言以蔽之,不是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而是我的知识库根本就空空如也。”

当你在创作之路上遭遇瓶颈时,并不意味着你有哪里不对。并不是你的能力欠缺,也不是你的创意枯竭,仅仅是因为你的可用素材比较匮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灵感之泉几近干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发掘更加深厚的源头活水——充满各种案例、图示、故事、数据、图表、类比、隐喻、相片、思维导图、谈话记录、文摘等——帮助你宣扬和捍卫某种观点或理念。

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是将抽象的思维从大脑中剥离出来并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只有将大脑中纷繁芜杂的想法梳理清晰,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思路并提升执行效率。

专业的创作者无不善于从外部资源——人生阅历、经验教训以及他山之石——中获得启发。如果说创作也有秘诀的话,那么一定是来源于经年累月的积累、重组和沉淀。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里,自主且有章法地配置个人精力,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像守卫宝藏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的专注力。

构建第二大脑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解放(而非消耗)更多的专注力

1.2 第二大脑的定位

你可以将第二大脑(电子扎记本)理解为一枚集学习笔记、个人日记和创意杂记于一身,并可不断与时俱进的多功能神器,它将是你学习时的参考资料、工作上的行动指南以及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第二大脑并非用后即抛的一次性工具,而是旨在服务终身学习和成长的知识库,有待你尽情开发利用。它是一座思想实验室,你可在此钻研各种想法,而不必急于与他人分享。它是一个创意工作坊,你可在此尝试各种方案,待成熟之后再行推广。它更是一幅充满可能性的白画布,你可在此勾勒蓝图,并与小伙伴们共绘美好未来。一套有效的信息管理方法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刚需
作为一个知识从业者,从最为实际的角度来说,知识实际上源自简单而历史悠久的笔记活动。

第二大脑可以承担以下四大超能力:

  1. 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

  2. 促进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3. 辅助长期决策规划;

  4. 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

个人笔记并不强调全面性和精确性。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你将脑海中稍纵即逝的各种闪念加以捕获,以便你能安心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1.3 笔记的定义

在校期间的记笔记行为本质上是将学习视为一次性的活动,而忽视了对于知识的长期利用。

随着我们进入专业领域,对于记笔记的要求也将颠覆。在校期间掌握的记录方法非但陈旧过时,而且与实际需要完全背道而驰。

在专业领域内:

现代化、专业化的笔记,即所谓的知识模块——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无须依赖大脑记忆的独立信息元素。

根据这一定义,
笔记可以包括一段令你豁然开朗的文字、一张被你标注过的照片或网络图像,或是一份你针对某个话题的思考要点;笔记可以短到是一句深深打动你的电影台词,也可以长到是从一本本深度佳作中摘抄下来的千万组字句。
笔记的长度和格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你的独到观点、个人品位、话语体系以及生活经历,当然还要考虑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如此便是一份合格的笔记了

这些知识模块独立存在并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同时亦可通过整合以实现能级提升——形成相关报告、论文、策划、小说等。

数字笔记相对于物理文字笔记的优势在哪?

数字笔记可以随便迁移,且不会丢失。也许有的人更喜欢文字笔记,包括我也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笔记有着文字笔记不可比拟的优势。

数字笔记也许并不具备物理形态,但它们具备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供观察、重组、编辑以及整合的有形实体。这些笔记也许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同样也是通过图文的展示和触屏的反馈被我们感知的

二、如何打造第二大脑

2.1 工具

2.1.1 Obsidian

参考这一篇文章Obsidian使用教程(如何构建你的个人知识库,第二大脑)
这一篇讲的是如何使用Obsidian工具。

2.2 方法

2.2.1 信管法则(CODE)

根据我的观察乃至倡议,第二大脑的构建通常包含三个阶段,也即识记、联结和创新

为了帮助大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我发明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四步法,也即所谓的“信管法则(CODE)”——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1、抓取

没有人能够将所有的信息流完全吃尽,无论怎样充沛的精力都会很快消耗殆尽。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一位管理者的角度,从源头出发,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

我们作为信息管理者的目标应当是只抓取那些最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无论是否存在人为干预,信息就在那里,不断堆积。

对此,一个有效的对策则是,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所谓的重磅信息,能够直击你的内心深处。它们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构思、最颠覆常规的异想、最妙趣横生的设计,抑或最富于潜力的创意。当你遇到它们——无论是一段文字、一幅图案、一句引言还是一桩事件时,不要刻意让自己保持理性,也不必过于刨根问底,只须遵从自己内心的快感、好奇、困惑以及激情,你便能清晰地意识到,是时候记录下这一切了。

创新和壮举绝非纯粹的机缘巧合,它们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创作流程。

在我们所生活的数字世界里,知识通常会以各种“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言片语、屏幕截图、话题收藏、播客帖子以及其他的媒体形式。这些内容有些来自外部渠道,有些则是日常活动(撰写邮件、拟定计划、集思广益以及记录想法)时产生的。知识的抓取就好比从我们的生活阅历中淘金。

知识资本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心世界。外部知识可能包括:
亮点:书籍或文章中极富见地的段落;
引文: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书签和收藏夹:迎合你个人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帖子的链接;
语音备忘:在移动设备上录制的备忘信息;
会议笔记:有关会议或电话沟通内容的笔记;
图像: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照片或其他图像;
启示:参加课程、会议或演出时取得的收获。

在你收集外部知识的同时,你的内心世界往往会萌生出新的思想和感悟。这些当然也值得记录下来
它们包括:

故事:你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无论当事人是自己还是他人;
见解:对于某一话题的浅显认识或深刻领悟;
记忆: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
反思:记录在手册或日记中的个人思考;
冥想:随机浮现在脑海中的所谓浴室灵感。

我们不妨也向费曼学习,**不时问问自己:“有哪些问题是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的?”**它们可以是诸如“如何提升社会的公平公正”之类的宏观、笼统的问题,也可以是诸如“如何培养日常锻炼习惯”之类的实际问题;可以是诸如“如何增进情侣间感情”之类的恋爱问题,也可以是诸如“如何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高附加值的工作”之类的职场问题。

兴趣问题的魅力在于它们是经久不衰的。虽然每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随着项目、工作、情感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它们的陪伴是长期的,而且历久弥新。随后,我们便可利用自己的兴趣问题清单决定如何进行信息抓取,抓取任何可能为这些兴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信息

如何避免信息泛滥

这是一个经常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人对每一条内容都加以精心研读,然而没过多久便会将细节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则涉猎过于广泛,因乱花迷眼而错失了许多优质信息。

我在此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任何一条内容来说,其价值的量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总有某些部分的内容对于你来说是尤为有趣、有益,或者说有价值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你可以仅提取那些最具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

不要整章整章地拷贝书中的内容——只摘抄部分精选的段落即可;
不要整篇整篇地照搬访谈记录——只保留部分精彩的桥段即可;
不要整页整页地保存网站数据——只截取部分有趣的内容即可。

优秀的博物馆长对于纳入馆藏的作品是极度挑剔的,你也应当这样。有了数字笔记应用,只须保存一个链接,便可以帮助你在日后需要重温信息或挖掘细节时快速跳转至原文。

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在制作数字笔记时常常落入的一个陷阱,就是信息泛滥。如果你过分追求信息的大而全,那么便很可能会让今后的自己深陷在一大堆无关信息中。到那时,你的第二大脑将会变得与社交媒体同样有害。

采取管理者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掌控自己的信息流,而非随波逐流。如果你在抓取原始素材时越是经济有效,那么日后在组织、提取和传播这些信息时就越是省时省力

四大标准帮助你判断何种信息是适宜记录的

信息抓取标准1:是否具有启发

**灵感是一种最为稀有和珍贵的人生经历。**它会帮助你获得最佳的工作状态,然而其本身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可以用谷歌搜索问题,却无法搜索灵感。
举例来说,我会将收集多年的客户反馈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任何时候,每当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重要,或者做得不够好时,我便打开这个文件夹,如此便能让想法得以改观

信息抓取标准2:是否具有实用
有些信息一眼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可能在今后派上用场。例如统计数据、参考信息、研究发现或是实用图表等
例如我就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于保存各种在线或离线的照片、图像以及绘画。每当我需要制作幻灯片、网页,或是寻找灵感的时候,一个琳琅满目的图像素材库便早已准备就绪了

信息抓取标准3:是否具有个性
个性化的信息——个人的观点、反思、记忆以及念想等,可说是最具有保存价值的一类信息

没有任何人能够夺取我们从自己的对话、错误、成功以及教训中积累的人生智慧;也没有任何人比我们更加珍惜自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收获的万般感触

例如常常会将自己与亲朋好友聊天的记录加以截屏保存。由于我无法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因此在与他们聊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温暖而幽默的瞬间,对于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保存聊天记录只需花费一点儿时间,但却可以让我深感欣慰,因为我与这群最亲近的人们之间的美好回忆,已经被永久珍藏在我的第二大脑中。
信息抓取标准4:是否具有新奇性

我常常发现,许多人都会将一些自己已经了解、认可,或是不难推测的信息记录下来。我们不应该保存这些信息。

著名信息理论家克劳德·香农对信息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让你耳目一新的东西。如果某条信息并没有让你感到眼前一亮,是否意味着你已经对其有所了解?那么为何还要记录下来呢?新奇性是一个理想的评估指标,可以让我们收获许多偏离传统认知或者说可能会改变我们既定思维的信息。

让我们感到比较新奇的信息也应该记录下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既不具备启发性和个性、又找不出明显用途的信息,而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比较新奇。也许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它们就已经对你的固有观念发起了冲击,让你的大脑浮想联翩,并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遇到这样的信息,可千万不能错过啊!

