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相关内容
- 1. 存储类型
- 1. 块存储
- 2. 文件存储
- 3. 对象存储
- 4. 三种存储类型对比
- 2. 常见的存储分类
- 1. DAS
- 2. SAN
- 3. NAS
- 4. 存储分类分析比较
- 3. 一些存储的概念
- 1. LUN
- 2. volume
- 3. HBA
- 4. iSCSI
1. 存储类型
块存储和文件存储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主流的存储类型,而对象存储(Object-based Storage)是一种新的网络存储架构,基于对象存储技术的设备就是对象存储设备(Object-based Storage Device)简称OSD。
1. 块存储
块存储是将数据切分成固定大小的块,然后将这些块存储在物理设备(如硬盘、固态硬盘)上。每个块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并且可以独立地被读取、写入或删除。块存储通常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例如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它们将文件分成多个块并存储在磁盘上。块存储直接访问存储数据的硬件介质。介质不关心也无法去关心这些数据的组织方式以及结构,因此用的是最简单粗暴的组织方式:所有数据按照固定的大小分块,每一块赋予一个用于寻址的编号。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机械硬盘为例,一块就是一个扇区,老式硬盘是512字节大小,新硬盘是4K字节大小。老式硬盘用柱面-磁头-扇区号(CHS,Cylinder-Head-Sector)组成的编号进行寻址,现代硬盘用一个逻辑块编号寻址(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所以,硬盘往往又叫块设备(Block Device),当然,除了硬盘还有其它块设备,例如不同规格的软盘,各种规格的光盘,磁带等。
为了方便管理,硬盘这样的块设备通常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块设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硬盘分区(Partition)。反过来,单个介质的容量、性能有限,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把多个物理块设备组合成一个逻辑块设备,例如各种级别的RAID,JBOD,某些操作系统的卷管理系统(Volume Manager)如Windows的动态磁盘、Linux的LVM等。
块设备的使用对象除了传统的文件系统以及一些专用的管理工具软件如备份软件、分区软件外,还有一些支持直接读写块设备的软件如数据库等
在网络存储中,服务器把本地的一个逻辑块设备——底层可能是一个物理块设备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多个物理块设备的组合,又或者多个物理块设备的组合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本地文件系统上的一个文件——通过某种协议模拟成一个块设备,远程的客户端(可以是一台物理主机,也可以是虚拟机)使用相同的协议把这个逻辑块设备作为一个本地存储介质来使用,划分分区,格式化自己的文件系统等等。比较常见的块存储协议是iSCSI
。
【优点】
:
- 高效的数据访问:由于块存储是以固定大小的块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因此可以快速地访问和读取数据。
- 高性能:块存储通常具有高性能,可以满足高并发、高吞吐量的需求。
- 可扩展性:块存储可以支持动态扩展,可以根据需求和可用性进行调整,以确保高效的数据存储。
- 可靠性:块存储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缺点】
:
- 管理复杂性:由于块存储是以块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因此需要管理大量的块和元数据信息,相对于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来说更加复杂。
- 不适合非结构化数据:块存储通常只适合存储结构化数据和裸磁盘空间,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和文件类型的数据来说不太适合。
- 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一个挑战。块存储系统需要采用各种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 文件存储
文件存储是将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文件系统
中。每个文件都有唯一的路径和名称,并且可以通过文件系统的接口来访问和操作。文件存储适用于需要组织和管理大量文件的场景,如文档管理系统、媒体库等。
以这种方式存储文件时,它附加的元数据有限,例如创建日期、修改日期和文件大小。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这种简单的组织架构可能会引发问题。性能可能下降是因为文件系统上的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以跟踪文件和文件夹,并且这些“结构”问题无法通过简单地增加文件系统可用的存储空间来解决。
【优点】
:
- 可以快速访问、备份和重复利用文件中的内容。
- 可以对文件进行灵活的操作和管理,例如创建、删除、修改和移动等。
- 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和数据存储,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缺点】
:
- 存储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 文件系统容易受到损坏或崩溃,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
- 文件的操作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注意:文件存储的底层是块存储
