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深度学习
- 文献阅读
- 1. 背景与问题
- 2. 发明目的
- 3. 方法与实现
- 3.1 数据采集与变量选取
- 3.2 BP神经网络建立稳态预测模型
- 3.3 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
- 3.4 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求解优化
- 3.5 最优决策变量筛选
- 3.6 实时控制
- 4. 系统实现
- 5. 实际效果与验证
- 5.1 仿真验证
- 5.2 神经网络预测精度
- 6. 优势与创新
- 总结
摘要
Abstract
深度学习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设置设备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数据生成函数(模拟)
def generate_data(num_samples=1000):"""生成模拟数据,包括输入变量(溶解氧、污泥龄、进水流量)和目标变量(能耗成本、出水水质、微生物风险)"""np.random.seed(42)SO = np.random.uniform(0, 3, num_samples) # 溶解氧SRT = np.random.uniform(3, 9, num_samples) # 污泥龄Qi = np.random.uniform(100, 500, num_samples) # 进水流量# 模拟目标值EC = 0.1 * SO ** 2 + 0.05 * SRT + 0.01 * Qi + np.random.normal(0, 0.1, num_samples) # 能耗成本EQ = 0.2 * SO + 0.1 * SRT - 0.005 * Qi + np.random.normal(0, 0.1, num_samples) # 出水水质MR = 0.3 * SO - 0.2 * SRT + 0.002 * Qi + np.random.normal(0, 0.05, num_samples) # 微生物风险inputs = np.stack([SO, SRT, Qi], axis=1)targets = np.stack([EC, EQ, MR], axis=1)return inputs, targets# 数据加载
inputs, targets = generate_data()
inputs = torch.tensor(input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targets = torch.tensor(target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数据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train_ratio = 0.8
num_train = int(len(inputs) * train_ratio)
train_inputs, test_inputs = inputs[:num_train], inputs[num_train:]
train_targets, test_targets = targets[:num_train], targets[num_train:]# 定义BP神经网络模型
class BPNet(nn.Module):def __init__(self, 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super(BPNet, self).__init__()self.fc1 = nn.Linear(input_size, hidden_size)self.fc2 = nn.Linear(hidden_size, hidden_size)self.fc3 =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self.activation = nn.Tanh()def forward(self, x):x = self.activation(self.fc1(x))x = self.activation(self.fc2(x))x = self.fc3(x)return x# 初始化模型
input_size = 3
hidden_size = 64
output_size = 3
model = BPNet(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to(device)# 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训练模型
def train_model(model, train_inputs, train_targets, num_epochs=1000):model.train()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前向传播outputs = model(train_inputs)loss = criterion(outputs, train_targets)# 反向传播和优化optimizer.zero_grad()loss.backward()optimizer.step()if (epoch + 1) % 100 == 0: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Loss: {loss.item():.4f}")train_model(model, train_inputs, train_targets)# 测试模型
def test_model(model, test_inputs, test_targets):model.eval()with torch.no_grad():predictions = model(test_inputs)loss = criterion(predictions, test_targets)print(f"Test Loss: {loss.item():.4f}")return predictionspredictions = test_model(model, test_inputs, test_targets)# 多目标优化函数
