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考频:高】——【解题提示:根据题意画图,找等量关系(一般是时间和路程),列方程求解。】
【
应用题 ⟹ \Longrightarrow ⟹ 路程 ⟹ \Longrightarrow ⟹ 直线 ⟹ \Longrightarrow ⟹ 匀速、相遇、追及、变速
⟹ \Longrightarrow ⟹ 相遇 ⟹ \Longrightarrow ⟹ 往返相遇 ⟹ \Longrightarrow ⟹ 同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2 n S S_{路程和}=2nS S路程和=2nS;反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 2 n − 1 ) S S_{路程和}=(2n-1)S S路程和=(2n−1)S ⟹ \Longrightarrow ⟹ 反向第一次相遇是单S,其余同同向一致双S
⟹ \Longrightarrow ⟹ 追及
⟹ \Longrightarrow ⟹ 匀速
⟹ \Longrightarrow ⟹ 变速。
应用题 ⟹ \Longrightarrow ⟹ 路程 ⟹ \Longrightarrow ⟹ 圆圈 ⟹ \Longrightarrow ⟹ 相遇 ⟹ \Longrightarrow ⟹同向同起点、反向同起点
⟹ \Longrightarrow ⟹ 同向起点 ⟹ \Longrightarrow ⟹ 同向相遇一次需要快的比慢的多跑一圈 ⟹ \Longrightarrow ⟹ S 快 − S 慢 = S 圆圈 S_快-S_慢=S_{圆圈} S快−S慢=S圆圈 ⟹ \Longrightarrow ⟹ 同向“路程差”为一圈
⟹ \Longrightarrow ⟹ 反向起点 ⟹ \Longrightarrow ⟹ 反向相遇一次需要两者共跑一圈 ⟹ \Longrightarrow ⟹ S 快 + S 慢 = S 圆圈 S_快+S_慢=S_{圆圈} S快+S慢=S圆圈 ⟹ \Longrightarrow ⟹ 反向“路程和”为一圈
】
可以按照直线、圆圈分类,也可以按照相遇追及分类
一、直线路程——【匀速、相遇、追及、变速】——【直线型路程:
相遇: S 相遇 = S 甲 + S 乙 = ( v 甲 + v 乙 ) t S_{相遇}=S_甲+S_乙=(v_甲+v_乙)t S相遇=S甲+S乙=(v甲+v乙)t;
追及: S 追及 = S 甲 − S 乙 = ( v 甲 − v 乙 ) t S_{追及}=S_甲-S_乙=(v_甲-v_乙)t S追及=S甲−S乙=(v甲−v乙)t】
1.直线匀速
基本公式: s = v t , v = s t , t = s v s=vt,v=\frac{s}{t},t=\frac{s}{v} s=vt,v=ts,t=vs,即: 路程 s = 速度 v × 时间 t , 路程s=速度v×时间t, 路程s=速度v×时间t, 速度 v = 路程 s 时间 t , 速度v=\frac{路程s}{时间t}, 速度v=时间t路程s, 时间 t = 路程 s 速度 v 时间t=\frac{路程s}{速度v} 时间t=速度v路程s
解题提示: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同时注意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中的恒定量,将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求解。
注:行程问题中常用的比例关系:
① 时间相同时,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② 速度相同时,时间比等于路程比;
③ 路程相同时,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平均速度:——【歌诀记忆法:求平均速度:时间相等求算术,路程相等求调和】
解题方法:
(1)当行驶两段路程所花的时间相等时,总路程的平均速度为两段路程各自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 v ˉ = v 1 t + v 2 t 2 t = v 1 + v 2 2 \bar{v}=\frac{v_1t+v_2t}{2t}=\frac{v_1+v_2}{2} vˉ=2tv1t+v2t=2v1+v2——【往返时间相同,则平均速度为往返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v ‾ = v 1 + v 2 2 \overline{ v}=\frac{v_1+v_2}{2} v=2v1+v2 】
(2)当两段路程相等时(每段路程为s),总路程的平均速度为两段路程各自平均速度的调和平均值,即 v ˉ = 2 s s v 1 + s v 2 = 2 1 v 1 + 1 v 2 = 2 v 1 v 2 v 1 + v 2 \bar{v}=\frac{2s}{\frac{s}{v_1}+\frac{s}{v_2}}=\frac{2}{\frac{1}{v_1}+\frac{1}{v_2}}=\frac{2v_1v_2}{v_1+v_2} vˉ=v1s+v2s2s=v11+v212=v1+v22v1v2——【往返路程相同,则平均速度为往返速度的调和平均值: v ‾ = 2 v 1 v 2 v 1 + v 2 \overline{ v}=\frac{2v_1v_2}{v_1+v_2} v=v1+v22v1v2 】