3.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是将数据以对象的形式存储在分布式存储系统
中,每个对象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对象存储通常用于存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视频、文档等。与块存储不同,对象存储不需要文件系统,而是通过 HTTP 或者其他协议直接访问对象。
对象存储在基于云的存储方案中非常常见,可用于以极高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管理,处理和分发内容。平面寻址方案意味着访问单个对象既快速又简单:对象名称可以作为查找表中的“键”。对象存储系统只需要知道您要查找的对象的键(名称),然后可以使用查找表快速轻松地将其返回。
对象存储经济高效:只需为已用的内容付费。它也可以轻松扩展,因而是公共云存储的理想之选。它是一个非常适用于静态数据的存储系统,其灵活性和扁平性意味着它可以通过扩展来存储极大量的数据。对象具有足够的信息供应用快速查找数据,并且擅长存储非结构化数据。
【优点】
:
- 高效的数据访问:对象存储系统可以快速访问和读取对象中的数据,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 灵活的存储方式:对象存储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和数据存储,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并且可以灵活地调整数据的存储方式。
- 易于扩展:对象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轻松地扩展存储容量和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
- 高可用性和容错性:对象存储系统通常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错性,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缺点】
:
- 复杂性较高:对象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架构,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节点之间的通信和协调,因此相对于文件存储来说更加复杂。
- 性能可能受到影响:由于对象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因此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可能会受到网络延迟和节点负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
- 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一个挑战。对象存储系统需要采用各种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注意:对象存储的底层也是块存储
4. 三种存储类型对比
分布式存储的应用场景中【存储接口】:
- 对象存储: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键值存储,其接口就是简单的GET、PUT、DEL和其他扩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
- 块存储: 这种接口通常以QEMU Driver或者Kernel Module的方式存在,这种接口需要实现Linux的Block Device的接口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接口,如Sheepdog,AWS的EBS,青云的云硬盘和阿里云的盘古系统,还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块存储的接口)
- 文件存储: 通常意义是支持POSIX接口,它跟传统的文件系统如Ext4是一个类型的,但区别在于分布式存储提供了并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储的接口),但是有时候又会把GFS,HDFS这种非POSIX接口的类文件存储接口归入此类。
【典型设备】:
- 块存储:磁盘阵列,硬盘,虚拟硬盘
- 文件存储:FTP、NFS服务器,SamBa
- 对象存储: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操作对象】:
- 块存储接口的操作对象是
二进制数据
,物理存储位置是硬盘
(通过逻辑目录找到对应分区,然后找到对应存储块存储。) - 文件存储接口操作对象是
目录和文件
,物理存储位置是由文件服务器对应的文件系统
来决定的(比块存储多一个过程:判断参数文件,应该存储到哪个逻辑目录上。) - 对象存储接口的操作对象是
对象
,存储位置是大型分布式服务器
.- 如果是对象是文件,使用文件服务器存储(判断参数文件应该存储到哪个逻辑目录上)
- 如果是对象,使用块存储
【提供服务】:
- 存储对外提供服务大体分两层:一层就是物理层,存储层;另外一层就是文件系统一层
- 块存储,在物理层这个层面对外提供服务,使用它的系统,有用自己的文件系统格式化。这样一旦被一个系统使用,就独占了。
- 文件存储,在文件系统一层对外提供服务,系统只用访问文件系统一级就可以,各个系统都可以根据接口取访问。
- 对象存储,也是在文件系统一级提供服务,只是优化了目前的文件系统,采用扁平化方式,弃用了目录树结构,便于共享,高速访问。
【协议】
- 文件存储,主要操作对象是文件和文件夹。以 NFS 为例,文件相关的接口包括:
LOOKUP/ACCESS/READ/WRITE/CREATE/REMOVE/RENAME
等等,文件夹相关的接口包括:MKDIR/RMDIR/READDIR
等等。同时也会有FSSTAT/FSINFO
等接口用于提供文件系统级别的信息。POSIX,SAMBA 等也是文件存储协议。协议更注重接口的灵活,以及访问权限控制。 - 块存储,主要操作对象是磁盘。以 SCSI 为例,主要接口有
Read/Write/Read Capacity/Inquiry
等等。FC,iSCSI,也是块存储协议。和文件存储相比,没有文件和目录树的概念,一般协议也不会定义磁盘的创建和删除操作。协议更注重传输控制。 - 对象存储,主要操作对象是对象(Object)。以 S3 为例,主要接口有