事实上,我们已经被各种算法和社交媒体重重包围,不得不让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既定思想受到一遍又一遍的强化。因此,你的第二大脑不应该再被当作确认自己既有认知的另一种工具。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养阅读习惯的秘诀在于,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因此你在日常与各种内容打交道时,请留意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被某条信息打动或是惊艳到。这种特别的共鸣感——如同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便是直觉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 你无须深究产生共鸣的原因,只需要关注以下一些信号:你的眼睛瞪得浑圆、你的心跳漏了一拍、你的喉咙略显干涩、你的世界一时静止。所有这些都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

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能够引导而非扰乱理性思维”。如果某个事物触发了我们的共鸣,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直觉在情感的驱动下,赶在逻辑思维查明原因之前告诉我们:这件事很有趣哦!我常常会与某些内容产生一些难以言说的共鸣,而它们的真正妙处则在事后很久才慢慢浮现出来。(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有一个观点,人的大脑分为感性脑和理性脑,感性脑的功能比理性脑要强大很多,这时候是你的感性脑做出了反应,理性脑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这种信息是很有记录的价值的,因为他与你的内心深处的某一处产生了共鸣)

如果你总是对来自内心直觉的呼声充耳不闻,久而久之,你的灵感便会归于寂静并烟消云散。如果你不断地锻炼自己倾听内心声音的能力,那么你的潜意识力量便会变得愈发强大,可以在各种场合中适时出现并发挥作用:它会帮助你做出决策和制定目标;它会提醒你规避某些不适宜的人物或场合;它还会鼓励你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克服内心的恐惧。

直觉是你的想象力、信心以及动力之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记录笔记的方式锻炼自己聆听直觉的能力。

在抓取“走心”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某些实用的细节信息。在此建议将提示笔记出处的相关重要信息一并加以记录,例如原文网址、文章标题、作者或发布者、发布日期等。许多抓取工具甚至能够自动识别和保存上述信息。与此同时,相关的章节名、标题以及项目符号列表等也建议保存下来,因为这些都是文章作者为你所做的总结提炼,可以使你的笔记更加结构分明、条理清晰

如何进行信息抓取的具体操作?

最为常见的一些信息抓取工具包括:

电子书应用:你可以批量导出重点或注释;
稍后读应用:你可以将中意的在线内容加入“书签”以便稍后阅读(亦包括聆听播客或者观看视频);
记事本应用:通常内置于移动设备中,便于你快速抓取简短文本;
社交媒体应用:你可以将目标内容加以收藏,并将其导入笔记应用中;
剪藏应用:帮助你保存部分网页内容(通常作为笔记应用的内置功能);
影音转录应用:将语音转换为文本;
其他的第三方服务、集成功能以及插件:实现目标内容在各种不同应用之间的自动导入。

一些利用抓取工具保存信息的主流方法:

从电子读物中抓取信息
大多数的电子书应用都提供了标注文段重点的快捷方法,比如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只须用指尖轻轻划过,便可以将某个句子或文段圈为重点。接下来你便可以点击“分享”按钮,将你在整本书中标记出的所有重点内容一键导入你的数字笔记中。你还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字里行间添加备注,以便当下的阅读体验在日后得以重温。
从网文或网页中抓取摘要
当你在网上发现了一篇中意的美文或博客帖子时,可以将它们暂存在稍后读应用中。此类应用就像一本收录了所有你感兴趣的内容的数字杂志,一旦你有了空余时间,便可以随手翻阅几篇一饱眼福。和电子读物一样,你也可以为文章标注重点,并借助某些第三方平台,将这些文章自动导入你的笔记应用中。
从播客中抓取金句
许多播客应用为你提供了书签或截取功能,有些应用甚至具备了语音转文字功能,因此你可以在自己的笔记中进行导入和查询等操作。
抓取语音备忘录
如果你安装了语音备忘应用,那么只须轻轻按下录制键,便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录音。而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转化为相应的文字,导入你的数字笔记中。
从电子邮件中抓取内容
大多数的主流笔记应用都内置了邮件转发功能。你可以利用该功能将电子邮件的全部文字(包括附件)添加到你的数字笔记中。
从其他应用中抓取内容
也许你编辑照片时使用的是相册应用,绘制草图时使用的是画图程序,而刷网络帖子时使用的又是某个社交媒体。无论怎样,只要这些应用内置了分享按钮,或者允许用户进行拷贝和粘贴,那么你就可以把自己所创作的内容直接导入你的数字笔记中妥善保存。

让信息抓取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仅仅是信息管理的第一步。你需要反复操练,直至让其成为你的第二本能,从而为后续的处理步骤节约时间和精力,如此方能将信息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检验方法优劣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其付诸实践

如果在信息抓取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或是不知所措,不妨让自己先缓一缓。要知道,在数字世界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数字内容拥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因此我们也需要懂得适当变通,而不必过于执着

2、组织

一旦我们开始留意并记录各种重磅信息,那么便一定会觉得有必要将其加以组织和整理。

鉴于工作目标和事务的轻重缓急往往瞬息万变,因此我们需要让信息组织方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最佳策略便是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

人的大脑是孕育联想的温床——只消一把思想的种子,便能够结出创新的硕果。每一份笔记都是一簇智慧的火苗,闪烁着你对于某一主题的所学与所想。

3、提取

一旦我们开始抓取核心信息并以行动为导向加以组织,那么便很容易发现信息背后隐含的规律以及信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个想法都有其精髓所在:它所承载的核心思想。有时候,对于某些深邃莫测的洞见来说,一两句鞭辟入里的凝练之语往往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赘述。

每当你在记录笔记时,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这一问题将会引导你为自己制作的每一份笔记做好额外的注解——我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些?我此刻的想法是什么?我的关注点在哪里?

如果将笔记做得晦涩难懂或是冗长到不忍卒读,那就非常失败了。请注意,你在记录笔记的同时,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准备一份知识的馈赠,因此它应当既易查找又易理解

4、表达

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将原生态的信息转化成为个性化、具象化、经实践验证的知识。也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对自己的满腹经纶充满信心,否则哪怕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建议你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信息摄取转向信息创造

信息总在不断变化,永远处于进行时态。既然无所谓尘埃落定,何不趁现在就动身起航?比如你可以先搭建一个简单的网站,然后再不断地升级新的模块;你可以先发布一篇短小的帖子,待时间充裕了再行修改完善。越早起步,越早改善。

2.2.2 PARA系统(PARA)

副标题:如何对第二大脑中收集的各种知识资产加以充分利用(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我坚持认为应该为每个项目设定初始目标。有时候它们简短得就像是挂在口头上的碎碎念,比如‘别搞那么复杂!’‘要完美!’或是‘省点钱!’等。它们可以在我陷入迷茫时帮助我找回自己的初衷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每当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便会如释重负,在稍事休息后又直接奔赴下一个目标。

环境会对个体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构建第二大脑的下一步,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空间,以便对之前所抓取的各种碎片信息进行有效组织

是什么难倒了99%的笔记记录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抓取信息,而无法进行有效组织和检索的话,最终只会让人更加无所适从。

最终我将这种组织方法命名为PARA系统(PARA),它很好地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四大信息类型,也即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这四大类型是普遍适用的,足以囊括信息的各种种类、渠道、格式以及目的。它是一种重行动、轻分类的信息组织法

这种方法假定信息组织活动是为了服务当前正在运作的一系列项目的。于是项目成为你数字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从此你不必再根据各种纷繁芜杂的主题乃至二级主题进行笔记分类,而只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条信息放在哪个项目里最管用?”

举例来说,假设你发现了一篇关于“如何培养韧性”的优秀文章,你当然要将它收录进笔记当中。但与此同时,你可能会陷入深深的纠结:明明知道它很有用,但应当把它保存在哪里呢?今后想要查阅的时候还能记得在哪里找么?你的这番纠结很快便会升级为一种选择焦虑。
大多数人可能会将这种文章存放在心理学分类的文件夹中。这看上去非常符合逻辑,不过问题在于,心理学这一分类过于宽泛而不够实用。想象一下,数周或是数月过后,当你突然需要这条信息时,得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在一个如此宽泛的主题下定位到当初收录的一篇文章呢?毕竟在这一主题下可能还收录了大量其他的文章、书籍以及各种资源,其中很多都缺乏实用性,因此光是把心理学文件夹中的一个个内容梳理清楚,可能就需要耗费你数小时的时间。
现在,我向你推荐另一种做法,也即根据信息的实用性进行保存。只须稍花些工夫,将信息存放在某个特定项目的文件夹中(或是打上相应的标签)即可。例如你可以将前文提及的文章收录进你正在准备的心理学论文或相关演示的资料文件夹中,如此一来,便可以在最恰当的时机(不早不晚)获得最相关的材料。

信息组织过程中一个最容易踏入的误区就是过于追求完美,并将组织过程本身视为目的。建立秩序的行为本身会带来自我满足感,许多人因此裹足不前,而没有将知识继续发扬和分享出去。对于这种重积累、轻利用的倾向,我们需要尤为警惕

只有围绕“活动”项目打造笔记和文件系统,而非漫无目的地围建一块“信息收容所”,才能够使知识真正为你所用

如果你尚未将手头的各项工作分解为明确而具体的项目,那么试着进行项目化改造吧,这将使你的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PARA系统的广阔前景就在于,它可以将信息组织工作从一种艰巨异常而又漫无止境的折磨变成一项直截了当的操作,以便你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更重要的工作。

PARA系统的运作机制:让你的思想(和笔记)向行动看齐
在PARA系统中,每一条信息都可以被划入以下四大类别中: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项目(Project):正在从事的活动

“项目”主要包括你目前正在积极追求的短期成果。
项目作为一种理想的现代化工作组织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它们都有始有终,经过一段特定周期之后便会宣告完结;二是它们都需要以某种明确的结果宣告终结,例如“定案”“许可”“发动”或“出版”等。

关于项目的具体案例包括:
工作项目:网页设计、会议幻灯片制作、项目计划制定及招聘活动筹划等;
个人项目:西班牙语课程学习、度假攻略、卧室家具选购及本地志愿者项目申请等;
兼职项目:博客文章发布、众筹活动组织、播客麦克风评测及在线课程

如果你尚未将手头的各项工作分解为明确而具体的项目,那么试着进行项目化改造吧,这将使你的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领域(Area):长期致力的事项

尽管项目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项目。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理财工作便没有明确的结束日期,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就需要不断思考如何理财

