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transformer架构
- 2. transformer子层解析
- 3.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
- 4. transformer部分释疑
1. transformer架构
-
encoder-decoder框架是一种处理NLP或其他seq2seq转换任务中的常见框架, 机器翻译就是典型的seq2seq模型, 两个seq序列长度可以不相等
-
transformer也是encoder-decoder的总体架构, 如上图。transformer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 输入部分(输入输出嵌入与位置编码)
- 多层编码器
- 多层解码器
- 以及输出部分(输出线性层与softmax)
-
模块介绍
- Input Embedding: 输入嵌入。将源文本中的词汇数字表示转换为向量表示,捕捉词汇间的关系
- Positional Encoding: 位置编码。为输入序列的每个位置生成位置向量,以便模型能够理解序列中的位置信息
- Output Embedding: 输出嵌入。将目标文本中的词汇数字表示转换为向量表示
- Linear: 线性层。将decoder输出的向量转换为最终的输出维度
- Softmax: softmax层。将线性层的输出转换为概率分布,以便进行最终的预测
- encoder架构: encoder由6个相同的encoder层组成,每个层包括两个子层:一个多头自注意力层(multi-head self-attention)和一个逐位置的前馈神经网络(point-wise feed-forward network);每个子层后都会使用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连接,即Add&Norm。如下图
- decoder架构:decoder包含6个相同的decoder层,每层包含3个子层:掩码自注意力层(masked self-attention),encoder-decoder交叉注意力层,逐位置的前馈神经网络。每个子层后都有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操作,即Add&Norm。如下图
2. transformer子层解析
- encoder和decoder的本质区别:self-attention的masked掩码机制
- muitl-head进行masked的目的:在生成文本时,确保模型只依赖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未来的内容,对未来信息进行掩码处理,这样才能学会预测
- multi-head的目的:让模型关注输入的不同部分或者不同信息,比如一个名词的修饰词,一个名词的分类,一个名词对象的情感、诗意等,从直观的到抽象的,捕获复杂的依赖关系
- Add:残差连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网络输入x与网络输出F(x)相加,求导时相当于添加常数项1,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 Norm:层归一化。在每个层上独立进行,使激活值具有相同的均值和方差,通常是0和1;在transformer中,Norm操作通常紧跟在Add之后,对残差连接结果进行归一化,以加速训练并稳定模型性能
- 前馈网络:对输入进行非线性变换,提取更高级别的特征/信息
- 逐位前馈神经网络:是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在模型中起到增加非线性和学习更复杂表示的作用。逐位的意思是逐个元素element或点进行独立且相同的操作,不是跨位置或跨元素来进行的。逐位前馈神经网络通常包括两个全连接层和一个ReLU激活层,两个全连接层对应两个线性变换,第一个全连接层之后接ReLU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使模型能够学习更复杂的表示。第一个全连接层通常对输入进行增维表示,第二个全连接层降维到模型输出所需的维度
3.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
- transformer的3种注意力层:在transformer架构中有3种不同的注意力层
- self-attention layer自注意力层:编码器输入序列通过multi-head self-attention计算自注意力权重
- casual attention layer因果自注意力层:解码器的单个序列通过mask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计算自注意力权重
- cross attention layer交叉注意力层:编码器-解码器两个序列通过multi-head cross attention进行注意力转移
- 注意力机制的过程说明
- 缩放点积注意力
上图是缩放点积注意力示意图,计算公式
其中,softmax内部是注意力分数,softmax整个是注意力权重,乘以缩放因子 1 d k \frac{1}{\sqrt{d_{k} } } dk1是为了缓解可能的梯度消失问题(softmax值过大时), d k d_{k} dk是Q或者K的维度大小
- 多头注意力机制
上图是多头注意力机制示意图,多个注意力头并行运行,每个头都会独立地计算注意力权重和输出,这里采用的是缩放点积注意力来计算;
然后将所有头的输出拼接concat起来得到最终的输出;
多头其实是为了提取不同维度的信息,捕获复杂的依赖关系,增强模型的表示能力;最后多个头结果进行拼接,避免单个计算的误差,即避免只关注单方面维度信息的误差
计算公式:
在transformer原文中,head_num = 8,d_k=d_v=64
-
交叉注意力机制
- 自注意力机制,QKV都来自同一序列,如下
- 交叉注意力机制,输入来自两个不同的序列,一个序列用作查询Q(来自decoder states的queries),另一个序列提供键K和值V(来自encoder states的keys和values),实现跨序列的交互和注意力转移,如下
-
因果注意力机制
- 为了确保模型在生成序列时只依赖于之前的输入信息,而不会受到未来信息的影响。casual self-attention通过掩码未来位置来实现这一点;使模型在预测某个位置的输出时,只看到该位置及之前的输入。如下图所示
- 其中掩码未来位置的原因通过下图说明:
- 掩码机制通过下图说明,加一个很大的负数,softmax之后就是0,如下
4. transformer部分释疑
- 问题1:transformer相对RNN能处理长序列数据, 同时能进行并行计算, LSTM相对RNN进行改进的, 解决长时依赖问题, 那么transformer相对于LSTM有什么优势
- (1)LSTM在解决长时依赖仍有局限。LSTM依赖cell state来传递长时信息,限制了其全局信息捕获能力;而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可以考虑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依赖关系,能更好的捕捉全局的、长距离的依赖信息
- (2)transformer的可解释性更强:transformer计算每个位置与所有位置的依赖关系,使得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易于解释,LSTM的解释性相对较弱
- (3)并行计算能力:transformer不用像LSTM等待上一时间步的输出作为下一时间步的输入,可以实现完全并行的计算,更容易进行分布式计算和加速
- (4)扩展性和灵活性:transformer结构相对灵活,可以轻松扩展到更大的数据集和更复杂的任务中
-
问题2:同问题1, transformer通过怎样的设计能够实现并行计算的?
