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程序员节|征文#
一、文件框架与核心思考
1、定级目标再审视
自《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JR/T 0197-2020》(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以来,金融数据安全领域已历经四年的发展与变革。该指南作为金融标准中首个以“金融数据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其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随着《数据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数据安全的目标已从单一的“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拓展至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合规利用及价值释放。在此背景下,数据分类分级作为数据安全治理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在实际执行数据定级工作时,需结合最新的数据安全治理方法论,实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精细化管控。
2、定级原则深化理解
在原有合法合规性、可执行性、自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安全环境的变化,时效性原则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数据安全的有效期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需根据数据的生命周期、业务需求及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此外,差异性原则在应对不同金融机构、不同数据类型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在定级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的独特性、敏感性及业务价值。
3、数据安全定级范围与规则
指南主要聚焦于电子数据的定级,包括纸质文件扫描件。在数据安全级别划分上,依旧遵循数据安全性(CIA)受损后的影响程度作为核心判断依据,但结合2024年的现状,对各级别的定义和边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和优化。例如,5级数据除涉及国家安全外,还涵盖了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数据;4级数据则进一步明确了其作为普通金融机构最高级别数据的地位,并强调了其在数据流动中的严格管控要求。
同时,针对企业内部实践中存在的定级模糊问题,如员工对损害等级的主观认知差异、不同金融机构间数据定级的差异化管理等,建议通过制定更为明确、量化的定级标准和指南,以及加强内部培训和沟通,来减少定级误差和争议。
4、数据安全定级流程优化
在实际操作中,鉴于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庞大、沟通复杂等客观因素,建议采用先粗后细、分步实施的策略进行数据盘点和定级。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定级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应建立数据定级的定期复审机制,确保数据定级能够随着业务发展和数据安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二、金融业机构典型数据定级规则参考表
结合2024年的数据安全治理实践和数据分类分级的新要求,对金融业机构典型数据定级规则进行了更新和优化。
在数据分级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
安全管理数据:这类数据包括系统漏洞信息、安全防护配置与策略信息、威胁数据、安全告警以及安全事件等。其安全级别默认最低为2级,这表明它们虽然重要,但相对于其他更高级别的数据而言,其敏感性稍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这一级别,安全管理数据也仍然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
-
开发信息与系统运维数据:与安全管理数据相比,开发信息(如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源代码等)和系统运维数据信息(如用于系统维护或统计数据产生的shell脚本、SQL脚本)的安全级别可能更低,通常低于3级。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数据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的敏感性和风险相对较低。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开发信息和系统运维数据,如果它们包含敏感信息或具有特殊价值,其安全级别可能会相应提高。
-
4级数据:这类数据主要包括身份鉴别信息、生物隐私信息以及健康信息等。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可能会对个人或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它们被划分为4级数据,需要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
-
个人地理位置信息与个人财产、联系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地理位置信息与个人财产信息、个人联系信息在数据分级中被视为同一级别,均为3级。这反映了这些信息在数据保护中的重要性,尽管它们可能不如4级数据那样敏感,但仍然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护。
-
跨境收付业务信息:在跨境收付业务中,除了撤销、漏报类信息外,其他信息均被划分为3级。这一比例略高于其他交易形式,反映了跨境收付业务在数据保护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金融数据安全分级体系已逐步成熟和完善。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数据安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模式,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和创新精神。在未来的数据安全治理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数据分类分级的研究和实践,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推动数据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共同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开放的金融数据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