以理财为例,相关的信息包括理财顾问的通话记录、商业发票、月度家用预算等。此外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预判信息,例如财务预测、个人理财软件研究以及反映投资趋势的重要数据等。
对于诸如产品开发等工作领域来说,相关的信息可能包括产品规格、研发成果、客户调查访谈记录、客户满意度评价等。此外,你还可以收集一些值得借鉴的产品照片、制造图纸或调色板等。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于该领域的定位和期望

个人领域的一些实例包括:
相关活动或场所:家庭/公寓、备餐、旅游及车辆等;
相关人物:朋友、孩童、配偶及宠物等;
相关要求或表现:健康、个人成长、友谊及财务状况等。

工作领域的一些实例包括:
相关部门或职能:客户管理、营销、运营及产品开发等;
相关人物或团队:直接下属、经理、董事会及供应商等;
相关要求或表现:职业发展、市场营销、人际关系及人才招聘等。

虽然“领域”相关的工作一眼望不到边,但仍然不能疏于管理。事实上,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这些领域都与你的健康、幸福、安全和满足感息息相关。
虽然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但每个领域都有需要坚持的标准。比如对于理财来说,标准可能是按时支付账单,并维持家庭的基本需求;对于健康来说,标准可能是每周锻炼一定的次数,并将胆固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而对于家庭来说,标准则可能是每个周末的晚上都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标准的制定,完全取决于你本人。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你可以为每道标准的设置创造专门的信息收纳空间,如此便可将来自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设想、反思、主见以及有用的信息妥善存放

资源(Resource):具有潜在参考价值的信息

第三类值得保存的信息名为“资源”。所有你感兴趣,但又不属于“项目”或“领域”范畴内的主题,基本上都可以归入此类。

举例而言:
兴趣话题:建筑学、内部设计、英语文学及啤酒酿制等;
研究课题:习惯养成、笔记制作、项目管理及营养学等;
参考信息:度假行程、生活目标、素材图片及产品鉴定书等;
个人爱好:咖啡、经典影片、嘻哈音乐及日本动漫等。

上述所有主题都可以自成一个资源类文件夹。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某种研究或参考资料,用于收录你一直跟踪的潮流趋势、与工作或行业相关的设想、个人爱好和业余兴趣以及其他某些新奇事物等。任何一份与当前项目或领域没有直接关联的笔记都可以保存为“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存档(Archive):完结或搁置的事项

例如:
完结或取消的项目;
不再介入的领域(例如宣告终结的恋情或不再居住的公寓);
边缘化的资源(例如舍弃的爱好或取消关注的话题)。

作为PAR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档”可以帮助你将某些信息加以“雪藏”,从而既节约工作资源,又可以妥善保管以备日后所需。与房间、车库等物理空间不同,在数字世界中永久保存闲置信息并非坏事,只要你日常的工作重心不受干扰即可。如果你在未来某一时刻突然有了新的需求——接手了一个与历史项目类似的任务——那么便可以在几秒钟内唤醒这些沉睡的信息。

系统示例

以下是笔记应用中的PARA系统文件夹范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每个顶层文件夹的内部,是为具体项目、领域、资源和存档建立的个别文件夹。比如说,以下是项目文件夹内的明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下是我的某些“领域”类文件夹样式
每个文件夹内都保存了与上述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的具体笔记。其中,业务领域统一以“福特实验室”的前缀命名,如此一来,便可保证它们在按字母排序时被集中在一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下是“健康”领域的部分笔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在“资源”分类下存放了各种感兴趣的主题。
鉴于这些信息尚未匹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我会尽量避免它们对当前项目产生干扰,同时确保日后一旦需要时可以有备无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存档”分类中包含了从其他三个分类中“退居二线”的信息。
对于这些信息,既要加以彻底清理,又要长期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ARA系统适用于任何信息存储载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不同的内容载体上沿用同样的分类规则。举例来说,以下是我电脑中的“我的文档”文件夹:
也就是说可以沿用这个分类标准来分类文件夹,用来存放笔记相关的文件,这样就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项目”文件夹明细:

上述文件夹内存放着每个具体项目的相关材料。其中,关于本书手稿的项目文件夹明细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如何确定个人笔记的存放位置

建立文件夹并不难。相比之下,几乎令每位信息管理者望而生畏的是:“如何让纷繁芜杂的信息各归其位呢?”
对于新手来说,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试图在记录笔记的同时确定其存放的位置以及存在的意义。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抓取信息的第一时间往往不是确定其性质的最佳时机。首先,你初次接触到这一信息,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其最终用途;更重要的是,在记录笔记的同时还要迅速确定其性质,这无疑会给信息抓取过程增加大量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大大降低当事人抓取信息的积极性。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信息的抓取和组织分为两个独立的步骤

以行动为导向的四大分类能够尽可能地简化信息存放工作:
“项目”对行动力的要求最高,因为它们是你正在执行的事项,而且具备明确的期限;
“领域”的时间跨度更大,因此对于行动力的要求没那么紧迫;
“资源”的活力因场景而异;
“存档”会长期保持休眠状态,直到被再次激活。

我们可以得出一份判断笔记如何归类的速查表,自上至下依次为:

  1. 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
  2. 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
  3. 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
  4. 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

你应当试着从实用性和时效性两个维度出发,考虑笔记或文件的存放位置。将笔记存放于“项目”文件夹是为了迅速投入使用;存放于“领域”文件夹是为了帮助思考工作或生活;存放于“资源”文件夹是为了有朝一日深入探究某一主题;而存放于“存档”文件夹则是为了暂时忽略它的存在,却又能够随时招之即来

实践是知识的最佳归宿。这就意味着,知识必须有利于推进项目,否则便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一下,如果换作根据食材种类管理厨房:将新鲜水果、干果、果汁、冷冻水果存放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恰好都是水果类——有够离谱不是么?然而这恰恰正是大多数人组织文件和笔记的方式——将所有的读书笔记保存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都来自书本;将所有的引文保存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都是引文。

知识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它的组织和分类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它是否能对与你相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

任何一则信息(无论是文本文档、图片、笔记或是整个文件夹)都可以且应当在不同的分类之间灵活游走

无论是单篇笔记还是一整套笔记,它们的用途都会随着你的需求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会随着季节的变迁而产生波动,你的笔记也应顺势而变,从你丰富的人生经历中迸发出各种思想的火花。

2.4 历史项目的重要性

历史项目是你第二大脑的活力之源

PARA系统不仅仅是新建一大堆文件夹,然后塞入各种信息,它其实是在解读你的工作和生活结构——你正致力于什么,你希望改变什么以及你想要奔赴何方?

首先,需要为创作活动营造清爽的工作空间。历史文件的无序堆积将会大大降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归档环节如此重要:将暂时不需要的某些文件从视线和脑海中移除,妥帖地存在随时可供调阅的地方。

其次,创作活动本身才是重中之重。无论是精心制作的演示片成功发布、细心编辑的视频成功导出,还是用心撰写的简历成功打印,都会让当事人的眼中燃起火光。他们会带着满满的信心迈出店门、迈向成功。

最后,已完成的创作项目乃是第二大脑的有机血液。它们为整个系统提供养分、生机以及行动基础。一个成功的笔记系统并不在于多么井然有序、赏心悦目或是令人惊艳,而在于它能够帮助使用者在追逐目标的征途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赢,不断增强自己的决心、动力和成就感。成功不分大小,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创新突破,都有可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加有趣、更富创意的未来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营造一个清爽的初始环境,请直接将你的历史笔记归入“存档”中妥存即可。一旦今后需要,亦可通过搜索功能迅速调取,一如初见

请始终谨记,所有的分类文件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PARA系统并非一个静态系统,而是动态的、持续发生变化的

2.5 如何对笔记进行萃取,提炼本质(使用渐进式归纳法)?

人们可以从阅读和研究中有计划、系统性地收集可用素材,从而让最终的作品更加饱满、精彩以及震撼。

他们收集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然而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毕竟笔记是要拿来用的,而不是当作收藏的。

初次抓取的信息更像是一堆粗糙混杂的原石,只有加以进一步精心打磨,才能够蜕变为具有价值的知识资产,这一过程好似对某种化合物进行提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将信息的抓取和组织分割为两个独立的步骤:首先将信息快速存储,然后再加工提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录笔记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时光旅行,你正在向未来的自己传递信息

根据我的经验,生活总是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的计划添乱,我们追求目标的步伐越是坚决笃定,生活阻挠我们的手段就越是歇斯底里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录者,你的任务便是设法让这些曾令人激赏的信息经受住时间的严苛考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宝贵的知识历久弥新。

打造笔记的可见性

“可见性”是指信息的内涵与用途的易见度。它是一个能够帮助笔记信息穿越时空的关键因素。

可见性”是援引自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其定义为“目标内容在某个文档、数据库或其他文件系统中的易搜寻度”。

为了提升笔记内容的可见性,我们可以借鉴学生时期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习惯——画重点。标记重点是一项易学易懂、成本极低且普遍适用的技巧。

请将未来的自己设想成一位极度挑剔、忙碌而又缺乏耐心的客户,“他”根本没有时间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仔细翻找一颗颗遗珠,而你的任务则是向其兜售自己的笔记并尽可能卖出好价钱。或许你只有在某次会议开始前的几分钟内,才有机会向“他”推销这些笔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条笔记都是你为未来所准备的一份期货,如果无法取悦未来的自己——无法让“他”产生兴趣——那么你眼下花费的所有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了。

出许多人在记录笔记时面临的一番窘境:笔记越翔实、体量越大,那么重温这些内容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于是便越发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换言之,笔记的体量与可见性之间呈一种反比关系!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人们要么选择从一开始便对记录笔记持消极态度,要么选择当笔记达到一定体量后便切换至别的平台。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使人们难以享受到知识的日积月累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想一下,你在面对一位忙到起飞、耐心极差,却又无比重要的人物时,应当如何表现呢?你一定会将一大堆信息提炼成关键要点和行动步骤。

提炼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核心奥义。你越希望吸引和打动听众,就越需要做到言简意赅。至于那些细节和微妙之处,且待听众们的注意力被你牢牢俘获以后再行展开吧。

未来的你,是否也会变成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呢?届时,你又该如何与“他”进行简洁而又高效的沟通呢?