上坡下坡:当两段路程相等时(每段路程为S),平均速度为两段路各自平均速度的调和平均值,即 v − = 2 S S v 1 + S v 2 = 2 1 v 1 + 1 v 2 = 2 v 1 v 2 v 1 + v 2 v^-=\frac{2S}{\frac{S}{v_1}+\frac{S}{v_2}}=\frac{2}{\frac{1}{v_1}+\frac{1}{v_2}}=\frac{2v_1v_2}{v_1+v_2} v−=v1S+v2S2S=v11+v212=v1+v22v1v2——【】
2.直线相遇
问题表述: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C点相遇会合。
基本公式: S 相遇 = S 1 + S 2 = v 1 t + v 2 t = ( v 1 + v 2 ) t S_{相遇}=S_1+S_2=v_1t+v_2t=(v_1+v_2)t S相遇=S1+S2=v1t+v2t=(v1+v2)t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A B ⇒ ( V 甲 + V 乙 ) t = S A B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A C B C ( 时间相同 ) S_甲+S_乙=S_{AB}\Rightarrow(V_甲+V_乙)t=S_{AB},\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AC}{BC}(时间相同) S甲+S乙=SAB⇒(V甲+V乙)t=SAB,V乙V甲=S乙S甲=BCAC(时间相同)
往返相遇:多次往返相遇问题的技巧是抓住“路程和”来建立等量关系或寻找比例关系。假设相遇次数为n次,两地距离为S,两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路程之和为S,相遇时间为t;以后每相遇一次,两人路程之和增加2S ,相遇时间增加 2t。
(1)同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2 n S S_{路程和}=2nS S路程和=2nS;
(2)反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 2 n − 1 ) S S_{路程和}=(2n-1)S S路程和=(2n−1)S。——【两人分别从两地相/反向而行,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路程之和为S,相遇时间为t;以后每相遇一次,两人路程之和增加2S ,相遇时间增加 2t。】
——【歌诀记忆法:
同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2 n S S_{路程和}=2nS S路程和=2nS;
反向往返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 S 路程和 = ( 2 n − 1 ) S S_{路程和}=(2n-1)S S路程和=(2n−1)S。】——【反向第一次相遇是单S,其余同同向一致双S】
3.直线追及
问题表述:甲、乙相距AC时甲追赶乙,并最终在B点追上乙。
基本公式: S 追及 = S 1 − S 2 = v 1 t − v 2 t = ( v 1 − v 2 ) t S_{追及}=S_1-S_2=v_1t-v_2t=(v_1-v_2)t S追及=S1−S2=v1t−v2t=(v1−v2)t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A C ⇒ ( V 甲 − V 乙 ) t = S A C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A B B C ( 时间相同 ) S_甲-S_乙=S_{AC}\Rightarrow(V_甲-V_乙)t=S_{AC},\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AB}{BC}(时间相同) S甲−S乙=SAC⇒(V甲−V乙)t=SAC,V乙V甲=S乙S甲=BCAB(时间相同)——【】
4.直线变速:——【变速乘积=;好像设未知数比记公式更有性价比】
基本公式: v 1 v 2 = s ⋅ △ v △ t v_1v_2=\frac{s·△v}{△t} v1v2=△ts⋅△v——【推导:设同一段路程s,先后用 v 1 , v 2 v_1,v_2 v1,v2两段速度通过,时间差为△t ,则 s v 1 − s v 2 = △ t ⇒ s ( v 2 − v 1 ) v 1 v 2 = △ t ⇒ s ⋅ △ v v 1 v 2 = △ t \frac{s}{v_1}-\frac{s}{v_2}=△t\Rightarrow\frac{s(v_2-v_1)}{v_1v_2}=△t\Rightarrow\frac{s·△v}{v_1v_2}=△t v1s−v2s=△t⇒v1v2s(v2−v1)=△t⇒v1v2s⋅△v=△t,即 v 1 v 2 = s ⋅ △ v △ t v_1v_2=\frac{s·△v}{△t} v1v2=△ts⋅△v】
