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什么时候可以被垃圾器回收
1.垃圾回收的概念
为了让程序员更专注于代码的实现,而不用过多的考虑内存释放的问题,所以, 在Java语言中,有了自动的垃圾回收机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GC(Garbage Collection)。
有了垃圾回收机制后,程序员只需要关心内存的申请即可,内存的释放由系统自 动识别完成。
2.对象什么时候被回收
简单一句就是:如果一个或多个对象没有任何的引用指向它了,那么这个对象现在就是垃圾,如果定位了垃圾,则有可能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如果要定位什么是垃圾,有两种方式来确定,第一个是引用计数法,第二个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3.引用计数法
说明:一开始执行String demo = new String("123"); 时,栈中会创建一个demo变量,由于是new,会在堆中开辟一个空间存储当前对象。此时ref = 1。后面执行 String demo = null; demo变量就不再指向堆中的对象了,ref = 0;此时说明个对象可以被垃圾回收,释放内存。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问题:
说明:一开始 a,b 指向堆中对象时 ref = 2;后面指向空时,由于堆中a,b对象之间出现了循环引用,就导致了:没有变量引用这两个对象,但 ref = 1,无法垃圾回收!这就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4.可达性分析算法
现在的虚拟机采用的都是通过可达性分析算法来确定哪些内容是垃圾。
会存在一个根节点【GC Roots】,引出它下面指向的下一个节点,再以下一个节点节点开始找出它下面的节点,依次往下类推。直到所有的节点全部遍历完毕。
根对象是那些肯定不能当做垃圾回收的对象,就可以当做根对象
局部变量,静态方法,静态变量,类信息
核心是:判断某对象是否与根对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引用,如果没有被引用, 则可以当做垃圾回收
说明:
X,Y这两个节点是可回收的,但是并不会马上的被回收!! 对象中存在一个方法【finalize】。当对象被标记为可回收后,当发生GC时,首先会判断这个对象是否执行了finalize方法,如果这个方法还没有被执行的话,那么就会先来执行这个方法,接着在这个方法执行中,可以设置当前这个对象与GC ROOTS产生关联,那么这个方法执行完成之后,GC会再次判断对象是否可达,如果仍然不可达,则会进行回收,如果可达了,则不会进行回收。
finalize方法对于每一个对象来说,只会执行一次。如果第一次执行这个方法的时候,设置了当前对象与RC ROOTS关联,那么这一次不会进行回收。 那么等到这个对象第二次被标记为可回收时,那么该对象的finalize方法就不会再次执行了。
四种GC Root:
1.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 demo是栈帧中的本地变量,当 demo = null 时,由于此时 demo 充当了 GC
Root 的作用,demo与原来指向的实例 new Demo() 断开了连接,对象被回收。
*/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Demo demo = new Demo();demo = null;}
}
2.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当栈帧中的本地变量 b = null 时,由于 b 原来指向的对象与 GC Root (变量* b) 断开了连接,所以 b 原来指向的对象会被回收,而由于我们给 a 赋值了变量的* 引用,a在此时是类静态属性引用,充当了 GC Root 的作用,它指向的对象依然存* 活!*/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Demo a;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Demo b = new Demo();b.a = new Demo();b = null;}}
3.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常量 a 指向的对象并不会因为 demo 指向的对象被回收而回收*/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final Demo a = new Demo();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Demo demo = new Demo();demo = null;}}
4.本地方法栈中 JNI(即一般说的 Native 方法)引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