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自时习知
作者:袁泉(华为AI数据工程专家)全文约3015字,阅读约需8分钟
大模型应用正式投入使用后,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在利用“大模型提升业务运营效率”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和IT团队在初期通常都充满热情,对成果的期待也很高。一旦冷启动完成,应用如期上线,则皆大欢喜,庆祝新特性上线,宣传造势。
在组织和热情的惯性下,大模型应用效果通常有一定的爬坡,这是“前程发力的快周期”。但随后,就会逐渐或快速面临准确率、满意度双双下滑的局面,有些从此就跌入低谷,再也没起来;而有些则是震荡式的,一直妄图阶段性冲高,结果却不尽如意,很难维持在上线初期的那个水平,这是“后程乏力的慢周期”。有点像中国的股市,快起快落,牛短熊长。
面对这样情况下的大模型应用,该如何进行优化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反馈热循环”机制这件事。(反馈热循环是一种持续的循环过程,不断地提供内容,获取AI的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内容,并再次进行反馈。这样的循环往复,为AI提供持续且高质量的数据和知识。)
01 什么是反馈?
谈到反馈,我们先明白其定义。中文对反馈的解读是,在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及时予以回应并形成良性循环。而反馈的英文解读则是,Feedback = Feeding(数据) + Understanding(信息) + Backing(执行) 。
最近我在读《反馈,化解不确定性的数字认知论》,其中有那么一段话讲得挺好。“反馈本身没有意义,以不同的方式更高效地转化和利用反馈中隐藏的信息,才使反馈有了意义。”
02 业界有哪些不错的反馈循环设计思路?
2.1 Midjourney: 反馈不够,设计来凑。
在没有任何利益的驱动下,是没有人愿意反馈的,这显然是违背人性的。因此Midjourney通过生成图片下面的Favourite(代表喜欢和收藏),这种相对巧妙的设计,让用户在与应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反馈的事情给干了。
2.2 从GPT3.5到GPT4, 根据环境反馈迭代改进的智能循环体,是产品断代式演进的关键。
相较于GPT3.5,GPT4的整体表现是现象级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模型能力的大幅提升。在面向全世界上亿用户的尝鲜式公测,GPT4设计智能循环体(code model代码模型、feedback model反馈模型、repair model修复模型),以根据环境反馈不断迭代改进模型能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英伟达科学家Jim Fan直呼:“Critique is all you need。”
2.3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在反馈机制上各有优劣。
整体来说,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在AI反馈应用上各有优劣。
互联网企业应用,由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天然的利益驱动,在如何快速搜集反馈数据上优势明显,同时在面对反馈的效果(推荐、检索、生成方案)上,用户的包容性更强些;但在反馈信息如何更好地闭环,传统企业应用面向的用户群范围相对固定,流程相对清晰和责任主体比较明确,更容易聚焦TOP问题,同时用户对反馈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相对更苛责。
03 目前,各领域应用+AI在反馈机制上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各领域应用+AI的调研结果,无论是在“智能搜索问题”场景还是在“方案生成推荐”场景,各领域在反馈内容应该分成哪些类,如何分类,反馈的信息是否足够完整上,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细分到【业务问题】【应用问题】【平台问题】的,也有笼统的【好】【不好】【没有帮助】等。
总的来说,各领域应用+AI在对反馈数据分哪几类,分到哪个粒度,按照什么层级来分等,缺少方法和统一的标准。反馈信息不完整,不足以支撑下一步的问题理解。
04 AI反馈的几种模式及特点