渐进式归纳法(划重点的进阶方法)

四层级“渐进式归纳法”的简要示意图:
![[attachments/得到App_2023-12-02_14-28-44.png]]

渐进式归纳法”是我大力提倡的一套笔记提炼技巧。它可以将经过“抓取”和“组织”的原始笔记轻松提炼为对当前项目有所助益的信息。

“渐进式归纳法”将会用到一个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熟悉的工具(或者说习惯)——画重点——而在这一体系中,“画重点”的效能和意义不再局限于辅助学习,而是更为深远。
这种技巧说来也简单: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由于每一层级的提炼都会采用不同的格式,所以很容易加以区分。

第一层级提炼——抓取并收录于笔记中的原始文字。请注意,我并没有将整篇文章保存下来,而仅仅截取了一些关键内容。在这一层级中只保留“最好、最重要、最相关”的文字,以为后续的组织、提炼、表达等步骤提供便利。如果想要了解文章的全貌,只须点击文末的链接,即可直达原文。

第二个提炼层级——具体做法就是将笔记的主要内容作黑色加粗处理,包括提纲挈领的关键词、介绍写作背景的备注以及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金句(即使似懂非懂)等。
第二层级中,笔记的可见性已经有了质的提升。本来需要花5~10分钟的时间通读原文,现在只须花几十秒钟浏览一下标粗的重点即可。

第三层级的重点标识——我推荐使用大多数笔记应用中的“突出显示”功能,它可以将选定的段落加以黄色高亮处理,请聚焦于黑色加粗(也即第二层级)的内容,并将其中最为新奇有趣的要点标亮。如此一来,便能够将整篇文章的内容浓缩为一两句精练的梗概。

当你日后因从事某项研究,或是浏览历史记录而与这篇笔记再度邂逅时,你便可以对该信息的相关性做出迅速判断。如果信息符合需求,那么便可通过进一步阅读笔记乃至整个原文获取额外的细节内容。

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一些极其特殊和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继续添加下一个层级,也即所谓的纲要。

第四层级纲要——一般来说,当你对某篇笔记爱不释手时,那可能表明它已经涉及了某些根本性的思考,这便是需要添加第四层级的强烈信号。在制作纲要时,只须参考第二、三层级的粗体和高亮文字即可,这比对整篇文章做全面总结要简单得多。

回忆也需要讲求效率,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吸收单篇笔记的速度越快,创新思想的积累就越丰富。

渐进式归纳法使用示例:

第一层:截取文章的关键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层:将笔记的主要内容作黑色加粗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层:将其中最为新奇有趣的要点标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四层:加纲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渐进式归纳法的优势

对于你的知识版图来说亦是如此——有时你需要放大版图以检视某项具体的研究发现,有时则需缩小版图以就某一话题做广泛涉猎

利用“渐进式归纳法”,你可以为自己的第二大脑打造一幅载满创新思想的知识版图。你所做的重点标识便是一块块路标和指示牌,引导你在思想的网络中畅快遨游。知识版图的打造过程无须变动或是删除任何信息,原始笔记中的每段文字都原封未动,你可以自由精简且不必担心丢失原文。有了这块版图,你可以对自己抓取到的所有信息了然于胸。它既可帮助你寻找既定目标,又可用于探索未知领域。

“渐进式归纳法”可以帮助你将精力聚焦于笔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而非在标签、标记、链接或其他某些高级功能上耗费过多时间。

比如,制作会议记录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过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应当如何处理这些笔记。它们往往表现为一大堆闲言碎语中夹杂着几条行动建议,显得格外凌乱。我通常会利用“渐进式归纳法”对通话内容进行总结,以确保充分挖掘其中价值

“渐进式归纳法”的核心逻辑在于“断舍离”,而非“滴水不漏”

萃取之道即为进取之道

有舍才能有得。我们不可能让一篇笔记既突出重点,又一字不落,正如不可能让一段视频既精彩纷呈,又纤毫毕现;也不可能让一场演示既简明高效,又面面俱到。

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就什么都得不到

笔记不是官方文档,无须做到滴水不漏,笔记的作用则在于,帮助你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定位这些信息

关于画重点的一个有效的经验法则就是,每一层级的重点不应超过上一层级内容的10%~20%。譬如你从某本书中摘抄了500多字的文本,那么第二层级的黑体加粗内容不应超过100字,而第三层级的高亮内容不应超过20字

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对既定笔记的每一次处理,都应当能使未来的自己更易挖掘其中价值——具体方式包括画重点,添加标题、项目符号或注释等。这是信息管理的铁律——“接触信息”与“改善信息”必须同步进行。如此方能实现“访问笔记越频繁,价值发掘越深入”的良性循环。

正如在抓取信息时需要认真聆听内心的共鸣一样,我们对于信息的提炼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则。总有某些文字会深深打动你,让你目不转睛、心跳加速或是一跃而起。这些都是一个个强烈信号,表明你发现了重点内容。那么赶紧标记它们吧

学习和运用“渐进式归纳法”的目的在于:我们的笔记能够快速响应未来的不时之需。

无法迅速调取和便捷使用的信息是没有存在感的

对于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要做到未雨绸缪,切勿等到大好机会近在咫尺了再临时抱佛脚。早在我们阅读文章、学习新知,以及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的第一时间,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6 建立自己的半熟素材库

正如乐高积木一样,我们拥有的积木越多,搭建作品就越容易。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下一个项目不再起步于一块白板,而是建立在诸多创作元素——研究成果、网页剪辑、文件摘要、读书笔记、草图等一系列你长期积累下来的对相关领域、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的认知——之上,那该有多棒。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因此是时候将我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报告、成品、计划、文字、图示、幻灯片等——转化为可供反复利用的知识资产,而无须每次另起炉灶。对于“半熟素材”的有效再利用能够大大节省我们的精力,以完成更加重要的任务或提出创意

当你怀着某种目的创造出一些“半熟素材”后,请保持关注并花些工夫将其收录到你的第二大脑中。这一举手之劳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五种易于创建和再利用的“半熟素材”:

干货笔记:
对书籍或文章进行通读和提炼后形成的精要梗概(可以利用上一章介绍的“渐进式归纳法”进行提炼);
落选素材:
没有被历史项目采用,但可能在日后发挥作用的材料或设想;
过程性文件:
历史项目中产生的文档、图片、日程、计划等;
最终成果:
历史项目中交付的工作成果,可能会成为新项目中的一部分;
他山之石:
可供借鉴和吸纳的,由你的团队成员、承包商、顾问乃至客户所创造的知识资产。

如果你正在阅读某篇教程文章,不妨将其中最有帮助的建议保存在你的笔记中,形成干货笔记以备日后所需;如果你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决定删除某个段落,不妨将其存为落选素材,以便后续创作时参考;如果你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标准,不妨将这种过程性文件保存为模板以备日后套用;如果你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不妨在每次完成正式演示后,将相关的幻灯片作为最终成果留存下来,用于今后某些类似的演示;如果你是实验室研究者,在与同事合作期间,发现对方设计了非常严谨的试验规程,那么不妨对这种他山之石加以借鉴、完善,并为己所用(当然,前提是取得当事人的许可)。

在借鉴和援引资料时,应始终标明出处,并不吝赞美之词。科学工作者不应隐匿资料来源,正确地标明资料出处,有助于他人对研究过程进行追溯和复盘。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既有科研成果展开创新,这显然要比一砖一瓦地重建整个知识体系要明智得多。

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运用“半熟素材”,将会为你带来诸多明显益处。
首先是专注力的强化。因为我们不必再将庞大的项目整个装入脑中,而只须一次关注一个小型的资料库。由于不必在同一时间操心所有的过程性文件,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将大为改善。
其次是工作时间更加灵活。我们不必再等待一整段的可用时间——不得不承认,这种整块整块的时间可是越来越稀有了——而是可以根据手头可用的碎片时间(即使再怎么微不足道),灵活处理不同的“半熟素材”。如此一来,宏伟的项目也好,远大的目标也好,都不会再令人望而生畏。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化整为零,直到各种明细任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窗口相互契合。
再次是通过广纳良言可提高工作质量。相比长时间地埋头苦干、闭门造车,直到向老板和客户交货的最后时刻,才发现自己点错了技能包,现在我们可以从细微的创作元素开始,步步试错,广泛听取外部反馈,不断加以改进。你会发现,征求意见的环节开展得越早,可能获得的反馈就越具有建设性,从而确保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最后也是最有利的一点,当你积累的“半熟素材”达到一定量级后,你便会惊喜地发现,只要将所有的“半熟素材”拼凑一下,便可以将整个大项目构建得有模有样了。这一神奇的经历将会完全颠覆你对于生产力的认知。
从此,“从零开始”“白纸作画”等概念将会从你的创作字典里彻底消失——为什么不将新的创作建立在历史经验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之上呢?而世人则将惊异于你是如何做到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作品的。对于你是如何抽出大量时间用于如此繁重而细致的思考一事,他们绝对会百思不得其解——而事实上,你并没有在工作方面投入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你所做的不过是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构建起了一个用于存储各种“半熟素材”的资源库,并持续不断地加以充实。如果你的确将这些智力成果视为宝贵的资产,那么就应当像对待其他资产一样予以妥善管理。

无论是绘制草图、设计幻灯片、拍摄手机短视频,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帖,都是一项能够输出有形副产品的微创作行为。请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哪些不同类型的文档或其他内容:
从网络或社交媒体上保存的收藏夹或书签
记录个人思想的笔记或日记
书籍或文章中的重点段落
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照片、视频
演示文稿中包含的图表等
论文或应用程序中的图表、思维导图,或其他可视化内容
会议、访谈、谈话、演示记录
对客户常见问题的回复
博客文章或白皮书等文字作品
议程、任务清单、模板、项目回顾等书面计划和流程

