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与日产(含三菱汽车)的合并计划最终因核心矛盾无法调和而宣告失败,这一事件揭示了传统车企在行业变革期的深层困境。以下从合并动机、失败原因、本质判断及未来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
一、合并的初衷:生存压力主导的被动策略
市场危机与财务困境
中国市场溃败:日系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受到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强烈冲击。2024年,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30.9%,日产产能利用率仅64%,被迫削减产能;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2.6%骤降至13.7%。
财务压力:日产2024财年预计净亏损800亿日元,现金流仅能维持12个月;本田汽车业务利润疲软,全球销量下滑并关闭泰国工厂。合并被视为缓解资金压力、避免破产的“救命稻草”。
技术转型与成本压力
三家车企在电动化领域起步较晚,特斯拉和比亚迪已占据先发优势。本田计划2026年前推出10款纯电车型,日产加速e-POWER混动技术商业化,但研发成本高昂且进度滞后。合并旨在共享技术(如本田的混动、日产的电动车平台、三菱的插混)以降低重复投资。
规模效应目标
合并后年销量预计超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目标经营利润率达10%。通过整合供应链、裁员(日产已裁9000人)降低成本。
二、合并失败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