初步调研完各领域AI应用当前的场景和所采取的反馈机制后,我就在想,有没有可能在业务(含流程)、应用、数据等反馈上找到共性,从而提炼出几类模式。然后基于几类模式来做好解决方案设计。这样领域应用可以照方抓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围绕几个典型场景,吃透几类模式,进而沉淀平台公共能力,以便后续更好地被复用。
经过提炼,个人认为以为3类模式,基本上可以覆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场景。
“标注”即反馈,或者称之为“上报”即反馈。这里指的是领域通过运营人员、AI数据工程专家在进行例行的问题分析和标注(通常按周/月,方式一般为线下EXCEL或者应用自身构建的运营分析模块),基于分析后的结果,需要将相关信息(如优化后的AI数据集、意图判断、问题&正确的回答)传递给AI数字产线,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迭代。以某产品为例,有众多的用户在使用其AI搜索推荐等功能,我们可以让AI标注工程师对用户的问答结果&问题等分类,再把相关信息上报给AI数字产线进行下一轮优化,这种"标注"即反馈。
这种反馈模式下,Feeding(数据)和Understanding(信息)都是业务offline处理好了,对于平台来说,关键在于做好对接和Backing(执行)。
“作业”即反馈。AI基于业务活动中的上下文信息(如单据),结合历史的知识经验等input,生成其推荐的方案output。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知识储备,所采取的完全采纳,部分采纳、弃用、补充等策略,在系统提交后流入到下一作业环节。以“方案生成与推荐”的招聘场景为例,HR输入各种招聘需求,AI推送相关岗位给候选人,基于候选人【刷一刷】、【浏览】、【简历筛选意见】、【直接投递】等动作,给予结果反馈。
这种反馈模式下,Feeding(数据)的挑战是如何在应用侧做好数据定义,Understanding(信息)的关键在于应用的交互设计。
“行为”即反馈。这一类应用的特点是业务受众面较广,没有特别强的领域属性,偏集团公共类。该类AI应用通常需要业务给出明确的信息作为输入,且业务的提问通常不容易收敛,长尾效应明显。这种反馈模式下,关键在于如何基于用户的行为分析其意图,以及判断实际达成情况,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行为的感知和分析。
以“企业通用搜索”为例,用户的连续相似问行为:xxx产品经理是谁?-->xxx产品经理-->xxx产品经理负责人-->谁负责xxx-->xxx谁负责,用户对AI反馈结果的复制、粘贴、转发行为;用户的转人工坐席或提交问题单等行为,都是对于结果是否满意的一种隐性反馈……
以上各个反馈模式的特点,下图已整理好。
05 从建好一个“应用 + AI ”的视角,看AI反馈结果的几条循环路径
反馈的最终结果,是导向改进。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光大;不好的方面,要有找到对应责任主体来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循环形成飞轮。
从如何建好一个“应用+AI”的视角出发,AI反馈结果可以按照以下4条路径,由不同的组织负责优化,也有可能一个问题需要同时从4个方面进行优化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06 不同AI反馈模式下的反馈MRC(机器阅读理解)模板设计
既然定义了几类反馈模式,那必然是要有对应的反馈模板的。当前AI反馈存在的问题中,“信息不完整”“语言不统一”具备一定的典型代表,那么就需要有模板来指导和校验反馈的信息是否足够清晰、完整。下图是基于两个典型场景所提炼的反馈模板,仅供参考。(关于MRC的相关信息,可见上期《华为大咖说》——华为大咖说丨什么是大模型“MRC”?一文讲明白~)
07 反馈热循环的解决方案设计
将AI反馈循环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分成3大段。
第1段是Feeding(有效接收),即反馈信号能被正确到的能力,具体如数据采集有哪几种模式,如何降噪,如何获取环境信息等;第2段是Understanding(正确理解),即已被接收的反馈信息如何被正确理解,具体如Understanding分析中哪些是定性分析,哪些是定界分析,哪些是定位分析等;第3段是Backing(优化、循环),即如何行动和验证改进的持续有效性,具体如补充缺失知识、做好分片、结果评测等。
根据以上3大段的AI反馈循环所需要的业务能力结合对应的组织、流程,即可设计一份反馈热循环的解决方案。
关于“应用+AI”反馈热循环的思考,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小伙伴在评论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