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在复习软考系统分析师中,是不是觉得有很多知识点含义比较相近,很多友友刚看的时候估计会像我一样迷迷糊糊的,作为一个软考老鸟,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系分学习过程中易混淆的知识点,大家认真复习就行!只要现在开始备考,拿45+真的没那么难!
易混淆点1:信息化战略体系规划
1、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战略规划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专家解读: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2、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来支撑业务流程的运作,进而实现企业的关键业务目标,其重点在于对信息系统远景、组成架构、各部分逻辑关系进行规划。
专家解读:为企业战略开发支撑系统。
3、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信息技术战略规划通常简称为IT战略规划,是在信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软件、支撑环境等进行具体的规划,它更关心技术层面的问题。
专家解读:为支撑系统运行环境做规划。
4、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是在以上规划的基础上,为开展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进行的数据需求分析、信息资源标准建立、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专家解读:数据与标准相关的规划
5、系统规划: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其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有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专家解读:单个项目的立项分析。
易混淆点2:软件开发模型
1、原型模型
典型的原型开发方法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场景】,可以帮助用户明确需求。
2、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中的各个活动规定为以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运行与维护。
瀑布模型的特点是容易理解,管理成本低,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成果产物,各个阶段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和顺序要求,一旦发生错误,整个项目推倒重新开始。
适用于需求明确的项目,一般表述为需求明确或二次开发,或者对于数据处理类型的项目
3、增量模型
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可以有多个可用版本的发布,核心功能往往最先完成,在此基础上,每轮迭代会有新的增量发布,核心功能可以得到充分测试。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的产品。
4、螺旋模型
典型特点是引入了风险分析。以原型为基础+瀑布模型,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加入了风险分析。它是由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这一循环组成的,并且从概念项目开始第一个螺旋。
5、V模型
测试贯穿于始终,测试分阶段,测试计划提前。
6、W模型
测试和开发【并行进行】。
7、喷泉模型
典型的面向对象的模型。特点是迭代、无间隙。会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阶段,但各个阶段无明显界限,并且可以迭代交叉。早期著名的面向对象模型。
8、快速应用开发RAD
概念:RAD是瀑布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使用比传统生命周期快得多的开发方法,它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通常是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获得快速开发。
过程: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过程建模,应用生成,测试与交付
适用性:RAD对模块化要求比较高,如果某项功能不能被模块化,则其构件就会出问题;如果高性能是一个指标,且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使其适应系统构件才能获得,则RAD也有可能不能奏效;RAD要求开发者和客户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系列的需求分析,任何一方配合不当都会导致失败;RAD只能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适合技术风险很高的情况。
9、构件组装模型
10、统一过程(在软考中UP、RUP都指统一过程)
典型特点是用例驱动、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和增量。统一过程把一个项目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l 构思阶段(初始阶段):定义最终产品视图和业务模型;确定系统范围
l 细化阶段:设计及确定系统架构;制定工作计划及资源要求
l 构建阶段:开发剩余构件和应用程序功能,把这些构件组装为产品,并进行详细测试
l 移交阶段(交付阶段):确保软件对最终用户是可用的,进行β测试,制作产品发布版本
9个核心工作流:业务建模、需求、分析与设计、实现、测试、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
11、敏捷开发
(1)概念: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适用于小团队和小项目,具有小步快跑的思想。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有极限编程法、水晶法、并列争球法和自适应软件开发方法。
(2)敏捷宣言:
l 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l 可工作的软件胜过大量的文档【实现与测试是核心】
l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l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3)极限编程XP
概念:极限编程XP是一种轻量级的开发方法,常用于一些对费用控制严格的公司中使用,非常有效。
四大价值观:沟通、简单、反馈、勇气
五大原则:快速反馈、简单性假设、逐步修改、提倡更改、优质工作
十二个最佳实践:计划游戏、隐喻、小型发布、简单设计、测试先行、重构、结对编程、集体代码所有制、持续集成、每周工作40小时、现场客户和编码标准。
(4)水晶方法:探索了用最少纪律约束而仍能成功的方法,从而在产出效率与易于运作上达到一种平衡。
(5)开放式源码:程序开发人员在地域上分布很广【其他方法强调集中办公】。
(6)SCRUM:明确定义了的可重复的方法过程。
(7)功用驱动开发方法(FDD):编程开发人员分成两类:首席程序员和“类”程序员。
(8)ASD方法:其核心是三个非线性的、重叠的开发阶段:猜测、合作与学习。
(9)动态系统开发方法(DSDM):倡导以业务为核心。
易混淆点3: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主要有3类角色:政府(Government)、企(事)业单位(Business)及公民(Citizen)。如果有第4类就是公务员(Employee)。
类型 | 应用 |
G2G | 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如:人口信息、地理信息各级政府决策支持 |
G2E | 政府内部管理系统 |
G2B | 政府给企业单位颁发【各种营业执照、许可证、合格证、质量认证】 |
B2G | 企业向政府缴税企业向政府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含竞/投标】企业向政府提建议,申诉 |
G2C | 社区公安和水、火、天灾等与公共安全有关的信息户口、各种证件和牌照的管理 |
C2G | 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个人向政府反馈民意【征求群众意见】报警服务【盗贼、医疗、急救、火警等】 |
易混淆点4:企业应用集成
不同维度的集成划分:
(1)按集成点划分:
集成点 | 效果 | 解题关键点 | |
界面集成 | 界面层 | 统一入口,产生“整体”感觉 | “整体”感觉最小代价实现一体化操作 |
数据集成 | 数据层 | 不同来源的数据逻辑或物理上“集中” | 其他集成方法的基础 |
控制集成 | 应用逻辑层 | 调用其它系统已有方法,达到集成效果 | |
业务流程集成 | 应用逻辑层 | 跨企业,或优化流程而非直接调用 | 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力 |
门户集成 | 将内部系统对接到互联网上 | 发布到互联网上 |
(2)按传输方式划分:
特点 | |
消息集成 | 数据量小,交互频繁,立即地,异步 |
共享数据库 | 交互频繁,立即地,同步 |
文件传输 | 数据量大,交互频度小,即时性要求低(月末,年末) |
......
篇幅有限,有需要PDF完整版或更多资料的朋友,可以自行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