def multi_objective_optimization(model, bounds, num_generations=100, population_size=50):"""多目标优化,使用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优化"""def evaluate(individual):so, srt = individualinput_sample = torch.tensor([[so, srt, 300]],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 固定进水流量 Qi = 300output = model(input_sample).cpu().detach().numpy()[0]return output[0], output[1], output[2] # 返回能耗成本、出水水质和微生物风险# 初始化种群population = np.random.uniform(bounds[:, 0], bounds[:, 1], (population_size, len(bounds)))best_solutions = []for generation in range(num_generations):new_population = []for individual in population:# 差分变异a, b, c = population[np.random.choice(population_size, 3, replace=False)]mutant = np.clip(a + 0.8 * (b - c), bounds[:, 0], bounds[:, 1])# 二元交叉crossover = np.random.rand(len(bounds)) < 0.7trial = np.where(crossover, mutant, individual)# 选择if sum(evaluate(trial)) < sum(evaluate(individual)):new_population.append(trial)else:new_population.append(individual)population = np.array(new_population)# 保存最优解best_solutions.append(population[np.argmin([sum(evaluate(ind)) for ind in population])])if (generation + 1) % 10 == 0:print(f"Generation {generation + 1}, Best Solution: {best_solutions[-1]}")return best_solutions[-1]# 优化求解
bounds = np.array([[0, 3], [3, 9]]) # 溶解氧和污泥龄的上下限
best_solution = multi_objective_optimization(model, bounds)
print(f"Optimized Solution: {best_solution}")
运行结果:
文献阅读
1. 背景与问题
污水处理是环境治理中备受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污水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过程涉及复杂的工业系统,包括物理和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其特点是非线性、时变性和存在不确定性干扰。因此,建立精准的污水处理模型具有较大挑战。这导致优化控制污水处理过程存在多重困难,包括:
- 难以建立精确模型。
- 微生物相关问题(如污泥膨胀、泡沫和上浮)的处理效率较低,系统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如水质、气候、毒性工业水流入等)的影响。
- 当前方法大多集中于运行成本和出水水质的优化,而忽略了微生物风险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兼顾能耗、出水水质和微生物风险的优化控制方法成为必要。
2.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污水处理控制方法和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方法中未充分考虑微生物风险的问题。具体目标包括:
- 在优化能耗成本和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高微生物风险的比例。
- 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减少因污泥沉降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和损失。
- 改善模型的泛化能力,减少计算复杂度。
3. 方法与实现
该发明的方法分为六个步骤,每一步均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细节,从数据采集到模型构建、优化求解再到控制实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框架,确保能耗成本、出水水质和微生物风险之间的平衡。
3.1 数据采集与变量选取
该方法以活性污泥一号基准仿真模型(Benchmark Simulation Model No.1, BSM1)为基础,通过动态仿真过程模拟污水处理的生化反应。BSM1包含 5 个完全混合式生化反应池和 1 个十层沉淀池,每个反应池用于模拟特定的微生物代谢过程和反应动力学。
在变量选取中,重点关注对污泥沉降影响较大的变量,包括:
- 食微比(F/M):反映了反应池中微生物与可用有机物的比值。
- 污泥龄(SRT):衡量活性污泥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 碳氮比(BOD5/N):表示生化需氧量(BOD5)与总氮浓度的比值。
- 反应池溶解氧(SO₃):表征氧化还原条件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硝态氮(SNO₅):反映氮循环中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效果。
这些变量通过如下公式定义和计算:
- 食微比(F/M):
F/M = Q i ⋅ BOD 5 V ⋅ X \text{F/M} = \frac{Q_i \cdot \text{BOD}_5}{V \cdot X} F/M=V⋅XQi⋅BOD5
其中: Q i Q_i Qi 是进水流量; BOD 5 \text{BOD}_5 BOD5 是五日生化需氧量; V V V 是反应池体积; X X X 是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
