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广告市场中的虚假流量一直是困扰各移动应用厂商的难题,广告作为app商业化变现最为直接快捷的途径,也引申出了流量作弊与反作弊的纷争。
根据《2021中国异常流量报告》,2021年中国品牌广告市场因异常流量造成的损失约为326亿人民币,其中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占比10.1%。分媒体类型来看,垂直媒体和广告联盟均为异常曝光重灾区,广告联盟和门户资讯的异常点击占比远高于其他媒体类型。综合来看,广告联盟异常流量占比最高。
来源:《2021中国异常流量报告》
虚假流量的存在,对移动广告行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虚假流量的存在,让广告效果、品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实现广告主的投放初衷,会导致获客成本的增加,直接造成了广告主的经济损失。
无效流量掩盖了真实用户。从结果上看,虚假流量提升了流量数据,虚增的曝光次数实际对广告主并无价值,无法提升客户与商机的数量、无法提升真实的用户留存和真实的用户活跃。
当今的广告作弊手段变得极为隐蔽,黑灰产的作弊方式正深入设备底层进行研究。作弊比例最高的类型是虚拟机和设备群控,能够占据总作弊量的50%以上,其次还有ROOT和越狱,设备篡改以及更改ROM。这些作弊手段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作弊场景,例如批量刷转化,自动脚本点击广告,模拟真人行为,低端机改高端机等。
1、虚假流量产生的原因
(1)媒体的自身流量不足,难以满足广告主的消耗要求,平台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进而增加“虚假流量”以让广告主的花费能够快速消耗;媒体通过刷量的方式,吸引广告主和投放平台的广告投放,也会导致流量虚高。
(2)很多广告主因为意识薄弱或者技术欠缺,没有对投放带来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未对各个渠道引入的用户质量进行详细评估,难以分辨真假流量,最终导致广告预算越来越多被浪费在虚假流量上,客观上纵容了作弊流量的发生,导致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3)广告平台受利益驱使,或者为了广告主不合理的投放指标等,可能会选择和媒体联合,做冲量的行为,对虚假流量视而不见,一定程度上引发“虚假流量”的增长。
2、虚假流量的发生机制
程序化广告的访客旅程是,先看到广告,然后才有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点击、浏览、注册(或留资)、购买等行为。显而易见,虚假流量很容易出现在广告展现量、点击量、留资量。作弊难度和要求也会随着计费方式进行变化,作弊难度基本上是CPM<CPC<CPI的,随着用户行为要求由易到难。
目前移动广告虚假流量主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变更设备信息与内存数据,实现模拟行为,批量生成想要的流量。
(1)机器作弊
机器作弊的常见方式有,通过机器发送虚假流量、修改DNS/IP访问网页、爬虫技术访问网页等来制造虚假流量,目的是模拟浏览行为产生大量网页浏览痕迹或点击行为来实现流量增加。
这种作弊方式成本相对比较低,且都是通过程序代码实现。对于机器作弊比较好的预防措施,通过正常的基础的用户行为分析来判断此类虚假流量,即使屏蔽、补量来减少此类虚假流量。
(2)人为作弊
人为作弊通过雇佣、激励的方式雇佣大批真实的用户去点击广告、下载app、访问网页、注册等等,因为属于人为操作,很难将这部分流量和真实的流量区分开。人为作弊带来的虚假流量较难屏蔽,但成本相对较高。
3、如何监测虚假流量
虚假流量主要还是根据数据异常和用户信息来进行甄别。
监测广告曝光和点击,主要集中在用户进入产品之前的广告来源环节和安装环节的异常表现,可筛选假量。比如有点击无曝光,有激活无点击这些作弊明显就能很快知道异常情况。
对监测到的设备号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查阅用户的IP,设备ID,用户设备品牌,操作系统版本等情况来进行识别,如果有一个设备在短期内对应很多个IP的话,就需要关注异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