当你怀着某种目的创造出一些“半熟素材”后,请保持关注并花些工夫将其收录到你的第二大脑中。这一举手之劳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以策划一场大型会议为例。如果这是一次全新的活动,或者你此前并没有大会策划经验,那么看似你不得不一切从零开始。然而,如果你能够将庞大的项目分解成为若干具体模块,那么所需准备的材料便一目了然:
大会议程
有吸引力的分组讨论话题列表
主旨演讲环节的串词
大会的通知邮件
主讲嘉宾和座谈嘉宾的邀请函
大会网站
当然,你可以将这些与会议筹备相关的“半熟素材”列入你的待办事项清单中,并就此展开孤军奋战。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快更有效的选择。请仔细思考,可不可以通过“拿来主义”和灵活组合等方式完成这些模块,而不必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呢?
比如说,大会议程不妨引用其他会议的模板,只须将主题和嘉宾姓名略加改动即可;分组讨论话题不妨通过汇编结合听取他人建议的方式予以确定;主旨演讲的串词不妨参考历史活动资料;通知邮件不妨借鉴你曾参加过的会议的相关文档;至于对大会网站的设计,则大可以从你最欣赏的某些会议网页中寻找灵感。

成功案例是创新思想的给养。一个优秀的模板能够将我们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航向,以免随波逐流。无论你的创作标的是什么,总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质的成功案例

你的第二大脑存储着你业已创造和投入使用的信息,而你只须在结构和用途方面进行一定的人为干预。例如将抓取的信息集中存储在笔记应用中以便随时搜索;根据项目、领域、资源等类型,对信息进行科学组织以覆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主要层面;对信息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干货以便快速访问和检索。

只要顺利完成以上前期步骤,那么表达环节将不再是一桩令人叫苦不迭的差事,而是利用各种创作元素进行花式拼搭的智力游戏。

假以时日,随着你对创作元素进行挖掘和组合的能力愈发熟稔,你的职业道路、事业发展乃至生活质量都将变得日新月异。

如何查找和检索所需的“半熟素材”?

四种检索方法

  1. 搜索
  2. 浏览
  3. 标签
  4. 随缘

搜索
搜索的一大优点是极为节省时间和精力。只须将你的笔记集中存放,便可通过软件在几秒钟内搜索出全部相关内容。你还可以快速、连续地运行多个搜索,通过关键词的灵活变化,在你的知识花园中顺藤摸瓜。
这种高效、渐进式的搜索方式是笔记应用的亮点所在——你再也不必像传统的文字处理模式那样,每次只能打开和关闭一篇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第二大脑中所有的笔记都处于“打开”状态,你只需一个点击或轻触便可对目标内容进行察看或与之互动

浏览

尽管搜索功能极为强大,但研究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极为偏爱手动浏览文件,通过“检阅”的方式查找所需信息。循着文件夹和文件名称所提供的文字线索层层抽丝剥茧,可以让人们对信息查询过程拥有更多的掌控感。浏览操作可以让我们以一种循序渐进、由粗及细的方式发掘目标信息。

标签
标签是附着在笔记本体之上的特定标识,与笔记存放位置无关。一旦将笔记打上标签,便可通过搜索功能,将标有同样标签的所有笔记一网打尽。文件夹的一个缺点是容易造成各类想法之间的割裂,不利于不同智慧的相互碰撞。而标签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它可以打破刻板单一的分类,为你的第二大脑注入丰富的关联性,进而鼓励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和工作模式。

随缘

第四种检索方法是最为神秘,往往也是最为强大的。除了搜索、浏览和标签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人类思维难以计划或预测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神秘境界。总有一些时刻,我们的脑海中灵光乍现,一连串的奇思妙想如平地惊雷一般喷薄而出,令我们如获天启。这就是创新思想的高光时刻。
我们无法策划任何一出机缘巧合,但却可以为它们的出现创造理想条件。我们将各种不同类型、主题和格式的素材归拢到一起,集中存放于我们的第二大脑中,正是在亲手打造一个不断扩张的创新基因池,从而最大化地推动机缘巧合的不期而至

总结

如果不付诸实践,那么再伟大的想法也不过只是个想法而已

你开始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那一刻起,你的生活便发生了真正的改变。你会改进阅读习惯,更加关注与自己正在构建的观点密切相关的信息;你会提出犀利的问题,并不满足于任何含混不清的解释或逻辑漏洞;你会利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所有的反馈都将极大地促进你的思考;你会更加慎重地对待职业规划和业务发展,以更加长远的目光,跳出眼前得失,思考终极潜能。

只有对自己的想法足够重视,才能充分获得分享的收益。我们都应相信,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所有这些自我表达的具体实践,都可以让你的创造力驶入不断加速的快车道。

2.7 如何创新?

在正式开始创作活动之前,必须首先将所有的原始材料收集和整理完毕。我们不能指望自己总是在第一时间迸发出奇思妙想

信管法则”中的所有步骤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通过运用数字工具,将我们生物性的、易于出错却又创意无限的大脑解放出来,从事它最为擅长的活动——想象、发明、革新、创造

对于任何创作活动来说,“发散与聚合”的模型都是基础性的,在许多创造性的领域里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
“信管法则”的前两个步骤——抓取和组织,构成了“发散”过程。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研究、探索和萌发创意。我们会四处收集想象力的种子,并加以妥善保管。后面两个步骤——提炼和表达,则构成了“聚合”过程。这时,我们停止吸纳新思想,并利用收集完毕的知识模块创建新事物。

![[attachments/得到App_2023-12-02_17-03-51.png]]

创造性工作的三大策略

第二大脑是我们的强大盟友,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挑战——想要有所作为,却不知从何开始。
我们应当开展更多的研究,还是整理已完成的创作?
我们应当继续拓宽视野,还是让注意力渐渐集中?
我们应当启动新的项目,还是尽快完成现有项目?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发散”和“聚合”这两个模式做出明确区分,才能在每次开展工作时选择正确的模式。在“发散”模式下,我们会尽可能打开视野,探寻每一个可能的选项。我们会尽可能开拓与外界交流的渠道,点击每一个感兴趣的链接,从一处资源跳转到另一处,让好奇心引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如果你决定进入“聚合”模式,那么执行相反的操作即可:关上门、戴上降噪耳机、忽略所有的新消息,然后竭尽所能为手头的工作画上休止符。一旦我们自信具备了足够的创意和资源,那么就是时候向着最终目标展开全力冲刺了。

说起这两个阶段,大多数人可能会在“聚合”模式下经历复杂的内心纠结。

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是多样化、对完美的标准越高、追求越执着,那么就越难让自己从“发散”模式切换至“聚合”模式。为了做出唯一的决定而不得不砍掉大量的备选项,很难不说是一种痛苦。眼睁睁地看着剧本或故事中一个个充满潜力的想法被陆续“枪毙”,这是创作者的可悲宿命,也是创作活动的挑战性所在

我在此推荐三种有力的策略助力创作项目顺利完成。在实施每条策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自己的第二大脑,对信息进行永久保存,并加以自如运用和改造。请将这些策略当作第二大脑中的扩展工具,可以随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或是指引方向。

思想群岛

它为你提供了一种掌控计划进度的手段,即使对于某些本质上难以预测的任务也同样适用。

为了构建一个“思想群岛”,我们需要在“发散”阶段收集足够的想法、素材以及观点,以便支撑计划创作的文章、演示文稿或是其他作品。一旦收集的信息量达到关键水平,便应果断切换至“聚合”模式,在素材之间进行合理的穿针引线

笔记中带有下划线的链接(在我的笔记应用中显示为绿色)指向了研究资料的来源。不过点击链接后,并不会显示原文所在的网页(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而是会跳转至第二大脑中的另一份笔记(这恰恰是Obsidian最擅长的功能,双向链接),其中包含有关该资料来源的所有注释。在那里,我会找到自己可能需要的所有细节以及原始作品链接

对于每一份源文件,我都只复制和粘贴与项目相关的有用信息。如上例所示,此类“思想群岛”既包括外部信息,又收录了记录者本人的想法和经验,从而实现两全其美的效果:呈现在我面前的内容是我最关心的要点,而只需一个点击,便能获取全部细节。而利用“渐进式归纳法”进行加粗和高亮处理,则可以帮助我一眼抓住最有趣和最重要的部分。
“思想群岛”技术是对历史悠久的创作大纲的现代化重塑——将相关要点一一罗列出来,待到用时,便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上例中的笔记便是我在“聚合”模式下,也即文章初稿的收尾阶段所喜闻乐见的参考资料。

我们不应两手空空地开始工作,而须提前做足功课——充分利用第二大脑备妥丰富的素材与观点。

海明威之桥

海明威之桥是创意的小鹿在思想岛屿之间尽情跳跃的有力保障,你可以将若干精力和想象力储备起来用于后续阶段的创作。

如何打造海明威之桥呢?请不要在某一阶段的工作中耗尽全部精力,而应留出时间,在你的数字笔记中写下以下内容:

下一步的想法:在某一工作阶段结束前夕,写下你认为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

当前的状态:包括当前最大的挑战、最重要的未决事项或是你所预见的某些阻碍;

易被遗忘的重要信息:例如故事人物的性格特质、某一场景事件中的伏笔,或是产品设计中的个人巧思等;

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下一步计划、待解决问题、某个关键目标。

压缩范围

选择“压缩范围”的策略则表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并非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同样重要。学会放弃、削减,或是推迟那些不太重要的部分,我们便可坦然应对紧迫的时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学会分享自己的不完美,将会成为我们职业道路上最具颠覆性的力量

无论你正在创作什么,总能够找到一个更为浓缩和精简的版本,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部分价值

压缩范围”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的渠道,利用小而具体的作品进行试水,从而在不断探索新边界的过程中,为天生脆弱的创作活动提供庇护

“发散”和“聚合”并非线性顺序,而是循环往复:一旦你完成了一轮“聚合”,便可带着满满的经验进入一个新的“发散”周期。如此周而复始、迭代前行,直到作品完工或任务完成。

