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状态模式(State)
- 一、状态模式概述
- 1.1 什么是状态模式
- 1.2 简单实现状态模式
- 1.3 使用状态模式的注意事项
- 二、状态模式的用途
- 三、状态模式实现方式
- 3.1 使用枚举类型实现状态模式
- 3.2 使用内部类实现状态模式
- 3.3 使用接口实现状态模式
- 3.4 使用抽象类实现状态模式
一、状态模式概述
1.1 什么是状态模式
Java中的状态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其行为。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实现对象之间的解耦,使得对象可以在不修改其结构的情况下改变其行为。
Java中的状态模式通常包括以下角色:
上下文(Context):负责维护当前状态和根据当前状态调用相应的状态处理方法。
状态(State):表示对象的状态,每个状态都有一个对应的处理方法。
具体状态(Concrete State):是状态的具体实现,继承自状态接口。
1.2 简单实现状态模式
// 状态接口
interface State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具体状态A
class ConcreteStateA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为A");context.setState(this);}
}// 具体状态B
class ConcreteStateB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为B");context.setState(this);}
}// 上下文类
class Context {private State state;public Context() {this.state = new ConcreteStateA(); // 初始状态为A}public void request() {state.handle(this); // 根据当前状态执行相应操作}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 // 切换状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 // 创建上下文对象context.request(); // 输出:当前状态为A,并切换到状态Acontext.request(); // 输出:当前状态为B,并切换到状态B}
}
1.3 使用状态模式的注意事项
-
1、状态模式适用于当一个对象在它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行为也随着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行为受状态约束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状态模式。如果一个事件或者对象有很多种状态,状态之间会相互转换,对不同的状态要求不同行为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
2、状态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不同的状态下对于同一行为有不同的响应。这其实就是一个将 if~else 用多态来实现的一个具体示例。
-
3、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尽管状态模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将繁琐的状态判断转换成结构清晰的状态类族,在避免代码膨胀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但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
4、当使用状态模式时,需要避免过多的状态转换,如果对象的状态太多,可能会导致系统变得复杂难以维护。最好保证对象的状态不超过5个。
-
5、Context类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它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维护当前状态,并根据当前状态调用相应的状态处理方法。如果Context类过于复杂,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二、状态模式的用途
-
1、当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它的行为也随着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行为受状态约束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状态模式。如果一个事件或者对象有很多种状态,状态之间会相互转换,对不同的状态要求不同行为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
2、状态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不同的状态下对于同一行为有不同的响应。这其实就是一个将 if~else 用多态来实现的一个具体示例。
-
3、状态模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将繁琐的状态判断转换成结构清晰的状态类族,在避免代码膨胀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
4、当使用状态模式时,需要避免过多的状态转换,如果对象的状态太多,可能会导致系统变得复杂难以维护。最好保证对象的状态不超过5个。
三、状态模式实现方式
3.1 使用枚举类型实现状态模式
首先,定义一个表示状态的枚举类型:
public enum State {STATE_A,STATE_B,STATE_C
}
然后,创建一个类,该类包含一个表示当前状态的变量,并提供一个方法来更改状态: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Demo {private State currentState;public StatePatternDemo() {currentState = State.STATE_A;}public void changeState(State newState) {currentState = newState;performAction();}private void performAction() {switch (currentState) {case STATE_A:System.out.println("执行状态 A 的操作");break;case STATE_B:System.out.println("执行状态 B 的操作");break;case STATE_C:System.out.println("执行状态 C 的操作");break;}}
}
最后,创建一个主类来测试状态模式: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atePatternDemo demo = new StatePatternDemo();demo.changeState(State.STATE_B);demo.changeState(State.STATE_C);}
}
运行上述代码,将输出以下结果:
执行状态 A 的操作
执行状态 B 的操作
执行状态 C 的操作
3.2 使用内部类实现状态模式
首先,创建一个外部类 Context,它将包含一个表示当前状态的内部类 State 的实例变量。然后,为每个可能的状态创建一个内部类,这些类将实现一个共同的接口,该接口定义了所有状态都需要实现的方法。最后,在 Context 类中,提供一个方法来更改状态,并调用新状态的相应方法。
public class Context {// 内部类 State,表示状态private State state;public Context(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 更改状态的方法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 执行状态操作的方法public void request() {state.handle();}
}// 定义一个接口,表示状态需要实现的方法
interface State {void handle();
}// 具体状态类 A
class StateA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 {System.out.println("处理状态 A");}
}// 具体状态类 B
class StateB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 {System.out.println("处理状态 B");}
}// 具体状态类 C
class StateC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 {System.out.println("处理状态 C");}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StateA());context.request(); // 输出:处理状态 Acontext.setState(new StateB());context.request(); // 输出:处理状态 Bcontext.setState(new StateC());context.request(); // 输出:处理状态 C}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 Context 的外部类,它包含一个名为 State 的内部类实例变量。我们还为每个可能的状态创建了一个内部类(StateA、StateB 和 StateC),它们都实现了一个名为 State 的接口。在 Context 类中,我们提供了一个名为 setState 的方法来更改状态,并调用新状态的 handle 方法。
3.3 使用接口实现状态模式
首先,创建一个表示状态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然后,创建具体的状态类,实现State接口: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A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是A");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B());}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B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是B");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A());}
}
接下来,创建一个上下文类,用于存储当前状态,并实现State接口:
public class Context {private State state;public Context() {state = new ConcreteStateA();}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public void request() {state.handle(this);}
}
最后,在主函数中测试状态模式: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context.request(); // 输出:当前状态是Acontext.request(); // 输出:当前状态是Bcontext.request(); // 输出:当前状态是A}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State接口,以及两个具体的状态类ConcreteStateA和ConcreteStateB。Context类负责存储当前状态,并在需要时切换状态。通过调用Context类的request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3.4 使用抽象类实现状态模式
首先,创建一个表示状态的抽象类State: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ate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然后,创建具体的状态类,例如StartState和StopState:
public class StartState extend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启动状态");context.setState(new StopState());}
}public class StopState extends State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System.out.println("停止状态");context.setState(new StartState());}
}
接下来,创建一个表示上下文的类Context,并包含一个State类型的成员变量:
public class Context {private State state;public Context() {this.state = new StartState();}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public void request() {state.handle(this);}
}
最后,在主函数中测试状态模式: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context.request(); // 输出:启动状态context.request(); // 输出:停止状态context.request(); // 输出:启动状态}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抽象类State定义了状态的接口,并创建了两个具体的状态类StartState和StopState。Context类负责管理当前状态,并在需要时切换状态。通过调用context.request()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