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系统分析概述
- 2、详细调查
- 2.1 为什么要做详细调查?
- 2.2 详细调查的原则
- 2.3 详细调查的内容
- 2.4 详细调查的方法
- 3、现有系统分析
- 3.1 获得系统的物理模型
- 3.2 抽象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 3.3 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 3.4 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 4、组织结构分析
- 4.1 组织机构图
- 4.2 组织结构调查
- 5、系统功能分析
- 6、业务流程分析
- 6.1 业务流程分析概述
- 6.2 业务流程图-TFD
- 6.3 业务活动图
- 6.4 业务流程建模-BPM
- 7、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 7.1 数据汇总分析
- 7.2 数据属性分析
- 7.2.1 数据静态分析
- 7.2.2 动态分析
- 7.2.3 数据的存储分布
- 7.3 数据流程分析
- 8、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1、系统分析概述
系统分析阶段,也称为 逻辑设计阶段。
其任务是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有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有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是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依据,也是将来系统验收的依据。
2、详细调查
2.1 为什么要做详细调查?
# 系统规划阶段,初步调查,了解了大概情况,不清楚细节
在系统规划阶段,通过初步调查,系统分析师已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功能等有了大概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依然不十分清楚,
需要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深入了解系统的处理流程,确定用户需求。# 系统分析阶段,要了解细节
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不同,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企业管理工作中信息处理的全部具体情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提供可靠的依据。其细微程度要比初步调查高得多,工作量也大得多。
2.2 详细调查的原则
1.自顶向下全面开展
2.用户参与
3.分析系统有无改进的可能性
4.采用工程化的工作方式
5.全面铺开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6.主动沟通和友善的工作方式
2.3 详细调查的内容
1.现有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状况
2.组织结构
3.业务流程
4.系统功能
5.数据与数据流程
6.资源情况
7.约束条件
8.薄弱环节
2.4 详细调查的方法
1. 收集资料
2. 开调查会:也称座谈调查
3. 个别访问:也称用户访谈或面谈
4. 书面调查:也称问卷调查或表格调查
5. 抽样调查:也称采样
6. 现场观摩
7. 参加业务实践
8. 阅读历史文档:也称文档考古
3、现有系统分析
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是要实现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结合现有系统分析,进行新系统设计的过程如下图,也就是说:
应该从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出发,通过研究、分析 建立起较高层级的逻辑模型描述;
然后,在此基础上吸取各种问题的考虑,发展成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在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
3.1 获得系统的物理模型
现有系统可能是1)需要改进的某个已经在计算机运行的系统,也可能是2)一个人工的数据处理过程
在这一步,系统分析师首要分析、理解现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了解现有系统的组织结构、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和日常数据处理过程,并用一个具体模型来反映自己对现有系统的理解。
物理模型用来描述系统"怎么做"的问题,应该客观反映现有系统的实际情况。
3.2 抽象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理解现有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3 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分析新系统和现有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新系统到底要"做什么",对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到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4 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
4、组织结构分析
4.1 组织机构图
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内部部门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图,它将企业分为若干部分,标明行政隶属关系。
组织结构图是一种类树结构,树的分支是根据上下级和行政隶属关系绘制的。
作为系统调查所画的组织结构图,为了更好的表示部门间的业务联系,还有必要补充其他关系,
与普通的组织结构图存在以下区别:
- 除标明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外,还要标明 信息、物质、资金的流动关系
- 图中 各部门、各种关系的详细程度以突出重点为标准,即:那些与系统目标明显关系不大的部分,可以简略或省去
4.2 组织结构调查
组织结构调查就是对企业组织结构与职责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的部门划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传递关系、物质流动关系和资金流动关系,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包括业务程序和业务岗位等。
其中,岗位又包括工作名称、职责、权限、责任、薪资、级别,以及该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等。此外,还应详细了解各级部门存在问题和对新系统的要求等。通过组织结构调查,系统分析师可以掌握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查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 切实了解各部门的职责;
- 明确企业边界。
5、系统功能分析
在掌握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组织结构为线索,层层了解各个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和内部分工,就可以掌握系统的功能体系,并用功能体系图来表示。
功能体系图
系统功能调查是指对系统的功能构造进行的调查。每个系统都有一个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而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完成,又依赖于下面各项更具体地功能执行。
确定了系统的所有功能后,还要分析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流程,一般使用功能流程图来描述。
功能流程图
功能流程图可以检验是否识别出所有的功能,判定系统分析师是否理解了系统功能,也是以后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
6、业务流程分析
6.1 业务流程分析概述
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
1.通过调查掌握基本情况
2.描述现有业务流程
3.确认现有业务流程
4.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5.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提出优化后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分析的方法
1.价值链分析法
2.客户关系分析法
3.供应链分析法
4.基于ERP的分析法
5.业务流程重组
6.2 业务流程图-TFD
6.3 业务活动图
6.4 业务流程建模-BPM
Question:业务流程建模是要做什么?