- 污泥龄(SRT):
SRT = X ⋅ V Q w ⋅ X w \text{SRT} = \frac{X \cdot V}{Q_w \cdot X_w} SRT=Qw⋅XwX⋅V
其中: Q w Q_w Qw 是排泥流量; X w X_w Xw 是排泥污泥浓度。
- 碳氮比(BOD5/N):
BOD 5 / N = BOD 5 TN \text{BOD}_5/\text{N} = \frac{\text{BOD}_5}{\text{TN}} BOD5/N=TNBOD5
其中, TN \text{TN} TN 是总氮浓度。
通过这些公式计算的变量数据,包括进水流量( Q i Q_i Qi)、能耗成本(EC)、出水水质(EQ)和微生物风险(MR),为后续的预测模型构建和优化提供了输入基础。
3.2 BP神经网络建立稳态预测模型
为了有效模拟能耗成本(EC)、出水水质(EQ)和微生物风险(MR)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该方法采用基于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稳态预测模型。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如下:
- 输入层:输入变量为溶解氧设定值( S O 3 , s p SO_{3,sp} SO3,sp)、污泥龄设定值( S R T s p SRT_{sp} SRTsp)和进水流量( Q i Q_i Qi)。
- 隐藏层:负责处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使用转换函数增强模型的拟合能力。
- 输出层:输出变量为能耗成本( y E C y_{EC} yEC)、出水水质( y E Q y_{EQ} yEQ)和微生物风险( y M R y_{MR} yMR)。
BP 神经网络的数学表达如下:
- 隐藏层的神经元输出:
h i = f ( ∑ j = 1 n w i j x j + b i ) h_i = f\left(\sum_{j=1}^{n} w_{ij} x_j + b_i\right) hi=f(j=1∑nwijxj+bi)
其中: w i j w_{ij} wij 是输入变量 x j x_j xj 与隐藏层神经元 h i h_i hi 的连接权重; b i b_i bi 是隐藏层神经元的偏置; f ( ⋅ ) f(\cdot) f(⋅) 是激活函数(如 tansig、logsig 或 softmax)。
- 输出层的神经元输出:
y k = f ( ∑ i = 1 m w k i h i + b k ) y_k = f\left(\sum_{i=1}^{m} w_{ki} h_i + b_k\right) yk=f(i=1∑mwkihi+bk)
其中:
- w k i w_{ki} wki 是隐藏层神经元 h i h_i hi 与输出变量 y k y_k yk 的连接权重;
- b k b_k bk 是输出层神经元的偏置。
通过训练 BP 神经网络,获得能耗成本( y E C y_{EC} yEC)、出水水质( y E Q y_{EQ} yEQ)和微生物风险( y M R y_{MR} yMR)的稳态预测模型。
3.3 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
基于稳态预测模型,优化目标包括:
- 能耗成本(EC):
J E C = f E C ( u , d ) J_{EC} = f_{EC}(u, d) JEC=fEC(u,d)
其中:
- u u u 是决策变量(溶解氧 S O 3 , s p SO_{3,sp} SO3,sp 和污泥龄 S R T s p SRT_{sp} SRTsp);
- d d d 是进水流量( Q i Q_i Qi)。
- 出水水质(EQ):
J E Q = f E Q ( u , d ) J_{EQ} = f_{EQ}(u, d) JEQ=fEQ(u,d)
- 微生物风险(MR):
J M R = f M R ( u , d ) J_{MR} = f_{MR}(u, d) JMR=fMR(u,d)
多目标优化函数的总体目标为:
min J ( u ) = [ J E C , J E Q , J M R ] \min J(u) = \left[J_{EC}, J_{EQ}, J_{MR}\right] minJ(u)=[JEC,JEQ,JMR]
约束条件:
u L ≤ u ≤ u U u_L \leq u \leq u_U uL≤u≤uU
3.4 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求解优化
通过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MOEA),对优化函数进行求解,获得帕累托最优解集。MOEA 的关键步骤包括:
- 初始化父代种群:随机生成包含 N N N 个个体的种群。
- 适应度计算:评估每个个体在三个目标函数上的表现。
- 变异与交叉:通过种群内个体间的信息交换生成子代。
- 选择非支配解:基于帕累托最优准则筛选个体,构成帕累托前沿。
3.5 最优决策变量筛选
从帕累托最优解集中筛选决策变量,目标是平衡能耗、出水水质和微生物风险。定义代价函数:
C ( x ) = ω E C J E C + ω E Q J E Q + ω M R J M R C(x) = \omega_{EC} J_{EC} + \omega_{EQ} J_{EQ} + \omega_{MR} J_{MR} C(x)=ωECJEC+ωEQJEQ+ωMRJMR
其中:
- ω E C \omega_{EC} ωEC、 ω E Q \omega_{EQ} ωEQ、 ω M R \omega_{MR} ωMR 分别是三个目标的权重。
选取代价函数最小的解为最终优化解。
3.6 实时控制
通过抗积分饱和 PI 控制器对优化设定值进行实时跟踪。控制器的公式如下:
u ( k ) = K p e ( k ) + K i ∑ i = 0 k e ( i ) u(k) = K_p e(k) + K_i \sum_{i=0}^{k} e(i) u(k)=Kpe(k)+Kii=0∑ke(i)
其中:
- K p K_p Kp 是比例系数;
- K i K_i Ki 是积分系数;
- e ( k ) e(k) e(k) 是当前误差。
PI 控制器避免设定值长时间偏离目标,确保实时优化。
4. 系统实现
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实现:
- 硬件:系统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端口和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数据处理与优化控制。