2.8 数字信息管理者的必备习惯

谁都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暂停片刻,好让自己稍做喘息,然而这并不现实。我们往往会等到系统故障时才开始进行维护,然后再将一切归咎于缺乏个人自律或是内卷得还不够彻底

构建第二大脑不仅是下载某个新软件,并让系统保持一时的整洁。它更加意味着采用一种动态、灵活的系统并养成一套能够持续获取信息,同时保持环境(以及思想)井然有序的良好习惯。

在本章中,我将向你介绍三种好习惯,你可以将它们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以确保你的第二大脑运作良好

对于构建第二大脑来说,最重要的三种习惯分别是:

项目清单:确保项目从启动到收尾整个过程的前后一致性,并强化成果运用;

每周和月度小结:定期回顾你的工作和生活,并决定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处处留意:不失时机地对笔记进行编辑、标记或位移,进一步提升其“可见性”。

项目清单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知识工作就是摄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相应成果的过程。

将以往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知识予以“回收”,以供未来使用。这就好比投资者对待金钱:他们不会将投资收益一次性花光,而是会从事再投资,如此一来,财富便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资产可以带来回报,而回报又可作为再投资创造其他价值。知识同样也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收益和复利,从而成为一种高回报的资产。就像每个月都在股市里投入一小笔资金一样,你在知识领域投入的每一分精力,都让你变得更加博学和聪慧。

![[attachments/得到App_2023-12-02_17-17-56.png]]

在“知识回收”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节点,或者说两个分岔路口,这也正是你可以做出改变的机会窗口。
这两个关键节点就是项目的启动和收尾时刻。前者对应的是“项目启动清单”,而后者则对应着“项目完成清单”。以下将分别介绍。

![[attachments/得到App_2023-12-02_17-18-40.png]]

项目启动清单

以下是我自用的一份启动清单:

  1. 记录有关该项目的现实想法;
  2. 检视可能包含相关笔记的文件夹(或标签);
  3. 全盘搜索相关术语;
  4. 移动(或标记)相关笔记至项目文件夹;(自己的疑问,移动是复制一份移动还是移动原版?我认为是移动原版比较好,否则只是冗余的)
  5. 撰写笔记大纲和项目方案。

记录有关该项目的现实想法。
我常常发现,当一个项目尚在构思阶段时,我便已经积累了若干观点和看法。此时我会新建一个空白笔记,接着开展一轮头脑风暴并将所有的想法统统记录下来。随后,这份初始笔记会被移至一个新的项目文件夹中,与日后创建的相关笔记一并存放。
这一步可能略显混乱,这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其中混杂了我所有的随机思考、潜在对策、横向联想以及外部建议等。
在开展头脑风暴时,我经常采用以下一些问题提示思路:
我对该项目了解多少?
我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我的目标或意图是什么?
我可以向谁征求意见?
我可以借鉴或听取哪些想法?
我会将相关想法以要点形式记录在原始笔记中,使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且便于编辑和移动

检视可能包含相关笔记的文件夹(或标签)
第二步,我会察看手头所有文件夹,寻找可能与启动的新项目相关的信息,包括模板、大纲以及历史项目概况等。PARA系统和“渐进式归纳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前我已建立了一系列文件夹,每个均包含若干精心编制的笔记,且标记了重点要点以便快速回忆相关内容。我从中挑选了一堆看上去与新项目最相关的文件夹——“项目”“领域”“资源”“存档”等类别均有涉及。接着我便开始快速通读这些笔记,并从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整个项目一气呵成。此外还须注意,执行此步骤时不宜进行头脑风暴,想法太多只会对当前工作产生干扰。

全盘搜索相关术语。
第三个步骤是搜索可能错过或遗漏的笔记。有时候,宝贵的想法会隐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仅凭单一的浏览方式难免有所疏漏。
在这一步中,我采用了“管理者视角”抓取有价值的信息——由于第二大脑中的每条笔记都经过精心打磨,因此我的搜索结果中无一不是质量上乘且干货满满的内容,这与互联网上的搜索形成了鲜明对比。互联网上充斥着干扰性的广告、误导性的标题、肤浅的内容以及毫无意义的干扰,很容易令人晕头转向。
具体而言,我会以项目相关术语为关键词,进行一系列搜索,仔细检视结果,并实时跳转至相关笔记内容。“渐进式归纳法”可以帮助我对笔记内容做一概览,而不必一字不漏地通读全文。

移动(或标记)相关笔记至项目文件夹。
第四步是将第二步和第三步中收集的所有笔记转移至项目文件夹中,而该文件夹自然是以新项目命名。作为备选方案,你还可利用笔记应用的某些功能,将项目相关笔记打上标签或建立链接,如此便无须变动笔记位置。笔记存放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在埋头于项目的同时快速调取这些参考资料。

撰写笔记大纲和项目方案。
最后,我们需要将所有素材加以整合,并编制一份项目大纲(“思想群岛”)。我认为,仅仅将一大堆想法七拼八凑在一起是不够的,还需构建一套逻辑清晰的行动规划以明确后续任务。
该大纲的形式取决于项目性质。对于论文或报告来说,大纲可以是要点或小标题的罗列;对于(与同事或外部承包商的)合作项目来说,大纲可以是合作目标以及各方责任清单;对于旅行计划来说,大纲可以是随身行李列表以及日程安排等。
在制作项目清单的过程中,重点要考虑项目的处理逻辑,而非具体步骤。你应当将上述的五步骤清单视为对项目的一次初检,用时一般控制在20到30分钟。你只须对第二大脑中的各类素材建立初步印象,然后便可更好地预估项目用时、所需资源以及潜在挑战等。
我建议你在首次实践时使用本人的模板。假以时日,在积累了更深的理解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改良。根据职业和领域的不同,你可能需要加强或弱化格式要求、延长或缩短初检周期以及增加或减少人员数量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对你有所帮助的行动安排:
回答先决问题:
你希望取得何种收获?最大的不确定性或问题是什么?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什么?
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向你的上司、同事、委托人、顾客、股东、承包商等一一解释项目概况和重要性。
定义成功标准:
该项目的成功要件是什么?最低目标和扩展目标分别是什么?
正式启动:
组织一场通报会,确定预算与时限,将目标任务传达给相关人员并确保所有人明确各自的职责。根据我的经验,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启动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即使对单人项目来说也不例外。

项目完成清单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每个项目的结束都是一个特别时刻,因为它意味着一次不可多得的休止。现今的工作之所以充满挑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事情似乎总是没完没了,这可真令人心累,不是么?源源不断的电话和会议让我们很难抽出时间庆祝一场确定的成功并放空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控制项目规模:如此一来才能更频繁地体验到任务结束后的成就感。
除了单纯地庆祝完工之外,我们还应为日后的工作总结宝贵的经验和思考,因此一份项目完成清单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发掘具有重复利用价值的知识资产,并将其余材料予以归档。当然,能够顺利执行该清单的前提是,我们此前已经对项目材料进行了妥善保管。

以下是我的项目完成清单:

  1. 标记项目为完成状态(在任务管理器或项目管理应用程序中);

  2. 划除项目目标并移至“已完成”列表;

  3. 重温“半熟素材”并移至其他文件夹;

  4. 移动项目文件并加以归档(跨平台);

  5. 对暂时搁置的项目:在归档前,添加一条记录当前状态的笔记至项目文件夹。

  6. 标记项目为完成状态(在任务管理器或项目管理应用程序中)
    这是确认项目完成的第一步。通常来说,在彻底完工之前,还会有一些收尾步骤——取得最终批文、提交材料、交付成果等——所以我们需要首先察看任务管理器。任务管理器是一种用于跟踪待办事项的专门应用,类似于一张电子版的任务清单。
    当我发现所有任务均已完成时,便可将该项目标记为“完成”,以待后续处理。

  7. 划除项目目标并移至“已完成”列表。
    我从事的每个项目通常都具有相应的目标,而我则会将所有目标记录在一个单独的笔记文件中,并根据目标的期限长短进行分类。
    我喜欢抽出少许时间用于思考最初设定的项目目标是否业已实现。如果顺利达成,那么成功因素包括哪些?我应当如何总结套路或进一步强化优势?如果进展不利,是出于何种原因?我可以吸取哪些教训或做出何种改变以免重蹈覆辙?思考上述问题所需时间取决于项目规模。一个庞大的团队项目可能需要数小时的深入分析,而一个小型的个人项目可能只需几分钟的反思即可。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将已达成的目标划除并移至另一个名为“已完成”的文件夹。每当我需要获得一些动力时,便可察看我的已完成列表,回顾业已达成的诸多充满意义的目标。无论目标大小,利用第二大脑打造一面个人专属的成功和荣誉墙,不失为一个绝妙的做法。

  8. 重温“半熟素材”并移至其他文件夹。
    到了第三步,我会重新检视已完成项目文件夹,寻找具备重复利用价值的“半熟素材”,例如网页设计模板、一对一绩效评估议程,或是可用于日后招聘的面试问题等。
    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眼光,才能认识到这些文件和材料乃是高质量思维活动的伴生资源,而非用后即抛的项目冗物。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大部分工作都会表现为“重复”基础上的“微创新”。如果我们总是能在上一次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思考,而非每次从零开始,那么必然能够占尽先机。
    对于任何可能与其他项目相关的“半熟素材”,我都会将其移至对应的项目文件夹中。“领域”和“资源”类文件夹同理。此操作的容错率很高,即使无法一网打尽也没关系,毕竟任何归档材料都可被完整搜索出来,因此我们无须担心有所疏漏。

  9. 移动项目文件并加以归档(跨平台)
    在第四步中,我会利用笔记应用,将已完成项目文件夹移至“存档”类,并在各平台(例如计算机的“文档”文件夹以及云存储)之间同步。
    这一举措将确保活动项目不会与历史项目混杂在一起,同时亦可将所有材料保存下来以备日后不时之需。

  10. 对暂时搁置的项目:在归档前,添加一条记录当前状态的笔记至项目文件夹。
    第五步仅适用于项目被取消、推迟或搁置(而非完成)的情况。对于这些项目,我仍希望能将其归档以免产生干扰。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还需追加一个步骤。
    我会在该项目文件夹内新建一条名为“当前状态”的笔记,写下若干备注以供日后参考。例如,我可能会以要点的形式描述项目的最新进展、推迟或取消的具体原因、参与人员及其职责、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等。有了这些海明威之桥,我便可以放心地将该项目封存,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能力随时唤醒它。
    每当某个项目停滞不前时,我都会坦诚以对,并利用几分钟时间记录下自己当前的想法。如此一来,即使相隔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我也可以毫不费力地重新拾起。如果我们学会将一个项目暂时“冷藏”起来,从此无须时刻牵挂、事事上心,这该有多么给力、多么令人欣慰啊!

