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自卑的区别,重要的一点是评价机制的差异
自信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评价,他们运用内在的评价机制,他们习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尊重自己内在的感觉,按照自己的直觉行事。也就是说,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们都会尊重自己的感觉,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
自卑的人则与之相反,他们运用的是外在机制,完全遵照别人的评价来做事,而且以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别人对待他们评价好,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反之,就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无能的。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内在感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考虑是别人的喜好,自己这么做会不会让别人满意。
自卑的人不敢做自己,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做了自己,就会让别人不满意,这是他们最惧怕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被抛弃、被孤立。所以他们拼命讨好别人,以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后,结果是,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把他们当回事。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欺软怕硬的本性,当我们试探性地发出一点攻击或越一点点边界,对方无动于衷,就会退缩回来,告诉自己:这个人不好惹,我得尊重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阐述了有些人如何形成外在评价系统。他说,在成长中,多数人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考试成绩必须在95以上,我才能带你去游乐园;你必须考前三名,我才会表扬你,否则就会批评你。想得到表扬和害怕批评的心理让孩子拼命努力,为了得到奖励,逃避惩罚。这是外在评价系统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外,过多的表扬和批评都会让孩子过分依赖外在的评价。获得过多表扬的孩子,会比较自负,他们好强上进,但是一旦失败,他们就难以承受心理打击,很容易产生逃避退缩的行为。他们惶惶不安地维护着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很怕一点闪失,就会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崩塌。遭受过多的批评的孩子,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就是无能的。他们会把自己的评价投射到别人身上,以为别人呢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他们潜意识以为,我很弱小,我要努力让别人满意,他们才不会批评我、抛弃我
杜绝以偏盖全,避免使用“从来没有”,“总是”,等词汇,不给对方贴标签,不因为对方的错误就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在指出对方的过失的时候,给对方信任和期望,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今天的事情,你只站在你的角度考虑,没有顾及我,我感到很受伤,我相信你是爱我的,希望你以后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再决定。这样的表述与“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相比,效果好太多
学会宽恕。从另一个角度讲,消极的认知思维能伤害自己,或是使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如果我们给配偶贴上了冷漠、顽固、不顾家、控制性强、自私的标签。就会很难宽恕他,也很难解脱自己。也许你认为宽恕了别人就是轻饶了他,着就错了,宽恕别人是解脱自己。所以,宽恕,是一种自爱行为,爱自己的人才能学会宽恕。宽恕,就是转换消极思维为积极思维。能为对方的行为找“借口”说服自己放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