- 软件:通过程序指令实现上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神经网络训练、优化函数求解和实时控制。
- 系统可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保存并执行。
5. 实际效果与验证
5.1 仿真验证
为了验证所提出污水处理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仿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每种方案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运行,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这三种方案分别为:
-
开环控制(OLC):在这一方案中,溶解氧(DO)和污泥龄(SRT)的设定值保持固定,不进行任何优化控制。KLa(氧传递系数)和Qw(废弃物排放流量)分别设定为固定值 240d⁻¹ 和 385m³·d⁻¹。这种方法代表了最基本的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模式,未使用任何优化手段。
-
基于能耗和出水水质优化(CQ-OC):该方案在优化过程中仅关注能耗成本(EC)和出水水质(EQ)两个目标,忽略微生物风险(MR)的考虑。在优化中设定权重值,能耗成本权重为0.2,出水水质权重为0.8。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并改善出水水质,但对潜在的微生物沉降问题未加以应对,容易导致微生物相关的风险增加。
-
综合优化(CQR-OC):这是本文提出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案,在优化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能耗成本、出水水质以及微生物风险三大目标因素。权重设置为:能耗成本(ωEC = 0.2×10⁻⁴)、出水水质(ωEQ = 0.8×10⁻⁴)和微生物风险(ωMR = 1)。这一方法通过平衡各优化目标,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安全性和性能。
仿真结果分析
-
能耗成本和出水水质:与开环控制(OLC)相比,CQ-OC方案成功降低了能耗成本和出水水质指标,分别减少了 2.33% 和 2.06%,证明了优化方法对经济性和水质的显著改进。然而,CQ-OC未考虑微生物风险,导致高微生物风险比例上升了 9.72%。这表明单纯优化经济性和水质可能以牺牲系统安全性为代价。
-
综合安全性和性能:在综合优化(CQR-OC)方案下,能耗成本和出水水质相比OLC略有增加,分别上升了 2.04% 和 2.81%,但这种小幅提升可以接受。值得关注的是,高微生物风险比例显著降低,从开环控制的 67.31% 下降到 46.36%,减少了将近 20.95%。这说明综合优化方法通过考虑微生物风险,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了污泥沉降等问题带来的运行失控风险。
结论:
通过仿真对比,CQ-OC方案展示了运行成本和出水水质优化的有效性,但存在忽视安全性的问题。而CQR-OC方案在平衡多目标的基础上,不仅保障了经济性和水质的合理水平,还显著改善了系统的安全性能。这种多目标优化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尤其适合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处理场景。
5.2 神经网络预测精度
为了进一步验证稳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对能耗成本(EC)、出水水质(EQ)和微生物风险(MR)三个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采用的评估指标为 R²(判定系数) 和 RMSE(均方根误差),其中:
- R² 指标反映了模型的拟合程度,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越强。
- RMSE 反映了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值越小,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
实验结果表明:
- 能耗成本模型的 R² = 0.9973,RMSE为 26.0864;
- 出水水质模型的 R² = 0.9928,RMSE为 972.4917;
- 微生物风险模型的 R² = 0.9618,RMSE为 0.0377。
这表明,三种模型均具备极高的预测精度,尤其在能耗成本和出水水质方面,拟合效果非常理想。虽然微生物风险模型的拟合程度略低于前两者,但R²仍达到了0.96以上,足以满足优化计算的要求。
结论:
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精准地预测系统运行中的能耗成本、出水水质和微生物风险,为后续的多目标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这种模型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及泛化性能,使其能够适应复杂的污水处理动态过程,为方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6. 优势与创新
- 多目标优化:同时优化能耗、水质和微生物风险,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 安全性提升:有效降低高微生物风险比例,提高系统稳定性。
- 成本控制:通过优化控制减少污泥沉降带来的额外成本。
- 模型泛化能力强:BP神经网络具备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适应不同污水处理场景。
总结
本发明为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优化控制方法,结合数据驱动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算法,不仅改善了出水水质和能耗,还显著提升了系统安全性。系统的实时控制能力强、计算复杂度低,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