二、圆圈路程——【歌诀记忆法:同向同起点时“路程差”为一圈,反向同起点时“路程和”为一圈;起点相遇找速度比;不同起点第一次相遇和追及当成直线型,第二次开始当成“同起点”的跑圈问题。】——【同乡通气查一圈;反向通气喝一圈】
1.同向同起点:同一起点出发,顺时针方向跑,第一次在B点遇上( V 甲 > V 乙 V_甲>V_乙 V甲>V乙)。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假设甲的速度较快,经历时间相同)——【甲乙每相遇一次,甲比乙多跑一圈】
甲 、乙每相遇一次,甲比乙多跑一圈,若n次相遇,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S 乙 + n S S 乙 = 1 + n S S 乙 S_甲-S_乙=nS,\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S_乙+nS}{S_乙}=1+\frac{nS}{S_乙} S甲−S乙=nS,V乙V甲=S乙S甲=S乙S乙+nS=1+S乙nS
2.反向同起点:同一起点出发,相反方向跑,第一次在B点遇上( V 甲 > V 乙 V_甲>V_乙 V甲>V乙)。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每相遇一次,甲与乙路程之和为一圈】
每次相遇,甲、乙的路程之和为一圈,若相遇n次,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n S − S 乙 S 乙 = n S S 乙 − 1 S_甲+S_乙=nS,\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nS-S_乙}{S_乙}=\frac{nS}{S_乙}-1 S甲+S乙=nS,V乙V甲=S乙S甲=S乙nS−S乙=S乙nS−1
解题技巧:在做圆圈型追及相遇问题时,求第k次相遇情况,可以将(k-1)次相遇看成起点进行分析考虑。
环形跑道:当起点相同时,有同向运动,每相遇一次,路程差增加一圈;反向运动,每相遇一次,路程和增加一圈。——【】
(or:按照“相遇追赶分类”
相遇、追赶题型
1 直线型相遇、追赶——【直线型路程:
相遇: S 相遇 = S 甲 + S 乙 = ( v 甲 + v 乙 ) t S_{相遇}=S_甲+S_乙=(v_甲+v_乙)t S相遇=S甲+S乙=(v甲+v乙)t;
追及: S 追及 = S 甲 − S 乙 = ( v 甲 − v 乙 ) t S_{追及}=S_甲-S_乙=(v_甲-v_乙)t S追及=S甲−S乙=(v甲−v乙)t】
【解题提示】此类问题比较常见,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示意图,抓住等量关系(一般是时间和路程),列方程求解。
(1)同时相向而行
问题表述: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C点相遇会合。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A B ⇒ ( V 甲 + V 乙 ) t = S A B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A C B C ( 时间相同 ) S_甲+S_乙=S_{AB}\Rightarrow(V_甲+V_乙)t=S_{AB},\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AC}{BC}(时间相同) S甲+S乙=SAB⇒(V甲+V乙)t=SAB,V乙V甲=S乙S甲=BCAC(时间相同)
(2)追赶问题
问题表述:甲、乙相距AC时甲追赶乙,并最终在B点追上乙。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A C ⇒ ( V 甲 − V 乙 ) t = S A C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A B B C ( 时间相同 ) S_甲-S_乙=S_{AC}\Rightarrow(V_甲-V_乙)t=S_{AC},\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AB}{BC}(时间相同) S甲−S乙=SAC⇒(V甲−V乙)t=SAC,V乙V甲=S乙S甲=BCAB(时间相同)——【】
2.圆圈型(操场)相遇、追赶——【圆圈型路程:
同向运动:同一起点出发,顺时针方向跑,第一次在B点遇上( V 甲 > V 乙 V_甲>V_乙 V甲>V乙)。等量关系(经历时间相同):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甲乙每相遇一次,甲比乙多跑一圈,若相遇n次,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S 甲 S 乙 = n S + S 乙 S 乙 S_甲-S_乙=nS;\frac{S_甲}{S_乙}=\frac{nS+S_乙}{S_乙} S甲−S乙=nS;S乙S甲=S乙nS+S乙。
