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战略是什么?有非常多的理论,也有不同的视角。
中国最早的涉及战略的书籍据传是黄帝所著的《握奇文》,后有较为系统的兵法战略书籍为周朝姜太公(亦称姜尚、姜子牙等)所著的《六韬》,相传张良熟读此书,并帮助刘邦定国安邦。春秋时期的《鬼谷子》,也有诸多权谋机变,兵法韬略。(以上书籍在史学上或存在争议,或失传、也有的被认为为后世伪作)
而中国古代关于战略全面的、系统的、完整流传于世的理论著作无疑是战国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在今天,这本书中的许多战略理论与观点,不仅仅为中国人所应用,也远传日本、欧美,成为军事家、战略家、领导者的必读战略学书籍。
以上的战略理论侧重于讲治国、战争的谋略。
我们今天主要从企业战略谋划的角度出发,其主要的理论多来自于西方。
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战略学的十大主要学派,分别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设计视角: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的过程。
计划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
定位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企业家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认知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学习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涌现的过程。
权力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文化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
环境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的过程。
结构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过程。
以上的学派,主要是从理念层面探讨战略是如何产生的,目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战略,避免在一个角度理解战略而造成盲人摸象的片面结果。
应该说,真正的战略,可能不止于以上的视角,上述的十大学派,或许也只是摸到战略大象的一部分。
战略这一词语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丰富、完善和发展的。
因此,从思想内涵学习的角度,我们需要借鉴各种战略理论。