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开展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管理体系全覆盖。全面形成指挥有力、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运行体系,普遍建立覆盖城乡、行为规范、富有活力的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服务民生、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制度机制,巩固完善服务到位、管理有序的工作格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明显提升。
二、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在全县村(社区)全面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各部门网格资源,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管理有效、服务精细的网格运行体系。
1、科学设置网格
根据“地理布局、区域属性、人员相熟、便于管理”的原则,社区按照“街巷型、楼院型、单位型”等进行划分,农村按照居住区域、村民小组等进行划分,原则上社区每200-500户、农村每100-300户设置一个网格。将辖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分类整合,全部纳入网格的服务管理范畴,使每个网格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
2、明确网格工作人员及职责
每个网格明确一名网格长。社区网格长由社区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担任,农村网格长由“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村民代表(小组长)等担任。整合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村(社区)党员干部、驻村(社区)民警等基层工作力量,组成网格员服务团队。在网格长的组织下,综合承担了解社情民意、采集管理信息、服务基层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职责,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3、规范网格工作流程
对网格内发现的问题,规范问题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处理反馈、结案归档、跟踪评价七个环节的工作,形成“七步闭环”运作机制。对基层发生的重大、紧急及突发事件,网格长可直报指挥中心进行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