- 参考这个图,可以并行计算一个位置和其他所有位置的依赖关系
-
问题3:层归一化Norm和batch normalization的区别
- 都是归一化,但层归一化不是批量归一化;
- LN是对每个样本的每个层进行的归一化,即对每个样本的所有特征做归一化;
- 而BN是对每个batch数据进行归一化,即对batch_size内的每个特征做归一化;
- LN保留了不同特征之间的大小关系,抹平了不同样本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LN更适合NLP领域任务;
- 而BN保留了不同样本之间的大小关系,抹平了不同特征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BN更适合于依赖不同样本之间关系的任务,如CV领域
- LN可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改善系统对缩放摆幅变化的鲁棒性、更适用于小样本数据情况
- 而BN旨在提高模型的训练速度和稳定性,使模型学习效率更高,降低测试错误率和泛化误差
- 问题4:encoder和decoder的本质区别self-attention是否masked,如何理解
- encoder中每个元素都能管住整个序列中的所有其他元素,生成新的输出表示。处理整个输入序列,不需要掩码未来的信息
- decoder在生成序列时,只能依赖已经生成的部分,而不能依赖未来的信息。masked处理的是输出序列,将未来位置的注意力权重设置为0,从而限制模型的关注点在已生成的序列上,实现了类似条件语言模型的功能
- decoder和encoder交叉注意力层,decoder允许关注encoder的输出,从而融合encoder中的信息到生成过程
- 问题5:transformer训练的过程参数有哪些,除了W_Q/K/V这几个参数矩阵以外
- (1)嵌入维度:输入和输出嵌入的维度,词嵌入和位置编码的维度。比如词嵌入矩阵大小为词汇表大小如50000 * d_词嵌入向量的维度
- (2)multi-head attention的num_heads:注意力头数,决定模型并行关注输入序列不同部分的能力,每个头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注意力权重矩阵。论文中num_heads = 8
- (3)隐藏层层数:每个encoder层和decoder层都保持一致
- (4)前馈神经网络隐藏层大小:神经元个数,通常比层数大很多,以便能学习复杂的特征表示
- (5)encoder和decoder的层数:定义了模型中encoder和decoder各自包含的层数,论文中n_layers = 6,即6个encoder层和6个decoder层
- (6)位置编码的维度:输入输出序列进入encoder/decoder层时都要进行位置编码,通常与嵌入维度相同,以便和嵌入向量直接相加
- (7)训练参数:像学习率,选用的优化器,batch_size,epoches等
- (8)正则化参数:如dropout rate随机失活的神经元比例防止过拟合,L2正则化等
- (9)权重初始化方法:如随机初始化,Xavier初始化,He初始化等,合理的初始化能加快训练的过程尽快找到最优解
-
问题6:QKV计算的过程,W矩阵都是可以训练的
-
问题7:self-attention和(cross)attention的区别
- self-attention设置source=target,即query=key=value,然后计算内部依赖关系
- 问题8:预训练模型BERT和transformer是什么关系
-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使用transformer的encoder结构来构建的,输入与transformer类似,包括token/segment/position embedding等,这些embedding将输入文本序列转换为模型可以理解的向量表示;
- 在BERT中可以选择encoder层的数量,轻量级模型通常使用12层,重量级模型通常使用24层;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使BERT能够关注双向上下文的信息
- 问题9:transformer模型训练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损失函数
- transformer训练过程主要采用了交叉熵损失函数(负对数似然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与真实分布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采用KL散度;
- 并且可以计算向量空间距离MSE,即两组概率向量的空间距离
创作不易,如有帮助,请 点赞 收藏 支持
[参考文章]
[1].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解析
[2]. Seq2Seq的注意力机制
[3]. attention机制图示
[4]. LN与BN的区别
[5]. Seq2Seq的注意力机制
[6]. transformer的decoder结构
[7]. decoder-only和编解码器区别
[8].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翻译
[9]. transformer结构详解,推荐
created by shuaixio, 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