以下是一些可以纳入项目完成清单中的额外选项。我非常乐见你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
回答先决问题:
你取得了何种收获?哪些事情做得不错?哪些还可做得更好?今后可做出哪些改进?
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向你的上司、同事、委托人、顾客、股东、承包商等通报项目完成状态及相关成果。
评估成功标准:
该项目的目标是否达成?判定成败的依据为何?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正式结束项目并开展庆祝:
做好发送邮件、发票、收据、反馈表、文档等收尾工作,与团队或合作者一道庆功并享受满足感。

对项目完成清单的“初检”应当比项目启动清单耗时更短——只需花费5分钟到10分钟时间发掘一些相对独立的材料和思考即可。由于暂时无法确定这些材料能否再度发挥作用,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投入其中的时间精力。只须适当花些心思,方便未来的自己相机抉择即可。如果确系可用之材,那么彼时再对其加以精心整理和提炼不迟。
引入项目清单并非为了将工作变得死板和套路化,而是帮助我们更加利落、果断地启动和完成项目,避免出现某些“落单”任务迟迟得不到落实。项目清单的作用就像一部脚手架——为你所构建的事物提供一个支撑平台。正如脚手架最终会被拆除一样,检查项目清单的习惯也会被我们的思维方式逐步吸收,直至完全内化为一种第二本能——每次开启新项目之前,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从第二大脑中搜寻可供借鉴的素材。

每周小结

以下是我的每周小结清单,视一周的忙闲程度,一般每3到7天执行一次。重点不在于执行固定计划,而在于培养定期清理收件箱的良好习惯,避免数字化空间过载。我会将以下清单做成一张数字便笺,存放在电脑中以便查阅。

  1. 清理电子邮件收件箱;
  2. 检查日历;
  3. 清理电脑桌面;
  4. 清理笔记收件箱;
  5. 确定下周优先事项。
月度小结

与脚踏实地的每周小结相比,月度小结则更加偏重反思和整体考虑。这是一个让自己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抽离出来,对项目整体状况进行评估,以及对目标优先级乃至整个系统进行实质性调整的绝佳机会。

月度小结清单:

  1. 对目标进行评估和更新;
  2. 对项目列表进行评估和更新;
  3. 对责任领域进行评估;
  4. 对待办任务进行评估;
  5. 对优先事项进行重排。
处处留意

我愿将此类习惯称为“处处留意”——留意各种不起眼的机会,从中发掘某些易被忽视的价值,或是进一步提升笔记的“可行性”与“可见性”。以下是一些示例:

留意到你心中的某个想法可能蕴含的潜在价值,并予以充分吸纳,而非视而不见;

留意到某条外部信息激起了你心中的涟漪,随即对其进行重点标记;

留意到某条笔记的标题可以进一步优化,于是对其加以修改,以便日后查找;

留意到可将某条笔记移动或链接至其他项目或领域,从而发挥更大作用;

留意到可将两个或多个“半熟素材”投入新的大项目中,避免从零开始;

留意到可将不同笔记中的相似内容合并到同一笔记中,以免引起混乱;

留意到你手头的某些素材可能对他人有所帮助,随即加以分享,即使尚不成熟。

最常见的一种信息管理误区就是认为整理信息是一项艰巨任务。人们似乎相信只要暂停手头的各项日程,偷得浮生半日闲,那么便能治愈内耗并让思绪重归清晰

保持有序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不过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步步为营,处处留意各种改善机会,并利用项目推进的间隙付诸实践。

当你将数字笔记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而非单纯的存储空间时,你便愈发愿意为之投入更多时间。而投入时间越多,你便越容易留意到可能带来改变的小小机会。随着时间推移,你将收获一个远超预期的、与你的实际需求无比契合的工作环境。

总结:

构建第二大脑并倾力维护的目的在于防止自己的宝贵思想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淡出

在利用PARA系统组织笔记或文件时,不要太过纠结如何归类,因为我们还有非常高效的搜索功能托底

我们应当选择一个并不完美,但却在日常环境中经久耐用的系统。


如今人们的挑战不再是如何获取更多信息,而是如何有效阻断信息流,从而治愈自己的优柔寡断

限制个人潜能的从来都不是某套工具,而是思维模式。

你的大脑用于处理事务和攻坚克难的时间越多,可用于想象、创造或享受生活的时间就越少。

当第二大脑融入你的个人生活时,你对信息的基本态度也将发生相应转变。你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易觉察出事物之间的关联

只要你理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你便会意识到,所有的过往经验和历史观点都有其独特价值。你所有的担忧、顾虑、错误、失策、挫败以及自我检讨,都是可以提取、处理和加以利用的信息。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汇总在一起,方能构成一个庞大且不断进化的整体。

我们难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过却可以自主选择看待生活的方式。这是提升个人阅历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调节精力分配的多寡达到激励或抑制效果

不要再让你的生物大脑继续操心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了。是时候给它换个更好的工作了:扮演你的生活首席执行官,统筹谋划信息的价值创造,在吸收和整合新知识的过程中释放更多创意

个人的价值来源于自我获取并能随时调用的信息。

在创建第二大脑的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将从基于稀缺性的角度看问题(以下简称“稀缺性思维”)转向基于充裕性的角度看问题(以下简称“充裕性思维”)。

正如我们在介绍“信息抓取”的相关章节中所了解到的,人们很可能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不知不觉间,囤积的信息越来越多,却不考虑这些内容对自己是否有用。这是一种对信息的无差别吸纳,甚至连社交媒体的表情包或网络帖子的重要性都可能与深邃的智慧等量齐观。这种行为是由恐慌所驱动的——害怕错过某些热点话题中的关键信息、想法或是故事的来龙去脉。不过,信息囤积的一个悖论在于,哪怕收集得再多,也远远不够。同时,稀缺性思维还会让我们对现有信息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迫使我们不断从外界寻求信息补偿

充裕性思维同时认为,我们不必吸收和理解全部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全部,只须从中汲取一些智慧的灵感。长此以往,这些灵感亦会源源不断向你靠拢。我们不必刻意从外部收集各种见解,只须仔细聆听生活对你的反复呢喃

第二个转变是,我们不仅利用第二大脑辅助记忆,还用它强化联结和创造

知识就是这样,越传播,越强大

这个世界有太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全力解决,正如数字产品设计师赖德·卡罗尔在其著作《子弹笔记》(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中提到的,“你的一个创意也许会带来人性的一次改良”。总有些人只有你才能接触得到,只有你才能教导得了,也只有你才能帮助得到。你就是他们的天选之人

第二大脑的初衷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不过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它支持别人的梦想。我们既然具备了回馈社会的能力,就理应让自己成为一道传播爱与善的光芒。最大的善举莫过于知识的馈赠,而我们恰恰拥有无比富足的知识资源

构建第二大脑的实践不仅是简单收集各种事实、理论和观点,其核心在于培养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发现许多心有戚戚的想法,是因为它们反映出了我们内心深处业已存在的某些情愫。每一个来自外界的想法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中渴望表达的某件事实或是某段故事

计算机研究者的噩梦恰恰是人类的福报。隐性知识构筑了人类压制机器的最后一道壁垒,所有基于隐性知识的工作和活动将成为自动化浪潮侵蚀下的最后一片净土

在构建第二大脑时,我们会收集大量事实和数据,然而这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发掘我们内心深处的隐性知识。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通过某种外力让其浮出水面。既然我们的知识储备已经让表达能力望尘莫及,那么不妨借助外部系统,将大量的外部信息和生活经验不断导出我们的生物大脑

生活赐予我们丰富的阅历,阅历打磨了我们独特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则指引我们观察和感受世间万象,并让自己和他人从中受益

常常有人告诫我们,要忠于自我,追逐内心深处的终极愿望。不过,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呢?如果我们根本搞不清自己的人生目的呢?没有自知之明,便无法自我导航。毕竟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何谈想要成为谁呢?
自我了解的过程可能看起来神秘异常,不过我却认为可操作性很强。首先要留意能够引发内心共鸣的事物,那是一声来自外部世界的召唤,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充满各种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的小宇宙。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不断发现自我身份和意识的新层面。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实际上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为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实都是我们某些内在特质的外部映射。

我自此发现,自我表达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与衣食住行同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必须学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小到生活中的点滴感触,大到关于命运的宏伟乐章。

第二大脑的构建方式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也许你的系统在别人看来混乱不堪,但只要你能借此收获进步和快乐,那么它就是对的那一个

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开始练习记录笔记、探索组织和重塑思维的高效途径,抑或尝试更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工作——你都可以从“信管法则”的四大步骤中汲取力量:

  1. 让笔记更“走心”(抓取)
  2. 以行动为导向(组织)
  3. 萃取本质(提炼)
  4. 成果展示(表达)

三、12个实用步骤

1. 明确信息抓取内容。
请将你的第二大脑想象成一本私密的札记或日记本。你最想要获取、学习、探索或分享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两到三种重点内容。
2. 选择笔记应用程序。
如果你此前从不使用数字笔记应用,请现在就开始改变。你可参阅第三章的相关内容,并利用https://www.Buildingasecondbrain.com/resources上的免费指南获取最新的应用评测和建议。
3. 选择信息抓取工具。
我建议,首先使用“延时阅读”应用保存你感兴趣的在线文章或其他内容以便后续处理。相信我,这一步将彻底改变你的信息摄取方式。
4. 构建PARA系统框架。
设置PARA系统的四类文件夹(项目、领域、资源、存档),并以行动为导向,为每个活动项目创建一个专用文件夹(或标签)。从这一步开始,你需要专心抓取所有与项目相关的笔记。
5. 通过回答12个兴趣问题获得灵感。
列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保存为笔记,以供抓取信息时参考。使用这些开放式问题筛选值得保存的内容。
6. 自动抓取电子读物的重点内容。
创建一个免费的系统集成,将阅读应用(“稍后读”或电子书应用等)中的精彩内容自动发送至你的数字笔记中(详见我在https://www.Buildingasecondbrain.com/resources中提供的建议)。