PUT/GET/DELETE
等。和文件和对象存储相比,没有随机读写的接口。和文件存储相比,没有目录树的概念。协议更注重简洁。
2. 常见的存储分类
随着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存储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企业环境中,通常有三种常见的存储架构,它们分别是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SAN
(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和NAS
(Network-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了解这三种存储架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
1. DAS
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或者直连式存储,是一种将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到服务器或桌面计算机的存储架构。这种存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于部署和管理。此外,由于DAS设备直接连接到计算机,因此访问速度相对较快。它是最便宜的存储类型。
然而,DAS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备份,以及在扩展存储容量时可能面临困难。直连式存储与服务器主机之间的连接通道通常采用SCSI连接,随着服务器CPU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存储硬盘空间越来越大,阵列的硬盘数量越来越多,SCSI通道将会成为IO瓶颈;服务器主机SCSI ID资源有限,能够建立的SCSI通道连接有限。
DAS 最简单的例子是服务器或计算机的内部硬盘驱动器,尽管安装在外部盒子中的存储设备也属于此标题。DAS 未联网。相反,它使用外围连接(如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SCSI)、串行高级技术附件 (SATA)、串行连接 SCSI (SAS) 或 Internet SCSI (iSCSI))直接连接到计算机总线接口上的卡。
2. SAN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采用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简称FC)技术,可通过FC交换机连接存储阵列和服务器主机,以建立专用于数据存储的区域网络。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专用于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存储方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之间提供数据传输的高级网络。
从理论上讲,SAN支持数百个磁盘,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并解决了大容量存储的问题。在逻辑级别上,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个庞大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大小的LUN(Logical Unit Number,也就是逻辑单元号),然后分配给服务器。
可以说,SAN的出现已经适应了信息发展的大趋势。它将计算与存储区分开来,并增强了存储扩展的灵活性。毕竟,如今网络设备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我们的存储需求也越来越强。SAN的“协作”功能使存储更灵活,更方便进行容量扩展。
同时,由于独特的存储结构,SAN需要通过光纤交换机连接存储阵列和服务器,以建立专用的数据存储网络。
3. NAS
NAS(Network-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是一种标准的文件级存储方法。它使用网络技术(TCP / IP,ATM,FDDI)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存储系统和服务器主机,以建立存储专用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是集成存储设备,网络接口和以太网技术,并通过以太网直接访问数据。它可以快速达到部门级别的存储容量要求和文件传输要求。
NAS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方便的局域网存储设备,即一种通过网络实现存储目的的设备。
与以上两种相比,NAS网络存储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良好的兼容性。它不仅具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且无需修改就可以在Unix / Windows NT混合LAN中使用。它与各种操作系统兼容,并且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4. 存储分类分析比较
针对I/O是整个网络系统效率低下的瓶颈问题,专家们提出了许多种解决办法。其中抓住症结并经过实践检验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数据从通用的应用服务器中分离出来以简化存储管理
解决过程:
- 每个新的应用服务器都要有它自己的存储器。这样造成数据处理复杂,随着应用服务器的不断增加,网络系统效率会急剧下降。
- 将存储器从应用服务器中分离出来,进行集中管理。这就是所说的存储网络(
Storage Networks
)。
使用存储网络的好处:
- 统一性:形散神不散,在逻辑上是完全一体的。
- 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因为它们才是企业真正的命脉。
- 容易扩充,即收缩性很强。
- 具有容错功能,整个网络无单点故障。