逆向运动:同一起点出发,相反方向跑,第一次在B点遇上。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甲乙每相遇一次,甲与乙路程之和为一圈,若相遇n次,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n S − S 乙 S 乙 S_甲+S_乙=nS;\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nS-S_乙}{S_乙} S甲+S乙=nS;V乙V甲=S乙S甲=S乙nS−S乙】
(1)同向(设圆周长为S)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假设甲的速度较快)
甲 、乙每相遇一次,甲比乙多跑一圈,若n次相遇,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S 乙 + n S S 乙 S_甲-S_乙=nS,\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S_乙+nS}{S_乙} S甲−S乙=nS,V乙V甲=S乙S甲=S乙S乙+nS
(2)逆向
等量关系: S 甲 + S 乙 = S S_甲+S_乙=S S甲+S乙=S
每次相遇,甲、乙的路程之和为一圈,若相遇n次,则有 S 甲 + S 乙 = n S , V 甲 V 乙 = S 甲 S 乙 = n S − S 乙 S 乙 S_甲+S_乙=nS,\frac{V_甲}{V_乙}=\frac{S_甲}{S_乙}=\frac{nS-S_乙}{S_乙} S甲+S乙=nS,V乙V甲=S乙S甲=S乙nS−S乙
【解题技巧】在做圆圈型追及相遇问题时,求第k次相遇情况,可以将(k-1)次相遇看成起点进行分析考虑。
)
变速路程
1.同一路程变速
思路:解决同一路程变速问题的常用方法有:
(1)方程组法;(2)比例法;(3)法宝公式法;(4)等面积法;(5)假设法
其中,法宝公式法: v 1 v 2 = s ⋅ △ v △ t v_1v_2=\frac{s·△v}{△t} v1v2=△ts⋅△v——【推导证明:设同一段路程s,先后用 v 1 , v 2 v_1,v_2 v1,v2两段速度通过,时间差为△t ,则 s v 1 − s v 2 = △ t ⇒ s ( v 2 − v 1 ) v 1 v 2 = △ t ⇒ s ⋅ △ v v 1 v 2 = △ t \frac{s}{v_1}-\frac{s}{v_2}=△t\Rightarrow\frac{s(v_2-v_1)}{v_1v_2}=△t\Rightarrow\frac{s·△v}{v_1v_2}=△t v1s−v2s=△t⇒v1v2s(v2−v1)=△t⇒v1v2s⋅△v=△t,即 v 1 v 2 = s ⋅ △ v △ t v_1v_2=\frac{s·△v}{△t} v1v2=△ts⋅△v】
2.不同路程变速
思路:对于不同路程的变速问题,通常要用假设转化的方法找到比例,达到化简的目的。
相对速度:同向而行,相对速度= ∣ V 甲 − V 乙 ∣ |V_甲-V_乙| ∣V甲−V乙∣;相向而行,相对速度= V 甲 + V 乙 V_甲+V_乙 V甲+V乙。当出现多个物体同时运动时,将某个物体看成“静止”的,当作参照物,利用相对速度分析,如队伍行军,火车与行人,发车间隔。
水上航行:——【特别提醒:水中掉落物体(漂浮)时,从落水到发现与从发现到找到的时间相同!】
船顺流时速度: v 顺 = v 船 + v 水 v_顺=v_船+v_水 v顺=v船+v水
船逆流时速度: v 逆 = v 船 − v 水 v_逆=v_船-v_水 v逆=v船−v水
逆水行船时:实际速度为: V 逆水 = V 船 − V 水 V_{逆水}=V_{船}-V_{水} V逆水=V船−V水
顺水行船时:实际速度为: V 顺水 = V 船 + V 水 V_{顺水}=V_{船}+V_{水} V顺水=V船+V水
静水行船速度:静水速度=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即: V 船 = V 顺水 + V 逆水 2 V_{船}=\frac{V_{顺水}+V_{逆水}}{2} V船=2V顺水+V逆水
水流速: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即: V 水 = V 顺水 − V 逆水 2 V_{水}=\frac{V_{顺水}-V_{逆水}}{2} V水=2V顺水−V逆水
火车错车/过桥过洞——【】
相向错车: t = 车长之和 l 1 + l 2 速度之和 v 1 + v 2 t=\frac{车长之和l_1+l_2}{速度之和v_1+v_2} t=速度之和v1+v2车长之和l1+l2
同向超车: t = 车长之和 l 1 + l 2 速度之差 v 1 − v 2 t=\frac{车长之和l_1+l_2}{速度之差v_1-v_2} t=速度之差v1−v2车长之和l1+l2
火车过桥/过山洞: t = l 山洞 / 桥梁 + l 火车 v t=\frac{l_{山洞/桥梁}+l_{火车}}{v} t=vl山洞/桥梁+l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