7. 实践“渐进式归纳法”。
利用多层级的重点标记,对某个活动项目的笔记进行总结提炼,从中体会“渐进式归纳法”如何改变你与笔记间的交互方式

8. 就“半熟素材”开展实验。
首先选取一个混沌、庞杂或者困难的项目,然后再聚焦于其中的某个片段——“半熟素材”,例如商业提案、图表、活动流程或是与老板会面时的关键话题等。请将项目分解成多个零碎步骤,然后试着推进其中的某一个。接着,与至少一位亲友进行分享并获取反馈。
9. 在某一目标上取得进展。
选取活动项目中的某个具体目标,并运用“思想群岛”“海明威之桥”和“压缩范围”等创作技巧,测试是否可以仅凭第二大脑中的笔记推动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10. 策划一次每周小结。
在你的日历上标注每次每周小结的时间,从而培养每周进行自我回顾的习惯。你可先从清理笔记收件箱和决定每周优先事项开始,在渐渐得心应手之后再陆续添加其他步骤。
11. 评估你的笔记记录能力。
你可通过我们在https://www.Buildingasecondbrain.com/quiz上提供的免费评估工具,评估你目前的笔记记录水平以及潜在改进空间。
12. 加入个人知识管理社区。
在“推特”(Twitter)、“领英”(LinkedIn)、“美版公众号”(Substack)、“介质”(Medium)或你所偏爱的其他平台上关注并订阅思想先锋们的账号;加入“#个人知识管理”“#第二大脑”“#打造第二大脑”“#思维工具”等个人知识管理话题的网络社区,分享本书的读后感或其他心得体会。培养新习惯的速成之道就是与一帮老手打成一片。

我最后想要提出的一点建议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悸动。当你为某段故事、某个想法或是某种新的可能所深深吸引时,不要就这么一了百了。这是任何科技都无法带来的宝贵机缘,请不遗余力地为之燃烧生命吧。

哦,不要忘了,任何时候,笔记不能离身。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226648.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STM32单片机输出频率及占空比可调的PWM波

一、测试用环境 STM32F103C8T6&#xff0c;HAL库。 只考虑PWM的频率和占空比两个参数&#xff0c;死区、极性、对齐方式等不做讨论。 二、STM32Cube MX配置 1.PWM原理 上图中&#xff0c;定时器向上计数&#xff0c;当CNT<CCRx时&#xff0c;输出0&#xff0c;当CNT>C…

linux下的strerror和perror处理错误函数

strerror和perror是C语言中用于处理错误信息的函数。 strerror函数&#xff1a; strerror函数用于将错误码转换为对应的错误消息字符串。它接受一个整数参数&#xff0c;通常是由系统调用或库函数返回的错误码&#xff0c;然后返回一个描述该错误的字符串。 函数原型&#xff1…

PrimDiffusion:3D 人类生成的体积基元扩散模型NeurIPS 2023

NeurIPS2023 &#xff0c;这是一种用于 3D 人体生成的体积基元扩散模型&#xff0c;可通过离体拓扑实现明确的姿势、视图和形状控制。 PrimDiffusion 对一组紧凑地代表 3D 人体的基元执行扩散和去噪过程。这种生成建模可以实现明确的姿势、视图和形状控制&#xff0c;并能够在…

化学方程式小程序

brief introduction 相信大家上中学时都会被化学方程式折腾得死去活来&#xff0c;尤其是配平&#xff0c;怎么也算不对数字。于是我写出了这款近200行的自动配平程序&#xff0c;这是不是你们黑暗化学中的一丝光亮呢&#xff1f; usage 正常化学式输入&#xff0c;每一种物…

D33|动态规划!启程!

1.动态规划五部曲&#xff1a; 1&#xff09;确定dp数组&#xff08;dp table&#xff09;以及下标的含义 2&#xff09;确定递推公式 3&#xff09;dp数组如何初始化 4&#xff09;确定遍历顺序 5&#xff09;举例推导dp数组 2.动态规划应该如何debug 找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把…

软件测试面试八股文(答案解析+视频教程)

1、B/S架构和C/S架构区别 B/S 只需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行&#xff0c;可以实现跨平台&#xff0c;客户端零维护&#xff0c;维护成本低&#xff0c;但是个性化能力低&#xff0c;响应速度较慢。 C/S响应速度快&#xff0c;安全性强&#xff0c;一般应用于局域网中&#xf…

Yoast SEO Premium v21.7 Premium WordPress 插件Yoast +子插件介绍

什么是Yoast SEO&#xff1f; Yoast SEO 是 WordPress 的 SEO 插件&#xff0c;可帮助网站所有者针对搜索引擎优化他们的网站。该插件由 Joost de Valk 于 2008 年创建&#xff0c;旨在让每个人都能访问 SEO。今天&#xff0c;Yoast SEO 是全球数百万 WordPress 用户使用的最受…

如何对比云渲染平台优劣?到底哪一家好一些?

云渲染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体现&#xff0c;在强大计算资源共享的趋势下对个人用户和渲染团队的作品制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云渲染服务让CG艺术家无需自己投资昂贵的硬件设备&#xff0c;而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渲染任务到云平台并利用其强大的共享计算资源&#xff0c;不但有效节约…

利用腾讯微搭平台连接MYSQL

首先&#xff0c;找到控制台 然后再控制台搜索&#xff1a;微搭 然后点击进入&#xff1a; 这里如果是第一次进入&#xff0c;他应该会提示要创建环境。 然后按照这个步骤&#xff1a; 然后进入这个页面&#xff0c;点击编辑器&#xff1a; 然后在这里搜索表格&#xff1a; 点…

springboot应用,cpu高、内存高问题排查

前几天&#xff0c;排查了2个生产问题。一个cpu高&#xff0c;一个内存高。今天把解决过程整理一下 文章目录 1、cpu高问题排查1.1、获取栈日志1.2、分析栈日志 2、内存高问题排查2.1、dump日志分析2.2、堆内存使用情况2.3、解决方案2.4、arthas trace解决问题2.5、总结 1、cp…

DIY电脑装机机箱风扇安装方法

作为第一次自己diy一台电脑主机的我&#xff0c;在经历了众多的坑中今天来说一下如何安装机箱风扇的问题 一、风扇的数量 1、i3 xx50显卡 就用一个cpu散热风扇即可 2、i5 xx60 一个cpu散热风扇 一个风扇即可 3、i7 xx70 一个cpu散热 4个风扇即可 4、i9 xx80 就需要7个以…

初识SpringSecurity

目录 前言 特点 快速开始 导入依赖 运行项目 访问服务 权限控制 实现UserDetails接口 添加SecurityConfig配置类 测试接口DemoController 设置权限控制authorizeHttpRequests 结果分析 总结 前言 Spring Security是一个强大且高度可定制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框架…

XXE利用的工作原理,利用方法及防御的案例讲解

XXE&#xff08;XML外部实体注入&#xff09;利用是一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xff0c;其中攻击者利用XML解析器处理外部实体的方式中的漏洞。这种攻击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使用XML来处理数据的应用程序&#xff0c;尤其是当这些应用程序没有正确限制外部实体的处理时。通过XXE利用&…

【后端卷前端3】

侦听器 监听的数据是 data()中的动态数据~响应式数据 <template><div><p>{{showHello}}</p><button click"updateHello">修改数据</button></div> </template><script>export default {name: "goodsTe…

使用Python实现对word的批量操作

Python在平时写写小工具真是方便快捷&#xff0c;Pyhon大法好。以下所有代码都是找了好多网上的大佬分享的代码按照自己的需求改的。 调用的库为Python-docx、win32com、PyPDF2、xlwings&#xff08;操作excel&#xff09;。 因为公司的任务要对上千个word文件进行批量操作&a…

威联通硬盘休眠后修改系统定时任务

按照网上一些教程&#xff0c;成功将威联通的机械硬盘设置了自动休眠。但是发现每天有多个整点硬盘会自动唤醒&#xff0c;怀疑是系统内置的定时任务触发了硬盘唤醒。 通过查看系统日志中事件和访问记录&#xff0c;判断出一些引发硬盘唤醒的自动任务&#xff0c;将这些定时任…

mediapipe 的姿态检测遇到的问题

简介&#xff1a; 最近在用mediapipe 进行人体姿态检测&#xff0c;当我初始化pose&#xff08;姿态检测对象&#xff09;时出现了错误&#xff1a;报错如下&#xff1a; Downloading model to D:\Anaconda\envs\taiji\lib\site-packages\mediapipe/modules/pose_landmark/pos…

Hdfs java API

1.在主机上启动hadoop sbin/start-all.sh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xff0c;可以在本机上打开8088端口查看三台机器的连接状态&#xff0c;以及可以打开50070端口&#xff0c;查看hdfs文件状况。以我的主虚拟机为例&#xff0c;ip地址为192.168.198.200&#xff0c;所以可以采用下…

DS八大排序之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前言 前两期我们已经对"插入排序"&#xff08;直接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xff09; 和 "选择排序"&#xff08;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xff09;进行了详细的介绍~&#xff01;这一期我们再来详细介绍一组排序 &#xff1a;"交换排序"即耳熟能…

TCPIP介绍

可见 TCP/IP 被分为 4 层&#xff0c;每层承担的任务不一样&#xff0c;各层的协议的工作方式也不一样&#xff0c;每层封装上层数据的方式也不一样&#xff1a; 应用层&#xff1a;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xff0c;常见 FTP、HTTP、DNS 和 TELNET 协议&#xff1b; 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