专家们针对这一办法又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实现手段,即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接入存储和SAN
(Storage Area Networks)存储区域网络。
NAS
:用户通过TCP/IP协议访问数据,采用业界标准文件共享协议如:NFS、HTTP、CIFS实现共享。
SAN
:通过专用光纤通道交换机访问数据,采用SCSI、FC-AL接口。
- NAS和SAN最本质的不同就是文件管理系统在哪里
- SAN结构中,文件管理系统(FS)还是分别在每一个应用服务器上;而NAS则是每个应用服务器通过网络共享协议(如:NFS、CIFS)使用同一个文件管理系统。换句话说:NAS和SAN存储系统的区别是NAS有自己的文件系统管理。
- NAS是将目光集中在应用、用户和文件以及它们共享的数据上。SAN是将目光集中在磁盘、磁带以及联接它们的可靠的基础结构。将来从桌面系统到数据集中管理到存储设备的全面解决方案将是NAS加SAN。
3. 一些存储的概念
LUN是对存储设备而言的
在Linux系统中,映射(mapping)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它允许将物理磁盘或逻辑卷映射到文件系统上,以便文件的读写操作。这个过程包括多个步骤,涉及到LUN(Logical Unit Number)的创建、磁盘分区、LVM(Logical Volume Manager)配置和文件系统的创建。
1. LUN
映射LUN
全称是Logical Unit Number
,也就是逻辑单元号,是存储设备上的一个逻辑单元。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或FC(Fiber Channel)来映射LUN。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相连的服务器分配逻辑单引号(LUN)。
磁盘阵列上的硬盘组成RAID组后,通常连接磁盘阵列的服务器并不能直接访问RAID组,而是要再划分为逻辑单元才能分配给服务器。这是因为SCSI总线上可挂接的设备数量是有限的,一般为8个或者16个,我们可以用Target ID(也有称为SCSI ID的)来描述这些设备,设备只要一加入系统,就有一个代号,在区别设备的时候,只要说几号几号就可以了。而实际上需要用来描述的对象,是远远超过该数字的,于是引进了LUN的概念,也就是说LUN ID的作用就是扩充了Target ID。每个Target下都可以有多个LUN Device,通常简称LUN Device为LUN,这样就可以说每个设备的描述就由原来的Target x变成Target x LUN y了。LUN就是我们为了使用和描述更多设备及对象而引进的一个方法而已,一点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LUN ID
不等于某个设备,只是个号码而已,不代表任何实体属性,在我们的实际环境里,我们碰到的LUN可能是磁盘空间,可能是磁带机,或者是media changer等等。
LUN的神秘之处(相对于一些新手来说)在于,它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可见的实体,而是一些虚拟的对象。比如一个阵列柜,主机那边看作是一个Target Device,那为了某些特殊需要,我们要将磁盘阵列柜的磁盘空间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单元给主机来用,于是就产生了一些什么逻辑驱动器的说法,也就是比Target Device级别更低的逻辑对象,我们习惯于把这些更小的磁盘资源称之为LUN0、LUN1、LUN2…什么的。而操作系统的机制使然,操作系统识别的最小存储对象级别就是LUN Device,这是一个逻辑对象,所以很多时候被称为Logical Device。服务器识别到的最小的存储资源,就是LUN级别的。主机的HBA 卡(Host bus adapter,主机总线适配器)看到的存储上的存储资源就靠主要两个东西来定位,一个就是存储系统的控制器(Target),一个就是LUN ID,这个LUN是由存储的控制系统给定的,是存储系统的某部分存储资源。一旦服务器与LUN连接上,就可以通过当前的网络接口将数据传输到磁盘阵列上。
LUN的简单理解:
对于服务器而言,一个LUN可以被看做是一块可以使用的硬盘,例如在/dev/sda
下的相应的设备名称,如sda1,sda2,sda5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da 8:0 0 20G 0 disk
├─sda1 8:1 0 19G 0 part /
├─sda2 8:2 0 1K 0 part
└─sda5 8:5 0 1022M 0 part [SWAP]
sdb 8:16 0 20G 0 disk
└─sdb1 8:17 0 20G 0 part /mnt/sdb
sdc 8:32 0 20G 0 disk
└─sdc1 8:33 0 20G 0 part /mnt/sdc
对于windows而言,格式化新的LUN会对应一个D:\,E:\,F:\
类似的盘符
lun是指硬件层分出的逻辑盘,如raid卡可以将做好的400G的raid5再分成若干个逻辑盘,以便于使用,每一个逻辑盘对应一个lun号,OS层仍把这些逻辑盘看做是物理盘。(lun最早出自scsi,后来引申到所有硬件层划分的逻辑盘)
2. volume
volume是对主机而言的
怎么去理解呢?选择存储设备上的多个硬盘形成一个RAID组,再在RAID组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或多个LUN(一般创建一个LUN)。许多厂商的存储设备只支持一个RAID组上创一个LUN。此时LUN相对于存储设备是一个逻辑设备。当网络中的主机连接到存储设备时,就可以识别到存储设备上逻辑设备LUN,此时LUN相对于主机来讲就是一个“物理硬盘”,与C盘D盘所在IDC或SCSI硬盘的性属是相同的。在该“物理硬盘”上创建一个或多个分区,再创建文件系统,才可以得到一个VOLUME。此时VOLUME相对于主机是一个逻辑设备。
从容量大小方面比较VOLUME,分区、LUN、RAID的关系如下:
VOLUME = 分区 ≤ 主机设备管理器中的磁盘 = LUN ≤ RAID ≤ 存储设备中硬盘的总容量。
上述只是针对一般情况,VOLUME也只是针对主机来讲。个别厂商对LUN和VOLUME定义与普通厂商的定义不同,甚至会起一些奇怪的名称,这些名称即使是存储行业的资深人士也不一定全明白。不过只要你能分清楚其实质就行。
Volume & LUN
Volume即卷,是存储系统内部管理对象。LUN是可以直接映射给主机读写的存储单元,是Volume对象的对外体现。
