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预取
- 1.1 什么是预取
- 1.2 预取有哪些好处
- 1.3 结构框图
- 1.4 总结
- 2 突发
- 2.1 什么是突发
- 2.2 突发与预取
本文讲解DDR中常见的两个术语:预取和突发,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关键在于地址线的低位是否参与译码,具体内容请继续往下看。
1 预取
1.1 什么是预取
预取是DDR时代提出的技术,预取的本质上是并串转换,通过并行方式提前取得数据再串行输出,这也符合“预取”的字面含义,即“把数据提前取出”。
1.2 预取有哪些好处
- 提高数据吞吐量: 预取允许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从存储阵列中提取多比特数据。随后,在连续的时钟周期里,这些数据通过较窄的数据总线迅速传输到CPU或其他系统组件。通过这种方式,即使I/O总线宽度较小,也能达到较高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
- 减少等待时间: 预取能够利用内存访问的局部性原理,即一旦访问内存的一个位置,附近的内存位置很可能也会很快被访问。通过预先把临近数据加载到缓冲区,内存控制器能在接收到连续数据请求时立即响应,减少了等待时间。
- 优化时序和功耗: 通过减少内存芯片实际访问操作的次数,预取技术有助于优化存储器的访问时序,并降低功耗,因为减少的内存激活和预充电操作会降低能耗。
1.3 结构框图
下面给出SDRAM、DDR、DDR2、DDR3的结构框图,大家可以着重看一下存储单元的位宽和DQ数据线的位宽以及地址线。
- SDRAM
- 下图是SDRAM框图,SDRAM中没有使用预取技术,存储单元的位宽与DQ数据位宽相等
- 9根地址线全部参与译码,对应列地址有512个
- DDR
- 下图是DDR框图,存储单元位宽是8,DQ数据位宽是4,这对应着DDR的2倍预取,即存储单元的位宽是芯片数据位宽的2倍。
- 12根地址线中只有11根地址线参与译码,最低位的地址线COL0未参与译码,但作用于读数据时的MUX(数据选择器)上,以及写数据时的串并转换上
- DDR2
- 下图是DDR2框图,存储单元位宽是64,DQ数据位宽是16,这对应着DDR2的4倍预取,即存储单元的位宽是芯片数据位宽的4倍。
- 10根地址线中只有8根地址线参与译码,最低位的地址线COL0、COL1未参与译码,但作用于读数据时的MUX(数据选择器)上,以及写数据时的串并转换上
- DDR3
- 下图是DDR3框图,存储单元位宽是64,DQ数据位宽是8,这对应着DDR3的8倍预取,即存储单元的位宽是芯片数据位宽的8倍。
- 10根地址线中只有7根地址线参与译码,最低位的地址线COL0、COL1、COL2未参与译码,但作用于读数据时的MUX(数据选择器)上,以及写数据时的串并转换上
1.4 总结
- 下面我们针对地址线进行分析,以DDR3为例,上图中的DDR3每个逻辑bank的大小为65536 * 128 * 64,这样看来每个存储单元的大小是64 bits,但要注意的是,DDR3的10位地址线中只有7位参与了每个逻辑bank的译码,最低位的3根地址线并未参与内部逻辑bank的译码。因此,内部存储单元的一个 64bits其实对应8个地址。
-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读数据的过程中,COL0、COL1、COL2三根地址线是作为MUX的数据选择信号的,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这64 bits数据也只不过是8个地址等效存储的数据。
- 正是由于预取技术,才导致了存储单元的位宽与DQ数据线的位宽不一致,这一点很容易让初学者产生误解。
名称 | 数据预取 (n代表芯片数据位宽,即DQ位宽) |
---|---|
DDR | 2-n |
DDR2 | 4-n |
DDR3 | 8-n |
2 突发
2.1 什么是突发
- 突发指的是,当我们选中一行后,将相邻的存储单元进行连续的数据传输,即指定行起始地址和列起始地址,读写控制器就会对该地址后连续的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这个过程叫做突发。
- 突发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读写控制器连续地提供地址
2.2 突发与预取
- 以上图中的DDR3为例,突发长度为8,就意味着连续传输8个数据。由上面对预取的分析,地址线连续变化8次,DDR3内核读写一次数据,刚好对应突发长度为8
- 每突发一次,虽然DQ数据线上出现了8个数据,但内核的读写只进行了一次
- 以DDR3为例,每个存储单元64 bits数据是8个地址等效存储的数据,最终等效的结果还是每个地址的数据位宽就是DQ数据位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