Ans: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分析、抽象和表达,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企业的业务流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有效的可视化工具,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分析和管理自身的业务流程,从而实现流程的优化和改进。
# 企业业务流程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实体、对象和活动。
# 业务流程发生在实体之间,它们可以是企业间的、功能间的,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
# 业务流程的功能就是对 对象 进行操作,这些对象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逻辑的;
# 业务流程涉及 管理活动 和 业务操作活动。# BPM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模型的要素,即目标、知识和数据。其中,目标是建模的目的,知识包括现有系统的知识和模型构造知识,数据是指系统的原始信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BPM的输入,第二个层次是:模型的构造,它是具体的建模技术的运用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对模型的可信性分析,它是指分析所建模型能否满足系统目标。
BPM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自顶向下:
2.自底向上
描述BPM最常见的方法是:
1.形式化描述:精确、严谨,但是难掌握,难以推广。
2.图形化描述:标杆瞄准、IDEF、Petri网、DEMO和业务流程建模语言等。
IDEF
业务流程建模语言
# 主流的业务流程建模语言标准有:
1、业务流程执行语言
2、业务流程建模语言
3、业务流程建模标注
4、XPDL XML流程定义语言
5、UML
额,讲一下UML:
UML常被看作是系统建模和设计活动中的"瑞士军刀",它所囊括的10多种图形化表示方法,可以用来捕获系统静态或动态的各个方面,
但就BPM领域而言,UML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在UML中,主要使用活动图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
基于服务的BPM
基于服务的流程建模是把BPM技术和服务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服务的松散耦合和可复用的特征,更便于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和优化。需要明确哪些业务流程可以转化为服务,认真设计及定义服务,并区分服务和构件。
服务应该都是独立的,自包含的请求,在实现这些服务的时候不需要前一个请求的状态,
也就是说,服务不应该依赖于其他服务的上下文和状态。
7、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是 以后 建立数据库系统 和 设计功能模块处理过程 的基础。
在系统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载体和数据调查表,这些原始资料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组织结构或业务流程收集的,它们往往只是局部反应了某项业务对数据的需求和现有的数据管理状况。对于这些资料必须加以汇总、整理和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各子系统共享数据奠定基础。
7.1 数据汇总分析
7.2 数据属性分析
数据的属性分析,主要包括 静态分析 和 动态分析。
7.2.1 数据静态分析
数据的静态分析是指分析数据的静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和长度。数据的类型通常有:字符型、数值型、时间型、多媒体类型等;长度包括 占用空间的大小、整数位数和小数位数等这是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所必须要求确定的内容
2、取值范围:包括最大值、最小值等,这是数据输入、校对和审核所必须的。
3、发生的业务量。包括数据发生的频率、峰值数据量和峰值时间、存储和保留的时间周期等。
4、哪些业务使用这些数据。对应CU矩阵中的U
5、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重要程度 决定了系统设计时的输入、校对、存储、复制、备份等功能;保密程度 决定了网络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时的措施,以及数据访问权限体系的设置。
7.2.2 动态分析
# 数据的动态特性有三种,分别是:
# 1)固定值属性;2)固定个体变动属性;3)随机变动属性# 固定值属性
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其值一般不随时间而改变。
例如:生产活动中的物料主数据、客户基础资料、会计科目等。
固定值数据一般比较稳定,可以提前准备。
但是由于客观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稳定也是相对的,要定期维护,保证其准确性。#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项,对总体来说具有相对固定的个体集,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其值是变动的。
例如:销售管理中的订单数量,购买商品的客户名称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每个客户每次订购商品的数量都在变化。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一旦建立,就要随时维护,例如:库存余额、车间在制品余额、总账余额、未结销售订单和未结采购订单等。# 随机变动属性
具有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项,其个体是随机出现的,其值也是变动的。
例如:销售管理系统中的产品月累计销售量,并非每月每个产品都有销售量,可能某个产品在某月无销售量。
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根据用户对管理工作的需要,由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经过运算形成。
7.2.3 数据的存储分布
区分数据动态特性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数据和数据库表(或文件)的关系,也就是确定哪些数据存储在哪些数据文件中。
例如:
1、一般将具有固定属性的数据存放在基本表(或主文件)中;
2、将具有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存放在试图(或处理文件)中。
在数据资源分析中,不仅需要确定数据的存储文件,还需要确定数据在整个系统中的存储分布状况。例如:哪些数据存储在本地设备上,哪些数据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系统主机上。这里涉及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分片和管理问题。
7.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是要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例如: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输入输出不平衡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属于数据处理流程的问题,有些是属于现有系统管理混乱问题。
# 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流动、传递、处理和存储的分析
#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收集现有系统的全部输入单据和报表、输出单据和报表,以及数据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
2、明确各个处理过程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3、调查、确定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清单的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储单位、发生频率、发生的高峰期和高峰量;
4、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
SA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在SA中,DFD是数据流程分析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DFD用少量集中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DFD的抽象性:是指它完全舍弃了具体的物质,只保留了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DFD的概括性:是指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OO方法中,把企业实体都当作对象,数据作为对象的属性,是封装在对象内部的。
系统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处理数据流程,进行数据的传递,通过持久化技术和对象关系映射把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8、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也称为 系统分析报告,或简称 系统说明书,它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技术文档,也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1、引言
2、引用文件
3、需求
4、合理性规定
5、需求可追踪性
6、非技术性需求
7、尚未解决的问题
8、注解
9、附录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评审
参与者:核心开发人员、企业领导、业务代表、系统分析师和外聘的专家等作为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