一个Volume对象用于组织同一个LUN的所有Extent、Grain逻辑存储单元,可动态申请释放Extent来增加或者减少Volume实际占用的空间。
3. HBA
HBA,即主机总线适配器,英文“Host Bus Adapter”缩写。是一个在服务器和存储装置间提供输入/输出(I/O)处理和物理连接的电路板或集成电路适配器。因为HBA减轻了主处理器在数据存储和检索任务的负担,它能够提高服务器的性能。一个HBA和与之相连的磁盘子系统有时一起被称作一个磁盘通道。
总线适配器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主机的结构,一台计算机内部多半由两条总线串起来(当然实际情况会有不同,这里只讨论常见的,简单的情况),一条总线叫系统总线,一条叫I/O总线。系统总线上接了CPU,Memory,cache什么的,I/O总线上接的就是外围设备,现如今最常见的就是PCI总线了。这两条总线之间用桥接的芯片或者说电路连接起来。举个形象的例子,就好比一个城市里,有两条主干道,一条属于行政区,一条属于商业区,中间有个环岛,将两条主干道连接到了一起,系统总线就好比行政区里的主干道,而I/O总线就好比商业区的主干道。系统总线和I/O总线的带宽的单位都是以Gbyte来记,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行政区的主干道和商业区的主干道相比的话,前者肯定更“核心”,更宽,更顺畅,设计的要求也高。 我们知道,在向公仆部门要求服务的时候,是要有一些接口的部门和程序的,而桥接芯片的作用就是连接和协调两条总线的工作的。
虽然I/O总线的速度和系统总线的带宽相比要低很多,但是好歹也是以G来计量的,而我们知道外围设备的速度,往往只有几百兆,甚至几十k而已,怎么协调工作呢?好比卖煎饼果子摊子不能直接戳到城市主干道上,怎么办?好办,在主干道边上开个2000平米的小吃城,把摊子都收进去好了。那么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作用也就是这个,我们就是要把外设组织起来,连接到I/O总线上去!HBA就是指Host和I/O BUS之间的一个适配器,也好比一个水管工常说的“双通”。
常见的HBA有哪些呢?
比如显卡,网卡,scsi卡,1394卡等等。
描述HBA的时候,有几个主要的规范要说一下
- 一个承上,就是说,HBA和I/O BUS怎么连,我们经常说的PCI接口卡,就是指这个HBA卡是要插在PCI BUS上的PCI slot上的,但是现在的计算机上,不仅仅只有PCI总线而已,大家碰到的时候留意。
- 一个启下,就是说HBA要和外设怎么连,这样的规范就很多了。
- 再说HBA本身,比如带宽,比如运行机制(protocol等),独立处理能力等等
Tips: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一块卡,看到的实际是一个物理的卡,有的时候实际上是多个Adapter,好比一家机构,挂多个牌子,有的时候,一块卡有两条通道,好比一家公司,有两套人马。
4. iSCSI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Internet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又称为IP-SAN,是一种基于因特网及SCSI-3协议下的存储技术,由IETF提出,并于2003年2月11日成为正式的标准。
iSCSI技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上:
- 其一,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技术是被磁盘、磁带等设备广泛采用的存储标准,从1986年诞生起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 其二,沿用TCP/IP协议,TCP/IP在网络方面是最通用、最成熟的协议,且IP网络的基础建设非常完善。这两点为iSCSI的无限扩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iSCSI协议定义了在TCP/IP网络发送、接收block(数据块)级的存储数据的规则和方法。发送端将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再通过网络转发,接收端收到TCP/IP包之后,将其还原为SCSI命令和数据并执行,完成之后将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再封装到TCP/IP包中再传送回发送端。而整个过程在用户看来,使用远端的存储设备就象访问本地的SCSI设备一样简单。支持iSCSI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到现有的IP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因此iSCSI技术具有易于安装、成本低廉、不受地理限制、良好的互操作性、管理方便等优势。
基于iSCSI技术的IP SAN应用
SAN默认指FC SAN
,以光纤通道
构建存储网络,IP SAN
则以IP网络
构建存储网络,较FCSAN,具有更经济、自由扩展等特点。
IP SAN架构
使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搭建网络环境,由iSCSI initiator如文件服务器、iSCSI target如磁盘阵列及磁带库组成。在这里引入两个概念:initiator
和target
。
- Initiator即典型的主机系统,发出读、写数据请求,发送端;
- target即磁盘阵列之类的存储资源,响应客户端的请求,接收端。
IP SAN基于十分成熟的以太网技术,由于设置配置的技术简单、低成本的特色相当明显,而且普通服务器或PC机只需要具备网卡,即可共享和使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由于是基于IP协议的,能容纳所有IP协议网络中的部件,因此,用户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创建实际的SAN网络,而不需要专门的光纤通道网络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同时,因为没有光纤通道对传输距离的限制,IP SAN使用标准的TCP/IP协议,数据即可在以太网上进行传输。IP SAN网络对于那些要求流量不太高的应用场合以及预算不充足的用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